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布
有關亞洲航空失事班機的最新消息稱,印尼搜救人員繼打撈起它的飛航數據記錄器后,2015年1月13日又成功打撈出駕駛艙語音記錄器。不過,黑匣子解讀初步報告要一個月才能完成。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在空難來襲的危急時刻,人的智慧和應急反應有多重要?
有專家認為,這次亞航空難可能是飛機遭遇了雷暴云團。他們把這類惡劣天氣稱為“飛機殺手”,雷暴云團制造的冰凍環(huán)境可以導致飛機發(fā)動機驟然失速。這一猜測如果屬實,亞航8501航班很可能遭遇了導致2009年法國航空447航班墜機的類似天氣。當年法航447航班因為冰塊堵塞了飛機的空速管,導致自動駕駛系統(tǒng)無法測算飛行速度。計算機系統(tǒng)隨后自動將飛機從自動駕駛模式轉為手動駕駛模式,但飛行員沒有及時發(fā)現飛行模式已經轉換,導致飛機失速墜落,機上228名乘客和機組成員全部遇難。
走進現代大型噴氣式客機可以發(fā)現,駕駛艙設計有明顯的“去人化”趨勢。在絕大多數時候,計算機系統(tǒng)控制的自動駕機程序能夠很好地幫助飛行員駕駛現代化的商業(yè)飛機,設計精密的自動飛行系統(tǒng)可以防止飛行員的很多人為差錯。久而久之,飛行員的傳統(tǒng)駕機技能,例如需要大腦反應靈敏與手足協(xié)調等,不斷退化。更可怕的是,少數飛行員不假思索地認為自動駕駛是一種飛行常態(tài)。
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哪怕是發(fā)生概率極小的事故,例如自動飛行系統(tǒng)失靈、飛機某些設備出現故障或突然失去控制等,飛行員能否依靠自己的智慧、本能和經驗排除故障,安全駕駛飛機就成為一件人命關天的大事。
回顧20世紀,人類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是航空旅行的安全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型飛機廣泛引入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駕駛艙設計,基本消除了人為因素造成的機械故障,極大地提高了航空業(yè)的安全性。到了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多起空難的常見原因是飛機突然“失去控制”。法國航空447航班墜毀就是這樣的一次事故。這類空難暴露了一個嚴重問題:不少飛行員處理突發(fā)情況的經驗不足,也缺乏這類培訓,因此自動化程度極高的駕駛艙一旦出現異常時,飛行員往往沒有足夠的應急、應變能力來應對。
如果飛行員沒有接受過這類模擬訓練,會有什么樣的后果?2009年的法航空難后,空中客車公司曾做過一次飛行試驗,觀察4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在飛機自動巡航狀態(tài)下突然失速后的應急反應,結果發(fā)現,他們的自主反應都出現了錯誤。
2009年1月15日,美國航空公司飛行員蘇倫伯格駕駛與亞洲航空8501航班相同機型的空中客車A320。當日的飛行途中,飛機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臺發(fā)動機同時熄火,完全失去動力。飛行員在確認無法到達任何附近機場后,將飛機成功迫降在紐約的哈德遜河河面,無一人傷亡。今年已63歲的飛行員蘇倫伯格能夠做到成功迫降,很可能和他年輕時受過駕駛傳統(tǒng)飛機的訓練有關。獲悉亞航8501航班失事后,蘇倫伯格說,盡管早先的飛行課程中都有過失速訓練,但今天很少有飛行員經歷過飛機失速的情況,也就是說飛行員幾乎沒有失速經驗可以借鑒。
從目前的資料看,亞航8501航班的機長Iriyanto盡管有2萬小時的飛行經驗,但他駕駛空中客車A320機型的時間僅為6100小時。除非這位機長在模擬飛行器上接受過類似遭遇雷暴云團天氣的培訓,否則他不可能對這類氣候條件有充足的準備。即使有過類似的模擬訓練,正如空中客車試驗結果顯示的那樣,飛行員也很可能出現應對錯誤。
為此,在充分利用自動駕駛的同時,飛行員絕不能輕視一些手動技能的培訓,以應對自動飛行系統(tǒng)可能出現的故障。完全不用手動而依賴自動飛行程序駕駛飛機,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新年剛過,美國肯塔基州一架小型飛機發(fā)生的墜毀事故再次說明,危急時刻人的智慧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1月2日,一架小型私人飛機因發(fā)動機故障而墜毀,機上一家五口,除了年齡最小的一個7歲女孩,其余都在空難中喪生??针y后,這個名叫賽勒·古茨勒的小女孩從死亡的父母、姐姐和表姐身邊爬過,在寒冷的黑夜里光腳在密林里穿行了1.6公里。其間她穿過了兩處堤壩、一座山,依靠自己的力量橫渡了一條3.6米深的溪流,終于到達附近的人家而獲救。小女孩能夠幸存下來,多虧她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求生技能。
面對危急時刻,人的智慧常常是戰(zhàn)勝險境的決定性因素,而要充分發(fā)揮這一決定性因素,平時的培訓就變得格外重要。
(孤山夜雨摘自騰訊網《大家》欄目,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