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如果即日叫停內地游客來港自由行,港股就有可能會下跌1000點以上”,華人首富李嘉誠的一句話上了各大新聞媒體頭條。那么究竟香港政府應該不應該以犧牲經濟為手段,保護本地人福利而限制自由行
來港游客爆棚了嗎?
年味未盡,一場有關是否限制香港自由行的討論聲一浪高過一浪。2月2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梁振英公開提議收緊自由行政策。隨后,澳門政府官員也聲稱,應檢討自由行計劃。
點贊支持政策收緊的認為:自由行沖擊本地市場,并給本地市民生活造成壓力等;給差評持反對意見的卻認為:自由行帶來了商機和消費,用管制手段背離了自由開放的根基。
正值雙方爭執(zhí)不休之際,華人首富李嘉誠的一句話再次引爆輿論,并占據各大新聞媒體頭條。他說,如果即日叫停內地游客來港自由行,港股就有可能會下跌1000點以上。顯然,李嘉誠反對收緊的態(tài)度進一步助推了對自由行政策的關注度。
其實,該不該限制香港自由行判斷標準理應非常簡單,也即為香港是否已經超過最大承載力。畢竟自由行對拉動香港經濟積極性影響是毋容置疑的,特別是促進香港零售業(yè)的發(fā)展。從梁振英的表態(tài)來看,他表示,由于香港的接待能力有限,將與內地部門商討能否收緊“自由行”政策,以控制游客的自然增長。
限制自由行背后的利益博弈。
究竟香港政府為何要限制自由行?其根本原因還是背后的利益矛盾。上述點贊和給差評的實際上代表著不同利益群體。在錢流滾滾和人流滾滾之間,限制自由行勢必會觸及以李嘉誠為代表的商家利益。
保護本地居民福利也意味著在失去財富的創(chuàng)造能力。猶如電梯理論,如果本地人認為外地人擠占原本舒適的空間,那么假如沒有成批大量的外地人,電梯數(shù)量會否有如此之多,電梯空間是否變大?類似的道理,假如沒有龐大的人流,政府和運營商勢必會削減地鐵數(shù)量和延長地鐵運行間隔時間。如果地鐵由10分鐘一趟調整為30分鐘一趟,這不僅影響本地人出行時間成本,而且減少本地人就業(yè)機會。
同樣的道理,香港只不過是貿易中轉站,香港市場并不生產諸如iPhone和奶粉等產品,內地需求旺盛并不意味著壓縮本地需求,相反只會加大香港市場采購供給。因此,自由行沖擊本地市場,并給本地市民生活造成壓力是個偽命題。
本地市民生活壓力增加,更深次的原因在于貧富差距的擴大化,有人如此形容香港的貧富差距,說的是,一些香港本地人說周末必須得出來活動,因為家里太小,一家人擠在屋里會覺得缺氧。
基尼系數(shù)是作為衡量財富貧富差距的重要指標。香港基尼系數(shù)早已超過警戒線0.4,且步步逼近聯(lián)合國規(guī)定的0.6的危險線。公開數(shù)據顯示,從1971年開始,香港地區(qū)的基尼系數(shù)不斷上升。1971年初,基尼系數(shù)為0.43;1986年至1996年,這一數(shù)值開始出現(xiàn)跳躍性增長,由0.453升至0.518,隨后增速放緩,直至2012年達到0.537的歷史高位。
貧富差距的事實,不會因為限制自由行就變小。畢竟排斥主義的漸長也是隨著財富創(chuàng)造能力的消退。而這注定將給未來香港經濟發(fā)展平添諸多不確定性。
擺在香港政府面前的,不應該是急于用管制手段去遏制自由的根基,而是如何去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在去年祭出移民投資政策后,即便限制了香港自由行,那么在貧富差距涌動的博弈下,未來還有多少管制手段可以打?(本文由騰訊·財經觀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