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軍 康建國
摘 要:弘吉剌部是早期蒙古部落之一,遼金時期開始活躍在北方地區(qū)。金章宗時期弘吉剌部強盛,常裹脅蒙古諸部出兵金朝,成為金朝北方“邊患”的主要制造者。弘吉剌部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的過程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成吉思汗將蒙古諸部重新劃分為95個千戶進行統(tǒng)治時,弘吉剌部成為少數(shù)幾個能統(tǒng)其國族者。弘吉剌部自始至終同成吉思汗家族保持著聯(lián)姻關系,元朝時更被封為一字王,地位已不亞于皇族諸王,世守漠南,成為諸藩之首。
關鍵詞:蒙古;弘吉剌;漠南;領地
中圖分類號:K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2-0001-05
一、弘吉剌部早期活動的領地
結合各種史書記載,基本可以確定弘吉剌部是公元10世紀前后生活在草原腹地的一支游牧民族,并在11世紀時開始強大,成為中國北方草原腹地一支具有較大影響的蒙古部落。關于弘吉剌部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在《遼史》中,名為“王紀剌”。遼朝為女真族攻破后,耶律大石率部西遷建立“西遼”。駐可敦城之后,其所轄共有18部,其中就包括弘吉剌(王紀剌)部:
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和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部[1]。
《遼史》??庇浾J為:
“大黃室韋等十八部按敵剌,百官志二作敵烈;王紀剌即金史之廣吉剌、元史之宏吉剌?!盵2]
《遼史》校勘記中并未詳細說明王紀剌為弘吉剌的根據(jù)。《金史》中則稱之為廣吉剌、光吉剌,在紀傳中對其活動多有記載,說明弘吉剌部作為獨立部落活動最早是在遼朝末年。金朝確立在中國北方的統(tǒng)治后,弘吉剌部駐地因鄰近金朝北部邊界,曾給金朝的北部邊境制造了不小的麻煩。弘吉剌部之名號雖在遼時就已出現(xiàn),但并未有更多詳細記載,其部落發(fā)展情況更是不得而知。金朝的建立者女真人原踞遼朝東北,崛起后借遼宋之爭、遼朝衰敗之際稱雄北方。因此,其對北部邊境諸部從未放松警惕之心。為防備北方諸部族的強大,金朝一直采取了強大的軍事壓迫政策,《金史》中亦常常提及北部用兵之事。從弘吉剌部的傳說來看,弘吉剌部最初應該是一個生活在叢林中的部落。弘吉剌部走出大山后,開始游牧在漠北草原。對于其游牧地,史書和學界都有記載和研究。
《史集》記載:
它們[弘吉剌]的禹兒惕都在合剌溫-只敦的那邊與亦乞剌思、豁羅剌思部落在一起[3]。
禹兒惕即領地的意思。關于合剌溫-只敦,《史集》的譯者解釋說大概是指合剌屯(漢文譯作黑林)。這個地方在發(fā)源于肯特山的土拉河畔(土拉河畔有庫倫城,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4]。
《蒙古秘史》記載:
帖木真九歲時。他父親也速該將引他往母舅斡勒忽訥兀惕氏處索女兒與帖木真做妻。到扯克徹兒赤忽兒忽名字的山兩間。遇著翁吉剌氏人德薛禪?!璠5]
帖木真即成吉思汗鐵木真,漢文音譯蒙古名無定字。翁吉剌即弘吉剌,德薛禪即特薛禪。秘史記載的是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去弘吉剌部為其求親的事,上面記載了也速該在扯克徹兒赤忽兒忽名字的山兩間偶遇特薛禪,因此弘吉剌部特薛禪家族的駐牧地當在此處。
《元史》記載:
初,弘吉剌氏族居于苦烈兒溫都兒、斤、迭烈木兒、也里古納河之地。歲甲戌,太祖在迭蔑可兒時,有旨分賜按陳及其弟火忽、冊等農土。若曰“是苦烈兒溫都兒、斤,以與按陳及哈撒兒為農土”[6]。
甲戌年為1214年,成吉思汗在迭蔑可兒給按陳、按陳的兒子、按陳的兩個弟弟重新劃分了領地,但苦烈兒溫都兒、斤仍為按陳與哈撒兒的農土。這說明弘吉剌部按陳在遷居漠南之前的駐牧地為苦烈兒溫都兒、斤。
對于這些記載,日本學者箭內亙認為:
翁吉剌惕之游牧地,征于《秘史》《元史》自明。秘史卷一曰:
也速該巴阿禿兒,于帖木真九歲時,欲在訶額侖額客外家斡勒忽納兀惕之民之處,由彼之母方之舅等求其女。因率帖木真而往。往時在扯克撤兒,赤忽兒古二山間,遇翁吉剌惕之德薛禪。
扯克撤兒,赤忽兒古二山之位置不詳。但翁吉剌惕之一部之名為斡勒忽納兀惕者,若與“合勒合河之斡兒納兀山”為同一地方,則此二山,當近于Khalkha河流域。又西歷1202年,成吉思汗,與客咧亦惕之王罕父子,戰(zhàn)于合剌合勒只惕(今烏珠穆沁左翼之地),勝敗未決,退于北方,曾沿Khalkha河之兩岸而行軍。秘史在此事之后,記曰:
合勒合河注于不余兒納兀兒,其發(fā)源地。知有帖兒格阿篾勒等翁吉剌惕,使主兒扯歹領兀魯兀惕而往。
觀此,則自khalkha河下流,至Bornor附近,皆為翁吉剌惕(至少亦其一部)之游牧也無疑矣。更觀元史(卷118)德薛禪傳,記翁吉剌惕之原住地如左(下,原文豎排):
初弘吉剌(翁吉剌惕)氏族,居于苦烈兒溫都兒斤,迭烈木兒,也里古納河之地。苦烈溫都兒斤,乃旱(Gan)得尓布爾(Dorbur)額爾古納(Argun)三河間之苦烈業(yè)爾(Kurer)山也。(屠寄蒙兀兒史記成吉思合罕本紀二)。迭烈木兒(一作迭烈不兒)即太祖紀之禿律別兒,亦即今之得爾布爾河。也里古納,即今之額爾古納河。故知翁吉剌惕之游牧地,北自Argun Dorbon兩河流域,南及Khalkha河流域[7]。
《金史》記載,明昌六年(1195年),夾谷清臣受命對弘吉剌部用兵,大軍兵進合勒河,先鋒移剌敏等已在栲栳濼攻下弘吉剌軍營十四,獲勝回迎大軍。
王國維先生考證認為:
案金史章宗紀,于明昌承安間兵事,不書叛者主名,此傳亦然。今以地理考之,合勒河者,元朝秘史之合勒合河,今之喀爾喀河也;栲栳濼者,唐書之俱輪泊,秘史之闊連海子,今之呼倫泊也。移刺敏等自合勒河北進,則所至者為栲栳濼東畔,此地當金元間為蒙古合答斤撒勒只兀惕二部所居。圣武親征錄,太祖責汪罕書曰:我時又如青雞海鶻,自赤兒黑山飛越于杯而之澤搦斑腳鸧以歸居,此誰。哈答斤、散只兀、弘吉剌諸部是也。案此處有闌文,貝勒津譯拉施特集史中太祖書曰:我如鷙鳥,自赤兒古山飛越捕魚兒淖爾,擒灰色藍色足之鶴以致于汝。此鶴謂誰。朵兒奔塔塔兒諸人是也。我又如藍色之鷹,越古闌淖爾,擒藍色足之鶴以致于汝。此鶴謂誰。哈答斤撒兒助特翁吉剌特是也。(據(jù)洪侍郎鈞漢譯本)。案捕魚兒淖爾即貝爾泊,古闌淖爾即呼倫泊,則合答斤撒勒只兀惕二部,正在呼倫泊之東,清臣所攻即此二部。內族宗浩傳所謂連歲擾邊,皆合底忻山只昆二部為之者,亦于此傳得其證矣[8]。
合勒河,王國維認為是喀爾喀河,該河注入呼倫湖,栲栳濼為呼倫湖。夾谷清臣率軍專為征討弘吉剌,在呼倫湖初戰(zhàn)告捷。因此,弘吉剌部的駐牧地應在此附近。王國維進一步指出金元時期這一地區(qū)為合答斤、撒勒只兀惕二部所居,而這兩個部落正是弘吉剌部諸部之一。
又有金朝完顏宗浩北伐在忒里葛山打敗山只昆所統(tǒng)石魯、渾灘兩部,并在呼歇水接受了合底忻部長白古帶、山只昆部長胡必拉及婆速火所遣和火者乞降。隨后又在移米河附近打敗迪烈土部,大軍追至窊里不水全勝而歸。此役為金朝主動對北方諸部用兵的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役,金軍行軍和主要戰(zhàn)場所涉及的地名有:移米河(伊敏河)、忒里葛山(特爾根山)、呼歇水(輝河)、窊里不水等,可見弘吉剌(廣吉剌)、弘吉剌別部婆速火部、山只昆(撒勒只兀惕)、山只昆(撒勒只兀惕)所屬石魯與渾灘部、合底忻(合答斤)等部均游牧于這一地帶。
王國維先生認為:
傳中地名,如忒里葛山,當即今之特爾根山;呼歇水當即輝河;移米河當即伊敏河,一名依奔河,并在呼倫泊東南,與弘吉剌合答斤撒勒只兀惕地望皆合,惟窊里不水無考耳[9]。
以上對弘吉剌部原駐地的描述,基本沒有異議,且游牧部落位置并不十分固定也屬正?,F(xiàn)象??傮w來說,弘吉剌部的原駐牧地應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額爾古納河流域。這一地區(qū)水草豐美,且深處大興安嶺腹地,既有水草豐美的牧場,也有大興安嶺的天然屏障,為部落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因此這一地區(qū)是弘吉剌部興起的搖籃,也正是這一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使弘吉剌部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歲月,成為少數(shù)幾個保留了部落主體的早期蒙古部落之一。
二、成吉思汗對弘吉剌部的分封
在蒙古大軍占領漠南地區(qū),取得了對金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后。成吉思汗在迭蔑可兒(今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境內,達里諾爾湖北的失兒古魯河一帶)對在蒙古對金作戰(zhàn)中立有戰(zhàn)功的各部進行了封賞,發(fā)布了分封領地的詔令。弘吉剌部作為功臣之首,獲封甚厚,《元史》中記載弘吉剌部的封地情況為:
歲甲戌(1214年),太祖在迭蔑可兒時,有旨分賜按陳及其弟火忽、冊等農土,[農土猶言經界也。]若曰“是苦烈兒溫都兒、斤,以與按陳及哈撒兒為農土”。申諭按陳曰:“可木兒溫都兒、答兒腦兒、迭蔑可兒等地,汝則居之?!敝I冊曰:“阿剌忽馬乞迤東,蒜吉納禿山、木兒速拓、哈海斡連直至阿只兒哈溫都、哈老哥魯?shù)鹊?,汝則居之。當以胡盧忽兒河北為鄰,按赤臺為界?!庇种I火忽曰:“哈老溫迤東,涂河、潢河之間,火兒赤納慶州之地,與亦乞列思為鄰,汝則居之?!庇种I按陳之子唆魯火都曰:“以汝父子能輸忠于國,可木兒溫都兒迤東,絡馬河至于赤山,涂河迤南與國民為鄰,汝則居之?!盵10]
根據(jù)這一記載,弘吉剌部的封地大致情況為:
按陳(特薛禪子):分得可木兒溫都兒(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內)、答兒腦兒(今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達里諾爾湖)、迭蔑可兒(今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境內,達里諾爾湖北的失兒古魯河一帶)等地。
冊(按陳弟):分得阿剌忽馬乞(今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西南)以東,蒜吉納禿山(今赤峰市巴林右旗松吉納山)、阿只兒哈溫都(今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北菠蘿阿吉兒罕山)、哈老哥魯(今哲里木盟霍林河)等地,北以胡盧忽兒河(今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為界。
火忽(按陳弟):分得哈老溫(今大興安嶺)以東,涂河(今老哈河)、潢河(今西拉沐淪河)之間,火兒赤納(今烏力吉沐淪)、慶州(今赤峰市巴林右旗)之地。
唆魯火都(按陳子):分得可木兒溫都兒(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內)以東,絡馬河(今陰河)至赤山(赤峰市紅山)、涂河(今老哈河)以南。唆魯火都的領地后被收回,原因不詳。
唆魯火都亦按陳之子,以從征功,在太祖朝遙授左丞相,為千戶,仍賜以涂金銀章,及金銀字海青圓符五、驛馬券六。其子曰阿哈駙馬,當憲宗朝嘗率兵破徐州,以功受賞黃金一鋌、白金十鋌及銀鞍勒,仍命襲父官。至世祖時,有昭“弘吉剌萬戶所受驛券、圓符皆仍其舊,凡唆魯火都所受者,宜皆收之”[11]。
所以以按陳家族為首的弘吉剌部的游牧地,基本上是以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兩河流域為中心,這里水草豐美,資源豐富,靠近中原地區(qū),且位于漠南與漠北的交通樞紐地帶,商路便捷,貿易發(fā)達。
《史集》還記載弘吉剌部特薛禪的兄弟們一直生活在伊朗,由于史料的匱乏,本文尚不能對這一部分弘吉剌部作出介紹。另外,《史集》中記載了按陳的另一個兒子名為“申窟”,被分封在了河西地區(qū)。
在成吉思汗時,有一個被稱為阿勒出那顏的受尊敬的異密,名為迭兒客(darkeh)駙馬。他有個名為申窟【s(i)nkku】駙馬的兒子。成吉思汗從弘吉剌惕其他部落中撥出四千壯士賜給他;并把自己的女兒、拖雷汗之姊禿馬倫嫁給他,派他到禿馬惕地區(qū)去,直到現(xiàn)今,他們的后裔都住在那里[12]。
阿勒赤那顏的兒子弘吉剌惕部人失窟駙馬千戶。失窟娶成吉思汗的女兒禿馬侖哈敦(為妻)。成吉思汗從弘吉剌惕部撥出這四個千戶賜給他,派(他)到吐蕃地區(qū)去。他們(迄今)還全部在那里,在那里任箭筒士(豁兒赤)長的巴牙兀帶,曾來過此邦。由于這支軍隊自古以來就是他的產業(yè),故由他親自指派千夫長[13]。
據(jù)此可知,特薛禪有子按陳,按陳有子申窟(赤古、失窟),且申窟也同按陳一樣被封為千戶。元太宗丙申年(1236年)的一次漢地食邑的封賜中,赤古、按陳(按赤)以及按陳之子圻(冊)一同受封:
詔以真定民戶奉太后湯沐,中原諸州民戶分賜諸王、貴戚、斡魯朵:拔都,平陽府;茶合帶,太原府;古與,大名府;孛魯帶,邢州;果魯干,河間府;孛魯古帶,廣寧府;野苦,益都、濟南二府戶內撥賜;按赤帶,濱、棣州;斡陳那顏,平、灤州;皇子闊端、駙馬赤苦、公主阿剌海、公主果真、國王查剌溫、茶合帶、鍛真、蒙古寒札、按赤那顏、圻那顏、火斜、術思,并于東平府戶內撥賜有差[14]。
《元史》對此也有記載,但所述并不明確。僅有記載說:“西寧州……元初為章吉駙馬分地……二十四年,封章吉為寧濮郡王,以鎮(zhèn)其地?!盵15]對于這一記載,西北師范大學胡小鵬教授通過多處史料記載考證認為:
蒙古弘吉剌部始封于湟水流域的時間當在1229年窩闊臺即汗位后封次子闊端于唐兀惕之地至丙申年(1236年)分封之間,受封者為赤窟駙馬,其世次傳承為:赤窟—懷都—愛不哥—章吉—脫脫木兒—瑣南管卜—阿剌乞巴—朵兒只班。該系先后擁有3個王號:寧濮郡王、濮陽王和岐王[16]。
三、元朝弘吉剌部的食邑
弘吉剌部除了漠南地區(qū)的封地之外,在中原地區(qū)還有自己的食邑,這些地區(qū)均歸弘吉剌部領主管轄,官員由其委派,賦稅歸其支配:
……弘吉剌之分邑,得任其陪臣為達魯花赤者,有濟寧路及濟、兗、單三州……一十六縣[17]。
元太宗窩闊臺在金朝滅亡之后對中原地區(qū)也進行了分封。元朝政府在1235年派斷事官忽都虎調查了整個中原地區(qū)的戶籍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把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北等地進行了分封。弘吉剌部的按陳獲賜“于東平府戶內撥賜有差”。《元史》載:
東平路,(下。)唐鄆州,又改東平郡,又號天平軍。宋改東平府,隸河南道。金隸山東(西)路。元太祖十五年,嚴實以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濬、滑等戶三十萬來歸,以實行臺東平,領州縣五十四。實沒,子忠濟為東平路管軍萬戶總管,行總管府事,州縣如舊。至元五年,以東平為散府。九年,改下路總管府。戶四萬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萬二百四十七。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
須城,(下。為東平治所。)東阿,(中。)陽谷,(中。)汶上,(中。)壽張,(下。)平陰。(下。至元十一年,以縣之辛鎮(zhèn)寨、孝德等四鄉(xiāng)分析他屬。明年,改寨為肥城,作中縣,隸濟寧路,以平陰為下縣,仍屬東平。)[18]
按陳從東平府劃撥的地方有:濟州、兗州、單州及其屬縣巨野、鄆城、金鄉(xiāng)、虞城、碭山、豐縣、肥城、任城、魚臺、沛縣、單父、嘉祥、磁陽、寧陽、曲阜、泗水16縣。主要集中在今山東省中部和南部。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政府滅宋朝后,將江南的一些地區(qū)封賜給了諸王和駙馬作為食邑。弘吉剌部在平宋戰(zhàn)爭中立有軍功,獲賜宋福建路所轄的長汀、寧化、清流、蓮城、上杭、武平6縣。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汀州路,以上6縣歸汀州路管轄。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政府“以永平路為皇姐大長公主分地、租賦及土產悉賜之。”至大元年(1308年),元政府將永平路所屬的灤州、盧龍、遷安、撫寧、昌黎、樂亭六縣封賜弘吉剌部。至大二年(1309年)魯王琱阿不剌建魯王府,“以永平路益封其差徭稅課悉為魯有,乃賜平江路稻田五千余萬畝”。
四、弘吉剌部駐守漠南的歷史作用
軍事方面,弘吉剌部駐地位于上都與東道諸王兀魯思之間,是元朝防御東道諸王的重要防線。弘吉剌部所統(tǒng)領的應昌和全寧路所在之地,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對于蒙古帝國來說其戰(zhàn)略位置則尤為重要,肩負著拱衛(wèi)京師的職責。軍事力量是任何一個政權都非常重視的。而忽必烈時期沿襲太祖時的全民皆兵制,即蒙古人不分貴賤長幼,遇有戰(zhàn)事“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眾寡盡簽為兵”[19],部族首領(襲萬戶者、諸王)就是軍事統(tǒng)帥,弘吉剌部也不例外,并且受到元朝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弘吉剌部成為元朝政府的重要兵源之一。最重要的是,弘吉剌的軍隊作為五投下之一的探馬赤軍,是元朝軍事力量的核心之一。太祖、世祖、成宗、武宗、文宗皇帝給予弘吉剌部的封賜甚多,都把弘吉剌部視為皇權穩(wěn)固的重要軍事力量。而弘吉剌部也多次在征伐、平叛等軍事行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元朝用兵征討海都、平叛乃顏時,其中以弘吉剌部為主力之一的蒙古探馬赤軍就起了重大作用。
政治方面,弘吉剌部也是元朝皇室斗爭的參與者,是元朝政治能否穩(wěn)定的因素之一。弘吉剌部自按陳起,即“生女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絕”[20],成為有元一代最顯赫的后族部族。根據(jù)史料的記載,我們大體可知,有元一代,蒙元皇室中出自弘吉剌部的后妃大約有19位,作為后族,不可能不參與到元皇室的政治斗爭中來,因為這與弘吉剌部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僅目前所知,元世祖皇后察必、順宗皇后答己以及文宗皇后卜答失里都曾經歷過皇位的爭奪斗爭,且都在這些斗爭中有著較為明顯的舉動。每位皇后的舉動,不只是代表著她自己,更是代表著其身后的整個家族,因此,在這些政治斗爭中,于情于理,弘吉剌部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交通方面,應昌城是連接大漠南北交通的重要的樞紐城市。根據(jù)記載,元朝溝通大漠南北的道路一是河西走廊,另外兩條就是嶺北行省的兩條驛路。元代嶺北行省的驛站,通往上都、大都的有帖里干(車)、木憐(馬)兩道。木憐道的行經路線缺乏明確記載。根據(jù)零星資料,大致可以推斷出該道路是經興和路過大同路北境,由豐州西北甸城谷出天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經凈州,出砂井,入“川”(沙漠之意),接嶺北驛道。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境內的古城址大都在這條線上[21]。這條線路基本上是唐代的線路。帖里干道從大都出發(fā),過上都北行,經應昌,折向西北到克魯倫河上游,轉西行到達和林地區(qū)。帖里干驛路是元明時期大漠南北溝通的主要通路,這一通道上元中都、元上都、應昌府都是因為這條通道的重要性而修建,這些大都市也因此繁華富庶,明代林丹汗亦在此通道上修筑了察罕浩特城。
參考文獻:
〔1〕〔2〕脫脫.遼史·卷30·天祚皇帝四.北京:中華書局,1974.355,360.
〔3〕〔4〕拉施特.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61-262,208.
〔5〕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校勘本.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31.
〔6〕〔10〕〔11〕〔17〕宋濂.元史·卷118·特薛禪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2919,29199-2920,2920, 2919-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