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死救贖——弗蘭納里·奧康納的基督教救贖倫理

2015-03-20 16:35:36李慧惠敏
外國語文 2015年6期
關(guān)鍵詞:奧康納基督基督教

李慧惠敏

(山東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014)

1.“邪惡的奧康納”

美國作家弗蘭納里·奧康納,筆力雄勁,風(fēng)格詭譎而陰郁,似乎毫無憐憫之心;其小說充斥著怪誕、死亡及暴力元素,有悖世俗倫理道德,從而被冠以“邪惡的奧康納”之名。然而,奧康納聲稱,“我是站在基督教正統(tǒng)教派的立場上看世界的……對于這個世界,我只重視它與基督贖罪的關(guān)系”(O’Connor,1969:32),并且“我相信所有小說都是關(guān)于信仰改變的”(O’Connor,1969:32)。奧康納為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加上了宗教信仰的注解,也使得美學(xué)特征與宗教意涵的對立成了奧康納文學(xué)解讀的核心癥結(jié)。只有揭開“邪惡”和“上帝”、“怪誕”和“信仰”、“死亡”和“救贖”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才能合乎理性地闡釋其宗教救贖和倫理教誨的意義。其中,作為奧康納最為醒目的藝術(shù)符號,與救贖主題構(gòu)成絕對沖突的死亡是解讀奧康納的關(guān)鍵。

2.死亡:奧康納的神秘符號

在短短39年病痛纏身的人生歷程中,奧康納共創(chuàng)作了2部長篇小說和31個短篇故事,而暴力導(dǎo)致的死亡總是占據(jù)戲劇沖突的核心:《智血》中,萊菲爾德被莫茲開車碾壓致死,后者則得傷寒而死;《暴力奪魁》的第一章曾經(jīng)以《沒有什么比死亡更慘》為名,老塔沃特的死是小說的起點,而弗朗西斯溺死畢曉普將小說推向高潮。短篇小說集《好人難尋》中10部作品,4部以死亡結(jié)尾:《好人難尋》中越獄的“格格不入”將一家六口殺死;《河》里的貝富爾為“漂到基督之國”投河而死;《臨終遇敵》中104歲的薩師將軍在參加孫女的畢業(yè)典禮時猝死;《流離失所的人》里肖特利太太中風(fēng)而死,波蘭人古扎克先生則被拖拉機碾死。另外,《最后的審判日》中坦納在樓梯上摔死;《格林里夫一家》中梅太太被公牛頂死;《瘸子應(yīng)該先進去》中諾頓為了與逝去的母親團聚而自縊身亡;《識時務(wù)者為俊杰》里朱利安的母親被一位“黑種女人”打了一拳后倒地而死;《眺望林景》中福瓊先生將自己的孫女瑪麗打死。很多故事就在死亡事件上戛然而止,留下神秘而深邃的余音,使得死亡成為文本中最為醒目的符號。正如奧康納所言:“我是個天生的天主教徒,而死亡一直是我想象的兄弟。一個故事不在死亡或其先兆中結(jié)束,我是不能理解的?!?陳細(xì)竹,盧睿蓉:2005)那么奧康納作品中死亡的宗教意義該作何解呢?

開車軋人致死,蓄意將人淹死,這種違反現(xiàn)實理性和道德的行為本應(yīng)受到法律懲罰,或者至少接受黑格爾的道德法庭的審判,才能發(fā)揮文學(xué)抑惡揚善的倫理功能。然而,在奧康納的文學(xué)世界里,殺人者非但未受鞭撻,反而被奉為先知和覺者;死亡非但不覺悲哀,更是充滿光明和希望。現(xiàn)實道德批判式的奧康納解讀遭遇困境,只能訴諸宗教手段才能抵達其意義空間。克爾愷廓爾曾經(jīng)指出,宗教倫理信仰的悖論在于“單一的個人高于普遍性的東西”(克爾愷廓爾,1999:49)。宗教倫理超越于世俗倫理的道德法則,擺脫了倫理義務(wù)的束縛,使人直接面對上帝。它依靠的是非理性之外的神秘,甚至是一種“荒謬”。剝離宗教內(nèi)涵,奧康納對死亡的迷戀就顯得膚淺甚至陰暗;著眼于作品的現(xiàn)實層面,就忽略了宗教的超越意義。她反復(fù)強調(diào),“對我來說生命的全部意義集中于基督對我們的救贖,在我眼中世間一切皆因與救贖相關(guān)而有意義”(O’Connor,1969:32)。因此,奧康納小說中的死亡情節(jié)絕不是對現(xiàn)實的簡單摹寫,而是滲透了作家對于死亡和救贖的宗教審視,傳達了基督教救贖倫理的主題。

3.與主相遇:基督教救贖倫理

宗教不僅是一個信仰體系,也是一個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體系。就基督教倫理而言,上帝是最為超越的“他者”,信仰是跨越人間天上的橋梁,而死亡就是人的靈魂與天主的相遇,即圣經(jīng)所謂“生氣死于天主”(舊約·訓(xùn)道篇,12:7)。

《圣經(jīng)》中有兩起著名的死亡事件啟人深思:亞伯拉罕的以子獻祭和耶穌基督的代贖之死,這兩個故事已經(jīng)成為基督教信仰的典范,傳達出深刻的基督教救贖倫理意義。

克爾愷廓爾的《恐懼與戰(zhàn)栗》記錄了對亞伯拉罕獻子的思考:上帝給予亞伯拉罕神諭,要求他殺死獨子以撒作燔祭,以證明自己的虔誠和對上帝的信心。亞伯拉罕接受神意之后面臨的道德困境:殺子本身是不道德、反倫理的行為,不殺又違逆上帝的旨意,觸犯了信仰的倫理。在前往神的指示地的三天行程中,亞伯拉罕勢必經(jīng)歷了道德和親情的心理掙扎,而這種道德沖突證實了人類自身的局限性。為突破這一困境,人需要再一次跳躍,從理性上升進入宗教性。宗教性表現(xiàn)為個體對超越自身之上的整體的歸屬關(guān)系,這“與人性內(nèi)在的超越的形而上學(xué)本性深刻相關(guān)”,“用超越的信念支撐經(jīng)驗”(田薇,2006:150,151)。因此,這個圣經(jīng)故事的價值就在于亞伯拉罕經(jīng)過現(xiàn)實的思考之后最終決定相信神的奇跡,從理性躍進到了宗教性。神的奇跡及時顯現(xiàn),亞伯拉罕也通過了上帝的考驗,從此,人人皆知“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yù)備”(創(chuàng)世紀(jì),22:10)??藸枑鹄獱栍蓙啿蓖茢喑鋈说?種存在層次,并指出宗教性是對理性的超越和升華,是突破理性的不可能,甚至憑著信心去信仰荒謬,從而重獲希望??藸枑鹄獱柕姆治鰹閵W康納鋪設(shè)了一條解讀的通路:一方面,宗教性是奧康納文本的本質(zhì)特征和解讀視角。奧康納相信人必然經(jīng)過理性的掙扎甚至絕望,憑借“信心的一躍”步入宗教人生。在奧康納生活的時代,世俗理性的牽引導(dǎo)致人們對信仰的拒斥、擱置、虛化甚至褻瀆,所以,他們“不情愿皈依上帝”。但奧康納并沒有失去信心,反而相信他們最終將找到真正的信仰;另一方面,死亡的獻祭是對信仰的考驗,只有通過獻祭才能驗證終極的信仰,別無他法。如同克爾愷廓爾提倡在形而上和終極的意義上考量亞伯拉罕的獻子,奧康納筆下的死亡也是信仰的考驗和獻祭。

《圣經(jīng)》中耶穌的代贖之死意義更為重大。亞當(dāng)違反上帝的律令而招致死亡,死亡降臨眾人。耶穌基督轉(zhuǎn)化了死亡:他被釘在十字架上,擔(dān)當(dāng)了人類的罪,因著“義人的死”給人們“帶來了生命”。(羅馬書,5:18)耶穌說:“復(fù)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fù)活?!?若望福音,11:21-27)基督的舍命戰(zhàn)勝了死亡,讓人的生命可以永存,使得一切接受基督的人都可以因他的寶血而跨越死亡,于是死亡的詛咒變成了祝福。“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fù)活?!?若望福音,6:40)最終耶穌的復(fù)活證明他是死亡之主,他以自己的死亡戰(zhàn)勝了死亡,解除了死亡的奴役。就這樣,死亡藉罪惡進入世界,而耶穌的代贖大義免除了人類死亡的危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伯多祿前書,2:24)從此,死亡“帶給人類的不再是絕望,而是獲救的希望”(任延黎,2000:58)?;街蕾x予死亡以積極的意義:“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也必與他同生”。(弟茂德后書,2:11)對基督徒而言,肉身的死亡就意味著完成了“與基督同死”,“死于基督”,他們將在基督的救贖行動中完全與他合一?;揭运缿?zhàn)勝死亡,信徒因信仰而跨越死亡。可見,基督教中的死亡具有深刻的倫理內(nèi)涵:“死亡乃是利益?!?斐理伯書,1:21)

生命,那么,要想獲得上帝的救贖,信徒們必須將目光投向生命和歷史的終結(jié)處,超越自身的原罪和歷史的現(xiàn)實性,相信上帝、天國和救贖的存在,絕對信奉上帝,甘愿交付自己,為上帝獻祭。對于本體論神學(xué)信仰來說,死亡即獻祭,無須畏懼。畏懼死亡的人都是世俗化、虛無化的偽信徒。換言之,在宗教語境下,人的塵世生活不過是通向冥冥天國的工具性存在,死亡才是重生,是獲得救贖的唯一通道,也是考驗信仰的最后一道關(guān)卡。因此死亡是救恩的載體和手段,是基督教救贖倫理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奧康納指出,“對某些人來說,基督信仰事關(guān)生死”(O’Connor,1969:114),而基督教核心真理的立足點就是“縱然可怕,但是為了上帝,生命是值得放棄的”(O’Connor,1969:146)。對正統(tǒng)的天主教教徒而言,苦生樂死是他們應(yīng)有的信條,也是信仰的試金石。于是,在奧康納的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信徒被置于死亡的考驗場,他們有的畏葸退縮,有的從容以對。面對死亡,《好人難尋》中貪生怕死的老太太甚至咕噥著說:“也許他(耶穌)沒讓死人活過來?!?奧康納,2011:22)但在生死的最后關(guān)頭,電光石火之間,他們都意識到了死亡的宗教意義。因此奧康納說,“生命所能給基督徒提供的最有意義的境遇……”就是面臨死亡(O’Connor,1969:110),并建議,“讀者應(yīng)該格外留意的是上帝的恩惠對于老太太的靈魂的作用,而不是那些死尸”(O’Connor,1969:110)。畢竟在死亡的試驗場,“人類性情中最不可或缺的品質(zhì)將得以顯露,這些品質(zhì)是人物不得不帶到永恒天國去的”(O’Connor,1969:111)。

4.流離失所的人:宗教倫理的坍塌

基督教信仰是“西方文化的本體(蒂利希)、生機泉源(湯因比)、最高規(guī)范(道森)”和“資本主義的精神動因所系(韋伯)”(張志剛,1996:41)。然而,在從現(xiàn)代化到后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基督信仰不斷遭到反叛、否定、拒斥乃至遺棄。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張揚改變了宗教的性質(zhì)和地位,宗教信仰逐漸世俗化,上帝和耶穌也愈發(fā)顯得虛無?,F(xiàn)實理性的拷問使得醫(yī)病、驅(qū)魔、復(fù)活等神跡成為比喻或傳說,上帝被排擠出了人類活動的勢力范圍。大量的基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懷疑或拒絕教會傳統(tǒng)和倫理標(biāo)準(zhǔn),只愿意有選擇地相信某些教義和實踐宗教信仰,基督教會逐漸失去了在歐洲價值觀體系中的位置,而作為基督教理論核心的救贖倫理也被虛化和擱置。

1925-1935年是美國的“宗教蕭條”時期,“柯立芝繁榮”和現(xiàn)代派神學(xué)所帶來的世俗化沖擊導(dǎo)致美國基督教的社會影響力下降。一方面,20世紀(jì)20年代開啟的大規(guī)模消費時代動搖了作為美國立國根基的新教倫理;另一方面,在達爾文主義和“圣經(jīng)高級批判”的推動下,為迎合現(xiàn)代理性主義思潮,現(xiàn)代派神學(xué)否認(rèn)了基督教信仰中的超自然因素,從而挑戰(zhàn)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世俗化浪潮從教會內(nèi)外兩側(cè)夾擊,以至于傳教士人數(shù)、教會奉獻金額、主日崇拜人數(shù)等紛紛下降。雖然20世紀(jì)50年代宗教復(fù)興的熱潮再次席卷美國,但是許多信徒不是基于純正的信仰而入教的,他們是為了逃避冷戰(zhàn)帶來的不安全感,尋找心靈慰藉。因此,在熱烈的宗教氣氛掩飾下,內(nèi)在的信仰密度卻大大下降;再者,領(lǐng)導(dǎo)復(fù)興的新福音派與其他主流教派產(chǎn)生分裂,難以抵抗世俗化的潮流,以致被某些人譏為“膚淺的復(fù)興”。所以,信徒們大多放棄了對超越的終極渴求,認(rèn)為“基督不過是另一個‘背井離鄉(xiāng)的人’”。誠如奧康納所言,“現(xiàn)在人們之所以信仰,往往是為了看得更清楚,以確定人根本無須信仰”(奧康納,1988:147)。即便在美國南方“圣經(jīng)地帶”,基督信仰也已變得虛無和空洞,就像《智血》的主人公黑茲爾·莫茨所說,人們更愿意相信“瞎子看不見,瘸子不走,死者安息。”而耶穌、代贖之死、道成肉身、三日復(fù)活等都成了空洞的宗教名詞,“我們再沒有永恒的善或永恒的惡等道德范疇……”(關(guān)啟文,2002:164-165)

弗蘭納里·奧康納自覺肩負(fù)起了傳播正信的使命,決心在人們的內(nèi)心深處重新喚醒根本的宗教信仰的力量。她知道這是一個信仰蕭條的世界,“長期以來美國南方的宗教與極端個人主義并肩而行,從而變得面目全非”(O’Connor,1969:195)。讀者都是“無信仰的人”,他們的理性思維與她的宗教立場“格格不入”。但是她的天主教信仰使她堅信,“不能將人看成是徹底墮落或不知悔改的,而只能將人類看成是不完善的,易受邪惡影響的,但人類是可以通過主恩而得到救贖的”(O’Connor,1969:196-197)。既然“感化救贖在現(xiàn)代人眼中變得膚淺不可信,悲憫的苦難救贖難以靠近現(xiàn)代人懷疑的心,所以,作家只能用警告代替勸誡,用驚嚇代替懇求”(陳宏偉,2008:518)。奧康納知道,“對于耳背的人,你要大聲疾呼;對于視力不清的人,你不得不畫出大而驚人的人物”(蘇珊·巴萊,1998:9)。為了給自以為是的信徒們引視救贖的途徑,揭穿其信仰的虛偽和膚淺,讓他們回歸本性和內(nèi)心,接受并皈依真正的耶穌信仰,這位南方文學(xué)的女先知訴諸極端手段,在小說中鋪就了通往死亡的道路,將人物推向最為極端的境遇,直面生死和信仰,并讓天惠的光芒在空中閃現(xiàn),為啟示、頓悟和救贖創(chuàng)造了條件,以此促使讀者認(rèn)識到生活和信仰的畸形,回歸正信。死亡是最為有效的救贖手段。

5.天惠時刻:救贖倫理的重建

弗蘭納里·奧康納的生命與宗教密切交織。16歲之前她一直居住在一個愛爾蘭天主教社區(qū),并在圣文森特語法學(xué)校的修道院接受嚴(yán)格的教育,從而成長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雖然經(jīng)歷了二三十年代的宗教蕭條,目睹了宗教信仰的興衰起落,但奧康納從未有過信仰危機。終其一生,她都堅定地信仰天主教,站在基督教正統(tǒng)教派的立場上看世界。在她看來,對于有基督教信仰的小說家來說,“國”(country)這個詞,既不是小說中描述的某個真實的地理概念,也不是指某一區(qū)域或國民所特有的個性和氣質(zhì),而是“永恒而絕對”(O’Connor,1969:27)的“天國”。那么,對基督徒而言,死亡就是救贖,“我們坦然無懼,是更愿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格林多后書,5:8)。

用“格格不入”的話說,上帝“讓這個世界不平衡了”(奧康納,2010:22),但奧康納希望大家不要繼續(xù)作惡,而要“拋掉一切跟他(耶穌)走”,所以奧康納的“小說的主題就是:上帝的恩惠出現(xiàn)在魔鬼操縱的領(lǐng)地”(O’Connor,1969:116)。為此她在小說中為大家準(zhǔn)備好了“恩典時刻”:“每一篇出色的小說里都有這樣一個瞬間:你可以感覺到,天惠就在眼前,它在等待被人接受或者遭到拒絕。”(O’Connor,1969:118)奧康納塑造的人物稱不上是虔誠的信徒。在正統(tǒng)的天主教信仰的考量下,他們有的不愛鄰居,有的自鳴得意,有的虛偽勢利,有的自私冷漠,顯得怪誕、扭曲甚至丑惡。他們都背離了“信、望、愛”三主德,失卻了對天國的追求以及對上帝存在和道成肉身的信仰,直到奧康納為其精心鋪設(shè)好救贖之路,讓他們穿越怪誕和暴力與死亡相遇,于是,飛升和墮落就取決于直面死亡的那一瞬間。

奧康納小說中的死亡都帶有神秘的宗教意味:《智血》中,在開車軋死萊菲爾德之前,莫茲逼迫他承認(rèn)信仰,“你不老實,你明明是信耶穌的”(奧康納,2010:187)。于是萊菲爾德開始懺悔并祈求:“耶穌幫幫我吧?!?奧康納,2010:188)而后來莫茲用石灰水弄瞎眼睛,在身上綁上鐵絲,踏上教徒的苦修之路。當(dāng)他最終死去,在女房東的眼中,“他正漸行漸遠(yuǎn)地離去,越來越遠(yuǎn),直到消失在黑暗之中,變成了那個光點”(奧康納,2010:213)。《暴力奪魁》中,老塔沃特自稱先知,并堅稱弗朗西斯也會成為先知。小說以老塔沃特的突然死亡開篇。弗朗西斯將房子付之一炬,他本以為叔祖父的尸體也會被隨之焚毀,失去了復(fù)生的可能,但后來卻發(fā)現(xiàn)老塔沃特被他人按宗教儀式下葬。弗朗西斯一直否認(rèn)自己是先知,但當(dāng)他溺死畢曉普時,他竟然鬼使神差地為畢曉普施了洗。在小說末尾,返回叔祖父墳前的弗朗西斯聆聽到了神諭,接受了先知的使命,重新踏上了去向“上帝的孩子們”傳道的旅程。《河》里的小男孩投入河水時,抱著虔誠的宗教理想,“在生命的深河里漂流,進入基督之國”?!读麟x失所的人》中,肖特利太太咒罵波蘭難民古扎克先生是“魔鬼派來的”(奧康納,2010:225),而當(dāng)心照不宣地合謀使古扎克慘遭軋死之后,麥金太爾太太竟然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力量,她的農(nóng)場也很快一敗涂地。《格林里夫一家》中,梅太太被公牛的犄角刺穿心臟,可是彌留之際她看到了“只剩下天空別無他物的人間”,而“她本人像一個突然恢復(fù)視覺的人,可又感到亮光亮得叫人無法忍受”(奧康納,1986:45)?!逗萌穗y尋》中乞求逃犯饒命的老太太在聽到殺死兒子一家的槍聲之后,“頭腦突然清醒了一下”,“小聲說道:‘唉,你也是我的一個孩子,我的一個親生兒喲!’”她甚至“伸出手去,撫摸他的肩膀”,從而被“格格不入”連開三槍射殺。死后的她“半躺半坐在一攤鮮血里,像孩子那樣盤著腿,臉上還掛著一絲微笑,仰視著萬里無云的晴空”(奧康納,2010:23)。而“格格不入”說:“她要是一輩子每分鐘都有人沒完沒了地沖她開槍射擊,她也會成為一個好女人的?!?奧康納,2010:23)在這些死亡中,有亮光,有懺悔和祈禱,有對先知使命的領(lǐng)受,甚至有像“孩子那樣盤著腿”的重生,密布著宗教符號和隱喻,傳達出深刻的宗教救贖意義?;浇痰木融H倫理借此穿越死亡的陰霾,照徹信仰之途。

6.結(jié)語

對于奧康納來說,現(xiàn)實理性和社會道德框架中的解讀難以透視其超越的宗教意涵,只有上升到神學(xué)信仰的層次才能揭示其作品的真義。薩莉·弗茨杰拉德曾指出,奧康納的小說其實是充滿希望的,她引領(lǐng)人們穿過人生的暗夜,走向新生的黎明。宗教意涵使得其作品神秘而深奧,但死亡情節(jié)卻并非現(xiàn)實中那么陰森可怖。她的每一篇小說都有圓滿的結(jié)局,那就是死亡及新生。(Sally Fitzgerald,1997)卡羅爾·歐茨也說過,“弗蘭納里·奧康納的人物是演員,在一個充滿思想的宗教劇里表演(奧康納是個好論辯的天主教徒),喜歡寓言(或諷刺)”(卡羅爾·歐茨,2006:56)。誠然,小說中上演的都是一幕幕通過死亡而獲得救贖的宗教戲碼。奧康納“是站在正統(tǒng)基督教的立場寫作的,”她“最不可容忍的事就是在寫作中建立一個自己的小世界,選擇一些無關(guān)道德的小問題來供大家討論……”(O’Connor,1969:23)因為只有信仰才是最為重要的道德問題。作家必須要有信仰,“什么都不相信,就意味著什么也看不見?!?奧康納,1988:147)所以她所有的寫作都是“有關(guān)信仰改變的”(O’Connor,1969:32)?!叭绻?讀者)的心還可在它應(yīng)該在的地方”(O’Connor,1969:48),那么她的小說就能振奮心靈,帶來希望。這種希望根植于天主教的救贖觀:塵世生命的死亡不僅意味著生命肉體的結(jié)束,而且孕育著超越的新生。廣大的基督信徒們應(yīng)該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中的基里洛夫那樣,確信生命是真正的不死,死亡代表啟示和新生。

救贖倫理是奧康納最為穩(wěn)固的闡釋框架:她一面用文字描畫幽暗的人間世態(tài),一面用信仰引領(lǐng)光明的救贖之道,建構(gòu)了人間和天上的雙重意義空間。目前對奧康納的倫理批評多集中于其作品中頻現(xiàn)的殺嬰、暴力和謀殺等非道德行為,停留在社會批判的層面。或者雖有涉及“信、望、愛”三主德的討論,卻止步于信徒應(yīng)當(dāng)遵守的道德準(zhǔn)則(郭景真,2008),沒有充分挖掘這位文學(xué)女先知向讀者傳達的超越理念,無法調(diào)和“死亡”和“救贖”的錯綜關(guān)系。只有循著救贖倫理的主線,跳出世俗理性的闡釋框架,上升到形而上的層次,才能理解奧康納文本中掩藏在種種社會亂象之后的神學(xué)之光,否則我們也將陷入“好人難尋”的恐懼而難以自拔。

[1]Kuschel,Karl- Josef.Theology and Literature:12German Writers onReligionandLiterature[M]. trans.Diao Chengjun.Hong Kong:Joint Publishing House,1994.

[2]O’Connor,F(xiàn)lannery.Mystery and Manners:Occasional Prose[M].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69.

[3]O’Connor,F(xiàn)lannery.Sally Fitzgerald.The Habit of Being:Letters of Flannery O’Connor[M].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88.(本文依據(jù)的作品漢語引文均系筆者譯自該著作)

[4]陳宏偉.在暴力與死亡中受洗——論奧康納作品中的特殊宗教救贖方式[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5):516-519

[5]陳細(xì)竹,盧睿蓉.韋爾蒂與奧康納作品死亡主題之對比[J].江西社會科學(xué),2005(10):104-107.

[6]弗蘭納里·奧康納.公園深處[M].主萬、屠珍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418 -437,65-84

[7]弗蘭納里·奧康納.好人難尋[M].於梅,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8]弗蘭納里·奧康納.智血[M].蔡亦默,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9]關(guān)啟文.基督教倫理與世俗主義倫理:一個批判性的比較[J].基督教文化學(xué)刊,2002(7).

[10]郭景真.弗蘭納瑞·奧康納的基督教倫理觀[D].山東大學(xué),2008.

[11]克爾愷廓爾.恐懼與顫栗[M].一諶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12]馬利坦.科學(xué)與智慧[M].尹今黎,王平,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92.

[13]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直言不諱:觀點和評論[M].徐穎果主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

[14]任延黎.天主教知識讀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5]蘇珊·巴萊.弗蘭納里·奧康納:南方文學(xué)的先知[M].秋海,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16]圣經(jīng)(天主教思高版)[M].南京:南京愛德出版社,1992.(文中引用部分標(biāo)注《圣經(jīng)》中的章節(jié)名稱及頁碼)

[17]田薇.試析宗教倫理的涵義和問題[J].山東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5):149-154

[18]張志剛.當(dāng)代宗教——文化研究的邏輯與問題:對二十世紀(jì)文化的一種批判思路[J].維真學(xué)刊,1996(1).

猜你喜歡
奧康納基督基督教
淺析米開朗琪羅《哀悼基督》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6
“感覺再也不會跟以前一樣了”:奧康納《異鄉(xiāng)客》中的“危機瞬間”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xué)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為施政和立法之依據(jù):近代中國政府基督宗教調(diào)查研究
從基督紳士到職業(yè)俗人——美國高等教育的轉(zhuǎn)型與啟示
基督式懺悔
文學(xué)港(2016年7期)2016-07-06 15:43:55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xué)”
Enoch Emery and His‘Wise Blood’
基督教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發(fā)展
通辽市| 白山市| 大新县| 岑溪市| 福建省| 永和县| 延边| 景泰县| 宜丰县| 嵩明县| 杭锦后旗| 钦州市| 福泉市| 东乡| 兴安盟| 乐清市| 南昌市| 灌南县| 牙克石市| 尉氏县| 弋阳县| 建始县| 咸宁市| 都昌县| 九台市| 措美县| 新安县| 五台县| 皋兰县| 莱阳市| 全椒县| 拉孜县| 微博| 明溪县| 城市| 团风县| 洛扎县| SHOW| 遵化市| 万全县|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