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 241003)
基于課堂教學的高中地理學習評價體系
孫于茹(安徽師范大學 241003)
高中地理課堂學習評價作為教學評價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可以讓教師及時掌握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促進教師整合課程資源和改善教學過程。構建基于課堂教學的高中地理學習評價體系,可從三方面來設計:根據學情分析,進行初步評價;設計課堂教學的學習評價模式;調整教學過程,進行反饋性評價。
地理課堂教學學習評價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直接的互動活動,也是促進師生發(fā)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地理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在傳遞基本的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情感的同時,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作為評價學生學習和完善教學的基本依據。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學習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通過地理學習評價能“促進學生地理潛能、個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并“檢驗教師教學效果,調節(jié)教師教學”[1]。本文探討的地理學習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即地理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收集并分析課堂上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相關信息,判斷和評價教師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以改善教師的教學方案,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2]。
(一)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常見的地理學習評價一般以作業(yè)、測驗的形式呈現(xiàn)。作業(yè)的完成情況良莠不齊,教師也大多只進行批改和講解工作;測驗多在單元結束、期中和期末進行,教師根據成績只能判斷學生在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因此新的教學內容不能及時得到反饋。在課堂教學時進行學習評價,教師不僅可以通過事先設計的評價手段檢驗教學目標實施情況,還能及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二)有利于教師改善教學設計
美國學者斯塔弗勒比姆(D.L. Stufflebeam)指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3]。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事先進行學情分析,并以此安排教學方法、重難點講解、板書設計、課堂語言組織等教學過程。在真實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如果教師僅僅關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順利展開,就不能充分了解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和學生的掌握程度。教師要不斷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來總結和反思課堂教學,改善教學設計,調整教學過程,適應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需要,從而更好地推進課堂教學中教的改革。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
地理教師在進行課堂評價時,需要盡可能多地搜集有關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表現(xiàn)和學習情況,這就要求更多的師生互動。師生互動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最直觀的方式,教師通過設計提問、課堂活動等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根據對幾所高中進行的課堂觀察和對教師的訪談,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很少實施學習評價,師生之間缺少有效互動。教師大多根據教案把書本中的內容講解出來,較少關注學生能否達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知識學習能否解決相關問題、為什么課堂上講過的知識也有很多學生完成不好作業(yè)等。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為例,試圖構建基于課堂教學的地理學習評價體系,旨在豐富課堂教學理論,促進課堂教學的發(fā)展。
(一)根據學情分析,進行初步評價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的教學應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狀況之上?!盵4]學情分析是課堂教學的前提。課前的學情分析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等方面。
《氣壓帶和風帶》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起著過渡作用,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在學完“熱力環(huán)流、大氣的水平運動”后,能較好地分析和探究大氣在不同空間和作用力產生的運動。但高一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較弱,很難建立氣壓帶風帶分布與氣候之間的聯(lián)系,本節(jié)還涉及氣壓帶風帶的名稱、一些氣候名稱、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原因等內容,學生易產生記憶性困難。
教師在對學情進行初步評價后,教學設計便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
(二)設計評價模式,進行課堂評價
美國課程研究者查特斯認為,課程與教學的重點放在哪里取決于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和犯的錯誤[5]。因此,適當的教學情境和評價任務可使學生顯露出認知或行為方面的問題和困難,以便于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
1.確定評價目標。評價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是強調考查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數量與質量,還是注重考查學生的認知結構、問題解決能力、探究與解釋能力[6],都會影響評價目標的形成。評價目標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設計。
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guī)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因此,本節(jié)課的評價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見附表1)。
2.設計評價任務。針對不同的評價目標,可設置不同的評價任務。評價任務的合理設置能為判斷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提供顯性、可操作的判斷指標,并為教學改進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因此,評價任務質量的高低常常決定著評價信息的效度和信度[7]。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難度應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見附表2)
3.選擇評價方法。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多方面的,單純的測試不能全方位、客觀地反映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地理教師進行課堂評價的方法是多樣的,比如地理科技文、問卷、地理測驗、觀察、提問等。根據評價任務,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當學生繪制氣壓帶風帶示意圖時,教師可觀察學生繪圖的準確性,并以此判斷學生對氣壓帶風帶分布規(guī)律的掌握情況和繪圖能力;在進行提問時,教師就可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思維發(fā)展過程。
4.制作評價量表。具體的評價量表不只方便地理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記錄打分,還能讓學生清楚教師對學習的期望,作為評價自身學習行為的尺度。評價目標是評價標準的依據,教師可根據學生達到評價標準的等級來進行打分。對氣壓帶風帶的評價量規(guī)設計如表3,總分100分,每個標準分為A、B、C、D四個等級,知識與技能分別對應4、3、2、1這4個分數段,過程與方法對應8、7、6、5這4個分數段,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應5、4、3、2這4個等級。(見附表3)
附表
(三)調整教學過程,進行反饋性評價
課堂評價的有效性受課堂評價設計水平和評價結果質量影響,同時也受制于結果反饋的質量和具體方式[8]?;谡n堂教學的學習評價,能讓地理教師在明確目標的驅使下,合理組織和安排課程資源與教學過程,使學生通過學習具體的教學內容獲得一般性發(fā)展。當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感到“冷場”或者不滿意時,就是需要對學生的表現(xiàn)分析的時候,教師不應直接判斷成“學生笨”或者“表現(xiàn)差”,而應深入分析教學的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并且需要調整??梢?,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方便教師在課堂上分析教學需求和調整教學過程。而教師根據學習評價結果的反饋,又可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進一步作出判斷,進而對學生提供直接指導。
地理教師可在課后布置一些作業(yè)或測驗進一步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在學習完氣壓帶和風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三圈環(huán)流模型,可以評價學生是否掌握其分布規(guī)律,同時也能反映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與作業(yè)或測驗表現(xiàn),具體指出其已取得的學習成就和需要改善的解題方式及錯誤表現(xiàn),及時提供解決建議。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易進.建構促進教與學的課堂學習評價[J].教育學報,2013,9(5):61-67.
[3]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5-6.
[4]奧蘇伯爾著,任夫松譯.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5]拉爾夫·泰勒著,施良方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
[6]楊向東.淺析關于“學生才能的觀念”對教育評價實踐的影響[J].全球教育展望,2008:25-29.
[7]趙士果.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109.
[8]楊向東.談課堂評價的地位和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9):42-46.
孫于茹,女,25歲,漢族,安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 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