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弗吉尼亞·伍爾夫論法國文學

2015-03-20 01:41
外國語文 2015年3期
關(guān)鍵詞:司湯達蒙田普魯斯特

高 奮

(浙江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1.引言

法國文學帶給英國現(xiàn)代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是“驚喜和興奮”(Woolf,2009:4),不像古希臘文學和俄羅斯文學那樣,隔著時空、語言和文化上的鴻溝,既給人震撼又令人困惑?;谒龑Ψ▏幕驼Z言的熟悉和掌握,以及英法文學在文化和思想背景上的相近性,伍爾夫?qū)Ψ▏膶W的關(guān)注重心落在其優(yōu)于英國文學之處,而不像她對古希臘文學和俄羅斯文學那樣,重點關(guān)注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創(chuàng)作風格的差異。

近年來西方學界比較關(guān)注普魯斯特對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影響問題。法國批評家讓·蓋吉特指出伍爾夫與普魯斯特的作品在自我的多元性、雙性同體立場、同性戀描寫、對真實的領(lǐng)悟等方面具有相近性,這種相近源于兩位作者相似的性情和歐洲文明共通的背景(Guiguet,1965:247)。伊麗莎白·肖依托細致的比較研究,推進蓋吉特的觀點,指出這些相近性主要體現(xiàn)在伍爾夫的《奧蘭多》之中(Shore,1979:232-245)。梅爾斯翔實論證伍爾夫?qū)σ曈X藝術(shù)與文學藝術(shù)的界線的突破和把握得益于普魯斯特的影響(Mares,1989:327-359)。路易斯通過對比兩位作家的代表作,闡明伍爾夫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深受普魯斯特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句型、敘述視角等方面(Lewis,2008:77-86)。不過,伍爾夫?qū)Ψ▏膶W的了解并不局限于普魯斯特,雖然他是她最為喜愛的作家。她曾廣泛閱讀蒙田、司湯達、莫洛亞、福樓拜、瓦萊里、莫泊桑、巴爾扎克等人的作品,不僅評論他們的作品,而且從中提煉對法國文學的總體概括。

但是學術(shù)界很少有人整體考察伍爾夫?qū)Ψ▏膶W的審美感悟方式、特性概括和所受影響。她對法國文學知多少?她對文明背景相通的法國文學采用了怎樣的審美方式?她如何概括法國文學的主導特性?法國文學如何影響她的創(chuàng)作?本文重點探討這些問題,以揭示伍爾夫感悟外國文學的方式。

2.伍爾夫與法國文學

從伍爾夫的日記和書信看,她曾多年閱讀法國重要作家作品。她大約于1903年開始閱讀蒙田隨筆,1906年開始閱讀福樓拜和巴爾扎克,1912年閱讀司湯達,1922年起持續(xù)閱讀當時分七部陸續(xù)出版的普魯斯特小說《追憶逝水年華》(法文版),1924年開始閱讀保羅·瓦萊里、安德烈·莫洛亞、莫泊桑等人的作品,曾就蒙田、普魯斯特、司湯達、莫洛亞的作品撰寫隨筆。

伍爾夫?qū)Ψ▏饕骷易髌返拈喿x是長期的,反復的,盡可能全面的。她1903年開始閱讀蒙田隨筆,1924年再次通讀5卷本《蒙田隨筆集》,撰寫并發(fā)表隨筆《蒙田》(1924),1931年為撰寫《三個基尼》,又重新閱讀蒙田論述婦女激情的隨筆。她用10余年的時間(1922-1934)追蹤閱讀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不斷將它與英國、古希臘、俄羅斯、美國文學作品相比照,與她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小說《達洛維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奧蘭多》(1928)相比照。她于1912年蜜月旅行期間閱讀司湯達的《紅與黑》,至1935年游覽荷蘭、意大利之際,她依然在閱讀該作品。她對司湯達、瓦萊里、莫洛亞的閱讀均持續(xù)10年以上,涉獵作品廣泛。

伍爾夫?qū)Ψ▏膶W的閱讀并不局限于文學作品本身。除作品之外,她喜愛涉獵作家的日記、通信、隨筆、傳記,也博覽法國文學史、文化史,欣賞法國繪畫和音樂。對她而言,作家、社會、作品同等重要。她對福樓拜的閱讀始于他的通信集,繼而細讀《包法利夫人》;她閱讀蒙田的隨筆,并去法國參觀蒙田故居;她多次參觀畫展,領(lǐng)悟后印象主義代表人物塞尚、梵高、高更等人的作品,也不斷出席莫扎特的音樂會和歌劇,同時頻繁與福斯特、斯特拉奇、威爾斯、羅杰·弗萊、葉芝等著名作家和藝術(shù)家一起探討法國作家作品。這些概括只局限于日記中有記載的部分,她的實際文學閱讀和文化活動無疑更為豐富。

正是基于對法國文學長期的、全方位的閱讀,她對法國文學及其重要作家有著深刻的領(lǐng)悟。她對他們的評價極高,稱贊蒙田是描繪“靈魂的圖像、重量、色彩和邊界”的第一人(Woolf,1994:71),普魯斯特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現(xiàn)代小說家”(Woolf,1976:365)。她對他們的極高評價在隨筆中的表現(xiàn)方式是:普魯斯特、蒙田、福樓拜在她的文學評論中總是作為參照典范出現(xiàn)。

3.對法國文學的審美方式

伍爾夫?qū)ν鈬膶W的審美方式因國別的不同而不同。她對“沒有學派、沒有先驅(qū)、沒有繼承者”(Woolf,1994:49)的古希臘文學,主要采用“以心觀文”的整體觀照法。她對基于“空寂遼闊的原野”(Woolf,1987:85)的俄羅斯文學的閱讀,主要采用全景觀照和英俄對比法,以透視和洞見其“不同”的特性和意蘊。她對共同根植于歐洲文明的法國文學的感悟,則更多表現(xiàn)為典范式的參照。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她認為法國文學“比英國文學寫得更好一些”(Woolf,2009:5),因而可以將其視為文學的典范來映照英國作品的不足。她雖然以“錯覺”一詞來形容這一定位,并指出此“錯覺”源于英國人對法國文學的“陌生感和魅力”(Woolf,2009:5),但是她認為我們“必須承認法國文學依然據(jù)主導地位”,而且曾在一個世紀乃至一個半世紀之前對英國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Woolf,2001:554)。

基于這一立場,她常常在評論英國作家或論述小說理論時,引出法國重要作家為參照,以闡明英國文學的局限。在批評伊麗莎白時代的散文在形式、技巧和思想上的不成熟時,她對比了錫德尼的《詩辯》與蒙田的《隨筆》:“錫德尼的散文是綿綿不絕的獨白……它長篇累牘,既不活潑也不口語化,不能牢牢抓住其思想……與此相比,蒙田則擅長行文,了解文體的力量與局限,能巧妙地進入連詩歌都無法達到的情感縫隙……能表達被伊麗莎白時代的散文完全忽略的微妙和強烈?!?Woolf,1994:57)在這里,蒙田的典范地位顯而易見。這樣的例子在伍爾夫的隨筆中比比皆是,在《論小說的重讀》中,為了批判帕西·盧伯克的《小說的技巧》中“書的本身即書的形式”的觀點,伍爾夫分析了法國作家福樓拜的短篇故事《純樸的心》,旨在證明,書的本身并非盧伯克所看重的形式技巧,而是讀者從故事中體驗到的“激情”(Woolf,1948:160)。她在同一篇隨筆中申明福樓拜已是“成熟男人”,而司各特的創(chuàng)作則顯得“孩子氣”(Woolf,1948:164)。在指出勞倫斯的小說具有“一種不穩(wěn)定的、輕微搖晃的、閃爍的”的缺陷時,她以普魯斯特作品的自如與深厚來比照(Woolf,1948:95)。在評點福斯特的小說在內(nèi)容、技巧、智慧、深度和美等方面一應(yīng)俱全,卻唯獨缺乏內(nèi)聚力和表現(xiàn)力時,她以普魯斯特為典范,闡明只有當創(chuàng)作成為“興趣和事物自身美的自然流溢”時,作品才可能有深度和力度(Woolf,1942:172)。

這種以普魯斯特、福樓拜、蒙田等為典范的參照式評點大都出現(xiàn)在伍爾夫?qū)τF(xiàn)代小說家的評點之中,這幾位法國作家在她的心目中代表著歐洲近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制高點;這與她常常將莎士比亞、喬叟、多恩、托馬斯·布朗、笛福、斯特恩、簡·奧斯丁、柯勒律治視為典范,昭示英美文學的制高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伍爾夫這一做法與她所遵循的批評原則有密切關(guān)系。伍爾夫認為文學批評必須由兩個部分組成:“以充分的領(lǐng)悟去獲取印象,這只是閱讀的前半程……我們還要對這些紛繁的印象進行判斷,將這些轉(zhuǎn)瞬即逝的印痕變成堅實而恒久的思想”,而作出判斷時須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將每一本書與同類中最杰出的作品進行對比”(Woolf,1959:266-267)。法國文學的重要作家正是伍爾夫做出評判時用于對照的最杰出典范。

4.法國文學的主要特性

伍爾夫?qū)Ψ▏膶W的總體概括大致定格在她對法國式的布朗太太的描述中:

英國作家會把布朗老太太塑造成一個“人物”,他會突顯她的古怪形貌和舉止,她身上的紐扣和額頭的皺紋,頭發(fā)上的絲帶和臉上的粉刺。她的個性主宰著全書。法國作家會把這些都抹去,他為了更好地突出人性,寧愿犧牲布朗太太個人,而塑造出一個更抽象、勻稱、和諧的整體。俄羅斯人則會穿透肉體,顯示靈魂,讓靈魂獨自游蕩在滑鐵盧大道上,向生命提出一個巨大的問題,直到讀完全書,它的回聲依然縈繞在我們耳邊。(Woolf,1978:102)

伍爾夫相信,法國小說更重視揭示人性,重在表現(xiàn)生命整體。它既不像英國小說那樣特別注重對現(xiàn)實的描寫,也不像現(xiàn)代俄羅斯小說那樣著重關(guān)注靈魂的深刻性,它關(guān)注的是生命整體和生命內(nèi)在各成分的勻稱與和諧。

伍爾夫是從蒙田、普魯斯特、安德烈·莫洛亞、司湯達等作家的作品中獲得這一總體印象的,“表現(xiàn)生命整體”貫穿在她對這些作家的評論中。

在《蒙田》(Woolf,1994)中,伍爾夫給蒙田的總體定位是“靈魂書寫大師”:“講述自我,追蹤自己的奇思妙想,描繪出整個靈魂的圖像、重量、色彩和邊界,它的混亂、多變和不完美——這種藝術(shù)只屬于一個人,蒙田。”(71)她認為蒙田通過整體描寫靈魂,生動而真切地表現(xiàn)了靈魂包容“害羞、傲慢;貞潔、好色;嘮叨、沉默;勤勞、嬌弱;聰穎、笨拙;憂郁、開朗;撒謊、真實;博學、無知;慷慨、貪婪、浪費”(75)等相互沖突的成分為一體的本質(zhì)特性,揭示了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整體性。在此基礎(chǔ)上,伍爾夫概括了蒙田對生命本質(zhì)的理解:

運動和變化是生命的本質(zhì);僵化便是死亡;墨守成規(guī)便是死亡;讓我們想什么就說什么,重復自己,反駁自己,發(fā)出最荒唐的胡言亂語,追逐最古怪的幻想,不管世人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說。除了生命之外(當然還有秩序),其他一切都不重要。(75)

除了揭秘蒙田的生命理念,伍爾夫進一步闡明蒙田的表現(xiàn)手法。她認為蒙田創(chuàng)作的關(guān)鍵是啟用了“與靈魂交流”的獨特手法,他相信“交流是我們的主要任務(wù)”(76)。依托這一手法,他的隨筆行文靈動自如,具備觸及人性和觸及生命真諦的深刻性。另外,蒙田擅長發(fā)揮“想象力”的作用,他能將靈魂中無以數(shù)計的成分,不論輕重,全都交織在一起,使生命在神秘的面紗背后若隱若現(xiàn)。

除了事實本身的意義之外,我們還有一種奇妙的能力,那就是用想象力來改變事實。觀察靈魂如何時常投射她的光與影,使重要的變得空洞,微弱的變得重要,使白天充滿夢幻,使幻影與事實一樣令人激動,彌留之際還拿小事開涮。(77)

再者,蒙田創(chuàng)立了活潑空靈的語句,伍爾夫這樣描述它們的奇特性:“簡短而支離,綿長而博學,邏輯清晰而又自相矛盾”,它們不僅讓人聽見靈魂的“脈搏和節(jié)奏”,而且看見它在帷幔后“跳動”?!澳切┳矫欢ǖ?、反復無常的成分”被奇跡般地融合為一個整體。(78)

伍爾夫從神和形兩個層面揭示了蒙田所表現(xiàn)的“靈魂”的本質(zhì)和特性,深刻而獨到。這種犀利的評點同樣體現(xiàn)在她對普魯斯特的評論中。她在《小說概觀》(Woolf,1958)中,將普魯斯特作為“心理小說家”和“詩意小說家”的典范進行了論述,用“復雜深奧的發(fā)光體”來形容普魯斯特的作品。它“多孔而柔韌,極具吸附力”,就像“薄而有彈性的氣囊”,將意識、知覺、觀念、記憶、夢想、知識、事物等整個世界包容在內(nèi);它毫無偏見,向一切“有力量的、被感覺到的事物敞開”;它復雜深奧,用“感悟這一深深的蓄水池”為人物賦形,待他像浪濤一般剛浮出水面,又將其沉入“思想、評論和分析的變動不居的大洋之中”,以賦予人物以生命(123-125)。

她認為普魯斯特的作品展現(xiàn)的是一個融“思想者與詩人”為一體的生命世界,它是雙重的、整體的,不僅照亮生命意識的表象,而且揭示生命意識的本質(zhì):

作為思想者與詩人的融合體,我們往往在其極其精妙的觀察之后,領(lǐng)悟到其意象的飛翔——美麗、出彩、直觀,仿佛那用分析傳遞力量的心靈突然升入空中,從高處用暗喻向我們表現(xiàn)事物的另一面。這一雙重視野使普魯斯特的重要人物及其躍然其上的整個世界更像一個球體,總有一面是遮蔽的,而不是一個一覽無余的平臺。(125-126)

這里,伍爾夫不僅指出普魯斯特具有奇妙地表現(xiàn)生命的復雜性的能力,如同蒙田所做的那樣,而且揭示了普魯斯特優(yōu)于蒙田之處——詩意的傳遞。普魯斯特的詩意源自精巧的隱喻中,“它們從思想的巖石下涌出,就像甘泉,將一種語言轉(zhuǎn)化為另一種語言。每個場景仿佛都有雙面的,一面正對著光,被精確地描繪,細致地考察;另一面藏于陰影中,只有當作者有信心和有視像的時候,用隱喻才能表現(xiàn)”(139)。在伍爾夫看來,普魯斯特在心理描寫上要比亨利·詹姆斯更精彩,在詩意表現(xiàn)上則優(yōu)于梅瑞狄斯、哈代和艾米麗·勃朗特。

伍爾夫突顯了普魯斯特在表現(xiàn)生命整體時那種包羅萬象的立體性和意味深長的詩意性,拓展了她對蒙田的心靈整體的概括。這種拓展性同樣體現(xiàn)在她對其他法國作家的評論中。她在《論不懂法國文學》(Woolf,2009)中,用“智慧”(Intelligence)概括法國現(xiàn)代作家安德烈·莫洛亞的創(chuàng)作特性,突出了他用“交流”表現(xiàn)生命整體的能力:

(莫洛亞)最主要的特性無疑是智慧……英國讀者考慮最多的就是它,也許因為它在我們自己的小說中極為罕見。智慧不太容易去界定。它既不是出色,也不是知性。它也許是這樣一種感覺,興趣點既不落在人們做什么上,也不落在人際關(guān)系上,而是主要落在與第三方的交流能力上,這第三方就是對抗性的、高深莫測的、(或許)可說服的、被稱為普遍生命的東西。(5)

可與莫洛亞“與普遍生命交流”相比美的,是司湯達對普遍生命的探索。伍爾夫在《司湯達》(Woolf,1994)中指出,他所刻畫的人物擁有“雄心、謹慎、激情、科學性”,他們“探索著愛的本質(zhì),用不知疲倦的好奇心追問著人類靈魂的內(nèi)在構(gòu)成”。(417)

伍爾夫?qū)γ商?、普魯斯特、莫洛亞和司湯達的專論,代表著她對法國文學的認識深度。雖然她從他們的作品中領(lǐng)悟的重心各不相同,但是不論是蒙田的“靈魂”,普魯斯特的“生命發(fā)光體”,還是莫洛亞的“智慧”或司湯達的“人物”,他們的共同特性是對生命整體的追尋,對生命構(gòu)成的勻稱性與和諧度的表現(xiàn)。這一特性是她無法從英國、古希臘、俄羅斯、美國等其他國家的文學中獲得的,這正是伍爾夫從法國文學中獲益最多之處。

5.法國文學對伍爾夫的影響

西方批評家在探討普魯斯特對伍爾夫的影響時,主要依托作品對比,揭示普魯斯特的特定主題和思想在伍爾夫作品中的重現(xiàn),如多元自我、雙性同體、同性戀、敘述視角、句型等。這些分析自然有其道理,但是不免給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創(chuàng)作是一種整體,這是伍爾夫的一貫立場,如若她的創(chuàng)作在某一觀點上模仿普魯斯特,在某一技巧上模仿蒙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樣的創(chuàng)作充其量只能成為一種拼貼,既無內(nèi)聚力,也無表現(xiàn)力,絕不可能催生《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這樣的經(jīng)典名作。影響研究的目標不應(yīng)該局限于尋找和論證具體的關(guān)聯(lián)性和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去揭示隱藏在關(guān)聯(lián)性之下的共通性,以及基于這一共通性之上的重構(gòu)和創(chuàng)新。

伍爾夫從法國文學中,特別是從普魯斯特作品中,收獲的是一種根本性的啟示,而不是一些具體的觀點和技法。這種根本性的啟示源自她對法國文學生命整體表現(xiàn)的高度關(guān)注。這一點清晰地記錄在她的書信和日記中。

伍爾夫?qū)ζ蒸斔固刈髌返念I(lǐng)悟經(jīng)歷了從語言到形式到本質(zhì)的升華歷程。1922年5月6日,她首次讀完普魯斯特的作品后寫信給藝術(shù)批評家羅杰·弗萊,告訴他,普魯斯特激活了她表現(xiàn)靈魂和思想的欲望,她幾乎寫不出成形的句子來,“幾乎沒有人曾像他那樣打動我的內(nèi)在語言中樞,縈繞在我的心中”(Woolf,1976:525)。5個月后,她又寫信給弗萊,對普魯斯特作品的創(chuàng)新形式有了深入的理解,她贊嘆“究竟怎樣賦予那些飄忽的東西以形式,使它以美而持久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我們不得不放下書本,喘喘氣。所帶來的愉悅已經(jīng)變得可感,就像將太陽、美酒、葡萄與靜謐而強烈的生命力熔鑄在一起”(Woolf,1976:565-566)。三年后,當伍爾夫完成了《達洛維夫人》(1925)后,伍爾夫?qū)ζ蒸斔固氐膭?chuàng)作本質(zhì)有了深刻的把握:

我不知道這一次(指《達洛維夫人》)我是否取得了什么?不管怎么說,與普魯斯特相比,它幾乎算不了什么。我現(xiàn)在依然沉浸在其中。普魯斯特的最大特性是將最敏感的與最堅韌的東西融合為一體。他找到了那些蝴蝶身上各不相同的圖案中的最基本的紋路。他既像羊腸線那般艱澀,又像蝴蝶翅膀那般飄忽。(Woolf,1976:7)

伍爾夫?qū)ζ蒸斔固氐母形蚴潜驹葱缘?,而不是表象性的。她從感悟語言的活力和形式的復雜性出發(fā),最終洞見了藝術(shù)生命背后的奧秘,那就是:將紛繁復雜的表象和恒久深刻的本質(zhì)融為一體。

伍爾夫?qū)⑦@一洞見置于英國文學深厚的傳統(tǒng)之中,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主題和形式。在《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等作品的意識流中,伍爾夫所注入的均是英國文學的傳統(tǒng)元素,然而照亮并創(chuàng)新這些古老元素的靈感則來自法國文學的“靈魂交流”、“發(fā)光體”和“智慧”。

6.結(jié)語

法國文學曾對伍爾夫產(chǎn)生影響毋庸置疑,但是伍爾夫?qū)λ慕邮懿皇悄7滦缘?,而是基于整體觀照之上的徹悟。她對法國文學的典范式參照,體現(xiàn)了她提升和創(chuàng)新英國文學的決心和立場。她對蒙田、普魯斯特、莫洛亞、司湯達等作家的整體觀照深入而獨到,從而激活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1]Guiguet,Jean.Virginia Woolf and Her Works[M].Trans.Jean Stewart.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65.

[2]Lewis,Pericles.Proust,Woolf,and Modern Fiction[J].Romantic Review,2008(99).

[3]Mares,C.J.Reading Proust:Woolf and the Painter’s Perspective[G]//Comparative Literature,vol.41,1989.

[4]Shore,Elizabeth M.“Virginia Woolf,Proust,andOrlando[G]//Comparative Literature,vol.31,1979.

[5]Woolf,Virginia.The Novels of E.M.Forster[G]//The Death of the Moth.New York:Harcocourt,Brave and Company,Inc.,1942.

[6]Woolf,Virginia.How should One Read a Book?[G]//The Common Reader(Second Series).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59.

[7]Woolf,Virginia.Montaigne[G]//Andrew McNeillie.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vol 4).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94.

[8]Woolf,Virginia.Mr.Bennett and Mrs.Brown[G]//The Captain’s Death Bed and Other Essays.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78.

[9]Woolf,Virginia.Notes on D.H.Lawrence[G]//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London:Harcourt Brave Jovanovich,Inc.,1948.

[10]Woolf,Virginia.On Not Knowing French[G]//Struart N.Clarke.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vol.5).London:The Hogarth Press,2009.

[11]Woolf,Virginia.On Not Knowing Greek[G]//Andrew McNeillie.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vol 4).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94.

[12]Woolf,Virginia.On Re-reading Novels[G]//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London:Harcourt Brave Jovanovich,Inc.,1948.

[13]Woolf,Virginia.Phases of Fiction[G]//Granite and Rainbow:Essays.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58.

[14]Woolf,Virginia.Russian Background[G]//Andrew Mc-Neillie.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vol.3).Ed.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87.

[15]Woolf,Virginia.Stendhal[G]//Andrew McNeillie.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vol.4).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94.

[16]Woolf,Virginia.The Elizabethan Lumber Room[G]//Andrew McNeillie.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vol.4)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94.

[17]Woolf,Virginia.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vol.3)[M].Anne Olivier Bell and Andrew McNeillie.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80.

[18]Woolf,Virginia.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vol.6)[M]. StruartN. Clarke. London:The Hogarth Press,2011.

[19]Woolf,Virginia.The Letters of Virginia Woolf(vol.2)[M].Nigel Nicolson and Joanne Trautmann.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76.

[20]Woolf,Virginia.The Letters of Virginia Woolf(vol.3)[M].Nigel Nicolson and Joanne Trautmann.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77.

猜你喜歡
司湯達蒙田普魯斯特
靈感不是等來的
閱讀蒙田
吉恩·沃爾夫是科幻小說界的普魯斯特
普魯斯特和服務(wù)機器
跟鷹在一起,也就學會了飛翔
妙 答
從司湯達的精神世界論《紅與黑》中于連的極度自尊
妙答
蒙田筆下“旅行”一詞的研究
司湯達:讓巴爾扎克“嫉妒”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