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新建
(貴池區(qū)文聯(lián),安徽 池州 247000)
儺文化與佛文化的互滲關(guān)系研究
——以貴池儺與九華山佛教為例
檀新建
(貴池區(qū)文聯(lián),安徽 池州 247000)
佛教在傳入中國的前期,發(fā)生了基于認(rèn)同儺為文化主體的變化。后期,佛門教義與藝術(shù)對中國儺文化的滲透,漸多漸深。佛教在進(jìn)入中國后出現(xiàn)的許多獨具的特征,亦是受到儺文化之影響。文章將安徽貴池儺事活動中的面具、服飾、儀式、唱腔、劇目、唱詞、角色、劇情、請神詞、喊斷語,還有儺村其它民俗活動,與九華山佛事活動、佛教文化進(jìn)行細(xì)致比較和認(rèn)真梳理,通過地域個案,對儺文化與佛教的相互滲透和影響的表象和內(nèi)因試作初步研究和探討。
貴池儺;九華山佛教;滲透和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儒、道、釋三種文化都扮演過官方或主流文化的角色,而這其中唯有佛教文化來自外域。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來文化并非只保持著強大的拒斥力,同時更顯示了寬廣的包容力,異域文化一旦進(jìn)入中國,若不是被冷落或拒之門外,便是被傳統(tǒng)中國文化改造而納入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體系。
佛教為釋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紀(jì)至前五世紀(jì)創(chuàng)建于古印度屬于沙門思潮的宗教,以后廣泛傳播于亞洲國家和地區(qū)。佛教東漸進(jìn)入中國后,所經(jīng)歷的魏晉南北朝正是中國宗教歷史上極為活躍的時代。梁武帝、昭明太子蕭統(tǒng)等,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奉者和倡導(dǎo)者。史籍記載,梁代有佛寺兩千八百余所,可見其盛。然而與儺一類本土文化相比,其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影響的時間畢竟較晚,因而它一旦進(jìn)入,便存在與包括儺在內(nèi)的本土文化相遇相撞的可能性。它首先必須使自己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適應(yīng)本土文化,以達(dá)到被接納、吸收的目的,否則就有被逐出的危險。因而,在佛教傳入中國的前期,儺,作為文化主體,不是無條件地接受佛教的影響,而是要求佛教發(fā)生認(rèn)同于儺的變化。
安徽貴池有一種不太受戒律約束的“應(yīng)付和尚”①,新中國成立以前一直在貴池鄉(xiāng)間活動,這些“和尚”,據(jù)稱就是由九華山寺院出資培養(yǎng)的中國式儺師,專門為農(nóng)戶請神打醮做法事,他們還會伸手下熱油鍋撈錢、走火磚等儺技。應(yīng)當(dāng)說這正是儺影響于佛教的證據(jù)。在敦煌卷子中,有許多宣傳佛旨的變文與今日儺戲的語言,例如伯2187《破魔變文》:“伏愿長懸舜日,永保豐年”、“……合宅小娘子郎君貴位。兒則朱纓奉國,臣輔圣朝”,“門多美玉,宅納吉祥,千災(zāi)不降,門庭丕善,咸臻門戶……城隍社廟,土地靈壇”②。此類祈福之詞,在儺祭的咒語和“吉祥語”中隨處可見。
貴池儺中常有“斷”、“感”之詞,所謂“詩斷”、“社壇斷”與敦煌卷子中的“斷”、“感”詞的運用有很大淵源關(guān)系,甚至在句式、風(fēng)格和內(nèi)容上都十分相近。崇奉佛教的昭明太子既為釋家所稱頌,又成為貴池儺祭中一位地位極高的大神;陜西西鄉(xiāng)縣至二十世紀(jì)初,仍留有用于“儺儀”活動的彩繪木制面具、用于禮贊的宗教樂曲。這些,在一定意義上可為這一時期儺與佛教這兩種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佐證。
“鄉(xiāng)人儺”的逐疫活動,須扮作“金剛力士”狀,頗令人深思,引人探究。《荊楚歲時記》曾記“荊楚儺舞”(十二月初八臘日)“村人并擊細(xì)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③??伤闶亲钤绲膬鸾Y(jié)合儺隊。宗懔在上書“施禮記云”中有釋言:“金剛力士世謂佛家之神?!狈鹕袢雰畨癁槲讕煼ㄊ伦鲀?,說明釋、巫的結(jié)合源遠(yuǎn)流長。五佛冠乃佛門有資歷的長老所戴之物,戴冠之前,長老還須為冠祝禱頌經(jīng)一番。儺戲《大盤洞》主角楊子云雖道家裝扮,但頭上卻佩戴五佛冠,手上亦持云帚。在中國各地的儺戲中,還有“泗州和尚”、“笑和尚”之類的人物及其面具。喇嘛教的“打鬼”儀式舞蹈,在唐代隨藏傳佛教的誕生而逐漸形成、發(fā)展和定型。當(dāng)時為了適合早期藏族民眾信仰原始多神的宗教心理,而形成了頭戴各路神靈面具進(jìn)行“驅(qū)逐魔祟,辟除不祥”為目的的舞蹈形式??梢钥闯觯痖T教義與藝術(shù)對中國儺文化的滲透,較之道教亦不遜色。
儺戲《孟姜女》在中國數(shù)百年來盛演不衰,且各地演出本各有特色。故事雖來自民間傳說,究其劇本框架乃出自兩個方面:(1)明傳奇《長城記》、明《堯天樂》刊本。(2)清佛教寶卷。如《孟姜女寶卷》中李斯張皇榜捉范,姜女跳火升天;《長城寶卷》中秦皇封范,蒙恬計害范郎,姜女廟堂祀神,姜女破指滴血辨其夫骨,最后姜女跳海成仙……可見佛門藝術(shù)對儺戲影響之深。
儺與佛教之間相互影響最明顯的結(jié)果應(yīng)是“寺院儺”這一儺祭類型的出現(xiàn)。所謂“寺院儺”,主要是指藏族聚居區(qū)大寺院里的祭祀跳鬼活動,在藏語叫“羌姆”④。在黑龍江省嫩江流域的蒙古族儺舞,則叫“查瑪”⑤。清代乾嘉詩人李若虛隨軍入藏后寫的《西拓雜詩》中的第六首,描述當(dāng)時跳神驅(qū)鬼逐疫儀式的熱鬧場面,所謂“萬口喧騰響法螺,沙門梵面舞婆娑。十年又踏氈鄉(xiāng)路,梵唄聲中看大儺”。(《歷代詠藏詩選》)⑥“梵唄”自然指佛教音樂,而“大儺”則是儺文化的祭祀類型之稱。該詩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二者相互交融的情景。寺院儺,始自8世紀(jì)赤松德贊藏王為奪回權(quán)力和擺脫從吐蕃時即有的苯教巫師控制而強行推行佛教之時,他延請印度蓮花生大師入藏修寺,將苯教儀式、儺面具舞蹈等溶入佛教金剛舞而創(chuàng)設(shè)了跳神活動。作為藏傳佛教的一種祭祀儀式,寺院儺的流行基本上是為推行佛教文化而應(yīng)運而生的,但,也正因為如此,恰恰證明是儺影響了佛教。佛教吸收了儺的內(nèi)容和活動方式,使佛事成為適應(yīng)中國藏區(qū)人民傳統(tǒng)文化特征的宗教信仰,而很難說是佛教首先影響了儺。
各種類型“羌姆”中的神佛供奉、面具特征,包括拉薩每年“驅(qū)逐活鬼儀式”中的寺院儺,都是以宣揚佛法為根本,而在形式、手段上融入了儺和苯教的特征,從而形成了與其他民族佛事活動明顯不同的假面跳鬼,具有古樸、粗獷、猙獰和法術(shù)氣息很濃的特點。佛教在傳入中國前,早已是理論化、體制化、周密化的宗教文化,其中進(jìn)入中國后出現(xiàn)的許多獨具的特征,無疑與儺文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至于藏區(qū)所謂民間儺,如“米那羌姆”和白馬藏人的“十二相舞”等,則因與廟堂、寺院、宮廷的疏離,而更多保存了儺文化原始和民間的特點?!笆辔琛痹诿磕贽r(nóng)歷正月初七祭祀山神時跳,有“獅、虎、豹、龍、牛、羊、豕、風(fēng)、祭、大鬼、小鬼、地母”等十二種面具舞。我們似乎有理由認(rèn)為它與漢代中原儺祭活動中的“十二獸舞”有某種聯(lián)系。還有作為西藏民族戲劇的藏戲,在文化根源上無疑是佛、儺和苯教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它在內(nèi)容上,佛教與歷史世俗結(jié)合的特點是一個方面,而更重要的在于它在形式結(jié)構(gòu)和表演上與儺及其他傳統(tǒng)文化具有密切關(guān)系。藏戲中的“溫巴頓”⑦類似于“請神”“開壇”,而“雄”則如“正戲”,最后的“扎西”就是“送神”“閉壇”了,而面具中神、人、獸的組合也與儺面具結(jié)構(gòu)的多樣性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由于藏戲宗教與娛樂的雙重功能及其與“羌姆”活動的根源,我們似乎更有理由把它視作儺文化對佛教文化施加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方面,儺對佛教產(chǎn)生了影響,另一方面,作為這種影響的歷史動態(tài)過程,佛教文化取得了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相對穩(wěn)固地位后,又反過來施加影響于古老的儺文化。
貴州湄潭縣抄樂鄉(xiāng)的儺壇供奉的上三教尊神就有釋迦佛,中三教神中就有觀世音。山西《曲沃扇鼓》中也有佛教諸神供奉。貴州德江土家族《三元和會》還為佛陀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從中可見當(dāng)?shù)孛癖妼Ψ鹱嫱瑢珒敢粯域\。甚至,貴州東北儺堂戲中儺公儺母木雕造型都與佛教菩薩極其類似。江西南豐儺面具有如來佛、彌勒佛、觀音、金剛、閻羅、目連、十八羅漢等。福建邵武有儺舞“跳番僧”其中角色為:開路神、彌勒佛、唐僧師徒四人。彌勒佛面具由桐木雕成半爿筒狀,扮者腦后綴一片紅花布,下身著紅布褲,在衣服里塞進(jìn)一個裝滿絲瓜絡(luò)的布袋,以示大腹便便……而“跳八馬”中竟然有兩個彌勒佛;泰州縣新橋的“和番舞”,整個儺舞則由“彌勒佛”敲擊木魚來指揮……
安徽貴池儺村有家譜的家族較早的為東晉和南北朝時代從建康(今南京)和江西、福建輾轉(zhuǎn)遷徙而來,現(xiàn)諸多儺村仍有與閩、贛相似的儺舞“舞和合”及和合二仙面具⑧,據(jù)此可推測,歷史上貴池儺事活動中或極有可能曾存包括“跳彌勒”之類的儺舞等內(nèi)容,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種種原因而逐漸衰微、消亡或變異。河南的儺戲在開演前有比較完整的儺儀,首演前必須祭臺,祭臺由臺主主持,由首演團(tuán)的主演執(zhí)祭,執(zhí)祭人扮王靈官、黑老吉、白老吉等,其中的老吉是喜臉,戴竹扎高尖帽,上書“一見大吉”,就是目連戲中的無常鬼,他是奉命率眾鬼卒去捉拿劉青提下地獄的。宣傳佛法無邊的目連戲角色,也嵌入到儺戲的祭祀中來,正反映了佛教對儺戲的影響,也說明了儺戲和目連戲做為宗教祭祀性戲劇,在演出實踐中是互相吸收和借鑒的。
中國的古老巫儺,一邊接受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成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一邊向方士的陰陽災(zāi)異、讖諱征驗及佛教的因果輪回之說“取經(jīng)”,同時也吸收外來的藝術(shù)形式加以改造。
貴池與佛教盛地九華山相鄰,是長江中下游香客舟楫停泊必經(jīng)之地。九華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據(jù)山志記載,于東晉隆安五年(401),由天竺僧人杯渡禪師所開辟。至唐中期,又有新羅國太子金喬覺來此修行,坐化于此山。傳說,為地藏王菩薩轉(zhuǎn)世,故稱“金地藏”,從此香火日盛。
數(shù)百年來,盡管貴池儺村地處僻遠(yuǎn),交通不便,信息不靈,鄉(xiāng)儺極少與外界產(chǎn)生任何形式的交流,受其它文化的影響甚微,但貴池儺畢竟都分布在九華山麓方圓數(shù)十里的大小鄉(xiāng)村,儺鄉(xiāng)歷史上就有信奉佛教的人上九華山朝山參加“觀音會”、“百子會”的習(xí)俗。傳說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喬覺還曾落腳儺村蕩里姚,落腳處“小香山”遺跡至今猶存。既然佛教圣地九華山就在貴池儺鄉(xiāng)人的“門前屋后”,兩者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交集”,這里的儺事無疑會受到九華山佛教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筆者通過查閱文獻(xiàn)資料及深入田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貴池儺中的一些佛教文化元素?,F(xiàn)將其事象和痕跡大致梳理、探究如下:
3.1 面具與服裝
1949年以前,貴池約有八十多個村莊事儺,現(xiàn)今依然保留鄉(xiāng)儺的村莊約四十余個。貴池儺神會的面具,絕大多數(shù)由鄰縣青陽廟前的劉、林二姓雕刻師制作。劉千祥是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年雕刻師,其祖父和父親均是遠(yuǎn)近聞名的古建雕刻師,常年為九華山廟宇雕刻佛像,劉家祖孫三代均為貴池儺村雕制儺面具,所制面具風(fēng)格與九華山佛像雕刻相似。貴池儺面具制作完成后的“開光”⑨與“裝金”⑩均與九華山佛像的開光與裝金相似;面具中明確有“老和尚”、“大和尚”、“二和尚”、“小和尚”的角色,且“大和尚”均面相飽滿,慈眉善目,雙耳垂肩,笑容可掬,疑似“彌勒佛”(民間亦稱“布袋和尚”);鋪莊謝共42尊面具,其中就有一尊“如來佛”面具。幾乎每個儺班社都有幾套袈裟,還有和尚服。
3.2 儀式與唱腔
貴池儺有五種唱腔:儺腔、高腔?、歌調(diào)、吟詩調(diào)、誦經(jīng)調(diào),即所謂“兩腔三調(diào)”。
其中“誦經(jīng)調(diào)”是貴池儺普遍存留的唱腔之一,主要用在《新年齋》儀式之中,是從九華山佛教音樂中吸收的曲調(diào)。
《新年齋》是一個儀式性的程序,無論從其在整個貴池儺事活動中所處的時間段和所占的時間看,都可以說這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儀式活動。該儀式由戴大和尚面具者主持,從頭至尾由三位村民扮演大和尚、二和尚、小和尚,模仿九華山廟宇佛事進(jìn)行?!按蠛蜕小笔殖纸饎傗彛岸蜕小笔殖帜爵~,“三和尚”雙手合十,三人依次緊隨登臺,然后在臺上繞圈,整個過程約一小時?!缎履挲S》的“請神詞”很長,把天下佛教、道教諸神和貴池、九華山一帶的各路大小神仙全部請到。
《新年齋》“請五方神調(diào)”——
仙風(fēng)吹送上瑤臺,腳踏蓮花朵朵開。永保南山多迪吉,來年鑒格新年齋。
拜送
東方界南無阿彌陀佛佛如來,拜送東方青帝青世界,青帝返蓮臺,我今稽首上蓮臺回蓮臺上蓮臺,南無福壽無涯。
拜送
南方界南無阿彌陀佛佛如來,拜送南方赤帝赤世界,赤帝返蓮臺,我今稽首上蓮臺回蓮臺上蓮臺,南無火燭藏埋。
拜送
西方界南無阿彌陀佛佛如來,拜送西方白帝白世界,白帝返蓮臺,我今稽首上蓮臺回蓮臺上蓮臺,南無進(jìn)寶招財。
拜送
北方界南無阿彌陀佛佛如來,拜送北方黑帝黑世界,黑帝返蓮臺,我今稽首上蓮臺回蓮臺上蓮臺,南無降福消災(zāi)。
拜送
中央界南無阿彌陀佛佛如來,拜送中央黃帝黃世界,黃帝返蓮臺,我今稽首上蓮臺回蓮臺上蓮臺,南無萬事和諧。……
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五方、五行和佛教思想的結(jié)合?!缎履挲S》的曲調(diào),據(jù)蕩里姚主唱者姚建秋說是在廟里聽和尚念經(jīng)學(xué)來的,就是和尚念經(jīng)的調(diào)子。我們不會懷疑它出自和尚念經(jīng)的調(diào)子,因為聽上去的確像是在念經(jīng)。
貴池南山劉在演出《孟姜女》至“過湘江”一出時,別開生面,插入“放河燈”。故事演到這里,描述孟姜女不遠(yuǎn)萬里去長城為在長城做苦役的丈夫范杞梁送寒衣,路經(jīng)湘江,被水阻隔,務(wù)官同情她的遭遇,命江上打漁船為孟姜女?dāng)[渡。這場戲演完,立即到河邊,儺神會香首率眾人從祠堂出發(fā),手捧事先扎制的紙船,紙船里安放著孟姜女的牌位,眾人悄聲熄火,到河邊后,在香首的號令下一齊點亮火把,鑼鼓敲響,銃炮齊鳴。香首將紙船內(nèi)的燈碗點燃,放入河面,讓紙船隨波而去。
劉姓宗族和姚姓宗族儺神會所搬演的儺戲中的“放河燈”?儀式,據(jù)老藝人說源自九華山廟會舉行的“盂蘭盆會”,因南北朝時期經(jīng)梁武帝蕭衍提倡而流行?。該儀式的請神詞中有佛教人物(如來、觀音、迦藍(lán)……)。
3.3 劇目與唱詞
佛教傳入中國后,曾用梵音唱經(jīng)。據(jù)《宋高僧傳.經(jīng)師篇總論》說:“梵音重復(fù),漢語音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則韻短而辭長”?。為了廣招信徒,唱經(jīng)逐漸采用民間通俗小曲,其中便有拂舞歌詩。拂舞歌詩自唐代以后,被佛門子弟從巫覡手中接過去,用為偈贊之詞,對唐、五代的俗講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
在敦煌藏匿卷里,拂舞歌詩的詞格有的寫作[十二月]或[十二時]。與農(nóng)業(yè)耕作有密切關(guān)系,佛教進(jìn)入中國后,一些巫覡由于社會地位的日趨下降而轉(zhuǎn)向佛教,把巫壇上的神歌也帶進(jìn)佛寺,《續(xù)高僧傳》中就有巫祝改事佛門的記載,這便是為什么敦煌石窟中佛教經(jīng)卷會有大量巫歌的原因。貴池民間也常有以“十二月”命名的歌詩,儺戲《孟姜女》“姑嫂送寒衣”一出,二人途中所唱的就是[十二月],也就是拂舞歌詩的民歌化。
除了講述佛本事外,一些僧侶也講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糅進(jìn)因果輪回的佛家思想,以招徠信士弟子。這就不難解釋四百年后的敦煌石窟里為什么藏有那么多講唱文學(xué)抄本,其中包括孟姜女的故事。
敦煌石窟藏卷里有不少名為[十二時]的寫本,王重民在《敦煌遺書論文集》中說,[十二時]寫本中以《普勸四眾依教修行》為最長,“全篇都是三、三、七的句子”、其格式與貴池儺戲《劉文龍》和《孟姜女》相同。此外,王兆乾先生認(rèn)為劉復(fù)從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抄寫的拂舞歌詩體的孟姜女小調(diào),原是孟姜女故事的長篇說唱,與貴池儺戲《孟姜女》比較,有諸多相同之處。如:A、堂前立,拜辭娘,不覺眼中淚千行。勸你耶娘少悵望,為吃官家重衣糧。又如范唱:千囑咐,你須聽,我妻家中且放心。寒來送些寒衣服,黃昏早起看慈親。……
在貴池,大多數(shù)儺村都搬演宣揚佛教生死輪回、因果報應(yīng)的儺戲劇目,如《劉文龍》、《孟姜女》、《章文顯》等。從這些劇目的劇情和主旨中明顯感受到佛教禪宗文化里的慈悲之道和慈善之道(禪慈)及孝道(禪孝)思想對儺戲的浸潤。
3.4 角色與劇情
除了前面介紹的儺儀《新年齋》里主要角色是僧人外,在貴池儺事活動中,佛教人物和佛事內(nèi)容也不鮮見,如:邱村柯《劉文龍》正戲前的第三場“下馬戲”中有六個角色,其中有一位即是和尚。
第十一場名為“拜伽藍(lán)”,土地率二鬼在廟堂跪拜伽藍(lán)。
關(guān)公(或稱為關(guān)帝),原是來自三國蜀漢的歷史人物,為劉備手下的大將,以剛正不阿的個性出名,之后在北攻曹魏時被孫權(quán)殺害,后代民間信仰將關(guān)羽奉之為神,用來驅(qū)逐鬼疫,至北宋時被納入人們膜拜的道教神祇,而佛教因為普及后逐漸民間化,融合各種信仰,也把關(guān)帝當(dāng)作崇拜的神祇,稱為“伽藍(lán)菩薩”。貴池儺村幾乎村村都有關(guān)公面具,儺舞《關(guān)公斬妖》,在整個儺事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貴池儺村南山劉儺戲《劉文龍》第十六回“出觀音”——
(韋馱上白)三尊感應(yīng)咱為尊,護(hù)法韋馱是咱名,降福降魔憑此杵,救苦救難觀世音?!ㄓ^音上白)善哉善哉,苦事難捱,吾今不救等待誰來?我乃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是也,善才童女(金童玉女上)阿彌陀佛,響動云鐃,聽我說法(金童玉女白)領(lǐng)法旨。(觀音白)南無觀世音,觀盡了世間人,行善的,用好心,忠孝節(jié)義常自存,畏四知,重五倫,憐孤寡,恤孤貧……
鋪莊謝儺戲《搖錢記》中“鬧花燈”——
叫徒弟!新年新歲大家唱個《鬧花燈》。
佛光普照佛光燈,普照天下善良民,上方下方遇一照,世間好事難離身。
南無阿,阿彌陀佛薩摩?。“浲臃鹚_摩??!
佛光普照佛光燈,普照君王萬國春;風(fēng)調(diào)雨順民安樂,河清海晏永安寧。
南無阿,阿彌陀佛薩摩啊,阿彌陀佛薩摩啊!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音菩薩菩薩,南無!……
邱村柯儺戲《孟姜女》劇中第五場“請菩薩”,其中的人物除了孟姜女之外,還有:老和尚、黑和尚、包和尚等。一開場,即是三個和尚上臺祭祀,口念:南無,太乙香煙初起神,圣得皆知,圣德昭昭……邱村中平大社諸位信士弟子先備清香一心拜請,南無,阿彌陀佛。
(老僧白):徒弟。(二徒答):師父。(老僧白):打掃佛堂可畢?(二徒):師父,打掃佛堂已畢。(老僧白):懶徒敲鐘,包和尚壘鼓,必須先鐘后鼓……(眾僧請):南無,拜請?zhí)斓厝缛f靈之神……南無,阿彌陀佛。(又請):南無拜請江南池州府府主城隍,貴池縣縣主城隍,城內(nèi)庵觀寺一切諸位菩薩,觀音堂觀世音菩薩,拜請東門外十八羅漢神,拜請西門外文孝昭明圣帝,北門外青風(fēng)亭五顯靈官大帝,四大門神大菩薩,拜請南門沖濟(jì)橋橋梁使者,拜請南門觀音堂觀世音菩薩……拜請?zhí)移赂劭谟^世音菩薩……南無拜請新開路阿彌陀佛……拜請北峰巖觀世音菩薩……南無拜請官山?jīng)_慈云庵一切諸佛觀世音菩薩,南無拜請萬紫庵三尊大佛……南無拜請缺扒山三尊大佛……南無拜請阿彌巖阿彌陀佛……南無拜請觀音閣觀世音菩薩……拜請下坂水口觀世音菩薩……
此一場大段鋪陳“請菩薩”的場景,還生動地描述了孟姜女送寒衣的路上,遇一庵堂寺廟,又饑又寒,向和尚索齋飯的情景:(孟唱):深深拜,拜師父,師父出家施布施,惟有姜女千里苦,只求齋飯食一餐。……而此時,三個和尚為試探孟姜女是否貞節(jié)之婦,先是不肯,假意哄誘調(diào)戲,遭到孟姜女嚴(yán)辭呵斥,三僧人方信孟姜女確為貞節(jié)良婦,并為其千里送寒衣的行為所感動,當(dāng)即施予齋飯并護(hù)送一程。
3.5 請神詞與吉祥詞
儺事活動中誦贊的部分,如儺戲的抄本中運用了“斷”、“感”等令人難以理解的名詞,如當(dāng)?shù)厝藢⒀莩鰰r念吉祥詞叫“嗷斷云”,抄本中有“十六日送神詩斷”、“社壇斷”,都是祭祀或演出時的祝禱詩。魏建功先生在《敦煌遺書論文集》中有《十二辰歌》的短文,提到敦煌卷子所出現(xiàn)的“感”字,并引用了《敦煌掇瑣》的[皇帝感],這個“感”字與貴池儺戲抄本“到祠堂感”的意思完全一樣,用今日的語言,可作“贊美詩”或者“頌歌”解釋?!皵唷弊衷诙鼗途碜又谐霈F(xiàn)很多,如《難陀出家緣起》其歌詞部分有“吟”有“斷”,“吟”為六言,“斷”為七言,而貴池儺戲所有稱“斷”的地方也都是七字句式,這與敦煌寫卷恐非巧合。
3.6 儺祭與貴池土主
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父親蕭衍佞佛,曾三次舍身佛寺,出生在佛教鼎盛時期的蕭統(tǒng),自然也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據(jù)記載,他當(dāng)太子后,曾在慧義殿博極群經(jīng),招延閣士著《三諦法義》;生活也比較簡樸,“服御樸素?zé)o所繒麗”;一次與賓從游燕,番禺侯軌要奏女樂,蕭統(tǒng)口占左思《招隱》曰:“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并且“每霖雨積雪,遣心腹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有流離道路,密加賑賜”?,這些都證明他對佛教也是虔誠的。在貴池的儺祭中,梁昭明太子是一位享祀規(guī)格很高的大神,為尊為“土主”。汪村《請陽神簿》中的請神詞:伏以,神通浩浩,圣德昭昭。凡有禱祈,必蒙感應(yīng)。有勞今年今月今日今時,傳奏功曹,值符使者,轉(zhuǎn)奏天地三界、十方萬靈,滿空真宰,天下胡公,正乙總管,殿前打參十大元帥,行祠文孝昭明圣帝,二郎七圣賢神。再運真香,一心拜請……。
星田謝儺戲《搖錢記》第十九出“眾神出位”時,唱詞為:……再運真香,一心拜請,拜請,秀山祖殿文孝昭明圣帝、圣父蕭梁武帝、圣母郗氏夫人、昆仲圣賢……。從上兩段請神詞看,貴池不僅有祭祀昭明的“祖殿”,還有“行祠”,反映出歷史上對他曾有過廣泛的祭祀活動,也就是說,以佞佛聞名的梁武帝及其太子,死后反而成了巫祝所祭祀的神,并且與貴池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青山廟,是昭明太子祠,也是貴池儺鄉(xiāng)每年舉行儺事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當(dāng)年建筑規(guī)模和華麗程度據(jù)說不遜于九華山廟宇。每年正月十五上午,姚村、南邊姚、汪村、劉氏九村、西華姚、蕩里姚諸儺神會都要抬著龍亭到廟前朝拜,稱為“朝廟”。
青山廟始建于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此廟原有大殿三座,并有一座小廟。中間大殿供奉三個神龕,中龕供三皇五帝、昭明太子,左龕供西風(fēng)大圣、行雨龍王、雷公電母,右龕供真武祖師;中殿左側(cè)供姚姓建廟祖先祖一公,僧人裝束;中殿右側(cè)供汪姓建廟祖先開遷公,道士裝束。左側(cè)大殿為八府都督城隍殿,中間供城隍、財神、三官等;十王殿分列兩側(cè),有黑白無常、望鄉(xiāng)臺等。右側(cè)大殿為大雄寶殿、娘娘殿,中間供奉三尊大佛、笑面羅漢(彌勒),左側(cè)供奉觀音娘娘,右側(cè)供奉子孫娘娘、天花娘娘、麻花娘娘等;兩邊還有十八羅漢分列左右??上Т藦R于1951-1952年間遭到徹底毀壞,成為一片廢墟。近年來,廢墟上已修建成一座簡易廟宇,供奉佛教諸神。
而作為聯(lián)社性質(zhì)的土地之祭——青山廟會,主要是對本地信仰區(qū)域中心的“土主”——昭明太子的朝拜與祭祀活動,同時又復(fù)合了佛教、道教諸神,成為多神崇拜、祖先崇拜的民間綜合祭祀活動。
3.7 儺事習(xí)俗與民俗活動
“吃腰臺”,是指儺戲演到午夜,演出人員同吃夜餐,因在演出的“半中腰”所以謂之“腰臺”(又因有“邀請”之意亦稱“邀臺”)。過去,在儺村蕩里姚,這種“腰臺”其實是吃“齋粥”,所供的伙食十分簡單,只是在鍋碗中放入豆腐、干筍、干豆角之類素菜。村民們認(rèn)為,吃這種類似于寺廟里齋飯的“腰臺”是消災(zāi)納福的,參加了會吉祥如意,身體健康。
在1949年之前,縞溪曹每年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二日都要舉行以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為目的的“青苗會”。延請青陽東館的五個“應(yīng)付和尚”做法事,又稱“接觀音”。法事在祠堂內(nèi)舉行。在祖宗牌位前,用竹竿扎成架,懸掛著十八張吊屏畫像。中間三幅為三尊大佛,左為南海觀世音菩薩,右為超生度死觀世音菩薩,再左右則為《封神榜》、《西游記》中諸神?!皯?yīng)付和尚”自帶袈裟(平時便服)、佛像(數(shù)寸長的小木雕菩薩)、法器,一條扁擔(dān)兩個籮筐挑來。儀式共舉行三天,頭一日為午飯后稍事休息開始,次日為一整天,第三日中午結(jié)束,緊接著“潑火雞”的群體活動開始了。“青苗會”儀式完畢后,四個應(yīng)付和尚收拾法器、佛像、脫去袈裟,離開縞溪曹到別的村莊,留下一名和尚和方桌下層一尊小佛像,繼續(xù)做一叫做“收老龍”的儀式,誦經(jīng)、發(fā)表,收到“龍神”后,和尚轉(zhuǎn)身用火筆向空中畫符,畫完,一拍戒方,手指天井中心露天處事先安置的草扎雞(外糊紙,畫雞形,稱‘火雞’),大聲咒罵,咒完,將案上碗內(nèi)的所謂“法水”向“雞”潑去。這時一個身手矯健的青年,作為執(zhí)“雞”者,早已等候一旁,當(dāng)和尚開始潑水時,迅速將“雞”從木架撥起(“雞”約一米長,下有竹竿)閃身躲避。這時,“雞”旁邊另一人拎水桶、水瓢,幾乎同時奮力向和尚潑去。和尚慌忙鉆到桌子底下躲避。執(zhí)“雞”人乘機會向祠堂外飛奔而去,潑水人、敲鑼打鼓者急忙緊隨其后,大家快步來到全村各家各戶門前。每家每戶都早已備有清水盆桶,見火雞經(jīng)自家門口,連忙舀水向火雞潑去,馱“雞”人就邊跑邊躲,但總不免連人帶“雞”被潑濕。而跟隨“雞”后的拎桶人也向潑水的人家回敬。于是在一場潑水混戰(zhàn)中,人人都滿身淋漓。而那名和尚卻早已趁亂跑出村外,追趕另四個同伴去了。潑火雞的規(guī)矩是不走往返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全村各戶。最后,將被淋得透濕的火雞送至河灣,任其隨波逐流而去……人們并不怨責(zé)自已被潑濕,反而心中充溢著“久旱逢甘雨”的驚奇和喜悅。關(guān)于“潑火雞”的歷史淵源,明嘉靖刊本《池州府志》記池俗:“六月祀田神,農(nóng)人延僧道誦經(jīng)于家,祀臘神以禳苗害,祈有年標(biāo)儲于田,俗云‘安苗’”(卷二,頁三“時序”)。
鄰近九華山的儺村舉辦“青苗會”、“潑火雞”這些民俗祭儀,明顯具有佛教色彩。同樣是這些村莊,在正月舉行的儺事活動中,有一種叫做“打赤鳥”的祭祀性舞蹈,其目的也是禳災(zāi)祓旱,祈求豐年。還有的家族儺事中,如姚家的“煞關(guān)”,最后,周倉揮舞大刀斬向余(魚)娘子,并將其驅(qū)趕出村外……剛是驅(qū)除水魔,但其表現(xiàn)形式和驅(qū)邪逐疫之意均與“潑火雞”異曲同工。
除此,許多儺村還舉辦一些與佛教有關(guān)的民俗活動,如“觀音會”: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分別是觀音菩薩誕生、出家、得道之日。逢這些日子,境內(nèi)部分婦女習(xí)慣上九華山觀音峰、觀音廟或在本鄉(xiāng)古剎名廟中拜菩薩求簽,有的還奉行吃“觀音齋”。1950年代此俗不存,1980年以后有所恢復(fù)。還有“百子會”(又稱“清明會”):參會者不限于一個自然村,均為信佛的男性,以出資多寡而定頭香首、二香首和三香首,廟里的老齋公為總會首。會前,均吃素,會期三五天不等。齋公各持燈籠步行60里上九華山朝拜,朝山后方可開齋。一般朝三次九華山唱一次戲。唱戲則請丁家班子唱目連戲,在田頭搭臺,蘆席為棚,扎焦面菩薩神像。
3.8 儺藝人與佛事活動
由于貴池儺村毗鄰佛教圣地九華山,當(dāng)?shù)孛袼仔叛鲋械姆鸾桃蛩匾灿泻芏?,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以地藏信仰為中心的目連戲的盛行,過去該地普遍盛行目連戲,常有村落輪流演出,三年或五年、十年、三十年、六十年一屆,時間間隔不等。近年每當(dāng)有儺村修建祠堂或修族譜成功,都要請唱目連戲。蕩里姚祠堂門口的水池里據(jù)說埋著該村演目連戲搭臺子的石柱,不過現(xiàn)今本村已無目連戲班,只有長壟桂有業(yè)余班子還能演出比較完整的目連戲。1987年、2004年九華山辦過陰騭大會,演出目連戲、儺戲,行香、拜懺、放生、放焰口、打水陸活動。2004年這一次的陰騭大會的目連戲演出,太和章儺藝人章端桂、章常榮、章啟發(fā)應(yīng)邀在其中扮演傅相(生)、劉青提(旦)、叫花子(丑)三個重要角色,所唱的腔調(diào)即是儺戲的高腔。
還有,蕩里姚的祭臺上有地藏菩薩像,雖然已經(jīng)褪色,但上面的“地藏菩薩”字跡仍然可辨,岸門劉祠堂有“佛光普照”字幅,而以地藏信仰為基礎(chǔ)的目連戲中的唱段“耕牛歌”也被吸收到了儺戲《孟姜女》之中。
雖然在九華山的佛事活動中尚未見明顯的鄉(xiāng)儺痕跡,但是,九華山歷年舉辦廟會期間,依然會沿襲傳統(tǒng),邀請附近儺神會的班子上山演出儺舞、儺戲,兩種文化之間的交互、激蕩和相融、和諧卻顯而易見。
儺文化具有寬容和多元特征,可以被看作為“千神之壇”。正如許多儺壇法師所認(rèn)為的,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金木水火土”、佛家的“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儺壇廣泛容納它們,就可以全面解決人生的各種問題。在“人生問題”這一根本層面上,儺文化具有的本源和內(nèi)在生命精神特征,使它并不排斥眾多文化學(xué)說,從而在兼容并包中保存和發(fā)展了自身。這既符合中華民族的心理習(xí)慣和生存方式,也揭示了儺的內(nèi)在精神,從而具備了執(zhí)著一端的某些宗教文化所沒有的時空地位和頑強生存能力。
這樣,我們再來看當(dāng)代儺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影響的留存就不足為奇了。中國儺戲?qū)W研究會名譽會長曲六乙先生認(rèn)為,儺戲匯蓄和積淀了從上古到近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間藝術(shù)。首先,儺戲繼承了它的母體——儺的原始宗教文化因素,即儺歌、儺舞和說唱神話傳說,接著吸收了道教、佛教故事和神鬼人物。實際上,儺是以道教及其方術(shù)為支柱,但也兼容佛教、儒家文化為補充。而佛道二教為求發(fā)展,也力求依附勢力范圍很廣并得到儒家支持的傳統(tǒng)巫教。
儺對佛教,不是簡單排斥或盲目照搬,而是寬量包容和適度接納。這種接納和包容,不僅是形式上的,更有內(nèi)容上的,特別是在儺戲劇目中明顯宣揚善惡有報、行善積德、忠孝節(jié)義等佛教思想……
儺與佛教的這種相互影響關(guān)系和運動過程,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其相互認(rèn)同的解答。
盡管上千年來宗教家們?yōu)闋帄Z信徒、擴大勢力不斷爭斗,但一般人民并不想在釋迦牟尼佛和張?zhí)鞄熤g去判定是非,也并不去比較如來佛和通天教主的法力,誰對他們“好”,他們就信奉誰,從灶王爺?shù)接^世音娘娘,從三清到如來佛,從土地到關(guān)公,信得最多的還是“天地君親師”。就這個意義上講,儺的五方雜糅、兼收并蓄、“拿來主義”,在“實用”的價值上,倒真正顯示了它的生命力所在,這也是它在廣大民間始終頑強地生存和發(fā)展的原因。無論是在古代黃金四目的方相氏表演中,還是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文化沖撞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儺的生命流動。
包括貴池儺在內(nèi)的中國儺生存、發(fā)展到今天,有一個長期層累、積淀的過程。它顯然是原始信仰和多神崇拜的結(jié)合體。
中國的民間信仰有著極大的包容性,對三教(儒、釋、道)之神一概施以禮遇,儺與它們交融相匯,有著一定的互補作用。貴池儺事中增加佛教文化元素,除了儺鄉(xiāng)與佛教盛地九華山同處一個地域范圍,客觀上受其影響之外,也許還有這樣的原因,那就是儺鄉(xiāng)某一代藝人或幾代人十分信奉佛教,也許因遇難事,曾在僧寺中求佛許愿,也許出于對三教不偏不倚、有神必敬的心態(tài)。
著名儺文化專家何根海先生認(rèn)為:“(貴池)山民利用跳儺這種充滿佛、道和巫術(shù)色彩的宗教形式,強化了應(yīng)付人生中死亡、疾病、饑荒、洪水、干旱、失敗等等問題的能力,在發(fā)生悲劇、焦慮、不幸和危機的時候,用它來歌舞呼號傾泄憤懣的情緒,撫慰痛苦的心靈,給自己補充安全和生命意義。正因為山民的世界到處充滿了許多不可逆料和反復(fù)無常的意外悲劇與不幸,他們只好用佛教、道教的一些理想來尋求寄托和麻醉,并用它們編織自己的世界觀,維持一種樸素的現(xiàn)實和生命態(tài)度。崇佛崇道崇巫正是這個神秘世界觀中信仰體系的核心。無疑,跳儺心態(tài)的底蘊是巫術(shù)性的宗教性的,跳儺本身亦可謂是一種民間宗教文化現(xiàn)象?!?/p>
何根海教授的這段評析,多少也道出了儺與佛教之間相互滲透和影響的部分內(nèi)因。
注釋:
①應(yīng)付和尚:也寫作“應(yīng)佛和尚”(見《紅樓夢》),類似“齋公”。在貴池,應(yīng)付和尚是一種不出家的僧人,自幼拜佛門為師,學(xué)習(xí)佛家法事,業(yè)成后,在一定范圍內(nèi)承應(yīng)村民的齋醮活動。
②《敦煌變文集》巻四。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
③譚麟:《荊楚歲時記譯注》,第133頁。
④羌姆:是一種宗教舞蹈,也稱“跳神”。
⑤查瑪:俗稱“跳神”或“打鬼”,是一種以演述宗教經(jīng)傳故事為內(nèi)容的面具舞。
⑥趙宗福:《歷代詠藏詩選》,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⑦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
⑧和合二仙:據(jù)唐代的記載,和合是一位佛僧,又名萬回(《酉陽雜俎》巻三),還有記載說和合是天臺山的兩位和尚寒山和拾得。反映了佛教傳入中國后與民間信仰的融匯。
⑨面具的開光:開光,是賦予面具以靈性的儀式。面具開光的儀式各地略有不同,在貴池,是由漆匠主持的。面具上漆后,由杵師主持的開光儀式稱“小開光”;廟宇為佛像開光,由和尚主持,則稱“大開光”。
⑩面具的裝金:大的佛教寺廟所供奉的菩薩,要將佛像表層蒙上一層金箔,稱為裝金。貴池與九華山佛教盛地相距不遠(yuǎn),受其影響,有的家族也給面具裝金。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因其起源于江西弋陽,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高腔由明代弋陽腔演變派生的諸聲腔劇種,都屬于高腔聲腔系統(tǒng)。其特點是表演質(zhì)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只用鑼鼓等打擊樂器敲擊,不用管弦樂伴奏,臺上一人唱,臺后眾人幫腔。
?放河燈:放河燈中的“河燈”又名“荷花燈”,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燈籠里點上蠟燭,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放河燈,是華夏民族的傳統(tǒng)習(xí)俗,用以悼念逝去的親人,祝?;钪娜藗?。各地一般是在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前后舉行一次,而貴池儺鄉(xiāng)則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舉行。
?盂蘭盆會:盂蘭盆,乃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意為“救倒懸”,盂蘭盆會又稱「盂蘭盆節(jié)」、「盂蘭盆齋」、「盂蘭盆供」,是漢語系佛教地區(qū),根據(jù)《佛說盂蘭盆經(jīng)》而舉行的一種超度歷代祖先的佛事。盂蘭盆會源于大目犍連救母的佛教傳說,自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梁武帝于同泰寺設(shè)盂蘭盆齋,中國各地逐漸形成了放焰火施餓鬼食、在河中放蓮花燈為主的民間習(xí)俗,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靈,送走災(zāi)禍疾病,祈求吉祥平安。
?宋代贊寧所編之《高僧傳》三十卷,又稱《宋高僧傳》或《大宋高僧傳》。
?《招隱詩》,西晉太康年間大詩人左思作。共兩首,屬于魏晉隱逸文學(xué)的代表作品,第一首最為膾炙人口,這首詩描寫隱士的生活及居住環(huán)境,表達(dá)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唐·姚思廉:《梁書》卷八,中華書局,1973。
[1]陳躍紅,徐新建,錢蔭榆.中國儺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2]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0.
[3]王秋桂.民俗曲藝從書:安徽貴池儺戲劇本選[M].王兆乾,輯校.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
[責(zé)任編輯:余義兵]
A Probe into Interinfilt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Nuo Culture and Buddhism Culture——A Case Study of Guichi Nuo and Jiuhua Mountain Buddhism
Tan Xinjian
(Guichi Literary Federation,Chizhou Anhui 247000)
Before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change happened to recognition of Nuo as culture subject. Later Buddhism doctrine and art increasingly infiltrates Chinese Nuo culture.After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it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Nuo culture.With review and comparation of masks, costumes,ceremony,vocal music,lists of opera,libretto,roles,plot,words for pleading deity,folk custom activities, Buddhism activity,and so on,the paper makes a probe into presentation and internal elements of interinfiltration and influence between Nuo culture and Buddhism.
Cuichi Nuo;Jiuhua Mountain Buddhism;infiltration and Influence
G122
A
1674-1102(2015)04-0024-08
10.13420/j.cnki.jczu.2015.04.005
2015-05-21
檀新建(1965-),男,安徽貴池人,貴池區(qū)文聯(lián)戲劇家(儺戲)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儺戲?qū)W研究會會員,安徽省民俗學(xué)會會員,主要從事民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