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
廣東音樂(廣州傳統(tǒng)器樂絲竹音樂),主要流傳于珠江三角洲,是嶺南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瑰寶。本著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更多的廣州民間兒童音樂,弘揚本土嶺南民族文化,培養(yǎng)學生愛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我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嘗試。下面以教學鄉(xiāng)土教材五年級上冊《廣州音樂》欣賞課《旱天雷》為例。
一、視聽欣賞,激發(fā)興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shù),音樂教學的各個領(lǐng)域,無論是唱歌、演奏、創(chuàng)作活動,都圍繞“聽”(聽覺體驗)這個中心來進行。感受是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chǔ),對于怎樣做到“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fā),以聽賞為主”的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生感受音樂,提高興趣,我采用了視聽結(jié)合的方法。在課程的導入部分,師敲鼓點,生拍手,速度越來越快,讓學生談心情(高興、開心),歡快的鼓點讓學生體會到了歡快的情緒,讓學生在歡快輕松的氣氛中對本課產(chǎn)生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主動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人的情緒有很多種,有高興,有不高興,音樂同樣能表達人的情緒。一起看一段視頻,聽一段音樂,看看它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播放《旱天雷》主題視頻音樂,高興、開心)學生被美麗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吸引住了,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課堂學習中。通過視聽技術(shù),學生“身臨其境”,大大豐富、開闊了學生音樂生活的范圍和音樂視野。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啟發(fā)學生聽的過程中,我還采用了視頻和圖片相結(jié)合的方法讓學生欣賞,直觀、形象地介紹了高胡,指導學生從樂器音色的聽辨、樂器形制、演奏姿勢等方面比較了高胡與二胡的異同。原來,高胡演奏時雙腿要夾持琴筒,以控制音量,而二胡就放在腿上。高胡與二胡的形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細短。民間藝術(shù)家呂文成把二胡的外弦,從習用的絲弦改為鋼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學生通過視聽比較,了解了高胡與二胡的區(qū)別。
二、模仿演奏,參與活動
因為廣東音樂是產(chǎn)生于廣州方言區(qū)的器樂品種,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類似板胡)、三弦、月琴、橫簫(笛子),稱為“五架頭”,1920年代后,改以高胡(又叫粵胡)為主奏樂器,輔以揚琴等樂器演奏,所以我在介紹樂器的時候,特別強調(diào)要模仿樂器的演奏,讓學生不止單純地看和聽,還要參與。例如模仿高胡,要求學生雙腿模擬夾持琴筒,左手按指,右手拉奏,很多學生模仿得像模像樣,都很認真地投入到音樂的感受中去。
三、模唱旋律,感受作品
音樂欣賞活動要結(jié)合音樂的各種要素,模唱主題旋律或主要片段,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去,感受作品。廣東音樂《旱天雷》采用了加花、跳進的創(chuàng)作手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種創(chuàng)作手法,我把有加花的主題旋律和有跳進的部分旋律讓學生模唱,我用了我的特長小提琴來帶唱,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有興趣地聆聽與跟唱,還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還把樂譜顯示出來,讓學生邊聽唱,邊填上空缺的音符(跳進的音符),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也讓學生認識了樂曲的創(chuàng)作技巧。因為跳進的音跨度大,有7度,8度,學生的音準較難掌握,我就采取分組唱,一組唱高音,一組唱低音,或者師生唱,或者男女生唱,全體完整唱,再抽個別學生完整唱。通過不同形式的模唱,學生理解了音樂,熟記了音樂主題,發(fā)現(xiàn)了音樂特點。
四、競爭激勵,活躍課堂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shè)置了檢測反饋活動,既是對整節(jié)課的梳理,也是對學習效果的檢驗。我采用了競爭激勵,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搶答,答對的小組加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組榮獲優(yōu)勝組,并獲得老師的獎勵。針對小學生好勝心強、持久性差的心理特點,恰到好處地在音樂教育中使用競爭激勵評價,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使音樂課堂充滿了活力和激情。
廣東音樂與粵劇、嶺南畫派被譽為嶺南三大藝術(shù)瑰寶,廣東的三張名片。通過一節(jié)欣賞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廣東音樂,了解了地方音樂的特色,并且通過視聽、模唱、律動、問答等一系列課堂手段,進一步讓學生了解了“加花”、“跳進”的創(chuàng)作手法,學生學習和了解了這些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達到滲透本土音樂文化的教育。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