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當代公德與私德的抵牾與和諧*

2015-03-17 23:54:19于建東
關鍵詞:私德社會公德公德

于建東

(河南師范大學 政 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新 鄉(xiāng) 453007)

社會公德,簡稱公德,是指在日常公共生活中形成的人們所應遵循的最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私德是指每一個社會成員在私人生活中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與品質(zhì)的總和。公德與私德是公民道德的一體兩面,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但是理論上的辯證統(tǒng)一不能掩蓋現(xiàn)實生活中公德與私德的緊張與沖突。那么研究公德與私德的關系,建構二者的和諧關系,對于我國經(jīng)濟、政治與社會的平穩(wěn)進行就具有重要意義。

一 當代中國公德與私德的抵牾

1.以國家道德替代公德,侵蝕私德

國家道德是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政權過程中以及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倡導的革命道德直接轉(zhuǎn)化而來的國家道德意識形態(tài)體系。它包括一個核心“為人民服務”,一個基本原則“集體主義”,五個基本要求“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長期以來我們把這種高層次、高要求的國家道德視為社會公德的全部,在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中大力宣傳倡導,“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這些對社會先進分子提出的道德要求,成為全民追求的道德目標?!罢目刂屏B透到每家每戶,直至每個人的心靈深處”[1],國家道德還侵入私人領域,成為私人生活中的道德意識與規(guī)范。國家道德追求一元化、絕對化的道德教育目標,壓抑了個體的意志自由,本來是以崇高的國家道德培養(yǎng)完美的道德人格,來實現(xiàn)良好的社會秩序,結果卻是產(chǎn)生了假話、大話、空話、套話,唱著革命的高調(diào)謀求私利之風盛行。

與此相對,社會公德的提出較晚。1981年2月15日,中央開始倡導 “五講四美”①“五講”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即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之風。此后,這項活動又和 “三熱愛”②“三熱愛”即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chǎn)黨。結合起來。1986年《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明確把 “五愛”和 “五講四美”列為社會公德的內(nèi)容并開展公德教育。這是我國最早明確把公德作為教育目的的教學大綱,但是公德明顯與國家道德混在一起。1996年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明確指出社會公德的內(nèi)容為:“文明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钡悄壳拔覈鐣碌纳鐣匚慌c國家道德相比,仍然有差距,國家道德仍處于核心地位,如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也指出:“從我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國情出發(fā),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

2.私人道德泛濫,侵害社會公德

私德的發(fā)達使得我們常常以私德代替公德來解決公共生活中的問題,侵害公德,導致公德水平下降。由于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巨大慣性與我國市民社會發(fā)展的不成熟,傳統(tǒng)社會的差序格局在當代中國仍然有其頑強的生存空間,成為潛規(guī)則,侵蝕著公共生活規(guī)則。在差距格局的社會中,以狹隘的血緣、親緣與地緣關系建立起來的“愛有差等”的私德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但是由于社會公共生活意識、準則的缺失,只能訴諸于私德來應對社會公共問題。這種建基于血親私德的公共道德必然受到前者的限制與束縛。在中國社會,所有的價值標準與判斷都不能超越這種差序格局,以至于中國人習慣上把社會生活分為兩個界限分明的部分。在陌生人的社會里,人們只關心自己的家庭而不關心社會,對他人的困苦置若罔聞,視而不見。在社會生活中,不遵守公德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尤其是公職人員,對一般他人的態(tài)度就是所謂的“公事公辦”,即使是合理合法的事情也難免障礙重重。而在熟人社會里,則以人情為出發(fā)點,靈活執(zhí)行各種政策法規(guī),置公共生活準則于不顧?!霸谶@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fā)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2]。在這種差序格局中,公共生活的私人化導致公職人員徇私枉法,侵害社會公正,敗壞社會公德。

二 當代中國公德與私德關系緊張的原因

1.以家庭為主的差序格局的影響仍未消除

在傳統(tǒng)社會中,家庭或家族具有高于個人的價值,個人不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必須依附于家族與家族的利益,而且強調(diào)個體對家庭或家族的責任與義務,以服從家庭或家族利益為美德。差序格局使得私德囿于家庭或家族的范圍內(nèi),使得我國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化不充分,從而導致公德與私德的邊界模糊,以至于人們習慣于把公德與私德對立起來。在這種環(huán)境中形成的中國人的仁、義、禮、智、信等私德都局限于熟人社會中,對于陌生人則是普遍的冷漠,滋生 “對于公眾是一種惡行,對于家族卻是美德的家族自私主義”[3]。私德的盛行使得中國人在處理社會公共事務時習慣于把家族倫理道德延伸到社會公共領域,使得社會公共領域具有了私人化的特點。

隨著市場經(jīng)濟與現(xiàn)代化的高速發(fā)展,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開始步入陌生人社會,但是由于市場經(jīng)濟與市民社會發(fā)展的不充分,我國并未完全擺脫傳統(tǒng)差序格局的負面影響,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作用,加劇了私德與公德的矛盾。

2.傳統(tǒng)中央集權的影響

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王是一國之主,每一個國民都是臣民、子民、小民甚至草民。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把民眾視為奴隸,民眾自然只知道關心自己的私事而漠視公共事務。“‘以奴隸自待’的人民,自然不會有自覺的愛國心和對社會的義務觀念?!保?]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皇權居于國家的頂端,一方面“大公無私”的美德實際上發(fā)揮了穩(wěn)固皇權的作用,正如劉澤華所說:“從理論上看,崇公抑私強調(diào)國家至上,但在實際上由于君主居于國家之巔,所以最后的結果是加強了君主專制?!保?]另一方面,“國”是虛幻的共同體,“國”的強盛未必與個體直接相關,于是“難得糊涂”、“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處世哲學廣為流行。在一個專制橫行沒有民主的國家里,要求全體民眾大公無私,誠實守信,愛國如愛家,無異于緣木求魚。

新中國成立后,《憲法》規(guī)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一度掌控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高度同質(zhì)化。由于過分強調(diào)集體的至上性,甚至為了集體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正當利益,輕視或否認個人權利,到了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程度,為集體主義蒙上了一層陰影。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特權等現(xiàn)象仍然存在于我國的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中。以抽象的公共利益代替?zhèn)€人利益,甚至侵犯個人權益的做法時不時見諸報端,導致人們對這種“公德”及其教育心存疑慮,拒而遠之。

3.我國傳統(tǒng)“重私德、輕公德”的倫理文化的影響

我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重私德、輕公德”的傾向把家族倫理這一私德視為公德的基礎,“當代表家族利益的私人道德與體現(xiàn)大多數(shù)人意志的社會公德發(fā)生價值沖突時,儒家倫理大多是以回避甚至是犧牲社會公德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理論立場”[6],從而引發(fā)私德與公德的矛盾。其實我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中并不缺乏公德教育,但是儒家仁愛的公德教育是以血親私德為本根的。在社會生活中,血親私德是第一位的,仁愛公德則是派生的,當血親私德與仁愛公德發(fā)生沖突時,犧牲仁愛公德來維系血親私德就成為儒家解決公德與私德矛盾的致思路徑。例如孔子就明確表達了血親私德相對于仁愛公德的價值優(yōu)先性,主張父為子隱,放棄了公正守法、誠實正直的公德。孟子也盛贊面對其父殺人而能夠“竊負而逃”,置天下于不顧的舜做到了“人倫之至”。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把仁愛公德建基于血親私德之上的內(nèi)在邏輯導致人們重視家族私德,輕視社會公德,從邏輯上構成了公德與私德的矛盾與沖突。

4.公德教育的缺失

我國公德教育的缺失,導致人們存在很多對公德教育的錯誤認識,認為高標準的、有所為式的道德教育才是公德教育,從而使得真正的公德教育難以深入人心。

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倡導的是一種神圣的、理想的、先進的道德教育,它過于關注道德教育的理想性與先進性,過分偏愛高標準、高層次的道德教育,如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美德,而相對輕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德教育,如講衛(wèi)生、愛護公共財物等。當前我國的道德教育仍側(cè)重于高層次的道德教育,而公德教育則被認為是細枝末節(jié)。這種高標準的道德教育嚴重脫離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導致人們的行為與道德教育的目標出現(xiàn)偏差,道德教育不能落到實處,社會上偽善盛行。當然,這種理想的先進的神圣道德確實揭示了人的理想性存在,使人類具有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力量,但是公民只有在遵守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則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自己,這個基本要求就是社會公德。不僅如此,在當代中國的公德教育中,非常重視有所為式的、積極的公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規(guī)范,如樂于助人、見義勇為、尊老愛幼等,相比之下,輕視那種不作為式的、消極的公德教育,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紙屑、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在當代中國,“公德最核心的內(nèi)涵就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損害公眾的集體利益以及其他個別社會成員的權益。公德是一種不作為性、消極性、有所守的行為,它要求人們不要為自己的利益或方便而傷害陌生人與社會”[7]。消極性的、不作為式的公德作為一種“底線”式的道德要求,不要求個人犧牲自身的利益,只要求不去侵犯別人的權益,因此,相對于有作為式的、積極的公德,它更具有本根意義,而且容易貫徹落實到位。而“對人們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蔑視使人們在日常的公共生活中不知應該承擔哪些基本義務”[8]。

5.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影響

現(xiàn)代社會以市場經(jīng)濟為基礎,市場經(jīng)濟蘊涵的利益追求及其自利的價值目的,在當代社會獲得了極大的合理性,無限放大了人們的逐利意識及其行為,使得一部分人唯利是圖,催生了金錢拜物教?!霸谶@里,不再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崇高,或者說,除了實利之外,一切都不再是崇高的?!保?]對金錢的迷失使得一部分人為追求私利,不擇手段,私德敗壞,做出侵蝕公德與社會秩序的事情來。這種道德秩序的混亂使得一部分人拒絕道德規(guī)范的調(diào)節(jié)與約束,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把經(jīng)濟利益作為至高無上的目標,很多人對與己無關的他人不聞不問,態(tài)度冷漠無情,展開對社會公共資源的大肆掠奪,利己主義盛行,嚴重破壞了社會公共秩序與社會公德。

三 當代我國公德與私德和諧關系建構的基本路徑

我們認為,公德與私德的關系是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的,在保持一定張力的情況下,可以達到和諧狀態(tài),不能片面強調(diào)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的價值與意義。一方面,私德是公德的基礎。個體私德修養(yǎng)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公德水平,改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德環(huán)境是私德涵養(yǎng)的社會前提,并對“私德濁下者”形成強大的道德壓力。構建公德與私德的和諧關系,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培育公共精神

公德的培育首先要求公民具有公共精神,這種公共精神在尊重公民私人權益的前提下,要求公民能夠超越一己之私的藩籬,把道德關懷的目標投向他人與社會,以實現(xiàn)與維護公共利益為依歸。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人類公共生活之中的、以公共性作為價值皈依的、位于人類心靈深處的基本道德和政治秩序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它表現(xiàn)為社會成員對公共生活的熱情融入和體驗,對公共事務的積極關懷和參與,對政治社群的虔誠認同和歸屬,對公共善的澄明和踐履。[10]公共精神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特征,它是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與尊嚴,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公德的價值基礎。公共精神的缺失使得傳統(tǒng)中國人生活在以家庭為中心的狹小范圍內(nèi),缺乏公共生活,也就不會產(chǎn)生處理公共事務的道德規(guī)范與道德意識,導致中國人囿于自己的狹小圈子,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顧。

2.加強制度建設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不能僅僅依靠一般的道德約束來確保公共生活秩序的穩(wěn)定,為了維持基本公共秩序的穩(wěn)定,還需要合理的強制手段,即公正的制度體系。現(xiàn)代社會倡導公德優(yōu)先,公德建設要依靠國家的制度安排,來培養(yǎng)公民的社會公德,在制度建設中實現(xiàn)公德與私德的和諧。公正的制度優(yōu)先于人性善,好的制度可以引導人們向善,壞的制度可以導致人們作惡,因此制定公正的制度是維系社會穩(wěn)定,建構和諧的公德與私德關系的基本保證?!皩€人而言,一個公正的制度,會使人良知清醒,選擇公正,少犯錯誤,多做好事;使壞人不能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對社會而言,制度公正既是一種現(xiàn)實秩序,又是一種社會理想和社會意識,可以使公民平等、自由的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實現(xiàn)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保?1](P194)

公正的制度能給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與良好的公德水平。第一,建立公德的賞罰激勵機制。當前我國公德建設面臨一個問題是 “英雄流血又流淚”、“老實人吃虧”、“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等現(xiàn)象,越過道德界限的人不但一時得逞,而且比老實人過的好,久而久之,人們爭先仿效,社會的公德水平也隨之下降。那么,公德賞罰激勵機制的建立就顯得尤為必要,只有使突破公德底線者受到應有的懲罰,使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者得到應有的獎賞,才能確立社會的公德良序,“保證德行是社會的通行證”[11](P177)。第二,建立公德的社會引導機制。制度可以引導人們向善,公正的制度可以引導社會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圍。公正的制度不僅有助于個人私德的修養(yǎng),而且有助于為成就他人幸福的美德提供培養(yǎng)和發(fā)揮作用的環(huán)境。羅爾斯說:“社會的制度形式影響著社會成員,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想要成為的那種個人,以及他們所是的那種個人?!保?2]我們可以設計各種制度,使社會成員的仁愛之心、利他之心、助人之心得到有效發(fā)揮,如建立為慈善事業(yè)捐款、捐物的制度、志愿者服務制度、義務勞動制度、“學雷鋒”制度等,在增進公共利益,在促進公德水平提高的同時,提升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

3.繼承傳統(tǒng)儒家優(yōu)秀的道德傳統(tǒng),加強個體的私德培養(yǎng)

日本啟蒙思想家福澤渝吉說:“社會公德之根本,在于家庭的私德”,“人人不要忘記這一條大義。”[13]要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公德,就必須加強私德建設,加強個體的私德培養(yǎng)與教育。儒家重私德、輕公德的傾向是封建宗法等級關系的倫理反映,是為封建專制體系服務的。但是儒家的倫理文化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體系,對于儒家倡導的“仁”、“忠”“孝”等倫理精神,可以揚棄其中的糟粕并為現(xiàn)代社會所用,來提升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我們今天道德建設的“思路不是要一味地弱化私德,而是將私德在個人日常私生活范圍內(nèi)加以發(fā)揚光大——因為這正是中國的優(yōu)秀道德遺產(chǎn)之一”[14]?,F(xiàn)代社會與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經(jīng)改變了傳統(tǒng)倫理秩序建基的社會基礎,我們可以打破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宗法血緣關系,發(fā)展出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的仁愛、誠信思想,培養(yǎng)良好的個體道德品質(zhì),并把道德建設的反躬自省與制度的外在制約相結合,夯實現(xiàn)代社會平穩(wěn)運行的價值基礎,推動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

4.培養(yǎng)自由平等的道德人格

所謂自由,主要是指在合理法律的規(guī)定范圍中,社會成員能夠免于他人的限制和強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15]所謂平等,主要是指這樣一種普遍的期待和取向:社會成員應當擁有相同的基本權利,社會成員的基本尊嚴應當?shù)玫揭灰曂实谋Wo,社會成員在融入社會生活以及尋求自身發(fā)展時應當?shù)玫綗o差別的基本平臺。培養(yǎng)健全的道德人格是私德教育的核心任務和最終目標,是社會公德的個體基礎。自由平等的價值理念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價值支撐,也是推動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深層精神動力。存心養(yǎng)性、反求諸己是我國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這種道德人格嚴重依賴群體的價值,缺乏獨立性,它把人的道德存在視為人的全部存在,扼殺了人的主體性。自由平等的道德人格是現(xiàn)代社會個體德性形成的必要條件,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與公德運行的價值基礎。個體的自由平等意味著對他人的獨立人格與尊嚴的尊重,從而有助于抵御公權的無限擴張,形成合理公正的政治秩序。沒有自由平等理念的價值支撐,社會成員就會侵犯他人權利,從而引發(fā)社會的不公與反抗。“財產(chǎn)分配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平等,引起了種種混亂。這些混亂狀態(tài),使得文明國家十分之九的居民發(fā)出了合理的抱怨。因為他們的貧困、痛苦、屈辱和受奴役,就是由此產(chǎn)生的?!保?6]

[1] 孫立平.傳統(tǒng)與變遷[M].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92.

[2]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高兆明.制度公正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4] 覺民.論立憲與教育之關系[J].東方雜志,1905,(12).

[5] 劉澤華.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6] 吳潛濤.論公共倫理與公德[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34-135.

[7]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8] 高山.論社會公德意識現(xiàn)狀及公德意識培養(yǎng)[J].呼蘭師專學報,2001,(2):28-30.

[9] 高兆明,李萍.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倫理秩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劉鑫森.試論公共精神的哲學意蘊[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2):65-70.

[11]宋增偉.制度公正與人性完善[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2][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85.

[13][日]福澤渝吉.福澤渝吉教育論著選[M].王桂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4]宣云鳳.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J].江蘇社會科學,2003,(6):29-31.

[15]吳忠民.社會公正論[M].下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16][法]邦納羅蒂.為平等而密謀[M].上卷.陳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猜你喜歡
私德社會公德公德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長
社會公德內(nèi)涵研究述評
提倡文明禮儀 弘揚社會公德
雷云:基于四種類型公德行為的教育策略
推進社會公德 激勵向上向善——淺析武陵都市報十一年堅守“圓我讀書夢”活動的價值取向
新聞傳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10:14
私德教育
太沒公德
公德與私德的“先后”
人民教育(2017年10期)2017-07-17 06:15:48
大學生公德意識培養(yǎng)淺探
學習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30
“隱私”是個公德概念
英語學習(2015年3期)2015-01-30 18:31:43
嘉祥县| 河东区| 仪征市| 广州市| 普陀区| 吴桥县| 通海县| 安溪县| 洪雅县| 深泽县| 永丰县| 惠水县| 栾城县| 潍坊市| 富宁县| 尼玛县| 清水县| 卓尼县| 陆河县| 南宁市| 洪江市| 兴化市| 浑源县| 称多县| 夏津县| 安塞县| 巨野县| 根河市| 镇原县| 神农架林区| 西昌市| 孝感市| 微博| 缙云县| 宜君县| 泉州市| 隆昌县| 河西区| 渭源县| 黄龙县| 天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