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恬
(陜西理工學(xué)院文學(xué)院,陜西 漢中 723000)
“寧可A,也不B”屬于容忍性讓步復(fù)句。該句入句的前提在于潛存在語義深層的關(guān)項C項。沒有C項,就不能形成“寧可A,也不B”句式。C項雖然是最優(yōu)選項,但是不具有現(xiàn)實性,只能有所忍讓,選取不是最優(yōu)的A項和B項。
關(guān)于“寧可”格式的語法意義,呂叔湘先生[1]認(rèn)為是“表示在比較利害得失之后選取的一種做法”,何宛屏先生[2]則進(jìn)一步具體化為“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邵敬敏、周有斌先生[3]則認(rèn)為何文的“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只分析了A項和B項語義的“弊”。其實A項和B項語義包括“利”“弊”4種不同類型,分別是“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兩難相權(quán)取其優(yōu)”和“利弊對照取其愛”。其中的“利”“弊”依據(jù)的是客觀標(biāo)準(zhǔn),“重”“輕”“優(yōu)”“愛”依據(jù)的是主觀標(biāo)準(zhǔn)。本文贊同邵敬敏、周有斌先生對A項和B項語義類型的分析,并且進(jìn)一步從意愿選擇層面①對這四個方面進(jìn)行描述。意愿選擇層面包括主體意愿選擇層面和客體意愿選擇層面。在主體意愿選擇層面,選擇A項的可能性大于選擇B項的可能性,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即P[A]>P[B];在客體意愿選擇層面,選擇A項的可能性小于或者等于選擇B項的可能性,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為 P[A]≤P[B]。需要指出的是,“寧可”有兩個近義詞:“寧愿”和“寧肯”。一般來說,對“寧可”的分析也基本上適合“寧愿”和“寧肯”。因此,本文舉例不避“寧愿”或“寧肯”。
“寧可A,也不B”容忍性讓步復(fù)句除句表形式所顯示的選擇項A、B外,還隱藏另外的選擇項C項②。A項和B項出現(xiàn)在“寧可A,也不B”容忍性讓步復(fù)句的語表形式中,我們稱為本項;C項不出現(xiàn)在“寧可A,也不B”容忍性讓步復(fù)句的語表形式中,我們稱之為關(guān)項。關(guān)項C項是“寧可A,也不B”句式存在的前提。C項是說話人最想選擇的選擇項,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P[C]=1。但是C項不具有現(xiàn)實性,只能有所忍讓,選取不是最優(yōu)的A項和B項,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P[C]>P[A]>P[B]。C 項可以近似地轉(zhuǎn)換成“既不A,也不B”。另外需要指出的是,C項雖然是“寧可”句入句的前提,但是C項只能隱藏在句子深層,而不能出現(xiàn)在句子表層。例如:
(1)我們不該懷疑中國球迷的真心,但不成熟卻是毋庸置疑的。從眾心理讓不少球迷寧愿多掏幾百元去看一場幾無懸念的比賽,也不愿看一場無論場面還是實質(zhì)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頭的比賽。(湯敏《球迷,請陪國足走下去》)
(2)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初中《語文》第二冊)
例(1)中本項A項是“多掏幾百元去看一場幾無懸念的比賽”,B項是“看一場無論場面還是實質(zhì)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頭的比賽”,隱藏在句子深層的關(guān)項C項,可以轉(zhuǎn)換成“既不多掏幾百元去看一場幾無懸念的比賽,也不看一場無論場面還是實質(zhì)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頭的比賽”。在例(1)的具體語境中,C項是“看一場國足踢的無論場面還是實質(zhì)上都激烈有看頭的比賽”。顯然,C項是說話人最想選擇的選擇項,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P[C]=1。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國足還達(dá)不到這個水平,所以說C項不具有現(xiàn)實性,只能選取不是最優(yōu)的A項和B項,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P[C]>P[A]>P[B]。并且 C 項是“寧可A,也不B”入句的前提,如果沒有C項的存在則不能進(jìn)入該句式。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請看例(3):
(3)我寧可吃蘋果,也不吃香蕉。③
如果例句(3)是正確的,那么C項一定存在。C項可以近似地轉(zhuǎn)化成“既不吃蘋果,也不吃香蕉”。根據(jù)說話者使用“寧可A,也不B”句式,我們可以推測說話人自己最喜歡的水果肯定是既不是蘋果也不是香蕉,有可能是橙子或者其他水果,只是這種水果,在說話人說話的當(dāng)時不具有現(xiàn)實性,只能在不是最優(yōu)的選擇項“蘋果”和“香蕉”中進(jìn)行選擇。如果不存在C項,那么這個句子是不符合“寧可”句的語義要求的。還以“我寧可吃蘋果也不吃香蕉”為例。如果除了蘋果和香蕉,說話人沒有自己最喜歡的水果,那么該例句就是錯誤的。原因是“寧可A也不B”屬于容忍性讓步復(fù)句。容忍是心理上意志上的讓步。加“寧可”表明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對不樂意為之的事情不得不有所忍讓,以便實現(xiàn)某種決心。因此所選擇的項必須是“不樂意為之的事情”?!疤O果”和“香蕉”必須是“不樂意為之的事情”。如果不是,則該句就是錯誤的。
需要指出的是,關(guān)項C只能潛藏在句子深層,不能出現(xiàn)在句子表層。究其原因也是因為進(jìn)入“寧可”句式必須要有潛藏在語句深層的C項,C項如果出現(xiàn)在句表,那么形成的新句子潛藏在句底的C項也就不存在了。例如:
(4)*不少球迷寧愿看一場國足踢的無論場面還是實質(zhì)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頭的比賽,也不愿多掏幾百元去看一場幾無懸念的比賽。
(5)*不少球迷寧愿看一場國足踢的無論場面還是實質(zhì)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頭的比賽,也不愿看一場由外國人踢的無論場面還是實質(zhì)上都更有看頭的比賽。④
由于C項出現(xiàn)在句表形式,導(dǎo)致新形成的“寧可C,也不A”和“寧可C,也不B”沒有潛存在句子底層的“C項”,所以這兩個句子都是不正確的。
主體意愿選擇層面是大腦思維中的一個意愿選擇層面,它反映的是說話人對出現(xiàn)的待選項進(jìn)行的一種主觀選擇。這種主觀選擇或是出于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或雖是出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但一般人不易理解接受?!皩幙葾,也不B”的主體意愿選擇所反映的意愿選擇是選擇A項的可能性大于選擇B項的可能性,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 P[A]>P[B]。因為如上文所述,“寧可A,也不B”句式中A項B項包括4種情況,在這4種情況中,“寧可A,也不B”的主體意愿選擇都是 P[A]>P[B]。
“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里的“利”在主體意愿選擇層面反映的意愿選擇是:對于說話人來說,選擇項A和選擇項B都是相對愿意選擇的,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0.5 <P[A]<1,0.5 <P[B]<1;“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里的“重”就是說話人根據(jù)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項A,用意愿選擇度表示是P[A]>P[B]。例如:
(6)我寧可當(dāng)縣長,也不當(dāng)省長。
(7)他說:“沒想到你考慮問題這么成熟?!?/p>
段麗娜說:“成熟不好嗎?”
康偉業(yè)說:“好。只是我比較單純,配不上你?!?/p>
段麗娜說:“看看,你就是這一點顯得正派。”
康偉業(yè)倒寧愿段麗娜說他顯得可愛。(池莉《來來往往》)
例(6)中的A項是“當(dāng)縣長”,B項是“當(dāng)省長”,這兩項職務(wù)都是說話人相對愿意選擇的,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就是 0.5<P[A]<1,0.5<P[B]<1。然而和“當(dāng)省長”相比,說話人認(rèn)為“當(dāng)縣長”才是相對較好的選擇,即P[當(dāng)縣長]>P[當(dāng)省長],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 P[A]>P[B]。說話人認(rèn)為“當(dāng)縣長”更能貼近群眾,為群眾辦實事,盡管這一選擇一般人不易理解接受。
“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里的“害”在主體意愿層面所反映的認(rèn)識是:對于說話人來說,選擇項A和選擇項B都是不愿意選擇的,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0<P[A]<0.5,0 <P[B]<0.5;“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里的“輕”就是說話人根據(jù)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選擇對自己的“害”稍微“輕”的選擇項A項,用意愿選擇度表示是P[A]>P[B]。
(8)他們寧可舍著臉去逢迎諂媚他,也不肯失掉了地位。(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
(9)今天我在你們面前,表揚范漢儒的廉政品質(zhì)。他寧可用菜頭填他的肚子,也不撈公家的一星蛋花。(從維熙《雪落黃河靜無聲》)
例(8)中的A項是“舍著臉去逢迎諂媚他”,B項是“失掉了地位”,這兩個選擇項都是說話人不愿意選擇的,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0<P[A]<0.5,0 <P[B]<0.5。但是說話人認(rèn)為跟“失掉了地位”相比,“舍著臉去逢迎諂媚他”對自己的“害”稍微“輕”,是更愿意選擇的選擇項,即P[舍著臉去逢迎諂媚他]>P[失掉了地位],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 P[A]>P[B]。
“兩難相權(quán)取其優(yōu)”里的“難”在主體意愿層面所反映的意愿選擇是,對于說話人來說,選擇項A和選擇項B各有利弊。雖然如此,但是說話人在使用“寧可A,也不B”時,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選擇,即選擇更“優(yōu)”的A項,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 P[A]>P[B]。
(10)小明寧可租房子,也不買房子。
(11)小李寧可坐飛機(jī)也不坐火車。
例(10)中的A項是“租房子”,B項是“買房子”,對于說話人來說,選擇項A和選擇項B各有利弊。雖然如此,但是說話人在選用“寧可A,也不B”句式時已經(jīng)有了選擇,即選擇租房子而不是買房子。因為說話人認(rèn)為租房子相對更優(yōu)(租房子相對便宜),即 P[租房子]>P[買房子],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P[A]>P[B]。
“利弊對照取其愛”中的“利”“弊”在主體意愿選擇層面所反映的意愿選擇是,對于說話人來說,雖然選擇項A是弊大于利,選擇項B是利大于弊,但是出于個人喜好,“壓利抬弊取其愛”,這種選擇是超常規(guī)的,用意愿選擇度表示是P[A]>P[B]。
(12)我的回答也早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寧可當(dāng)男妓也不當(dāng)寫手——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不能這樣說。(王小波《未來世界》)
(13)這是他的宗教——一種特殊的宗教,寧可賣國,而不能教女兒陪酒。(老舍《火葬》)
例(12)中的A項是“當(dāng)男妓”,B項是“當(dāng)寫手”,對于說話人來說,說話人當(dāng)然知道“當(dāng)男妓”是弊大于利,“當(dāng)寫手”是利大于弊,但是說話人出于自己的喜好,“壓利抬弊取其愛”,選擇了“當(dāng)男妓”,即P[當(dāng)男妓]>P[當(dāng)寫手],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P[A]>P[B]。這種選擇是超常規(guī)的,往往表達(dá)了說話人極強(qiáng)的感情色彩。
客體意愿選擇層面是大腦思維的另一個意愿選擇層面,它反映的是聽話人⑤對已出現(xiàn)的待選項進(jìn)行的選擇。該層面所反映的選擇是聽話人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背景知識等對待選項進(jìn)行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一般是大眾所能做出和接受的選擇?!皩幙葾,也不B”的客體意愿選擇層面所反映的意愿選擇是選擇A項的可能性小于或者等于選擇B項的可能性,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P[A]≤P[B]。上文已經(jīng)提到“寧可 A,也不B”句式中A項B項包括4種情況。在客體意愿選擇層面,“寧可A,也不B”的客體意愿選擇都是P[A]≤P[B]。
“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里的“利”在客體意愿選擇層面反映的意愿選擇是:對于聽話人來說,選擇項A和選擇項B都是相對愿意選擇的,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0.5 <P[A]<1,0.5 <P[B]<1,這一點上,客體意愿選擇和主體意愿選擇一致;但是“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里的“重”則不同,與主體意愿選擇不同,客體意愿選擇并不認(rèn)為說話人所選擇的A項是對自己更有利的,而是認(rèn)為說話者沒有選擇的B項是對自己更有利的,用意愿選擇度表示是 P[A]<P[B]。
(14)我寧可上南開,也不上北大。
(15)“墨公自然知道我的愛好,”葉挺高興地說,“牛肚韌而不膩,我覺得比海參好吃!”“可是我寧肯吃海參,”顧祝同笑笑,“這就叫眾口難調(diào)嘛!”(黎汝青《皖南事變》)
例(14)中的A項是“上南開”,B項是“上北大”,對于聽話人來說,選擇項A和選擇項B都是愿意選擇的,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0.5<P[A]<1,0.5<P[B]<1。然而和說話人所選擇的不同,聽話人認(rèn)為“上北大”的“利”要重于“上南開”的“利”,是聽話人更愿意選擇的,即P[上南開]<P[上北大],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P[A]<P[B]。
“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里的“害”在客體意愿層面所反映的意愿選擇是:對于聽話人來說,選擇項A和選擇項B都是不愿意選擇的,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0<P[A]<0.5,0 <P[B]<0.5,這一點上客體意愿選擇和主體意愿選擇一致;但是“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里的“輕”就各持所重了?!皟珊ο鄼?quán)取其輕”里的“輕”,聽話人根據(jù)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認(rèn)為B選擇項的“害”稍微“輕”,是聽話人更愿意選擇的,用意愿選擇度表示是P[A]<P[B]。
(16)她寧愿老死宮中,也不愿到皇上的身邊搖尾乞憐。(流瀲紫《后宮·甄嬛傳》)
(17)他們寧愿去死,也不愿受這個侮辱!(老舍《四世同堂·惶惑》
例(16)中的A項是“老死宮中”,B項是“到皇上身邊搖尾乞憐”,對于聽話人來說,選擇項A和選擇項B都是不愿意選擇的,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就是0<P[A]<0.5,0 <P[B]<0.5。然而和說話人不同,聽話人認(rèn)為“老死宮中”的“害”要比“到皇上身邊搖尾乞憐”要重,也就是和“老死宮中”相比,聽話人更愿意選擇的是“到皇上身邊搖尾乞憐”,即P[老死宮中]<P[到皇上身邊搖尾乞憐],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P[A]<P[B]。
“兩難相權(quán)取其優(yōu)”里的“難”在客體意愿層面所反映的意愿選擇是,對于聽話人來說,選擇項A和選擇項B各有利弊,難分伯仲,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 P[A]=0.5,P[B]=0.5,P[A]=P[B]。
(18)小張寧可借書,也不買書。
(19)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
例(18)中的A項是“借書”,B項是“買書”,對于聽話人來說,選擇項A和選擇項B各有利弊(借書就不用買了,可以省錢;買書就可以什么時候想看就看,不用受限制),即 P[借書]=0.5,P[買書]=0.5,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 P[A]=0.5,P[B]=0.5,P[A]=P[B]。
“利弊對照取其愛”中的“利”“弊”在客體意愿選擇層面所反映的意愿選擇是,對于聽話人來說,選擇項A是弊大于利,選擇項B是利大于弊,出于一般人的思維,選擇項A項是不愿意選擇的,選擇項B項是愿意選擇的,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0 <P[A]<0.5,0.5 <P[B]<1,很顯然是P[A]<P[B]。很明顯“利弊對照取其愛”中的“愛”的客體意愿選擇是B項而不是A項,用意愿選擇度來表示是P[A]<P[B]。
(20)這老漢寧可外出討飯,也不在家好好種地。
(21)狗蛋在窯窗外一字一板朗誦,還用手掌擊打著節(jié)拍:“小娥的頭發(fā)黑油油。小娥的臉蛋賽白綢。小娥的舌頭臘汁肉。小娥的臉,我想舔。小娥的奶,我想揣。我把小娥瞅一眼,三天不吃不喝不端碗;寧吃小娥屙下的,不吃地里打下的;寧喝小娥尿下的,不喝壺里倒下的……”(陳忠實《白鹿原》)
例(20)中的A項是“外出討飯”,B項是“在家好好種地”,對于聽話人來說,A項和B項的利弊是很明顯的。選擇項A是聽話人不愿意選擇的,即0<P[外出討飯]<0.5。選擇項B是聽話人愿意選擇的,即0.5<P[在家好好種地]<1,在客體愿意選擇層面是P[外出討飯]<P[在家好好種地],也就是 P[A]<P[B]。
綜上所述,“寧可A,也不B”容忍性讓步復(fù)句在客體意愿選擇層面的意愿選擇是P[A]≤P[B]。
值得一提的是“寧可A,也不B”容忍性讓步復(fù)句在主體意愿選擇層面所反映的意愿選擇是P[A]>P[B],而在客體意愿選擇層面的意愿選擇是P[A]≤P[B],主體意愿選擇層面和客體意愿選擇層面的不一致正是該句式的語用價值所在。該句式的語用價值主要是為了表明說話人的某種決心。如例(1)的主體意愿選擇層面是P[多掏幾百元去看一場幾無懸念的比賽]>P[看一場無論場面還是實質(zhì)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頭的比賽],而客體意愿選擇是P[多掏幾百元去看一場幾無懸念的比賽]<P[看一場無論場面還是實質(zhì)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頭的比賽],正是主體意愿選擇和客體意愿選擇的不一致,反映了說話者無條件支持中國足球的決心。
文章探討了“寧可A,也不B”容忍性讓步復(fù)句的關(guān)項C項,并指出關(guān)項C項是該句式入句的前提。在此基礎(chǔ)上,從意愿選擇層面探討該句式。在主體意愿選擇層面,選擇A項的可能性大于選擇B項的可能性;在客體意愿選擇層面,選擇A項的可能性小于或者等于選擇B項的可能性。“寧可A也不B”容忍性讓步復(fù)句主體意愿選擇層面和客體意愿選擇層面的不一致正是該句式的語用價值所在。
注釋:
①意愿選擇度是由美國數(shù)學(xué)家G·波利亞于1985年提出的信賴程度演化出來的。我們對它的定義是用來描述人們希望命題發(fā)生的程度,用P[X]刻畫(X表示任一命題),其值取區(qū)間[0,1]中的值。比如,P[X]=0,表示人們不希望其發(fā)生;P[X]=0.5,表示人們不知道或者不愿意表明是否發(fā)生;P[X]=1,表示人們希望它發(fā)生,而且它也發(fā)生了;0<P[X]<0.5,表示人們希望X成立的可能性小;0.5<P[X]<1,表示人們希望X成立的可能大。
②關(guān)項C最早是由高書貴先生提出的,文章從意愿選擇層面來進(jìn)一步闡釋。
③文章凡沒有標(biāo)注出處的例句均來自北大語料庫。
④根據(jù)句意,例(1)中的B項應(yīng)該是由外國人踢的無論場面還是實質(zhì)上都更有看頭的比賽。為了使句意清晰,故加入“由外國人踢的”。
⑤這里的聽話人不僅包括具體語境里的聽話人,還包括看到這句話或聽到這句話的其他人。
[1]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
[2] 何宛屏.說“寧可”[J].中國語文,2001(1):76-79.
[3] 邵敬敏,周有斌.“寧可”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論意義[J].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200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