□ 文/宮喜祥
敬重我們的職業(yè) 做幸福的新聞人
□ 文/宮喜祥
編者按:2014年,貴州省被中宣部、中國記協(xié)列入省一級新聞道德委員會試點省市。在實踐過程中,貴州省進一步加強新聞隊伍建設,使其與“走轉(zhuǎn)改”活動和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扎實有效地推進了新聞職業(yè)道德建設工作。本期特約請本刊特邀顧問,貴州日報報業(yè)集團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宮喜祥同志撰文,請他介紹相關實踐和經(jīng)驗,以期給各地推動新聞職業(yè)道德建設提供參考。
宮喜祥貴州日報報業(yè)集團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
幸福感是最好的內(nèi)生動力,敬重自己的職業(yè)、感受到職業(yè)幸福的新聞人,往往是理想信念最為堅定的,也是最具創(chuàng)造力和積極性的。
面對誘惑,他們會堅守著自己的新聞理想,堅守著職業(yè)操守和行業(yè)道德高地。他們深懷職業(yè)敬畏,將不斷進步、不斷拼搏、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讓自己更有能力為黨和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目標。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在“忙”著,“忙”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常態(tài),而伴隨著“忙”的,常常是“累”“苦”“煩”“躁”,如果沒有強大的職業(yè)道德和理想信念作為支撐,有些人則會走“偏”、走“失”。
剛剛過去的2014年,一些知名媒體人在反腐敗聲中倒下,拷問著新聞人的職業(yè)道德;還有一些媒體人因抑郁而自殺,映射出新聞人的壓力和焦慮。他們的走“偏”、走“失”對新聞界來說是傷痛,也需要我們?nèi)シ此?,反思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去看待我們的職業(yè)、堅持我們的信念。
梁啟超先生有一篇演講,名為《敬業(yè)與樂業(yè)》,文中提出了“敬業(yè)即是責任心,樂業(yè)即是趣味”的觀點,我是十分推崇并且受用的。從事新聞行業(yè)20余年,吹過風淋過雨、有過痛有過淚,但我享受這些,因為為自己所忠誠、熱愛的事業(yè)付出努力和辛苦,即便再累,也會感到幸福。同時,我也希望可以帶領身邊的同事、伙伴們敬重自己的職業(yè),做幸福的新聞人,讓幸福感成為我們不悔堅持、不斷探索、不倦創(chuàng)新、不停前進的內(nèi)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而當一個新聞人將“有通稿嗎?用材料編吧!”作為口頭禪,用“搜索、復制、粘貼”代替“采訪、調(diào)查、思考”,滿篇報道只有“指出、強調(diào)、要求”時,他精神上的“鈣”流失了。當一個新聞人忘記自己的責任擔當,不顧事實真相,炮制假新聞、進行新聞炒作、新聞敲詐時,他就得了“軟骨病”。當一名新聞人為了利益,利用黨和人民賦予的媒介權力做違法亂紀的勾當,他就得了“骨癌”了。
“缺鈣”就要“補鈣”,而且要常進常補。要補精神上的“鈣”,只有通過不斷學習。貴州日報報業(yè)集團對采編人員采取個人自學與小型讀書班、大型集中授課、榜樣示范帶動等方式進行培訓,補員工精神之“鈣”。
集團每個部門組建讀書班,按照每周一次的節(jié)奏開展活動,每次集中時確定一位主講人,圍繞中央和省委精神、當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形勢、采編實踐中的體驗心得、近期所看書籍的思考感想等展開自由討論,營造勤于讀書、樂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良好氛圍。在集團層面,則按照每月至少一次的頻率開展全體采編人員業(yè)務培訓,邀請資深新聞工作者、高校教師作為主講人,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職業(yè)道德、采編業(yè)務技能進行教學。幫助和引導采編人員堅定理想信念,鞏固共同思想基礎,形成強大的精神支柱。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習培訓工作中,我們還特別注意邀請資深報人言傳身教,發(fā)揮榜樣的示范帶動作用。2014年5月15日,新華社貴州分社原社長、高級記者劉子富到《貴州日報》授課。課后,一位剛進報社的年輕記者感慨:“劉子富老師講述當年自己走進海雀村,卻看到茅草房、杈杈房,不避風寒,人畜同居,無米下炊的情景的時候,眼角是閃著淚光的,這種心系群眾的赤子情懷真的讓我感動”。還有人說:“劉老師從事新聞工作近30年,跑遍了全省88個縣市區(qū),多的去過10余次,少的也有三四次,最多的時候,一年在外采訪200多天。跟他比,我們一點也不苦一點也不累,甚至可以說我們還不夠苦不夠累”。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同的新聞人對新聞理想的詮釋也是不同的,邵飄萍追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穆青崇尚“從人民群眾的立場出發(fā),挖掘新聞價值,全面反映群眾生活的問題”。
而恪守真實、呈現(xiàn)真相、倡導正義、宣揚美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盡職盡責做好新聞報道工作,盡心盡力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則是廣大新聞從業(yè)者必須堅定的理想信念,只有牢固樹立了這樣的理想信念,從事新聞工作才會有幸福的前提。
▲ 兩圖均為《貴州日報》記者在海雀村采訪村民。
新聞工作干久了,很多記者會習慣電話問一問、材料收一收等取巧的采訪方式,也會習慣精神擺一擺、事件套一套等八股的表達方式。當記者對世界的認知越來越小、與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并逐漸形成懶散平庸、淺嘗輒止的工作習慣,新聞采訪就會變成日復一日簡單而又無趣的機械勞作,那么這樣的工作是不可能幸福的。
在一個人的職業(yè)生涯中,只有通過不斷奮斗和創(chuàng)新、不斷挑戰(zhàn)和跨越,才能激發(fā)無限潛能,才能得到別人認可,才能達成內(nèi)心的成就,才能體會工作的幸福,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而對于新聞人來說,“走轉(zhuǎn)改”無疑是達成幸福的捷徑。
2014年4月,《貴州日報》采訪分隊深入畢節(jié)赫章縣海雀村采訪,挖掘了文朝榮先進事跡。而后,《貴州日報》深入挖掘文朝榮精神,在5月15日,推出萬字長篇通訊《村支書的楷模——文朝榮》,掀起了“遠學焦裕祿、近學文朝榮”宣傳報道的熱潮。從貴陽到海雀村要坐至少8個小時的車,尤其是從財神鎮(zhèn)到海雀村的通村路,要翻過兩座山,爬過山頂,總是滑坡伴著濃霧,而且路窄彎多,險象環(huán)生。但為了完成這篇報道,我們先后三次進村,最久一次在村里住了7天,走村入戶采訪村里的干部和村民;回來后連續(xù)一天一夜寫稿,吃了一頓蛋炒飯、抽了整整一條煙。稿件完成后,年輕記者馬剛倒頭就睡了一天一夜,想起采訪的艱苦,他總是說“半個月我差不多瘦了十斤”,但這樣的經(jīng)歷,也是一名記者一輩子的財富,“當看到稿子見報,老支書的精神在人們面前展現(xiàn),激勵著感動著鼓舞著大家的時候,我覺得真的很值得”。的確,8個小時的車程不短也不長,卻考驗著一名新聞工作者有沒有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基層的事業(yè)追求,這一步看上去很艱難,但當你真正跨出去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原來“難”才會更讓人感動、更讓人快樂。
2014年10月17日,以首個“全國扶貧日”為契機,《貴州日報》推出了特別策劃《那山 那水 那些父老鄉(xiāng)親——走進特困村寨·直擊精準扶貧2013-2014》連版報道,引起各界強烈反響,并獲得中宣部《新聞閱評》的表揚,而報道成功的背后是記者兩年的追蹤和付出。為出色完成報道任務,記者朱邪在貴陽街頭與一位當“背篼”的大姐攀談,跟著她回到大方縣大山深處的娘家;采訪途中山路狹窄陡峭,報社駕駛員不敢再往前開車,記者趙勇軍硬是坐著農(nóng)用車進了村。在報道中,他們留下了這樣的職業(yè)感悟:如果沒有這次采訪,也許我們永遠不會走進這樣的山村,這樣的居所,遇見這樣一群陌生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深處,頑強地與貧瘠的土地抗爭,不悲傷,不氣餒,始終孜孜不倦地勤奮勞作。他們或茫然或愁苦的表情讓我們揪心不安,他們或堅毅或期冀的目光讓我們感動折服。從他們被大山阻隔的期冀眼神中,我們讀到了渴盼,讀懂了責任,前進的步伐也更加堅實而不可動搖。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24字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容。但我們在要求每個人要做到“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時候,是不是也要為他們提供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環(huán)境呢?
長久以來,媒體的考核分配機制都是一個難題,卻也是我們不能逃避的責任,只有通過平等、公正的考核分配機制,才能保障采編人員的基本利益,才能讓他們更加無所顧慮地敬業(yè)與樂業(yè),感受到作為一個新聞人的幸福。
多年來,《貴州日報》的考核形同虛設,分配也一直是“吃大鍋飯”,不管干沒干工作、工作干得多還是干得少、干得好還是干得壞,每個人都可以拿到屬于自己的工資,甚至出現(xiàn)干得多錯得多、錯得多扣錢扣得多的局面。這樣的機制下,導致一些采編人員不同程度地存在“慵、懶、散”等不作為、慢作為現(xiàn)象。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我們進行了全面的績效考核制度改革。
《貴州日報》版面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很滑稽的事,一幅圖片的署名有3個人,我打趣地問過那位記者,是不是一個人扶著三腳架、另一個人把著相機、還有一個人去按快門呢?雖然是玩笑,但我卻對記者的職業(yè)作風感到深深的擔憂,因為記者不到現(xiàn)場,拿通訊員的稿子掛個名字就發(fā)往編輯部的事情比比皆是,一個人除非是有分身術,才可能一天同時寫了不同市縣的稿子。在考核中,我要求特別注意打擊這樣的做法,不到現(xiàn)場的稿子、直接掛通訊員名字的稿子,不但不給稿費還要倒扣,屢犯不改的通報批評。風氣正則作風優(yōu),這樣嚴厲的制度,讓記者正視了自己肩上的責任,端正行為,認真工作。
好稿子是需要花時間的,需要從容的心態(tài)和不計成本的付出,也造成了好稿子“投入產(chǎn)出比”不高的事實,調(diào)整考核重點則是解決這一困境的辦法。不看數(shù)量看質(zhì)量,是《貴州日報》績效考核的最大變化,以前的考核要求每個記者每個月必須完成15條稿件,認真的記者受制于任務數(shù)量而沒有心思和余力靜下心去策劃撰寫好稿;馬虎的記者就鉆了制度的空子,一個材料分成幾段用,就是不同的幾篇稿子。而現(xiàn)在的考核則是,一個記者一個月可以只寫那一篇好稿子,可以完全靜下心去采訪寫稿而沒有顧慮,而且只要是好稿會有多重獎勵,稿費翻倍,閱評好稿、新聞獎推薦也會優(yōu)先,寫好稿的記者可以獲得物質(zhì)上的、精神上的雙豐收,工作也會充滿樂趣和生趣。
嚴格的考核機制,增強了采編人員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因為工作要求嚴了、壓力大了,只有扎扎實實地工作,才能獲得相應的報酬,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茖W的考核機制,激發(fā)了采編隊伍的活力和熱情,待遇提高了,工作更有吸引力了,感受到職業(yè)幸福了,大家都爭著干、搶著干、比著干。
幸福感是最好的內(nèi)生動力,敬重自己的職業(yè)、感受到職業(yè)幸福的新聞人,往往是理想信念最為堅定的,也是最具創(chuàng)造力和積極性的。面對誘惑,他們會堅守著自己的新聞理想,堅守著職業(yè)操守和行業(yè)道德高地。他們深懷職業(yè)敬畏,將不斷進步、不斷拼搏、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讓自己更有能力為黨和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目標。他們勇?lián)鷷r代重任,始終做到心中有夢想、筆下有人民,在書寫時代、服務人民中體現(xiàn)人生價值,綻放生命光彩。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