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賢忠
(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重慶永川402160)
論詩詞鑒賞作為大學通識課的教學目的和意義
黃賢忠
(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重慶永川402160)
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古典詩詞的經(jīng)典地位和功能既在下降,也在變化。通過古典詩詞社會功能和時代意義變遷的考察,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古典詩詞在當下的中國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現(xiàn)實意義。毫無疑問,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詩詞鑒賞課在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構建民族文化品格、增強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卓有成效。這不僅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也是開設詩詞鑒賞課程最重要的核心意義所在。
詩詞鑒賞;國學復興;通識課;教學改革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我國的古典詩詞在古代社會中曾發(fā)揮和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然后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詩詞的地位正在下降。一方面,人們對詩詞的興趣與日俱減,這個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趨勢,迄今仍在延續(xù)著;另一方面,隨著網(wǎng)絡、移動終端等新媒體的興起,以及諸如網(wǎng)絡游戲、影音視頻、圖片、流行歌曲、超媒體等各類文化消費品的流行,古典詩詞自身對人們,尤其是年輕大學生的吸引力也在下降。但這是否意味著古典詩詞已經(jīng)漸趨死亡呢?據(jù)我個人的觀察,情況可能遠非如此簡單。因為與此同時,另外一些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社會現(xiàn)象,同樣亦值得我們關注。一方面,相較于現(xiàn)實題材的生活劇,大學生們似乎更熱衷于古裝電影、古裝電視劇、或者是有穿越古今情節(jié)的小說、影??;而另一方面,自從中國經(jīng)濟實力躋身世界第二強以來,呼吁民族文化崛起、重構民族文化話語的聲音也越來越強、越來越響。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為本科學生開設以詩詞鑒賞為目的的通識課。誠然,情況是如此的吊詭而復雜,我們既不可以簡單而樂觀地認為學生的興趣又回歸傳統(tǒng)了,也不能簡單地復制傳統(tǒng)的詩詞教學方法。也許,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在當下,詩詞鑒賞課作為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什么?這個目的和傳統(tǒng)的詩詞學習有何不同?尤其針對大量非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詩詞鑒賞課在當下還有必要和意義嗎?如果有,那么這個目的和意義又是什么?有鑒于此,本文擬從古典詩詞的社會功能和時代意義兩個層面的變遷展開思考,并進而回答詩詞鑒賞作為大學通識課的教學目的和意義是什么。
回顧古典詩歌在古代社會的功能定位?!霸娧灾?,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尚書·堯典》)可謂是迄今為止對詩歌功能的最早闡述。盡管歷代學者對于“志”的具體內(nèi)涵所指各有所持,但無疑《尚書》中的這段話為詩歌在后世的社會功能定位劃定了畛域。繼之而來的闡釋者是孔子,他對詩歌與政治教化的關系做了更為明確的闡釋。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蟲魚之名。”(《論語·陽貨》)
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論語·陽貨》)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
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
這是自《尚書·堯典》提出“詩言志”的主張之后,古代圣賢對詩歌功能定位最詳細的表述。圍繞著詩歌的政教目的,孔子從多方面概括了詩歌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其一,詩歌具有委婉含蓄的表達功能,它可以用來類比和贊美政治的開明;其二,執(zhí)政者通過詩歌可以觀察社會風俗。所謂“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哀而怨,其政乖”。其三,詩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促進人們的交流,即詩歌可以“群”。根據(jù)焦循與鄭玄的解釋,這里所謂的“群”指的是“詩之教,溫柔敦厚,學之則輕薄妒忌之習消,故可以群居相切磋”。其四,詩歌可以用來批評執(zhí)政者的過失,或者提出自己的建議。其五,詩歌具有教化功能,雖然這個功能需要禮樂的配合才能有所大成,但是詩的教化功能是很重要的。其六,詩歌具有訓練、培養(yǎng)人們語言能力的功能,它不僅可以讓人多長見識,認識社會和自然事物,還能學會如何在外交和社交場合談吐應對[1]。
誠然,今天的人們盡可以就孔子詩論中對詩歌政教功能的偏重予以百般指責,但是我們卻又不得不承認正是這種以政教為目的的詩歌功能奠定了詩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而另一方面,我們同樣也不得不承認,孔子對詩歌功能的表述具有大義微言的性質(zhì),事實上,這種言簡意深的表述給后世重新闡釋詩歌功能留下了巨大的理論空間。例如,我們從“興”這個功能來看,雖然孔子的詩論側重于“引譬連類”和贊美,但它同時也蘊含著啟發(fā)情感、喚醒想象、激發(fā)聯(lián)想等其他的功能和意義。順著這個指向和潛在的可能,后世人們對詩歌的功能定位亦不斷提出了新的闡釋,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宋代大儒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將“興”解釋為“感發(fā)志意”。顯然,存在于“感發(fā)志意”和“引譬連類”這兩個解釋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正是啟發(fā)性和聯(lián)想性。同樣的做法也適用“興、觀、群、怨”中的其他功能。例如白居易主張詩歌應該承擔起“補察時政”和“泄導人情”的政治使命,從而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與“上下交和、內(nèi)外胥悅”的政治目的。為此,他在新樂府運動中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同樣,這些主張正是對孔子“興觀群怨”理論的繼承和翻新。而宋代朱熹則以“溫柔敦厚”的詩教立論重新解釋“興觀群怨”,他以“考見得失”解釋“觀”;以“和而不流”解釋“群”;以“怨而不怒”解釋“怨”。(參見朱熹《論語集注》)
我們都知道宋儒的解釋在一定程度已經(jīng)偏離孔子的原意,但是這種偏離和變化正好體現(xiàn)了詩歌的社會功能定位在歷史變遷中,對時代新的吁求的回應。所以即使宋儒的闡釋是杜撰的,那也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如果,我們直接考察古典詩歌理論在明朝末期的發(fā)展情況就會發(fā)現(xiàn),明末清初的黃宗羲和王夫之更是將這種功能新解推向了極致。黃宗羲的做法是將“興觀群怨”進一步擴大化,而王夫之則將其四者相互融會貫通。
昔吾夫子以興、觀、群、怨論詩??装矅唬骸芭d,引譬連類?!狈簿拔锵喔?,以彼言此,皆謂之興。后世詠懷、游覽、詠物之類是也。鄭康成曰:“觀風俗之盛衰?!狈舱撌啦娠L,皆謂之觀。后世吊古、詠史、行旅、祖德、郊廟之類是也??自唬骸叭壕酉嗲写琛!比菏侨酥嗑?。后世公宴、贈答、送別之類皆是也??自唬骸霸勾躺险??!痹挂嗖槐貙V干险:笫腊⑼旄?、遣謫、諷諭皆是也。蓋古今事物之變雖紛若,而以此四者為統(tǒng)宗?!胖栽娒?,未有能離此四者。然其情各有至處。其意句就境中宣出者,可以興也;言在耳目,贈寄八荒者,可以觀也;善于風人答贈者,可以群也;凄戾為騷之苗裔者,可以怨也。(明黃宗羲《汪扶晨詩序》)[2]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盡矣。辨漢、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讀《三百篇》者必此也??梢栽普撸S所以而皆可也。于所興而可觀,其興也深;于所觀而可興,其觀也審。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摯。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無所窒。(王夫之《姜齋詩話》)[3]
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典詩歌的社會功能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在具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指向的同時,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衍生出新的意義和功能?;蛟S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奧秘所在,與時俱進、歷久彌新。如果說黃宗羲僅只是對“興觀群怨”予以外延擴大化的新解,那么王夫之的解讀則是突破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他們的觀點提示人們,詩歌的功能不僅是可以拓展的,更重要的是它們是彼此補充、互為表里的,唯其交融,故而更加感人、更加深刻。無疑,意識到這點對于我們當下的詩詞教學來說是有啟迪的。
事物都有兩面性和階段性,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正如李鴻章所驚呼的“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末民初對所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對古典詩歌而言,自然不能例外。一邊是西學東漸,西方文學和哲學思潮不斷沖擊著傳統(tǒng)學術;一邊是國人面對新的時代和新的生活環(huán)境,不斷開始新的嘗試和探尋。當歷史翻開新的一頁,古典詩詞的社會功能遭遇到全面的挑戰(zhàn)和質(zhì)疑。1906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是一個決定性的事件,自此以后,所有的傳統(tǒng)文學文體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它們突然全部從高高在上的神壇跌落塵埃。
從功利和發(fā)展的角度看,黃遵憲和梁啟超開啟的“詩界革命”是必然而合理的。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自序》中宣稱:“仆嘗以為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今之世異于古,今之人亦何必與古同?!盵4]相較而言,梁啟超似乎走得更遠。他在《夏威夷游記》中不僅嘲諷古典詩詞的陳舊,而且還明確提出詩歌革命的新主張。
予雖不能詩,然嘗好論詩。以為詩之境界,被千年來鸚鵡名士(予嘗戲名辭章家為鸚鵡名士,自覺過于尖刻)占盡矣。雖有佳句佳章,一讀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見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詩則已,若作詩,必為之界之哥倫布、瑪賽郎然后可……欲為詩界之哥倫布、瑪賽郎,不可不備三長。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然后成其為詩?!羧呔邆?,則可以為二十世紀支那之詩王矣!①
縱觀黃、梁二人的詩界革命主張,固然均無關于古典詩歌的社會功能定位,但是他們在事實上卻開啟了白話詩歌(或曰現(xiàn)代詩歌)的新時代。尤其是所謂的新名詞、新思想、新意境幾乎都是所謂西方思想、觀點、事物的代名詞。一時間,新詩的寫作風潮席卷神州大地,從語言、格律、形式,再到內(nèi)容,再到理念,詩歌的所有方面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學者如是總結了詩界革命的功績:“(1)在詩歌中融入西方文化,進而更新近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題材、豐富近代詩歌的思想意蘊,有積極的促進意義;(2)在詩歌中運用新名詞,既可更新詩歌的語言系統(tǒng),而且新名詞的出現(xiàn),對于打破舊體詩格律的束縛和詩體的解放都有直接的影響;(3)開啟了近代詩語言的通俗化走向,縮短了詩歌語言中書面語與口語的距離,為詩歌的自由化、散文化培植了基因?!盵5]
在表面來看,新詩的崛起與古典詩歌的功能定位無關,但是從事實和結果來看,新詩直接從語言、形式、題材內(nèi)容、藝術風格、哲學精神等多個領域取代了古典詩詞存在的必要性,并進而宣告了古典詩歌在創(chuàng)作領域中的枯萎。古典詩詞在形式和創(chuàng)作上的萎縮又必然導致古典詩詞功能和意義的虛無化。一夜之間,似乎古典詩詞已經(jīng)成為毫無利用價值的古舊之物。
但情況的發(fā)展是如此的讓人始料不及,新詩在中國的發(fā)展還不到一百年,便已成為明日黃花?!皳?jù)2003年《敦煌》詩刊創(chuàng)刊號組織的關于‘現(xiàn)代詩歌在當代中國大學生中普及狀況’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現(xiàn)代詩歌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整體上的衰落似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影響都在下降,詩歌出版物在萎縮,詩歌的讀者群在日漸疏遠?!盵6]相比古典詩詞,新詩的命運正應了一句老話“其興也忽,其亡也忽”。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古典詩詞的命運似乎有迎來的新的機遇。有權威報道如是說:
如果說20世紀最后20年是舊體詩詞的復蘇期,那么進入21世紀,伴隨中華民族復興,分明看到舊體詩詞復興在望。新世紀到來的10年,舊體詩詞承接上世紀末葉的發(fā)展勢頭,繼續(xù)向前推進。不僅詩人和作品數(shù)量逐年擴大,詩詞刊物逐年增多,作品質(zhì)量逐年提高,詩人的年齡結構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由1980年代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到今天老、中、青結合,年輕人比例不斷增大。更有不少自由體新詩人轉筆舊體詩詞,如賀敬之、丁芒、劉章、高洪波等。小說家、散文家鐘情舊體詩詞,如王蒙、肖復興、王充閭、熊召政等。用手機、微博寫作詩詞、交流思想、抒發(fā)感情更是成為一種新的時尚。如今中華詩詞學會全國總會員已達2萬人,加上各省市縣的分學會和詩社,會員數(shù)已破200萬。適應這一時代需要,隸屬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的中華詩詞研究院也于2011年成立[7]。
就現(xiàn)在而言,關于古典詩詞卷土重來的原因和它們未來我們還不能妄下結論,我們應該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觀察和思考,但毫無疑問的是,當人類歷史進入21世紀的新紀元,古典詩詞非但沒有全面消亡,反而迎來它更大規(guī)模、更大范圍內(nèi)的全面復興,這本身也從一定程度上見證了傳統(tǒng)詩詞頑強的文化生命力。學界至少已經(jīng)意識到:“新詩對中國現(xiàn)代文化建設、社會進步和民族精神之重鑄所做的巨大貢獻絕不能低估。然而,現(xiàn)在看來,新詩的成功并不必然以舊詩的消亡為代價。一種新的文學樣式興起后,原有的文學樣式就沒有存在價值并必然走向衰亡,這種看法不符合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學史的實際。”[8]
歷史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正如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復興并非是以恢復古典詩詞的社會功能為目的,但創(chuàng)作的復興不正說明了古典詩詞的社會功能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嗎?
回顧以上對古典詩歌社會功能和創(chuàng)作發(fā)展兩個層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么一個簡單的規(guī)律和事實,歷史的車輪固然每分每秒地往前推進,古代社會固然一去不返,但是并不是所有過去的文化產(chǎn)物都是需要扔掉的包袱??v觀世界人類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不僅不是包袱,它反而是人類文化的淵藪和源泉,不僅是中國如此,放置海外宇內(nèi)何嘗例外。而這就是古典詩詞最大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譬如《詩經(jīng)》時代的四言詩本來的功能是執(zhí)政者觀察民風,百姓抒發(fā)情感,怨恨,國君祭祀天地、諸侯酬答邦交。在唐代近體詩全面興起之后,四言詩作為祭祀宗廟、神靈歌詞的功能并未喪失不說,《詩經(jīng)》的作品還進一步成為當時文人寫作詩文的典故和模仿的范本。同樣,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興起,也沒有隔斷人們對古詩、樂府、近體詩的學習、借鑒和傳承。所以,今天當我們再回頭思考大學開設古典詩詞鑒賞的教學目的和意義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時代的確在改變、在發(fā)展,但請注意,它是在繼承中發(fā)展,而不是完全切斷過去,在歷史虛無主義的荒野中孤獨地前進。
現(xiàn)在,當我們結合上述的思考來觀察古典詩詞在當下的目的和意義時就會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興觀群怨”中,的確有些功能已經(jīng)不再是必需,有些功能已經(jīng)喪失。譬如,在當今資訊極為發(fā)達的時代,狹義層面的“觀”與“怨”至少已經(jīng)不是必需。而且我們今天創(chuàng)作舊體詩歌也并不是為了成為像李白、杜甫那樣的大詩人。但我們同樣應該意識到的是,這些結論并不妨礙我們在新的時代理解、繼承、學習古典詩詞,甚至可以進一步地說,在今天傳統(tǒng)詩詞的有些功能不僅沒有衰退,反而正在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和意義。
所以,我們既應該承認古典詩詞在當下有些功能是可有可無的,也同樣應該意識到它有些功能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有些還是至關重要的。厘清這些差別,我們自然也就明白了在當下的大學開設詩詞鑒賞課的教學目的和意義。具體說來,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了解歷史,以古鑒今。從狹義的反映民情、觀察風俗這個角度來說,古典詩詞的確是可有可無。因為今天人們有多樣的表達方式和渠道,不管是執(zhí)政者還是平民百姓,我們已經(jīng)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可以選擇。但是把古典詩詞當成一個了解歷史文化的窗口和載體卻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紀實性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古典詩詞中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風俗記錄,通過閱讀詩詞,了解歷史、了解過去,以古鑒今,不僅是對歷史的補充,而且更為生動感人。
其二,抒發(fā)情性,促進交流,從“群”這個角度來說,大學生學習舊體詩詞,雖然不能成為專業(yè)的詩人、作家和學者,但是學生以此作為個人愛好,隨手吟詠也罷,苦吟深思也好,索然獨居,抒發(fā)情性;結成詩社,往來贈答,也不妨為個人雅好,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三,提高語言表達和信息獲取能力。傳統(tǒng)詩歌注重語言錘煉、結構營造,通過開設詩詞鑒賞課程,讓大學生學習、了解漢語言的使用技巧,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捕獲能力和表達技巧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今天,雖然以英語、法語等外語為載體的資料是一個重要的信息源頭,但是漢語仍然是最重要的信息來源。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社會交往、人情禮節(jié),都離不開中文的使用。通過古典詩詞的學習,讓大學生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的確是非常必要和急需的。
不過除了上述這些注重實效的簡單目的之外,我們更加不能忽視的是古典詩詞在當下中國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我們必須意識到五四以來對傳統(tǒng)文學體裁的反叛、拋棄是有著時代背景的。當時的人們簡單、錯誤地把國家孱弱、民族不幸統(tǒng)統(tǒng)歸咎于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學,片面地強調(diào)對西方先進技術和人文思想的學習、引進。然而,時至今日,人們已經(jīng)清楚地看到,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可以完全切斷自己的歷史,即使是西方世界,他們對于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也是倍加珍惜和愛護的。尤其是進入21世紀的新時代以來,當下的中國面臨著文化重建、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作為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精髓載體的古典詩詞,無疑應該在這個偉大復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毫無疑問,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詩詞鑒賞課在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構建民族文化品格、增強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現(xiàn)實作用和歷史文化意義是巨大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這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民心所向,也是在大學開設詩詞鑒賞課程最重要的核心意義所在。
注釋:
①此段梁啟超《夏威夷游記》中部分摘抄文字系轉引自李春青《中國文學批評史》第282頁。
[1]劉寶楠.論語正義[M].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689-691.
[2]黃宗羲.汪扶晨詩序[G]//郭紹虞.歷代文論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3.
[3]王夫之.姜齋詩話箋注[M].戴洪森,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5.
[4]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自序[G]//郭紹虞.歷代文論選(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95.
[5]郭廷禮.“詩界革命”的起點、發(fā)展及其評價[J].文史哲,2000(2):5-12.
[6]蔣琳.中國現(xiàn)代詩歌衰落的傳播學解析[J].東方叢刊,2008(2):259-268.
[7]蔡世平.舊體詩又成新時尚[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04-09(7).
[8]陳友康.二十世紀中國舊體詩詞的合法性和現(xiàn)代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5(6):143-153.
責任編輯:吳強
On the Teaching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Poetry Appreciation Course as the University General Selected Course
HUANG Xianzhong
(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With the historical chan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classical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going down and also is changing.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position and era significance of the classical poetry,itwas found that the classical poetry still has important culture function and practicalmeaning in themodern China.It is no doubt that,as the general selected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the poetry appreciation is very effective in the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quality,enhancing the national pride and etc..It is not only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the people,but also themost important and crucialmeaning to establish the poetry appreciation course.
poetry appreciation;revitalization of the sinology;general course;teaching reform
G642.0
:A
:1673-8004(2015)04-065-05
2015-05-01
本文系重慶文理學院2013校級人才引進項目“詞體觀的建構與演進”(項目號:R2013KJ17)的研究成果。
黃賢忠(1970-),男,重慶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