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生
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說過:“什么叫寫作?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再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里面。”坦露心扉,絕對坦白,沒有隱瞞,那就是要求在作文時必須說真話,訴真情?!罢妗笔菍懽骱诵?,“真”是美的基礎,“情”是文章能夠說服人、感染人的基本條件。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7~9年級寫作目標中有這樣的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表達與交流”的要求是“表達真情實感”“感情真實健康”“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它所強調的情感真實與個性表達就是文學作品的兩個基本特征。課標中強調的情感真實與個性表達,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記敘文創(chuàng)作來實現的,學生寫作記敘文時所用的語言是“情感的”,是為了表達個人感情的需要。如何讓學生使用滿貯情感的文學語言進行寫作,讓他們的主體精神得到完全的釋放,情思飛揚呢?
一、走進經典,勤于積累,勤于閱讀,積累情思。書籍是前人的生活積累,飽含著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不同人的經驗、情感的結晶。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聰明起來,還可以讓人增長見識,從中間接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與語言素材。讀與寫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操千曲而后曉音,觀千劍而后識器?!薄扒Α薄ⅰ扒笨康氖欠e累,其中的“觀”、“操”概括了積累的方式。寫作惟有厚積而后才能薄發(fā),要想“下筆如有神”,必須“讀書破萬卷”。
例如朱自清的作品《 綠》,創(chuàng)作此文正值作者婚后數年喜得愛子, 在初為人父之時。在人生角色的轉型之際,對生命的關注自然會敏銳警覺起來, 對生命的感悟也會更加深刻與獨到。朱自清對梅雨潭周圍環(huán)境的生物進行了動態(tài)的描述: 天空“微微的云”“流著”, 寓靈動于淡泊中; 那雄踞在潭邊巨巖上的梅雨亭被比喻為蒼鷹浮天,頓現英姿勃發(fā);“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 生機在潛滋暗長;潭水在瀑流撞擊巖石后水花紛飛?!帮w花碎玉”、“像朵白梅”、“楊花”等, 既是作者在觀察中的審美感悟, 又是深入多時的體悟;最終那水花“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則“ 物”“ 我”兩忘了。,達到了人與物相融的境界。秋水潤浸、浮云徜徉、水花變幻、瀑流飛舞……作者讓不同狀態(tài)的“ 水”( 如“ 云”、“ 潤濕”、“ 瀑流”和“ 水花”等) 展現出了生命的韻味, 輻射出大自然的盎然生機;將梅雨潭的“綠”置身于生命環(huán)境的和諧韻律中。
要讓學生的作文情思飛揚,筆者一直在努力使學生成為自己思想情感的主人,引導學生敞開心扉,挖掘生活的素材,捕捉獨特的感受與思緒,書寫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為了讓學生懂得“美,在我的身邊”,筆者引領學生來到校園中,讓學生“感受春光,沐浴春光,描繪春色”,不要求用空洞的華麗的辭藻,只要求細心地觀察與真切地描摹。在這里,一切俗套的東西都應該被擱置,矯揉造作也應改摒棄,每個人都要以獨具個性的眼睛去看,用獨具個性的耳朵去聽,用獨具個性的心靈去感悟。
二、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激發(fā)情思。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側重于審題、立意、構思等,對如何積累素材,教師常常是蜻蜓點水式的指導。輕積累,重技巧一直是我國作文教學的一大弊端。西方有句諺語:“空袋子不能直立。”新課標要求學生在作文中要表達他們獨到的人生體驗,這要求作者有人生閱歷的沉淀。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們必須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意識,教師必須積極地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遠離了真實的人生和社會的文學作品,原本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剩下的只能是假話與空話了。葉圣陶說:“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抒發(fā)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生活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就是告訴我們作文教學應該從理念本源趨向于生活本源了。
針對學生生活閱歷少,生活經驗不多的情況,筆者建議學生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jié)目,以此來拓展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傳遞新鮮而豐富的信息。這部無字書打破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學習機制,真可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筆者發(fā)現學生的眼界與心胸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無字書開辟的這條寫作通道,小啟身邊情,大啟天下事;真情綿綿,活水源源,有米下鍋,作文又有何難呢?
三、解脫束縛,放飛心靈,抒發(fā)情思。宋朝文學家謝枋得在《文章軌范》中說,“凡學文,初要大膽,終要小心,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清朝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也曾指出“作詩文必須放,放之如野馬,踢跳咆嗥,不受羈絆,久之必自厭而收束矣。此時加以銜轡,必俯首樂從?!?/p>
與過去的中學生相比,當代的中學生的生活更為豐富。他們可以通過各種現代化的傳播媒介輕而易舉地擁有當代生活的大量信息。他們視野更為廣闊,閱覽的量在增大,頭腦中儲存的信息更多,思維也更加活躍。他們的內心有非常多的秘密,也有許多的煩惱,還會有一連串的迷惑與不解,有對家長和老師的批評與責備的申辯與駁斥。他們不是 “無話可說”。他們只是被束縛住了,不能自由表達自己的秘密、煩惱與迷惑。他們在學習寫作文的過程中受到了太多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失去了自主性,久而久之,他們把寫作神圣化了,同時也失去了應有的寫作心理自由,失去了寫作的樂趣。
解除各種條條框框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放飛心靈,還他們自由,讓他們可以“放膽”地寫,“任意”地寫。在自由本性的導引下,人的生命活力才會被激發(fā)出來,只有生命感被激發(fā),才會帶來個性的張揚。近幾年來,歐美國家的寫作教學廣泛采用了自由寫作的策略。唐納德、埃米格、莫菲物等寫作專家認為,自由寫作有助于增進思維與表達的流暢性。在自由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歐美教師經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想法盡可能寫滿一張白紙。他們認為,這種方法有利于記憶的探索,有利于促進作者思維。自由寫作策略在我國也有不少教育者在嘗試?!半S隨便便寫,怎么想就怎么寫,怎么高興,怎么有趣,就由著性子怎么寫”,魏書生老師這句話看起來非常樸實,卻道出了自由寫作的真諦。
“我曾經無數次悶坐在令人窒息的臥室里,望著窗外吐著黑煙的煙囪,用自己枯燥的筆觸描寫婉轉的鳥鳴??晌夷睦镏溃@原野里的天籟之音是在任何文章里都無法體驗到的。我曾經無數次抒寫潺潺的流水,也曾經寫過凋零的紅花,哪知道原野中柔軟的泥土里,總有這樣一個聲音:“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曾經無數次為大自然而謳歌,卻從未如此細心地觀察過大自然:螞蟻在共同搬運食物時,表現出的頑強與團結;鳥雀巢里,母鳥喂雛鳥時流露出的溫馨;樹木草藤創(chuàng)造的盤根錯節(jié)……一切的一切,又豈能是簡簡單單地從課本中就能領會得到的?即使是生花的妙筆,也未能詮釋大自然的奧秘?!边@是題為《也是一堂語文課》的中考優(yōu)秀作文節(jié)選段落,小作者另辟蹊徑,走進了大自然的這個課堂,體現了“人無我有”的新思路。作者在文章中盡情地抒寫對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表達對自然和愛情的熱愛。散文式抒情的筆調寫出作者在大自然的課堂里學語文的體驗與感悟,敘事、抒情融為一體,議論水到渠成。
四、以情動情,營造感動,放飛情思。寫作靈感的產生是人的顯意識與潛意識交互作用的結果。心理學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情景或環(huán)境,會喚起人們潛在的意識,并與其顯意識溝通。教師在作文訓練中,即可以利用這一點,營造某種能夠使學生心理亢奮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的感染與牽引下,喚起他們已有的經驗(包括從書籍、電視中接受到的間接經驗),不知不覺進入積極思維狀態(tài),從而產生寫作的欲望,以此激發(fā)靈感。這要求教師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抓住寫作契機,讓學生思維活躍,營造感動,放飛情思。
有時我感到非常困惑,涉及到親情的文章本應該是最適合表達真情實感的,可為什么絕大部分學生的作文卻是空洞蒼白,所寫事例是那么老套,雨天送傘、深夜去醫(yī)院、考試失敗后的語重心長,想找到情感真實的文章為什么那么難?有位學生在周記中這樣寫道:“是不是父母就是子女上輩子的債?今生今世子女就是來當狗還債的。是不是父母說話永遠都是對的?不論怎樣孩子都要聽。是不是每個父母都是稱職的?都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難道他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脾氣、弱點、缺點、優(yōu)點嗎?難道我沒有自己的優(yōu)點嗎?”
可見,學生和家長的溝通還是存在問題的,很多家長并不是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還有一些家長知識水平較低,獨斷專行,他們和孩子之間有很深的一條鴻溝。還有些孩子由于父母過分溺愛和驕縱,致使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而忽視了對別人的情感投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想讓孩子說“爸爸、媽媽,我愛你。”這里面怎么能讓人感受到親情的可貴呢?
為此,作文講評時我換了一種方式,我先安排學生看了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然后讓學生每人找一篇名人或作家寫父母的文章,在課堂上交流,再讓學生談談生活中,最讓自己感到的一個小細節(jié),讓他們對照自己的作文,反思一下是不是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后來很多學生主動把他們的修改稿給我看,有些文章寫得很感人。
情思是小舟的雙槳,有了它,作文才能蕩漾漂流;情思是蝴蝶的雙翅,有了它,作文才能翩翩起舞;情思是天際的彩霞,有了它,作文才能多姿多彩———情思是學生精神的棲息地,有了它,學生才能感受到寫作的真正快樂。
找回學生的情思,讓學生們在作文中釋放自己,這才是作文的關鍵。作文寫作是一扇明亮的窗,用真情輕輕一扣,眼前便會呈現精彩的世界。讓我們共同努力,找回情思,讓學生快樂作文,也快樂地做人!
(本文是江蘇省連云港市“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運用敘事心理輔導指導農村初中生隨筆文寫作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C/2011/11/449)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朐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