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鳳
摘? 要:楚人與猿猴有著很深的羈絆,“猿猴”意象是《楚辭》意象群中重要的一類,作者以“猿猴”意象來渲染環(huán)境、抒發(fā)感情,借猴的皮滑以諷喻奸小,借猿的高潔以標榜賢能。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學(xué)作品中“猿猴”意象的內(nèi)涵以渲染環(huán)境為主,秦漢時期則被納入“賦比興”的修辭體系中。伴隨著意向內(nèi)涵的改變,出現(xiàn)了“猿”與“猴”的審美內(nèi)涵分化,從而出現(xiàn)了美猿鄙猴的現(xiàn)象。楚文化中的猿猴崇拜痕跡從未消退,在諸多的文學(xué)作品中都有表現(xiàn)。
關(guān)鍵詞:《楚辭》? 猿猴意象? 文學(xué)關(guān)照? 源流? 猿猴崇拜
一、《楚辭》中的猿猴意象內(nèi)涵及流變
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的動物意象,實際上是人與自然關(guān)系問題的關(guān)照,它取決于也反映著人的自身發(fā)展,從不同層面折射著人對周圍世界探索的深度,折射著人對人之為人的評價和態(tài)度。而文學(xué)作品中的猿猴意象因為與人的相似性而具有了無可取代的地位。[1]依據(jù)中國古代典籍記載,猿與猴是兩種物類。古人雖然憑借生活經(jīng)驗與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猿與猴的區(qū)別,比如猴有尾巴,有嗛(《本草綱目》),但仍然猿猴并舉,因而《中華大詞典》犬部得出了“中國猿與猴,無甚差別”的認識。古人對猿與猴的區(qū)別做出了直觀的辨別,如《抱樸子》內(nèi)篇卷三對俗云:
獼猴壽八百歲變?yōu)樵?,猿壽五百歲變?yōu)楂P,玃壽千歲。[2]
《藝文類聚》卷九十五獸部下引《抱樸子》此言另加“千歲之猿變?yōu)槔先恕?。玃指大母猴,即獼猴。在古代,人們對猿與猴認識實際上并不盡科學(xué),但在文化觀念中,人們還是本能地區(qū)分著猿與猴。這種模糊本能的文化區(qū)分可以在《楚辭》中找到例證。
(一)《楚辭》中的猿猴意象內(nèi)涵及流變
猿,善援,早在《詩經(jīng)》中就已記載,猿也由此得名。李時珍曰:“援善援引,故謂之援,俗作猿?!痹抽L壽,《春秋繁露》中被歸入“循天之道”條[3]。猿善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斷人腸”。這些都是為人所熟知的猿的特性。吳筠《玄猿賦》中較全面地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猿的認知,洋洋灑灑,“君子猿”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猿的形象內(nèi)涵:1.具有君子之性,“君子變?yōu)樵锄Q”“不踐土石,超遙于萬木之間。春咀其英,秋食其實,不犯稼檢,深棲遠處,猶有君子之性”;2.其嘯清幽,“風(fēng)雨齊而爭吟,使幽人之思清暢,羈客之涕沽襟”;3.猿是山林之隱者,“千尋之喬木,俯萬切之危嬌,弄游云之亂飛,嬉落日之橫照,連肪澗飲,命侶煙嘯”;4.母子情深。文末還抒發(fā)了慕猿思隱之情,此文可以概括文人對猿的認識和心態(tài),且在傳統(tǒng)道教影響下,猿很早就有仙化的傳說。
猴,《本草綱目》記載:“小而短尾者猴也?!背烧Z“尖嘴猴腮”就是對猴子外貌的形容。與猿意象相比,猴意象承載的多是負面內(nèi)涵?!对娊?jīng)·雅·小雅·魚藻之什·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此處猴與小人相等同?!睹婈懯鑿V要》引《鳥獸考》云:“揉性燥而多智?!睂懗隽撕镒用晷栽p的特點。楚文學(xué)里,《莊子》中著名的“朝三暮四”的故事便奚落了猴子貪婪愚蠢。《埠雅》:“蓋猿之德靜以緩,猴之德躁以囂……猿性靜,夜嘯常風(fēng)月肅然。猴性動,每至林木皆振響。”柳宗元還寫了一篇《憎王孫》單表此情:“惡者王孫兮善者猿?!贝似缎颉吩敿毜亟忉屃艘话毁H的原因。
屈原筆下的猿,善援,“置援狖于欞檻兮,夫何以責其捷巧”(《楚辭·哀時命》);猿嘯使人悲,“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鳴”(《楚辭·九歌·山鬼》);居處深山洞穴,“伏匿穴處,爰何云”(《楚辭·天問》)。屈原時代的人們已經(jīng)對猿猴的生活習(xí)性有了非常多的認識,并將豐富的情感賦予這種生靈,言猿猴而突顯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從而自傷處境,自悲遭際。漢朝楚辭作家筆下也經(jīng)常提到猿,言其敏捷,狀其嘯聲,寫其身居深山老林中?!冻o》作家對猿的生理特點和生存環(huán)境有著共同的認知,于賦作中也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并被賦予了獨特的抒情內(nèi)涵:“玄蝯失于潛林兮,獨偏棄而遠放”(《楚辭·九嘆·怨思》),玄蝯指黑猿,此處以喻材力捷敏之人;“將升兮高山,上有兮猴猿”(《楚辭·九思·悼亂》),此句與下句“欲入兮深谷,下有兮虺蛇”,既是險惡自然環(huán)境的描述,也是對人世艱難的比況。當然最主要的是告訴我們楚國多深山老林,有猿猴生存的理想環(huán)境。此處,猿猴與虺蛇、鴆這些毒物并在一列,皆是不善之物,看來楚國人對猿猴是心存畏懼的。
屈原時代的人們對猿猴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直觀體驗層面,并未過多地賦予猿猴復(fù)雜內(nèi)涵,此時的猿猴意象內(nèi)涵涉及:1.深山老林、人跡罕至的自然環(huán)境;2.失志不遇的憂郁心情;3.高潔超然的獨清情懷;4.世無知音的凄然彷徨。到了漢代,對猿猴的認識已與屈原時代的人有所不同了,可以從漢代人對屈原時代楚辭作品的解讀看出端跡。這種變化可概括為:1.猿猴形象分流,美猿鄙猴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2.猿猴意象被賦予了較多的人文內(nèi)涵,如以猴比喻奸佞小人,以其鳴叫比喻讒人弄嘴。
(二)《楚辭》中猿猴意象的影響
經(jīng)過上一部分分析,可知《楚辭》中的猿猴意象具有多層審美內(nèi)涵,而漢人楚辭賦作以及對《楚辭》的注解,猿猴意象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變化,并出現(xiàn)美猿鄙猴的分化。這一流變反映了中國古代猿猴文化的發(fā)展軌跡。
《楚辭》中的猿猴意象亦影響了后世創(chuàng)作,如阮籍《獼猴賦》,刻畫了一個“姿便捷而好技”“形乖殊而不純”,又“性褊淺而干進”的獼猴形象,比喻那些競利趨名的禮法之士,諷刺意味相當濃烈。后世猿的形象走上審美道路,出現(xiàn)了“啼猿”“劍猿”“心猿”“君子猿”“母子猿”“孝猿”、唐傳奇中較為成熟的“情猿”以及褒貶不一的“淫猿”,無不具有動人的審美性。其中啼猿與《楚辭》聯(lián)系最大,是詩性美的凝結(jié),如唐李德裕在《白猿賦》中著力刻畫猿啼,言其“感行客之消魂”;唐吳筠《玄猿賦》更是盛贊猿之靈性,其筆下之猿,儼然是自然之精靈,山川之知音。其他詩句如“五月不可觸,猿鳴天上哀”(李白《長干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等,將凄涼清冷之情發(fā)揮到極致。與猿多彩的內(nèi)涵相比,猴意象的審美內(nèi)涵則十分簡單:丑、惡,優(yōu)伶化,妖化,總之一個“鄙”字便可概括其內(nèi)涵。猴在詩歌中的審美地位也不高,如“獼猴半夜來取栗,一雙中林向月飛”(張籍《山禽》)、“獼猴騎土牛,羸馬夾雙轅”(李白《贈宣城趙太守悅》)、“沐猴而冠不足言”(李白《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等,鄙陋的被取笑的形象躍然紙上。用猴來諷刺奸佞小人的詩句亦有之,《清詩別裁集》卷十二馮勖《十二辰詩贈昆山支逸人》:“眼見獼猴畫麟閣,又聞群雞戲孤鶴”,卷二十一沈自東《孫供奉》:“殿上人為獸”,嘲諷取笑之意明矣。
二、楚文學(xué)中的猿猴崇拜痕跡
從《楚辭》文本中可知,楚人對猿猴的稱呼有很多,蝯、援、狖、猴、猿、猨、又、爰。《說文》解釋蝯:“善援,禺,從蟲,爰?!薄抖巫ⅰ罚骸安吭唬骸?,母猴屬。蝯即其屬而別也。郭氏《山海經(jīng)》傳曰:‘蝯似獼猴而大,臂腳長,便捷,色有黑有黃,其鳴聲哀?!痹汲绨輳臒o生物到生物,從水生到陸生,從昆蟲到動物的序列,蟲字旁的“蝯”字保留了昆蟲崇拜的痕跡,而猿猴乃為“蝯”的后起字,可證其為十分原始的圖騰?!冻o》中記載了“蝯”字,至少說明猿猴非常早地出現(xiàn)在楚先民的視野中。
楚人“沐猴而冠”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典故,何為沐猴?《埤雅》卷四“猴”記載:“猴善侯,其字從侯?!栋谆⑼ā罚汉?,候也。楚人謂之沐猴。舊說此獸無脾,以行消食。蓋猿之德靜以緩,猴之德躁以囂。故古者造字‘為像母猴之形?!崩顣r珍《本草綱目》:“按班固《白虎通》云:‘猴,候也。見人設(shè)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于侯者也。猴好拭面如沐,而后人訛沐為母,又訛?zāi)笧楂J,愈訛愈失矣?!墩f文》云:‘為字象母猴之形,即沐猴也,非牝也?!奔茨负餅殂搴锏挠炚`。爬梳《說文》中記載的猴屬文字,會發(fā)現(xiàn)這些文字最終都歸結(jié)到母猴,也即沐猴?!般搴锒凇被虮旧砭褪浅说囊环N習(xí)俗,類似于羌族祭祀時,端公會戴上猴形帽仿效猴子的一種習(xí)俗。而時人更以“沐猴”稱楚人,可見楚人與猿猴的淵源之深。
除了以“沐猴”呼楚人,時人還以“傖”來稱呼楚人。《酉陽雜俎·帝女子澤》記載:“帝女子澤性妒,有從婢散逐四山,無所依托。東偶狐貍,生子曰殃;南交猴,有子曰溪;北通玃猳,所育為傖。”據(jù)《玉篇》和《集韻》,“傖”是江東人對楚人和北方人的蔑稱。(《世說新語》中也有)“傖”是以猴為圖騰的夔部落的后代。商代中葉武丁伐夔,使夔之一部落留居豫東,另一部落南遷至川鄂交界地帶。這和“傖”的內(nèi)涵——楚人和中原人正好吻合。因而楚人和中原人是玃猳的后裔,即玃猳遷來北方的一支猴部落。
楚人與猿猴的密切關(guān)系在唐傳奇中也有跡可循,如張讀的《宣室志》中《陳巖》一篇所寫的猿女候其氏便自稱“楚人”,言其“先人以高尚聞于湘楚間”。這種以猿為君子的文學(xué)現(xiàn)象在先秦兩漢許多文獻中有所記載,前文已經(jīng)有所闡發(fā),《抱樸子》中的“猿鶴蟲沙”也是一例。
承襲楚文化的漢朝,除卻文學(xué)上的對猿猴的描寫,在文化上也有所發(fā)展,如《漢書·藝文志》中就有“沐猴舞”的記載。
楚人文學(xué)中的這些關(guān)于猿猴的記載,并不能充分表明楚人有猿猴崇拜的傾向。比如《莊子》中的兩則故事,“朝三暮四”見于《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吳王射猴見于《莊子·雜篇·徐無鬼》,這兩則寓言中的猴子皆深含貶諷,未見多少崇拜。因而,關(guān)于楚文學(xué)中是否有猿猴崇拜,還需更多的探索與研究。
注釋:
[1]秦榕:《中國猿猴意象與猴文化源流論》,福建師范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08年。
[2]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增訂本)/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2002年版。
[3]“猿之所以壽者,好引其末,是故氣四越.”《循天之道第七十七》,蘇典著,鑊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2002年版。
參考文獻:
[1][戰(zhàn)國]莊周著,[晉]郭象注.莊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東漢]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M].湖南:岳麓書社,1997.
[3][晉]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梁]蕭統(tǒng).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宋]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6]林辰.神怪小說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7]侯忠義,袁行霈.中國文言小說書目[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1.
[8]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9][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譯.《西游記》的秘密(外二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