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霞
(電子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
·文史哲·
關于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幾點思考
黃冬霞
(電子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公共知識分子思潮是當前影響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思潮。準確把握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實質和影響,無論對于青年的健康成長還是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都具有重大意義,準確把握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應從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核心內涵、現實影響、規(guī)避消極影響的對策等幾個維度來進行。
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影響
近年來“公共知識分子”這一名詞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一些以“公共知識分子”自居或被媒體評為“公共知識分子”的人經常出現在各種場合之中,就各種社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引導著社會輿論導向,有的甚至被人們迷戀和追崇。公共知識分子思潮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政治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看待這股思潮對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影響,清晰地認識這個問題,有必要從核心內涵、現實影響、實踐策略幾個維度來剖析公共知識分子思潮。
對公共知識分子思潮概念的界定離不開對“公共知識分子”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學界對公共知識分子概念存在不同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觀點:
一是從社會學角度考察?!肮仓R分子”概念最早由美國哲學家雅各提出來(《最后的知識分子》,1987),他從社會學角度闡釋了公共知識分子,他認為:“真正的知識分子應當立足專業(yè),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創(chuàng)作參與社會運轉,并呼吁富有社會責任感,勇于充當引路人。”[1]基于此論述,國內有的學者也把公共知識分子描述為具有這樣言行的群體:“作為公眾人物發(fā)表文章、演說、研究論文、評論文學和藝術作品;進行社會批判,針貶時弊,呼喚正義,鼓吹公民正義,論證社會主義原則,闡述政治改革的方向,甚至構建新社會的藍圖。”[2]
二是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華東師范大學許紀霖教授從“公共性”和“知識分子”兩個詞義解讀公共知識分子。他認為,“公共”一詞從詞源學角度來理解,包括三個面內容:“第一是面向(to)公眾發(fā)言的;第二是為了(for)公眾而思考的,即從公共立場和公共利益、而非從私人立場、個人利益出發(fā);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會中的公共事務或重大問題。”[3]而知識分子的原意是指“那些以獨立的身份,借助知識和精神的力量,對社會表現出強烈的公共關懷,體現出一種公共良知,有社會參與意識的一群文化人”[3]。從許教授的界定來看,知識分子的本質特征是公共性,是面向、為了、涉及公眾問題而存在的。
三是從政治意識形態(tài)角度來考察。有學者指出,“公共知識分子是以公眾為對象,就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公共問題發(fā)表意見的知識分子?!盵4]這一類觀點有個共性特點,那就是:公共知識分子具有超階級性,是獨立于階級之外的?;谶@種論調,他們認為,超階級特征的公共知識分子才能保持對歷史和社會清醒的分析和判斷,從而成為“漫漫長夜的守更人”。
四是從倫理學角度來考察。這一類學者的主要觀點為:公共知識分子應該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社會道義和公共精神的承擔者”,而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換言之,如果民眾和政府之間出現了矛盾,公共知識分子首先應該站出來,調解民眾和政府的矛盾,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的矛盾,減少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因子,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以上研究表明,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學者對公共知識分子的認識不同,但從中可以看出,公共知識分子具有以下幾個共性特征:一是身份獨立性。即公共知識分子脫離自己的專業(yè)和所長,以社會公共問題代言人的角色發(fā)表自己的言論。二是內容公共性。即公共知識分子的活動內容是公共話題,不涉及私人利益。三是行為活躍性。公共知識分子對社會表現出強烈的公共關懷,希冀通過自己的行為解決社會公共問題?;谏鲜稣J識,本文把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界定為: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下,以專業(yè)知識和學術背景為支撐,以維護公眾利益的心理為基礎,以動態(tài)形式反映公共知識分子的理想、愿望、利益、要求,并在傳播中產生較大影響的思想潮流。
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對現實社會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影響。對于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產生的社會影響,我們應該客觀分析。
(一)積極影響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以輿論監(jiān)督促進公眾事件的解決。公共知識分子以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對在關系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政府、企業(yè)和社會機構直言不諱,聚集社會公眾的目光。公共知識分子的博客和專業(yè)來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每當發(fā)生大事的時候,他們的“粉絲”會第一時間去瀏覽,從而使事件在短時間內廣泛傳播。他們的言論將引導公眾輿論的方向,最終以公眾輿論的壓力推動輿論事件的解決。如“周老虎事件”就是輿論監(jiān)督的典型案例,一些公共知識分子對事件的評論與關注,短時間內聚集了社會的目光,政府的每一個態(tài)度或舉措都將引起民眾的關注和討論,還通過網絡傳媒的方式呈現大量的“證據”來證明公共知識分子所論述的觀點,由此推動陜西省林業(yè)廳等相關部門對事件的認真處理,直到“周老虎”事件的真相大白,挽救了政府的誠信和形象。試想,如果沒有公共知識分子對事件的高度關注,也不會有這么多人、這么多媒體推波助瀾,假的虎照就變成真,陜西省林業(yè)廳草率認定虎照為真并輕率發(fā)布的行為就成為現實。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開拓公民的知識視野。公共知識分子有著一定的學術背景和專業(yè)知識基礎,他們對公眾事物發(fā)表的言論也具有專業(yè)性。對于沒有知識背景的人來說,他們的對事件的批判觀點、論證觀念、對政府提出的意見或建議,無論是理性的,還是偏激的,都是一種知識的收獲——“哦,這個問題原來還可以這么去看!”從這個層面來看,公共知識分子的某些言行是某些個體“智庫”系統(tǒng)的珍貴資源。比如在“浙江溫嶺虐童事件”中,如何對虐童教師顏艷紅定罪、顏艷紅又為何被無罪釋放等問題,公共知識分子從法律的角度予以專業(yè)的解讀,給人們普及了法律專業(yè)知識。“公共知識分子在爭議性公共議題中的作用如同維基百科一般,采用非官方的方式填補著廣大受眾的專業(yè)知識空白?!盵5]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啟蒙公民的參與意識。公共知識分子一方面以“正義的化身”自居,標榜自己的所言所行是為了公眾的利益,是對公眾利益的維護和解決尋找出路,能夠引起公民的好感,拉近與公民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通過自己的“意見領袖”作用,或者以驚人的言論,或者以超人的行動聚集公眾的目光,此時,很多公民可能還只是觀看他們“論戰(zhàn)”的旁觀者,當此種言論或行為影響越來越廣以至于與公眾內在的心理相契合、情感相共鳴時,公民的參與意識開始覺醒,不再是只關注其言論的旁觀者,而是跟隨其步伐以不同的形式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自覺地參與到公共利益的維護行動中來。
(二)消極影響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沖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20世紀90年代,一批當代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在我國翻譯出版,西方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乘機滲入我國,給我國知識分子洗腦。有的公共知識分子宣稱他們超脫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之外,其實質就是獨立于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他們經常就某一社會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展示自己的立場和看法,筆鋒尖銳地指出社會制度的弊端。他們的這種思想借助其在各自專業(yè)領域的成就和影響,加上他們已有的名氣和專業(yè)權威,很容易在社會傳播開來。對此,應予以高度警惕,特別是高校中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工作,應特別注意大學生對公共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丑化黨和政府的形象,使人民政府和人民群眾對立。有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觀點和論調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在行為表現上極力強調知識分子為超階級的、代表社會良知的、理所當然的公共事務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他們有的披著“代表社會良知”的外衣,通過社會的公共性事件進行專業(yè)炒作,把筆鋒直指黨和政府的不足之處,指責黨和政府不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丑化黨和政府的形象,使公眾輿論對黨和政府不利,激化人民內部矛盾。這種公共知識分子宣揚的超階級性和社會公正性,其實質是要通過宣揚所謂的知識自主性來和我們黨和國家爭奪“話語權”,不利于國家的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實際上,“作為知識分子的任何個人,都不可能是自外于民族國家、社會階級或階層的獨立超人”[1]。任何知識分子都是屬于一定國家、社會的知識分子,屬于一定國家、社會的知識分子理應為國家、社會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著想,宣揚超階級的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必須予以高度警惕。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青年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溫憲元指出:“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在我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青年學生以獲取和認同這種思想觀點為時尚。”[1]有的公共知識分子借助在各自專業(yè)領域的成就和影響,獲得了話語的權威性,又由于其名氣和權威,他們的意見和觀點往往獲得廣泛傳播,特別是吸引了大批青年。青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發(fā)展時期,對信息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還不夠成熟,很容易被公共知識分子的錯誤論調所迷惑。具體表現在:其一,個別青年理想信念淡化。公共知識分子宣揚自己是超脫階級之外、超脫意識形態(tài)之外的公共利益的“守望人”,其實質是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社會主義制度。這種觀點很容易消解國家一直以來對青年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效果,個別青年對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迷戀和崇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表現淡漠和產生懷疑。其二,個別青年政治立場動搖。受偏激的公共知識分子言論或行為的影響,個別青年對黨的基本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產生懷疑,在思想上、政治上不能自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令人擔憂。其三,個別青年人生觀出現偏差。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宣揚的“獨立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充當公共利益的守望人,其實質是一種新型的“英雄史觀”,其核心是唯心主義。這種思想對青年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弱化青年的無產階級人生觀,追求個人主義、崇拜英雄主義。其四,個別青年價值觀出現偏差。有調查顯示,“一部分大學生對‘公共知識分子’思潮所宣揚的‘獨立’、‘批判’和‘意見領袖’等思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被其新異的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所吸引”。[6]這容易使青年過分地追崇公共知識分子,在網絡圈子里表現出強烈的“意見領袖”欲,過分彰顯個性。
首先,加深“公共知識分子不是獨立的階級”的認識。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些知識分子受西方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影響,看到了自身應關注社會公共事務的使命,但是只是看到了形式,沒有看到其本質。他們抓住了公共知識分子“獨立”、“批判”和“意見領袖”等行為特點,但是對去其本質的認識卻陷入了唯心主義認識:把自己看成是獨立于意識形態(tài)之外、超階級的特殊群體,“不依附任何階級利益的漂浮群體”。馬克思主義認為,知識分子從來不是獨立的階級,而是腦力勞動者構成的社會階層。公共知識分子是知識分子的一部分,不可能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而存在,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從屬于一種立場、一個群體和一個目標,注定是要某個階級服務的,[7]這一點人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知識分子應為無產階級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因此公共知識分子的目光焦點不應該鎖定在意識形態(tài)立場問題上,而應該站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立場上,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共同理想,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
其次,深化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理論研究。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要應對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帶來的消極影響,需要我們對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理論了如指掌,這樣才能“百戰(zhàn)不殆”。當前,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還比較薄弱,研究成果不豐富,研究深度也不夠,缺乏對公共知識分子思潮概念、影響和傳播機制方面的深入研究,導致在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問題上存在諸多分歧和爭議,影響社會對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正確認知。所以理論研究著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一是深化公共知識分子概念研究。現在公共知識分子的概念主要來自西方的概念界定,應該針對我國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出現的背景、特點、實質進行界定,澄清因不同視角產生的爭議和混亂。二是深化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影響研究。當前公共知識分子影響研究比較薄弱,對公共知識分子思潮褒貶不一,這與研究者的研究視角不一樣、概念界定不一樣有關。只有全面把握了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影響,才能對癥下藥,更好地引導其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三是深化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內容研究。當前學者較多的關注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緣起與發(fā)展、概念的介紹,對于其存在的哲學基礎、理論淵源尚未討論,有待于研究者去挖掘。四是深化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傳播機制研究。即對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傳播形式、方法以及流程各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入研究,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
最后,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針對公共知識分子思潮有滲透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的形勢,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迫在眉睫?!八枷胄麄麝嚨?,社會主義思想不去占領,資本主義思想就必然去占領?!盵8]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具體說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網絡成為人們交往實踐的重要工具。社會問題的出現,通過網民的討論交流能在短時間內廣泛傳播,輿論方向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極易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誤解,沖擊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因此要重視網絡陣地建設,發(fā)揮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做好網絡信息的把關工作,通過議程設置引導網絡輿論方向。其二,加強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能出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一門學科。
(責任編輯 遠 揚)
[1] 廣東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警惕公共知識分子思潮[N]. 光明日報,2004-12-14.
[2] 顧肅.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與境遇[J]. 學術界,2003(1): 50-59.
[3] 張愛華,儲德天. 公共知識分子何以可能?——訪華東師大歷史系許紀霖教授[J]. 社會觀察,2004(5): 36-38.
[4] 査得·A·波斯納. 公共知識分子:衰落之研究[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7.
[5] 蘇素. 公共知識分子在爭議性公共議題中的作用與局限[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35-42.
[6] 郭小路. 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對策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4.
[7] 鄧雪琳.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簡論[J]. 理論觀察,2009(2): 63-64.
[8] 江澤民.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1991-07-02(1).
2015-01-24
黃冬霞(1987-),女,湖南郴州人,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D432.62
A
1671-5454(2015)02-0052-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