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敏
(華南師范大學(xué) 城市文化學(xué)院,廣東 佛山 528225)
?
古典文學(xué)“比翼鳥”意象的審美探析
黃雪敏
(華南師范大學(xué) 城市文化學(xué)院,廣東 佛山528225)
“比翼鳥”意象在古代文學(xué)中的運(yùn)用可謂源遠(yuǎn)流長,究其源頭和原型可追溯至幾千年前人們對野獸禽鳥的看法和理解。通過分析“比翼鳥”意象原型的演變,以及它在古代詩歌、傳說等文學(xué)作品中形成和演化的過程,我們能夠認(rèn)識該原型的文化來源及意象象征意義形成的原因,并借以詮釋“比翼鳥”意象的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乃至現(xiàn)代文學(xué)中的影響。
“比翼鳥”意象;傳說;原型;象征
中國文人對于自然萬物有一種生命的親和,以花鳥喻人,是中國詩詞及神話故事中常見的藝術(shù)技巧之一。其中的“比翼鳥”意象,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xué)中象征愛情的典型意象之一。究其源頭和原型,可追溯至幾千年來人們對禽鳥的珍視,即從對自然界鳥類的外形與生活習(xí)性的觀察中提煉出意象原型,并運(yùn)用豐富的藝術(shù)想象力進(jìn)行藝術(shù)加工,經(jīng)過長時期演化后,成為含蓄表達(dá)、寄托、象征具有相關(guān)意義的審美意象。
(一)比翼鳥的初始形態(tài)記載
“比翼鳥”是傳說中比翼飛行的一種鳥。在“古今語怪之祖”《山海經(jīng)》中,可以找到較早的相關(guān)記錄:它是一種外形似野鴨、顏色青紅、名為鶼鶼或蠻蠻的鳥,因為只有一翅一目,必須雌雄兩鳥配對才能飛翔:“西次三經(jīng)之首,曰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1]袁珂注曰:“孔晁注云:‘比翼鳥,不比不飛,其名曰鶼鶼。’鶼鶼蓋即蠻蠻之音轉(zhuǎn)也。”[2]“比翼鳥在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p>
《爾雅·釋地》也說:“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盵3]郭璞注:“似鳧,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飛。”《經(jīng)部·爾雅·釋鳥》曰“鶼鶼,比翼?!薄墩滞ā酚涊d有:“山海經(jīng),崇吾山有鳥如鳧,一翼一目,曰蠻蠻。拾遺記,周成王時,然丘國獻(xiàn)此鳥,如鵲而多力。水經(jīng)注,林邑有比翼鳥,名歸飛,其鳴自呼。按諸說,則西海南山皆有之,鶼鶼與蠻蠻實一也?!?/p>
從訓(xùn)詁學(xué)角度分析,“比”為動詞,會意字,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可見其像兩人步調(diào)一致,比肩而行,它與“從”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說文》云:“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本義為“并列”、“并排”?!耙怼睘槊~,形聲字。從羽,異聲?!墩f文》云:“小篆從飛,異聲”。本義為“翅膀”。因此,“比翼”即翅膀挨著翅膀(飛翔),《楚辭·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比翼亦可引申為齊頭并進(jìn),晉葛洪《抱樸子·交際》:“其處也則講道進(jìn)德,其出也則齊心比翼?!庇直扔鞣驄D相伴不離。《晉書·后妃傳上·左貴嬪》:“惟帝與后,契闊在昔。比翼白屋,雙飛紫閣。”[4]比翼鳥因而得名。
其后的許多古籍都有針對比翼鳥的相似描述。郭璞在《比翼鳥[贊]》中還補(bǔ)充道:“鳥有鶼鶼,似鳧青赤,雖云一質(zhì),氣同體隔,延頸離鳴,翻能合翮?!薄俄n詩外傳》卷五載:“南方有鳥,名曰初,比翼而飛,不相得不能舉”。《說如》卷三十二引《瑯環(huán)記》講得更為詳細(xì):“南方有比翼鳥,飛止飲啄,不相分離。雄曰野君,雌曰觀諱,襦名曰長離,言長相離者也。此鳥能通宿命,死而復(fù)生,必在一處?!?/p>
(二)“比翼鳥”意象原型的演變和泛化
古人對于比翼鳥的形態(tài)描述中,綜合后則可以篩選出如下一些特征:一翅一目,相得而舉,不比翼不能飛;飛必成雙,性喜雙棲,雌雄不相分離;外表青紅相雜,形體與“鳧”(野鴨)相像;常居南方;同生共死,等等。中國古代是否確實曾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征的一種鳥類呢?答案早已無從考證,我們可以推測的是兩種情況:一是上古時的確存在但隨著生物的進(jìn)化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滅絕了;二是根本不存在這種奇怪的鳥,而是人們根據(jù)當(dāng)時鳥類的生存習(xí)性和觀察到的外貌加以夸張想象,從而順從人們的意愿和愿望,便出現(xiàn)了這種以“忠貞”聞名的鳥兒。但當(dāng)這種奇異的鳥在絕滅之后,或者說是根據(jù)當(dāng)時古人思維而創(chuàng)造的鳥兒經(jīng)過長時間的流傳和演化之后,比翼鳥與其原型的形象開始逐漸分離。結(jié)果就像龍鳳一樣,“比翼鳥”意象無論在造型藝術(shù)中或者在傳說中,都日益遠(yuǎn)離其真相。然而盡管實體消失,語言的符號卻依然保留著?!氨纫眸B”這個語言記號,給人們的想象力留下了幾乎可以作無限發(fā)揮的余地。
比翼鳥的傳說早在秦漢已眾說紛紜,成為一種極為怪異的神秘、神圣之鳥,而在魏晉以后,就更是新說迭起,愈傳愈奇了。唐宋以后,已是誰也不曾見過比翼鳥,但人們口耳相傳,輾轉(zhuǎn)附會,增枝添葉?!短綇V記》中有記載:“成王六年,……比翼鳥多力,狀似鵠,銜南海之丹泥,巢昆岑之玄木。”[5]這時的比翼鳥比此前史上記載的外貌形象增多了一些神奇的力量和寓意?!叭魏蔚囊庀?,無論東方或是西方,本質(zhì)上都是人工產(chǎn)品、文化的遺物,它們只不過是指代的工具,所有的意象都不是事物?!盵6]強(qiáng)調(diào)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實際上,我們習(xí)慣于把意象當(dāng)作事物本身。所有意象都是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要素的聚集物,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的意象都不是現(xiàn)實世界的照片式的復(fù)制,但重點仍然是盡可能準(zhǔn)確地描摹世界的表象和人們所眼見的事實。
(三)“比翼鳥”意象的文學(xué)文本呈現(xiàn)
三國至唐宋的詩詞名句中,不時能尋見作者借“比翼鳥”意象抒發(fā)其匹配成雙的愿望。及至元明戲曲雜劇,也貫穿著不少“比翼鳥”意象以形容成雙完滿的姻緣。如:
“山川阻且遠(yuǎn),別促會日長。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三國魏曹植《送應(yīng)氏詩二首》)
“月明階悄悄,影只腰身小。誰是鶱翔人,愿為比翼鳥。”(唐無名氏《新林驛女吟示歐陽訓(xùn)》)
“昔為比翼鳥,今作孤飛翮。愁絕寄郎衣,腰瘦裁宜窄?!?宋俞桂《古意》)
“唱道是美滿歡娛,似比翼鳥于飛燕。閑情侵翠靨,春意近花鈿。”(元李愛山《高平調(diào)煞》)
“結(jié)成比翼天上期,不羨連枝世間樂?!?明解縉一十五首《怨歌行》)
延續(xù)至今,婚聯(lián)中以比翼鳥入對,寓意吉祥如意,代指和諧圓滿夫妻關(guān)系以及刻骨銘心愛情的更是比比皆是,如:“云路高翔比翼鳥,龍池滌種并頭蓮”、“海誓山盟同心永結(jié),天高地闊比翼齊飛”等。[7]
顯然,“比翼鳥”意象已作為一個典型意象由古至今被人們所普遍運(yùn)用,并且通常都包含著美好團(tuán)圓、成雙成對的祝愿或希望,又或是以“比翼鳥”的成雙比對來反襯自身的形單影只。這個意象所包含的象征意義已相對固定,詩人們都會有意識地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將其應(yīng)用到自己所營造的詩詞意境中。
及至后來,比翼鳥的“成雙”意義甚至?xí)夯脱由熘烈恍┡c其相似或相類的禽鳥身上,例如鴛鴦、比目魚等等,這些成雙意象一樣是人們常用的情愛意象,與比翼鳥同時出現(xiàn)的頻率也非常高。尤其是鴛鴦,取此鳥“止則相偶,飛則相雙”的習(xí)性。在運(yùn)用中人們總會將比翼鳥、鴛鴦其二者混淆并同等視之。兩者對比,相對來說,比翼鳥是一種存在于上古或者是神話傳說中令人敬畏的神鳥,而鴛鴦是一種現(xiàn)實存在并繁衍至今、能得到現(xiàn)代人普遍承認(rèn)的鳥類。如晉傅玄的《飲馬長城窟行》中二者配合呼應(yīng)而用:“感物懷思心,夢想發(fā)中情。夢君如鴛鴦,比翼云間翔?!庇痔票R照鄰的《長安古意》詩云:“借問吹簫向紫煙,曾以學(xué)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可見,“魚”也是成雙意象的延伸范圍之一,如比目魚。還有交頸獸以及其他動物?!稜栄拧め尩亍伏c出比目魚的特點:“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盵3]202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納目》中寫道:“比,并也。各眼一目,相并而行也”[8]。這就是比目魚名稱的由來。古人們認(rèn)為每條魚只是魚的一半,只長一只眼睛,必須兩條魚合在一起才能活動。故此,比目魚也成為情深意切、形影不離的情侶的代稱,是愛情忠貞的象征,與“比翼鳥”的情愛象征符號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例如,“佳人貽我明月珠,何以要之比目魚”(傅玄《擬四愁詩》其一)、“鳥有并翼飛,獸有比肩行”(劉叉《怨詩》)等。
在中國的古老觀念中,鳥和草木一直與春天、生命和情愛相聯(lián),“比翼齊飛”此般奇異、忠貞的鳥,古人必然要附會于一定的預(yù)兆體驗和感情色彩,根據(jù)人類自身對自然現(xiàn)象的認(rèn)識再加以夸張的想象。
(一)吉祥喜慶的普遍寓意
從《山海經(jīng)》的記載可以看到,比翼鳥最初只是作為水情天氣象征的靈禽。《爾雅·釋地》提到:“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西方有比肩獸焉……其名謂之蹷;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中有枳首蛇焉。此四方中國之異氣也?!盵3]202這時,比翼鳥與比目魚、比肩獸、比肩民、枳首蛇并列被視為五方異氣的象征。
隨著人們對這種鳥“比翼齊飛”意義的偏愛,漸漸地它又被賦予吉祥美好的含義。根據(jù)《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9]中的資料看,《博物志·異鳥》載:“崇丘山有鳥,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飛,名曰忘,見則吉良,乘之壽千歲。”《瑞應(yīng)圖》又道:“王者德及高遠(yuǎn),則比翼鳥至?!?一本曰:“王者有孝德則至。”)“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說的是有比目魚、比翼鳥這些祥瑞之物的降臨則顯明王道弘揚(yáng),國道昌盛,“物有不召而至”?!兑葜軙ね鯐酚涊d巴人(即巴蜀之人)參加周成王盟會,以比翼鳥作為方物敬獻(xiàn),“周書曰,成王時,巴人獻(xiàn)比翼鳥?!笨梢姳纫眸B已是巴人所敬所愛之神鳥。
當(dāng)時人們已經(jīng)視稀有的比翼鳥為吉祥物,凡人見到它則大吉大利,統(tǒng)治者有德有跡方得瑞鳥降臨,可作為政績的表彰。有部分小國敬奉其為神鳥,祈求保佑;甚至作為一方之瑞鳥呈獻(xiàn)給上方之國,以表崇敬。如此種種,都為以后比翼鳥演化為特喻雙方的情感,諸如深厚的友情、相親相愛的愛情等等的象征,作好準(zhǔn)備和鋪墊。
(二)友情或愛情的普遍寓意
“況同生之義絕,重背親而為疏。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共林?!?三國魏曹植 《釋思賦》)此聯(lián)可謂“比翼鳥”喻友情的名句??梢?,三國魏晉時期比翼鳥作為一個新生的文學(xué)意象,其象征意義是泛指一種相伴相依的深厚感情,并沒有特指愛情,如“不怨佇立久,但愿歌者歡;思駕歸鴻羽,比翼雙飛翰。”(晉陸機(jī)《擬西北有高樓》)亦是如此。
隨著比翼鳥意象的應(yīng)用頻率的升高以及文學(xué)意象自身的不斷豐富,比翼鳥意象逐步向特指忠貞愛情這個方向轉(zhuǎn)化,情愛象征意義的“比翼鳥”意象開始在各個時期不斷涌現(xiàn)。例如:“去歲照同行,比翼復(fù)連形。今宵照獨立,顧影自煢煢”(唐長孫佐輔《關(guān)山月》);“鴛鴦同白首,相得在中河。水客莫驚笑,云間比翼多”(宋梅堯臣《依韻和徐元輿讀寄內(nèi)詩戲成》);“一笑千金、越樣情深。曾共結(jié)、合歡羅帶,終愿效、比翼紋禽。許多時,靈利惺惺,驀地昏沈”(宋黃庭堅《兩同心》);“衣上交枝斗色,釵頭比翼相雙。片段落霞明水底,風(fēng)紋時動妝光”(北宋張先《河滿子·陪杭守泛湖夜歸》);“本是連枝芳樹,比翼鳴鶼,尺緊他遭坎坷,俺受拘箝”(元代奧敦周卿《梁州》);“正交頸鴛鴦拆離,恰雙棲鸞鳳分飛。效比翼鶼鶼獨宿,樂于飛燕燕孤棲”(元張可久《十二月》);“姻緣簿剪做鞋樣,比翼鳥搏了翅翰?;馃龤堖B理枝成炭,針簽瞎比目魚兒眼,手揉碎并頭蓮花瓣。擲金機(jī)擷斷鳳凰頭,繞池塘摔碎鴛鴦彈”(元查德卿《仙呂·寄生草》);“不是妾身多薄幸,只因司馬太風(fēng)騷,效神鳳,下丹霄,比翼雙飛上泬寥”(明朱權(quán)《卓文君》);“兩情成比翼,萬事付蠻蝸。蘭帶同心綰,菱盤照膽磨”(明劉西江《惱公詩題游春士女圖》);“休墮玉釵驚比翼,雙雙,共唼蘋花綠滿塘”(清納蘭性德《南鄉(xiāng)子》);“身影兩依附,清濁誰見嗤。長風(fēng)從西來,比翼吹參差”(清陳克劬《棄婦篇》),等等。
尤其是千古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這是中國形容愛情最凄美的頌詞,為世人所經(jīng)久傳誦。此時“比翼鳥”意象情愛象征意義的描繪和運(yùn)用達(dá)到了登封造極的地步。詩人用最美麗的誓言表明了戀人間無論上天入地矢志不渝的愛情信念,相傳是當(dāng)年白居易有感于唐明皇和楊貴妃間生死相離的愛情故事而作的《長恨歌》。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不拘泥于歷史而從中蛻化出這個回旋曲折、宛轉(zhuǎn)動人的文學(xué)故事甚至比真實的歷史記載更深入人心。清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事事相同古所難,如鶼如鰈在長安。從今兩戒河山外,各逮而孫盟不寒。”“鶼”即是比翼鳥,“鰈”為比目魚,這篇詩句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鶼鰈情深”意象,寓意“長久不息、永不間斷”的愛。比喻感情深厚的夫婦,恩愛逾恒,與“伉儷情深”同義而語。
作為愛情堅貞的象征,比翼鳥意象在敘事文本中具有自己獨特的敘事模型。東晉干寶《搜神記》有《韓憑夫婦》篇:“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10]這是在文學(xué)史上夫妻化“鳥”,以“鳥”喻人的最早故事,也是后來“相思樹”、“合歡樹”、“比翼鳥”、“連理枝”的原型“母本”。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也有同樣的故事:“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瓥|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dá)五更?!盵11]。以上兩個傳說在“夫妻化鳥”這一敘事結(jié)構(gòu)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可以說是比翼鳥意象在敘事中的典型體現(xiàn)。
此后這種“化鳥托生”的傳說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頻繁出現(xiàn),除地理位置和具體人物有所變化外,基本故事框架都很相似,結(jié)局都是故事的主人翁最終雙雙化為比翼鳥,以此延伸他們倍受阻攔的愛情和婚姻。很明顯,這種傳說的出現(xiàn),是因為人們相信人皆有精魂,男女相愛卻在生時不能如愿,故寄望死后魂托靈鳥,相宿相棲,同生共死。這表明了當(dāng)時人們對比翼鳥的具有普遍認(rèn)識??梢姳纫眸B象征愛情的符號意義在此時已初步成型,并在后來很長時間里都以代表愛情悲劇形式呈現(xiàn)。高爾基說:“一般說來,神話乃是自然現(xiàn)象,對自然的斗爭以及社會生活在廣大的藝術(shù)概括中的反映?!盵12]這就說明了神話的產(chǎn)生,是和現(xiàn)實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以此觀照比翼鳥,它成為中國傳統(tǒng)話語中的愛情象征,與這些深入民心、流傳廣泛的傳說故事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在《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中,我們看到“關(guān)關(guān)”叫的雎鳩與美好愛情相關(guān)聯(lián)。在《詩經(jīng)·小雅·鴛鴦》中,人們以“鴛鴦于飛,畢之羅之”為喻,祝?;橐雒罎M。在《小雅·白華》中,女主人公以“有鹙在梁,有鶴在林”為喻,表達(dá)自己對丈夫的想念。從中可見,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的“比翼鳥”意象,既包含著華夏文化中鳥崇拜的文化因子,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象征思維的特征。
(一)比翼鳥的審美寓意,是華夏鳥崇拜的文化延續(xù)
華夏文化中的鳥崇拜古而有之,且多與生殖崇拜有密切關(guān)系,其原因可能是人類與禽鳥的生活貼近,以及世界各地都存在著宇宙卵生的傳說。據(jù)文獻(xiàn)記載,商民族始祖自玄鳥而降世?!对姟ど添灐ばB》:“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巴人始祖的論述:“西南有巴國,太嗥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為巴人?!北娝苤帻?、白虎、朱雀、玄武乃中國古代四大圖騰?!爸烊浮焙汀靶B”、“咸鳥”是同一個神話概念,不可視為一具體名稱之鳥,它象征一種稟具超自然的生殖力量的鳥,其或許有某些種類鳥的某些特征,但決不可以視該種鳥為“玄鳥”。可見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文化認(rèn)識上就對“鳥”的存在有著特別的崇拜情結(jié)。神鳥的形象經(jīng)過源遠(yuǎn)流長的演變,隨著不同地域、時代及文化的差異發(fā)生著或多或少的分別并一再沉淀下來?!氨纫眸B”也可算其中之一,在古人的審美意識發(fā)展中漸漸演變成一種祥瑞、美好事物的象征。
而從古籍記載中可知,在上古時代,比翼鳥的出現(xiàn)已被認(rèn)為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祥瑞,數(shù)量已變得十分稀少。朝代更替,歷史流轉(zhuǎn),關(guān)于比翼鳥出現(xiàn)的報告,愈來愈趨于稀貴。偶或出現(xiàn),即被看作特別重大、具有跡象含義的珍異事件?!短綇V記》和《韓詩外傳》中都有記載:“成王六年,然丘之國,獻(xiàn)比翼鳥,雌雄各一,以玉為樊?!疗渲?,遇圣則來翔集,以表周公輔圣之神力也?!?/p>
(二)比翼鳥的審美形象,也是中國象征思維的一個縮影
比翼鳥發(fā)展至象征愛情的和諧美好、用作情愛的隱喻,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種原因是鳥的配偶關(guān)系一般比較固定,多雙宿雙飛,不隨便更易。如黃鈞宰《金壺七墨》中提到:“禽類中雁為最義,生有定偶,喪其一,終不復(fù)匹”,民間話語也有“雁孤一生”之說。人們從觀賞至羨慕,對成雙水鳥的生存方式賦予了自己的情感,詩言志、詩緣情,自然在創(chuàng)作中加以應(yīng)用禽鳥意象從而婉轉(zhuǎn)含蓄地表達(dá)內(nèi)心的感受。
第二種原因可能是,一些水鳥在水邊,常常是一腿站立,一腿縮起,一翅垂下,一翅合攏,這種外形很容易讓人想象它只有一足一翼,必須雌雄配對才能活動。在《山海經(jīng)》多有此類異鳥的記載:“章峨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zhì)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又“畢方鳥……人面,一腳?!薄对娊?jīng)·小雅·鴛鴦》中的詩句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如“鴛鴦在梁,戢其左翼”。[13]水鳥棲息時的獨特外形激發(fā)了古人的審美聯(lián)想,這些鳥因此成為男女情愛的象征。
第三種原因是比附其他動物,并進(jìn)行合理想象,尤其是雌雄并體的鳥獸?!渡胶=?jīng)》記載了一種被稱作“蠻蠻”的生物:“又西二百里,至剛山之尾,洛水出焉……其中多蠻蠻,其狀鼠身而鱉首”。郝懿行注:“蠻蠻之獸,與比翼鳥同名?!贝送?,在《山海經(jīng)》中,還有很多身體相并的獸。如:“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有三青獸相并,名曰雙雙”;“并封在巫咸東,其狀如彘,前后皆有首,黑”;“有獸,左右有首,名曰屏蓬?!痹嫦壬J(rèn)為,并封和屏蓬、雙雙都是一類型的獸,它們或前后、或左右有頭,或三身相并,顯示的都是獸牝牡相合之相。此外他還認(rèn)為,《大荒東經(jīng)》所謂“三青馬”、“三青鳥”、“三騅”,可能也都是雙雙之類。把身體相并的三青獸也稱為“雙雙”,實際上是把并體行動的鳥、獸視為具有同一種性質(zhì)的事物??梢?,在早期神話里,雌雄同處或雌雄并體的動物種類相當(dāng)豐富,雖然在《山海經(jīng)》的敘述中,這些鳥、獸仍然只是居住在受到崇拜的山水之間的靈物,并沒有同人類情欲有所關(guān)聯(lián)。但是它們“雌雄同處,自相配合”的外形特征,已經(jīng)隱含了象征情欲、并發(fā)展成為人們心中愛情意象的潛能。這種潛能在后來的意向發(fā)展中得到了充分的激發(fā)。鴛鴦和鹙都是水鳥。靄理士曾說:“在動物中間,性欲也很有幾分‘理想化’的程度,特別鳥類中間;鳥類可以為了失偶的緣故,傷感到一個自我毀滅的境界?!盵14]鳥類,尤其是一些水鳥的這種習(xí)性,這也是它們成為中國文學(xué)中高頻出現(xiàn)的情愛象征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的“比翼鳥”意象的象征意義是意象原型經(jīng)過長時期的歷史沉淀和人類對自然的長久認(rèn)識而逐漸形成的。從對自然界動物如鳥類的外形與生活習(xí)性的觀察,人們想象力和主觀念想加諸其上,得到長時期演化并渲染后,借此解讀大自然中當(dāng)時人類無法客觀理解的現(xiàn)象。同時當(dāng)人們的強(qiáng)烈愿望受到巨大挫折或經(jīng)過大量努力最終在有生之年仍然無法得到實現(xiàn)時,就會萌生精魂幻化,托物延生,以期再續(xù)生前事的思想?!氨纫眸B”成為愛情符號象征意義亦在于此。人類對鳥類的長年累月的觀察和認(rèn)知,主觀上認(rèn)定比翼鳥“比翼雙飛”這一感情寄托的意象,再與自然現(xiàn)實和社會生活的巧合中不斷加以印證和強(qiáng)化,使“比翼鳥”的愛情符號象征意義最終定型,并不斷應(yīng)用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故事情節(jié)聯(lián)想中,對后世文學(xué)持續(xù)產(chǎn)生深遠(yuǎn)的影響。
[1] 劉歆.山海經(jīng)[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47.
[2] 袁珂.山海經(jīng)全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196.
[3] 胡奇光.爾雅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01.
[4] 歐陽詢,等.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37.
[5] 李昉.太平廣記(三)[M].北京:中華書局,1961:214.
[6] 申荷永.靈性:意象與感應(yīng)[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78.
[7] 鮑宗豪.婚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 :79.
[8] 李時珍.本草綱目[M].劉永升校,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0:87.
[9] 王要林,等.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 干寶.搜神記[M].錢振民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06:99.
[11] 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457.
[12]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
[13] 褚斌杰.詩經(jīng)全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9:216.
[14] (英)靄理士.性心理學(xué)[M].潘光旦,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432.
(責(zé)任編輯:王荻)
Aesthetical Analogy on the Imagery of “Pair of Lovebirds” in Ancient Literature
HUANG Xue-min
(College of Urban Cultur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F(xiàn)oshan 528225, China)
The using of the imagery of "Pair of lovebirds" has a long history. Its source and prototype can be traced back to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wild animals and birds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ago.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find out its cultural origin and symbol caus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totype,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about "Pair of lovebirds" in the ancient poetry and legends, so as to interpret the imagery’s far-reaching impact toward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s well as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pair of lovebirds;legend;prototype; symbol
2015-01-15
黃雪敏,女,華南師范大學(xué)城市文化學(xué)院人文系副教授,文藝學(xué)博士。
I206.2
A
1008-2603(2015)02-0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