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11-26
作者簡介:羅克凌(1982-),男,江西吉安人,文學(xué)博士,贛南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教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
中國現(xiàn)代作家筆下有許多描寫“南洋”風(fēng)景的段落,“南洋”“風(fēng)景”指的是“南洋”地域內(nèi)由山水、花草、樹木、建筑以及自然現(xiàn)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觀賞的景象。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作品中“南洋”風(fēng)景的描寫被烙印上十足“南洋”風(fēng)情的異國色彩,本文選取“南洋”風(fēng)候、“南洋”山水與“南洋”森林作為觀察視點,對中國現(xiàn)代作家筆下的“南洋”風(fēng)景群像作三個面相活標(biāo)本的解剖。
一、“南洋”風(fēng)候
“南洋”的氣候特點可以用兩個字概括:“熱”和“雨”?!盁帷笔且驗椤澳涎蟆钡貐^(qū)附靠、毗鄰赤道而自然引發(fā),“雨”也是因為海洋氣候的流變而自然生成。“南洋”四季特征并不分明,一年到頭只在旱季的“熱”與雨季的“雨”中單向度循環(huán)。首先,“南洋”的“熱”幾乎是出了名的,一般初入“南洋”者都會有深刻的感受和鮮明的印象。中國現(xiàn)代作家筆下“南洋”的“熱”幾乎都呈現(xiàn)一種可怕的淫威面像,但也有少部分作家由于作暫短勾留而表露了不一樣的反向情感棖觸。
這是氣候常年在三十三度左右,沒有溫和的春天,沒有涼爽的秋天,更沒有嚴(yán)寒的冬天,被稱為“熱帶”,氣候的炎熱,生活奔波的熱潮,整個城市仿佛在汗水中翻滾。 [1]
仿佛天氣也比前兩天更熾熱。大地冒著煙,象是火山口爆裂了。這冒出來的煙是白色和黃色交融著的,大抵是白云似的一團,閃爍著金色的火焰,有些地方仿佛還可以看出這煙云的頂上在放出紅色的火光。我就在這種白熱赤熾的空氣中蒸熬著。 [2]219
十點鐘左右,赤道的烈日開始發(fā)揮它的威力了,那火辣辣的光束直射在大地上,到處升騰霧狀般的蒸氣,空氣象窒息似的。 [3]35
菲律賓天氣長年累月都熱得炙死人……熱帶晌午的陽光十分熾烈,簡直要把人燒死似的。 [4]
在熱帶,陽光的煎熬,便是一種難于忍受的苦刑。 [5]145
一路上盡是綠的樹林,黃的田疇,紅色的花,茅草的屋,流的溪水,吠的村狗。還有說不盡寫不完的景物?!彝浟诉@是一月二十一日,我以為現(xiàn)在還是五六月的光景。從上海動身以來不過一個星期,我差不多把四季都經(jīng)歷了。 [6]
上面六位作家都描畫了“南洋”氣候的“熱”,涉及的地理屬區(qū)包括印尼、新加坡、馬來亞以及菲律賓,幾乎全面代表了“南洋”各個方位屬地的呈示,可見“熱”在“南洋”不僅是彰明較著的銳感點,亦是大面積的通約普遍氣象。除卻巴金感受的是從寒冷到暖熱的欣喜,其他五位作家都從“南洋”的“熱”情里讀到了殘酷的蘊義。究其原因便是巴金只是“南洋”的驛客,他從中國上海的寒冬臘月(一月二十一日)出發(fā),一個星期之內(nèi)便有了異樣空間不同溫差的置換——抵達(dá)“南洋”,“南洋”的“熱”在巴金那里只是寒冷的沖和,從而給身心帶來舒適愜意的感覺,一旦“南洋”的“熱”開始要穿透性長時肆虐時,巴金已遠(yuǎn)離“南洋”趕往歐洲,所以在以“南洋”作短時驛站的旅人心目中,尤其有祖國冰寒氣候作比照時,“南洋”的“熱”與其說是一種不適因素的“專制”侵殘,毋寧說是一針恰時合宜的氣溫緩和劑。而相對于巴金的“過客”經(jīng)驗,其他四位作家卻都是“在地”的長時體驗者,因此他們呈露出來的“南洋”高溫沸點面值無疑更真切、更細(xì)膩、更有說服力?!把谉帷薄ⅰ霸诤顾蟹瓭L”、“熾熱”、“冒著煙”、“火焰”、“火光”、“白熱赤熾”、“蒸熬”、“烈日”、“火辣辣”、“窒息”、“炙死人”、“熾烈”、“燒死(人)”、“煎熬”、“苦刑”……這些氣勢淋漓、惡狠狠的字眼表達(dá)了作家對“南洋”“熱”的極度厭憎,從而也征示了一種護衛(wèi)人體健康、抗?fàn)幾匀粴埮暗娜宋年P(guān)懷。與巴金的將“南洋”“熱”溫暖情調(diào)化的浪漫詩意相比,王嘯平、巴人、黃浪華、杜埃和陳殘云的“南洋”“熱”無疑更貼近地理實情。此外,詩人王佐良還借“熱”的“南洋”風(fēng)情諷刺了西方殖民者的不仁占領(lǐng):“英國的官吏穿著短衫和羊毛襪/太陽盔下的眼睛看向西天/搜尋著陰霧,綠地和冬天的爐邊/卻只見沙漠里的紅海一線/他的祖父得了一幅太明亮的地圖/他命定得瞪著太強烈的白色/這是他的勝利,也是他的懲罰” [7],西方殖民者雖然“勝利”攻取了“南洋”,然而“南洋”不馴服的“熱”卻精神性地象征著對入侵者的內(nèi)在抗?fàn)幣c外在“懲罰”。與此同時,作家孫福熙在游記《赴法途中漫畫》一文中也表達(dá)了“南洋”的動植物因了熱帶氣候的滋乳所內(nèi)化性備具的熱力強悍性情:“我以前看見熱帶動植物,因為氣候的關(guān)系,總不免有些不自然?,F(xiàn)在所見的是生活在適宜的土地和氣候中,它們強悍的性情,自然更足刺激我們的感覺了?!?[8]“南洋”氣候的“熱”既是本色的刺激,亦是排外的“利器”,它們共同組成了“南洋”獨有的風(fēng)候文化符象。
其次,除了“熱”,“南洋”的風(fēng)候便是“雨”。正如當(dāng)?shù)厮渍Z所云:“終年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作家陳殘云對此有簡略的描述,作家黑嬰更將“南洋”的“雨”情描寫得生動且到位:
馬來半島是沒有冬天的多雨季節(jié)。 [5]280
南洋群島的氣候,有人這樣寫過:終年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每年從五月到九月,日暖風(fēng)和;而雨季到來的時候,一陣陣暴雨,跟著臺風(fēng),橫掃過群島,椰林發(fā)出呼嘯,海浪撞擊著巖石,漁船在避風(fēng)港里搖晃,亞答屋(一種用大片樹葉和茅草蓋的)嘩嘩漏水,氣溫顯著下降。但不管怎么樣,還是不能和祖國的秋天相比,秋天是蕭條的,落葉滿地,涼風(fēng)習(xí)習(xí);雨后的南洋,并沒有蕭瑟之感,反而覺得空氣清新,大自然中的熱浪,一掃而光了。 [9]
雨季的到來標(biāo)志著“南洋”群島夏天的結(jié)束和秋季的蒞臨,然而正因為“南洋”的四季不甚明朗,以致作家黑嬰也覺得這雨來的“南洋”秋季似乎有些“贗品”之嫌?!澳涎蟆毕奶斓摹盁帷倍冗^于獰猛,“雨”將其“大自然中的熱浪,一掃而光”,帶來的不是中國秋天的那種蕭瑟敗涼感,反而是雨后空氣的清新如常。由此顯見,“南洋”的暴雨并非“南洋”夏秋轉(zhuǎn)季的標(biāo)識,毋寧說是對“南洋”過分不正?!盁帷钡囊桓睕鰟_蕩,為的是自然地理氣候的一種“人道”均衡。文中所謂“但不管怎么樣,還是不能和祖國的秋天相比”的說法除了客觀上的氣象反映,事實上亦表明了作者“家國情結(jié)”的一種精神幻象戀性固著,“形象學(xué)認(rèn)定,在按照社會需要重塑異國現(xiàn)實的意義上,所有的形象都是幻象,如同所有的虛構(gòu)作品都是按照一個更高層次的現(xiàn)實主義重塑現(xiàn)實一樣?!?[10]作家表面上描繪的確乎是異國不折不扣真實的形象史,實際上隱性潛涵的卻是一種經(jīng)過情感涂飾的異國幻象史。
二、“南洋”山水
由于“南洋”是島國,“南洋”的山水便自呈其地理賦形的特質(zhì)。凌叔華筆下新加坡的裕廊山雖說只是一座火成巖石,卻并沒有減少作者發(fā)自深心的眷愛:“星洲四時如夏,那青色幾時都不會改變,除了在雨中罩上一層薄紗,大有‘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姿態(tài);或是凌晨,日未出時,朝霧掩映,山腰橫著一條白練,頗似浮世繪的古畫,令人意遠(yuǎn);又或月夜,銀色光輝,遠(yuǎn)近彌漫,山海、田野若隱若現(xiàn)”, [11]692“裕廊山上的十一月早晚有雨。一場夜雨之后,到處流著山泉,淙淙潺潺,居然像在匡廬了。愛山廬對面,青山被雨洗過,更顯得青翠欲滴。” [11]694裕廊山并無歷史圣跡的妝飾,反而贏得了作家的無限好感,蓋出于凌叔華對素凈畫風(fēng)的嗜習(xí)沾溉, ①她繼而在文中續(xù)白到:“我對于這濯濯童山的裕廊,不但沒有覺得枯燥,反而倒慶幸它還保存無邪的單純,這里嗅不到歷史的血腥氣味,又聽不到庸俗的浮夸。它的稍帶洪荒狀況的草莽,它的單調(diào)粗野的森林,卻代表了永恒的素樸。在一個飽經(jīng)世亂的人看來,這是一部原始詩集,也是一個最符合現(xiàn)代人藝術(shù)理想的意境?!?[11]693歷經(jīng)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凌叔華對于歷史帶來的兵燹創(chuàng)痕滿懷傷怨,對于有開化史的古跡也極其憎惡,因為文明對野蠻的開化遮掩了歷史幕后犧牲者的無辜“血腥氣味”,而“南洋”裕廊山平淡無奇中的“歷史干凈”卻代表了“永恒的素樸”,現(xiàn)代人疲憊的心靈正可以枕藉其“無邪的單純”而得獲幸福的滋味。凌叔華在裕廊山的如畫清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裕廊山的清麗如畫也正是其“林泉高致”夢影的一個瀟灑寫照。凌叔華在后來(1960年)寫及“南洋”檳城的山水時,也延續(xù)了其前期游“裕廊山”的清逸筆法:“呵,山是那么高,水是那么闊,在落霞艷浥的海上,遠(yuǎn)遠(yuǎn)近近的還有那三三五五輕如一葉的扁舟——舟上的人,是漁夫呢?是游客呢?他們都是那么洽逸自然。這些風(fēng)光卻又似曾相識的引動旅人情思。這不是青島的海上嗎?那青黛的山峰不是南高峰嗎?這綠醅一樣的水不是西子湖的一樣醉人嗎?” [11]699對于有“東方花園”之稱的“南洋”檳城之高山、大海,凌叔華完全被其旖旎的風(fēng)光所迷戀,而對于檳城山、水風(fēng)姿的聯(lián)想,作者偏偏卻全部擬喻為中國的山、水形態(tài)——“青島的海”、“南高峰”、“西子湖”,這種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景的表達(dá)寄寓了一個離開故國已十多年的游子歸心似箭的愁悴鄉(xiāng)思。作品的基調(diào)略帶凄切性的感傷,背后卻根深地潛藏著一個被記憶磨煉成美麗的從前世界,而“南洋”優(yōu)美山、水景致的意緒“觸擾”正是其鄉(xiāng)愁漫溢的化媒。
“南洋”火山頻繁,且多被海水包圍,因而會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特異山、水氣息。關(guān)于“南洋”(火)山的描寫,作家巴人和杜埃都有所涉及,巴人筆墨的對象是印尼的火山,杜埃小說中的(火)山卻在菲律賓的呂宋平原,因為作家處在一個抗?fàn)幣c革命的時代背景,因而(火)山在文本中的出現(xiàn)就并非純?nèi)坏挠^游的客體,而是被涂染了許多認(rèn)知地圖象喻的色彩:
(印尼)不,我應(yīng)該給以更確當(dāng)?shù)谋扔?印尼沃肥的土壤,是由于它有橫亙幾千里的火山山脈。至今活火山還不少呢。印尼工農(nóng)大眾,就是這火山。山岳的歷史積壓是太重了,但它臨于噴爆的時期也不遠(yuǎn)了。山岳是沉靜的和善的?;鹕揭粐姳鰜淼臅r候,那將是帝國主義土地的陸沉,新印尼的誕生。 [12]
(菲律賓)是的,“阿萊耶,我們的母親”,一點也不夸張,菲律賓人民熱愛這座革命的圣山,為了她,人們曾編了許多歌曲。她矗立在平原的中央,是座孤山,四周的鄉(xiāng)村圍繞了她。平蕩的地面,農(nóng)民從自己的家門,朝暮向她遠(yuǎn)望;遠(yuǎn)方的孩子們對著她發(fā)出綺麗的遐想,想起了她在古代曾是一座火山,焰花不知在什么時候熄滅了,光禿的山頂蓋就分裂成兩個闊大的峰巒,中間有了一池積水。她好像母親的乳房,挺向平原,日夜哺育著四周的村莊。 [13]
巴人將印尼的工農(nóng)大眾喻為“橫亙幾千里的火山山脈”,火山灰的厚積促成了“印尼沃肥的土壤”,隱喻的便是工農(nóng)大眾的優(yōu)秀品質(zhì)鑄就、滋養(yǎng)了其厚實而飽滿的具有歷史進步因子的光輝形象。火山平時隱忍不發(fā),顯得尤其“沉靜”、“和善”,一旦帝國主義的剝削殘苛到某種民眾不能濡忍的程度,印尼工農(nóng)大眾正義的反帝力量將集群噴發(fā),帝國主義將死無葬身之地,而一個釋放了義憤威力卻重新積組新能量的新印尼將新鮮誕生。與巴人的“反帝”主題相對應(yīng),杜埃在其小說中用古代曾經(jīng)是火山的“阿萊耶”圣山表達(dá)了菲律賓“革命”的樂觀遠(yuǎn)景,“阿萊耶”圣山“像母親的乳房”一樣,哺育著菲律賓民眾的革命熱情,人民禮贊它,歌頌它,它成了當(dāng)?shù)孛癖娷跋愣\祝祈福的精神圖騰,在革命的艱苦年代里,“阿萊耶”圣山便是一面鼓舞斗志的大纛,給予民眾溫暖而熱烈的希望和信念,在“母親之山”——“阿萊耶”圣山的感召福佑下,菲律賓人民一定能夠取得革命的光輝勝利,“阿萊耶”圣山便是革命精神鐵的塑雕。將圣山(土地)“回顧抒懷”地母性化,有相當(dāng)獨特的文化隱喻功能:為了恢復(fù)被殖民主義弄得失落、破碎、貶值的自我屬性,從而使民族完整的文化屬性得到重構(gòu),并以此建構(gòu)一個獨立的未來的遠(yuǎn)景。對于民族知識精英之作家而言,“過去與土地,作為過去的價值之化身的土地,提供了本真的來源。很多作品將土地描寫成母性的,或是寫成作為污辱、愛慕對象的女性身體,而領(lǐng)袖人物則是男性的,這指明了早期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中主導(dǎo)性的性特征組合?!?[14]
關(guān)于“南洋”(海)水的描述,中國現(xiàn)代作家更是情有獨鐘,其中以詩人杜運燮的屬筆最為頻繁且飽飫深情:
四周圍,用藍(lán)色的海/萬國旗的船,愛喧鬧的白浪花/精心裝飾起一個大花園/因為是小島/才贏得大海的完整擁抱。 [15]140
海,只要見過一面,就要一輩子思念它。更何況是對一個在海邊長大的人呢!海面的寬闊,海浪的雄偉,海水的溫暖胸懷,海灘上畫著神秘花紋的貝殼,引人遐思的海風(fēng),海風(fēng)帶來的陽光在他皮膚上打下的印記,海鳥為他的嗅覺引來的特殊咸味,一生總是在腦際縈回。 [15]251
簡單的偉大,偉大的簡單/蘊藏著無盡的暗示和意象/卻不愿炫耀,以自抑為表現(xiàn)/向所有看海者耳語,鼓勵要看遠(yuǎn)方。 [16]48
它不羨慕小溪悠閑地用柳枝/在疏陰底下寫抒情的短詩/它最喜歡揮舞著狂風(fēng)暴雨/在喧騰的雷聲中寫長篇史詩。 [16]59
“南洋”是靠海地區(qū),因而“?!背闪恕澳涎蟆憋L(fēng)景中最為殊勝的標(biāo)符。杜運燮幼時僑生“南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在海邊長大的人”,“藍(lán)色的?!薄鞍桌恕毙鷩?,成了擁圍新加坡獅島最精妙的裝飾,“?!钡念伾m只有藍(lán)、白兩色,卻都是純粹而博大的,“?!钡男蜗笤趩渭兊乃{(lán)、白之間搖漾,更有一層母親懷抱的溫暖色調(diào),杜運燮寫出了“?!钡膯渭兣c浩瀚之美。正因為是陪伴作者童年的“?!保昂!庇殖闪硕胚\燮思戀第二故鄉(xiāng)的縈懷媒介——“只要見過一面,就要一輩子思念它”。“?!钡拿恳粋€溫馨細(xì)節(jié)(海面、海浪、海水、海灘、海風(fēng)、海鳥)都會讓作者記憶猶新,這其實乃是一種思鄉(xiāng)想象的瑰色副產(chǎn)品,所有夢“?!钡挠≯E都經(jīng)過了作者一重深永憶味的甜蜜過濾。除卻描繪、想象層次,作者還賦予“南洋”大海“簡單的偉大,偉大的簡單”之意象。低調(diào)、自抑,“鼓勵要看遠(yuǎn)方”;大氣、豪邁,偏“在喧騰的雷聲中寫長篇史詩”。“?!庇辛巳绱藗グ兜娜烁?,實際上亦是作者偉大風(fēng)操想象的一種自許,“海”的意象里傳達(dá)了作者的一種“有容乃大”的超脫精神。
“南洋”除了“馬來半島”島國的大海風(fēng)光,其“中南半島”屬地的很多內(nèi)陸城市與河水也結(jié)下不解之緣,其中泰國的曼谷便有“東方威尼斯”之稱,詩人杜運燮和作家陳殘云的小說都有形象出彩的描繪:
泰國作家協(xié)會招待我們游覽湄南河。游艇先溯河而上,靠近右岸航行。走著,走著,才意識到是在欣賞一幅又一幅好畫。岸邊有名寺等旅游游點,更多的是泰國風(fēng)格的臨河民居,都有一小陽臺,建在水上,臺上都有一小木梯伸入河中,可以取水,洗澡,也可登舟。房屋的左、右、上方,都是濃密寧靜的叢綠,下方是河水,構(gòu)成十分別致的畫框。是一座從未見過、聽說過的水上畫廊! [15]144
曼谷,東方的威尼斯……這座屹立在湄南河畔的大城市,遙望著太平洋上的暹羅灣。它的自然風(fēng)貌頗具特色,大小河渠縱橫交錯,小船子來往頻繁,傍水而居的市民占了全市居民的五分之一,西南部成了一個熱鬧的水上市場。它是泰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又是國際的重要港口,它輸出了泰國盛產(chǎn)的大米、橡膠和柚木,又輸入了大量英國和日本的生活用品。 [5]437
兩位作者都對曼谷的水上風(fēng)景大加贊美,杜將之美譽為“水上畫廊”,尤其對泰國民居的水上陽臺格外青睞,陽臺之所以成為“舞臺”——水中“畫的魅力中心”,是因為有湄南河河水靈動倩影的輔飾與妝綴。陳殘云將曼谷局喻為“水上市場”,固然有他客觀國度介紹的經(jīng)濟說明成分,“水”的元素雖不再詩化,卻也成為頗具特色的核心意符。陳殘云對于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這座“唯一的沒有遭受過戰(zhàn)火燃燒的大城市” [5]437充滿了怡和的慰藉感,從而在“水”的壯觀城市圖景繪制里注入了其向往、禮贊的親切關(guān)懷。一則為浪漫,一則為壯麗,杜運燮與陳殘云對“南洋”曼谷的水光風(fēng)色都表露了肯認(rèn)、歌頌的文化情思。
三、“南洋”森林
“南洋”涵括赤道雨林,因了山多嶺長,雨水陽光充沛,原始森林的繁衍便格外地綿延滋榮?!吧帧北局皇亲钤蹩陀^之自然風(fēng)景再現(xiàn),一旦涉筆“描寫”,便在作家一種新生的主觀情志的沾染下轉(zhuǎn)而成形某種搖曳見態(tài)內(nèi)在化情感認(rèn)識裝置,因有能動性想象的突顯,其“風(fēng)景”原貌也發(fā)生了移情的折光,而衍射出不一樣的林群架構(gòu),其森林風(fēng)景描敘的顯層表征下便也洇滲了各異的深在內(nèi)面之心靈意識,而每種心靈意識都涵蘊著時代、歷史及個人主體性的精神面影。作家巴人、陳殘云和黃浪華三個人都詳細(xì)地寫到了“南洋”廣袤的原始森林,而作品的歷史關(guān)聯(lián)域卻有哀民、逃難和豬仔作工艱險的不一致:
在島上看過去還有未經(jīng)開辟的原始林,巨木參天……任生說,在那原始林中有一種“大蛇”,像倒下的柱梁那樣橫躺在地上經(jīng)年不動,邊背上也長滿青苔了。有個印尼農(nóng)民去那里剝桂皮,累了,他休息在一條倒在地上的長長的生苔的樹身上。可是當(dāng)他坐下來把“拜侖”刀砍在樹身上去的時候,竟怎么也砍不進,但那生苔的樹身卻拱起背來了。那農(nóng)民一驚。細(xì)看之后,才知道是一條大蛇。他嚇得拔步飛奔而回。 [2]191
這是一個原生林呵!小徑兩旁的茅草比我們的人還高,密密麻麻的樹林遮得空間一片陰暗,幾乎是對面辯不清人臉。大嘴鳥在樹林上“呷呀呷呀”叫著。只要一仰起頭來,就看到滿樹枝爬著大大小小的灰色猴子,并且“噓唔噓唔”的咬嚼著,爭鬧著。 [2]341
膠園北邊,是一片連綿不斷的原始森林,用科學(xué)名稱來講,應(yīng)當(dāng)說是赤道雨林。馬來亞終年降雨,沒有旱季,因此這里的樹木四季常綠,極為繁盛。一眼看去,山山嶺嶺便莽莽蒼蒼的參天的高大樹木,最高的樹怕有一百來尺高。但細(xì)看,高樹底下還有矮樹,這些灌木象籬笆一樣織滿了高樹下的空地。就是樹干上,不管是喬木樹干,抑是灌木樹干,還攀纏著許多藤類植物,或長滿了地衣、苔蘚、龍膽草等寄生植物。這里的陽光和土地,算是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3]63
馬來亞半島是個廣闊的天地,北靠山巒重疊的泰國,南望蘇門答臘,本土布滿叢密的橡膠林和深林,處處可以隱蔽。 [5]172
我們鉆到密林深處,遠(yuǎn)離日本的騎兵,向著樹葉深遮、不見陽光、渺無人跡的地方躲藏。在那里,四周是一片死寂,連鳥聲都聽不見……我們看見許多野菠蘿和雜生的野柚林。黃色的野柚子累累低掛,心想可以摘來充饑。但發(fā)覺柚樹下面盤著巨大的蟒蛇,令人生怕。我們繞路而行,地面到處都覆蓋著尺把厚的腐爛樹葉。葉層上爬行著指頭大的刺毛蟲,還有蜈蚣和蝎子在縫隙間出沒,使人毛骨悚然。 [5]419
“南洋”森林呈現(xiàn)的原始面目幾乎都是林木參天,遮天蔽日。與林木組成同一森林生物鏈的還有高木下的矮樹蓁莽以及副產(chǎn)品“覆蓋著尺把厚的腐爛樹葉”,最為奇悚壯觀的便是森林海洋里的“動物世界”,大到灰猴、蟒蛇,小到毛蟲、蜈蝎,展示了一派生氣淋漓的叢林生命躍動景象。而就寫作旨?xì)w而言,三位作家的連帶想象景觀卻迥然不同。巴人寫印尼森林的亙古原始,突出的是印尼人民與未開化自然生活搏命的艱辛,作者攜帶一腔悲天憫人的文化情懷,為印尼人求活于自然的困苦衷心而傷慟,同時又為其民族綿延不息的壯偉力量而驚嘆,澎湃動情處甚至直呼這是何等“英雄的事業(yè)”,真切地表抒了在與“森林野蠻”對抗中印尼人民生命原始強力的大且韌,森林外在的蠻荒倒比襯了人內(nèi)在精神能量的優(yōu)偉。陳殘云寫及“南洋”的森林是小說主人公陳登為逃脫日本兵的槍殺而鉆進原始密林的講述鋪衍,泰緬邊境的密林深處“死寂”而無天光,加之巨蟒的阻道及各種蠱蟲的幽魅潛行,將森林織成一塊陰郁的令人生畏的死亡地帶。將原始森林的殘酷生存境遇焦點鏡頭式特寫是與日本兵慘絕人寰的外在兇殘景境相比照的,原始森林再怎么恐怖也不及日本兵無人性的虐殺來得令人毛骨悚然。由是,恐怖的森林在某種更苛酷外在“人為”營構(gòu)環(huán)境的逼壓下倒成了主人公的逋逃藪,從而起到一種驚警式觸動人心不明就里處的“精神大爆炸”,作者便在隱性征象的比類中獲致了策略性修辭的完足成功。黃浪華的“赤道雨林”基本上停步于說明性的客觀綜覽介紹,惟一的情感評述便是最后的一句:“這里的陽光和土地,算是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俺嗟烙炅帧憋L(fēng)景的描述語言近乎“零度情感”的科學(xué)簡淡,表面看來無褒無貶,并無什么象喻指意處,由于有最后一句的潛筆點睛,便暗含式地表達(dá)了“南洋”原始森林豐腴無羈的野浪豐采。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這片原始森林的文本出場始于“南洋”豬仔的出工,森林恰位于“斬草工”勞作荒涼開闊地的一側(cè),與膠園對望。作者抒寫原始森林野性的生命旺力征示的是一種森然的草昧景象,與下文斬草的苦處并列地現(xiàn)呈一起,從而原始森林的“惡”便與荒草地兇亂的情勢共謀起“被殖民世界”獰厲的殘酷境地,把叢林作為無形之惡的象征在某種程度上也文化預(yù)設(shè)地再現(xiàn)了一種對于他者群體的陌生恐懼感。由上可見,“所謂風(fēng)景乃是一種認(rèn)識性的裝置,這個裝置一旦成形出現(xiàn),其起源便被掩蓋起來了?!?[17]
四、結(jié)語
通過對中國現(xiàn)代作家筆下“南洋”風(fēng)候、“南洋”山水與“南洋”森林的深入探析,我們既可以感知作為對象“南洋”風(fēng)景之色、香、味獨異的特質(zhì),也可以體認(rèn)不同作家在描寫同一“南洋”風(fēng)景時不一樣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楔入和精神觀念投注,從而在“風(fēng)景”的層面超載本色“風(fēng)景”直達(dá)文化“風(fēng)景”的深度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