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易卜生戲劇地理基因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2YJC752006)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簡介:杜雪琴(1977-),女,湖北松滋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主要從事西方戲劇與比較文學研究。
《小艾友夫》是易卜生1894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此時他已至人生暮年,對戲劇藝術(shù)的運用更加純熟,對人類靈魂深處的觀察更加深刻。挪威學者比約恩·海默爾如此評價:“在《小艾約爾夫》里,易卜生又一次進入了家庭生活的范圍里,把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guān)系輪廓清晰、線條分明地逐一暴露揭示。這個劇本要比他的作家生涯里任何一部其他作品更為冷酷無情?!?[1]458恰如此言,該劇講述了一個相當殘酷的事實,那就是一個家庭必須承受失去幼子(即小艾友夫)之痛,而造成慘劇的不是別人,恰恰是他的雙親沃爾茂與呂達。離家不遠的大海奪去了小艾友夫的性命,大海峽灣成為波濤暗涌的兇險之地,是各類人物間情感糾結(jié)的象征,也是人類復雜關(guān)系之倫理景觀 ①的豐富呈現(xiàn)。各組人物變幻而洶涌的大海峽灣作為中心,相互之間產(chǎn)生了激烈沖突,多股情感的線索彼此交叉且錯亂如麻。因此,多重的地理景觀所形成的地理空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空間等相互組合,共同形成了豐富而生動的倫理景觀。同時,劇作家對于生命、生死、命運,以及人性善惡、人類責任、人類“變化規(guī)律” ②的看法,都在其間得到展現(xiàn)。
一、以“睡蓮”為中心:沃爾茂與艾斯達不明的兄妹關(guān)系
大海峽灣位于沃爾茂莊園附近,由此向外望去,是一片開闊且毫無生氣的海峽風景,與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相對應(yīng),正是他們荒蕪與凄涼心境之再現(xiàn)。同時,大海峽灣風景繁復多樣,也是各類人物之間復雜關(guān)系的象征,最為糾結(jié)的是沃爾茂與艾斯達之間的“兄妹”關(guān)系。大海峽灣的位置如下:
距克立斯替阿尼遏約十二三里。 [2]100
望出去正是海峽里一片開闊的景致。 [2]101
靠近海峽,在沃爾茂的地產(chǎn)上,橫著一條狹長的小山溝。左邊,一片高大古樹在山溝上好像張了一把傘。從后方山坡上,流下一道溪水來,流到林子邊緣的石堆里就不見了。沿溪有一條曲曲彎彎的小路。右邊,只有稀稀拉拉幾棵樹。各自獨立,誰也不挨著誰,從樹縫里看得見海峽。在前方,可以看見船塢的一角,船塢里停著一條小船。 [2]130
沃爾茂家花園里一片高地,長滿了矮樹。后面有一座峭壁,邊上圍著一道欄桿,左邊一溜臺階通到下面。抬頭遠望是一片海景,海峽正在腳底下。 [2]155
莊園與大海峽灣之景相互對接,形成三重地理景觀:第一重由“古樹”、“欄桿”、“臺階”、“小路”、“石堆”、“高地”、“矮樹”等組成,大多以綠樹之景作為主體,構(gòu)成沃爾茂莊園內(nèi)景;第二重由“山溝”、“山坡”、“溪水”等組成,大多以稍高點的山坡之景作為主體,構(gòu)成沃爾茂莊園外景;第三重由“船塢”、“小船”、“峭壁”、“海峽”等組成,以大海之景作為主體,構(gòu)成遠方海峽之景。莊園內(nèi)、外之景與遠方的海峽等三處景觀,彼此相聯(lián)、相互組接,一重比一重更為遼遠,一重更比一重更為開闊,空間之景層層向遠推移開去,最終凝聚于那一片海峽之上;于此,自然與人文地理風景等相互融合,組成一重開闊的大海峽灣空間,呈現(xiàn)出重重疊疊的繁復之美。如果僅僅只是沃爾茂莊園的內(nèi)景,那么其景致就會顯得較為封閉;或者只是沃爾茂莊園的外景,其景致就會顯得較為單一;或者只是大海峽灣的一重景致,其整體也不會如此豐富。這里既有莊園內(nèi)的人文風情,又有與莊園相連接的高山景象,更有遠方大海的開闊之景;空間漸漸由內(nèi)向外不斷擴展,最后凝聚到大海峽灣處,劇中人物的情感都凝結(jié)于此。大海峽灣景觀不僅在于內(nèi)、外、遠景的繁復多樣,同時與人物的內(nèi)在心理相對應(yīng)。為何海峽是開闊的景致?那是因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是一片荒蕪,似乎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正如沃爾茂的內(nèi)心一樣。為何莊園里有一條狹長的小山溝?那是因為人們一直局限于自我內(nèi)在的情感,并沒有走向更為寬廣的外在世界,正如沃爾茂與呂達一樣。為何是曲曲彎彎的小路?那是因為各類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是復雜的,夾雜著痛苦、迷茫、怨恨等,正如沃爾茂、艾斯達與呂達等。為何又是稀稀拉拉的幾棵樹且誰也不挨著誰?那是因為各類人物的心理孤獨無助,誰也不知道未來該如何發(fā)展,同時無法改變目前痛苦的現(xiàn)狀。因此,大海峽灣中的景觀,與人物的內(nèi)在心理與情感狀態(tài)相關(guān)聯(lián),寄托了人物的所思與所想。
生長在峽灣山上潭里的“睡蓮”意象值得關(guān)注,是沃爾茂與艾斯達之間看似“兄妹”卻不是真正“兄妹”關(guān)系的隱喻。“睡蓮”(Nymphaea tetragona)是“多年生水生草本。葉浮于水面,馬蹄形,有長柄。秋季開花,花白色,亦浮水面,午后開放,傍晚閉合,可連續(xù)開閉三四日。自生或栽培池沼中。同類中有多種,均供觀賞?!?[3]4741“挪威文名為Vannlilje(水里的百合花),又名N·kkerose (水妖的玫瑰)。” [1]473睡蓮是山上潭水里自然生長的植物,喜好強光,早上花朵會盛開,而晚上花朵會閉合;其花色十分艷麗,花姿楚楚動人,碧波上宛若冰肌脫俗的少女,是潔凈與純真的象征;自古有“水中女神”之稱,具有誘惑人的魅力,又是妖艷的象征。劇中的“睡蓮”是艾斯達親手采摘下來,準備送給沃爾茂的禮物。
艾斯達: (從椅子上把睡蓮拿起來)你看見這些睡蓮沒有?
沃爾茂: (慢慢點頭)它們是從水底長出來的。
艾斯達:這些花兒我從山上水潭里拔出來的,潭水就從那兒流入海峽。
艾斯達: (噙著眼淚)這些花兒是——是小艾友夫送給你的最后一件禮物。
沃爾茂: (瞧著她)是海里的艾友夫送的?還是你送的?
艾斯達:是我們倆合送的。 [2]154
“睡蓮”具有深厚內(nèi)涵:一是艾斯達的象征,她是一位純潔卻不失魅力的女子,年輕時候的沃爾茂為了給她一個有保障的未來,不惜毀掉自己婚姻的幸福,與并沒有多少情感的呂達結(jié)婚,但是,他的心里總也無法忘記與同父異母“妹妹”艾斯達一起生活的歲月,同時也時刻想著再次回到以前與“妹妹”一起的快樂日子,這種行為常常讓呂達心生妒忌卻又無能為力。二是“睡蓮”表面上冰清玉潔,但汲取的是潭水深處黑暗污泥的營養(yǎng),可以說明沃爾茂與艾斯達之間,表面上看似純潔無暇的關(guān)系,背后卻隱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兩人本來應(yīng)是“兄妹”關(guān)系,但并不是真正的“兄妹”,彼此心中生發(fā)了超越“兄妹”的情愫;是戀人卻又沒有戀人的實質(zhì),無法割舍卻不能終生相伴,兩人常常為此陷入困境。沃爾茂一直以為艾斯達是他同父異母的“妹妹”,然而,她母親留下來的一些信件表明,其父并不是沃爾茂的父親,因而,他們之間并不是“兄妹”關(guān)系。沃爾茂一直奢望能夠擁有“兄妹的愛情” [2]152,無奈早已與呂達成婚,只能將情感深藏心中,直到小艾友夫死后,他下定決心要離開呂達與艾斯達生活在一起,卻遭到她的拒絕。艾斯達后來知道身世,雖也有對“哥哥”的深厚情誼,卻不愿再傷害呂達。同時,她只能將心靈的一半(并不是完整的)交給追求者博杰姆,所以導致博杰姆與她分手。可見,她沒有正常的戀愛生活,與“哥哥”的情感讓她時刻處于煎熬之中。三是艾斯達采摘睡蓮的行為實為一種暗喻:如果睡蓮離水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以上,那么就可能失去開放能力;她將睡蓮從潭水中連根拔起,似是經(jīng)過長時間反復思考而作出的決定,那就是永遠離開沃爾茂及其家庭,結(jié)束這種不明不白、尷尬且痛苦不堪的關(guān)系。她含著眼淚告訴沃爾茂說:“這些花兒是——是小艾友夫送給你的最后一件禮物。”暗含兩層意思:一是艾斯達與小艾友夫有著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沃爾茂在與艾斯達一起生活的時候,他總將艾斯達親切地喚做“艾友夫”,即使與呂達結(jié)婚后,也將小孩取名為“艾友夫”,其實是他對過去生活的懷念,也是對于艾斯達情感的不舍,他將對“妹妹”的情感轉(zhuǎn)移到小艾友夫身上,所以面對小兒的突然死亡,他異常傷心。而艾斯達始終還陪伴在他身邊,所以他又因此有了些許安慰。二是艾斯達明白沃爾茂的情感,她曾經(jīng)和“哥哥”有過一段快樂的日子,她對他有超越一般兄妹的情感,在他結(jié)婚的時候感到傷心,小艾友夫的出世讓她重新有了精神寄托,她幫著他們照管那個可憐的孩子,而他的死亡也一下子讓她的生活沒有了著落。她看到了母親留下來的信件后,知道與沃爾茂并不是真正的兄妹,因此更加痛苦,同時看清自己的處境,決定離開“哥哥”,讓他與呂達開始新生活。這對她來說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梢姡蠛{灣中的多重景觀,與人類的精神世界相關(guān)聯(lián),“睡蓮”意象亦與人物的形象以及他們之間的情感沖突相關(guān)聯(lián)。
二、以“逆流”為中心:沃爾茂與呂達破裂的夫妻關(guān)系
大海峽灣無情奪去小艾友夫的性命,沃爾茂、艾斯達與呂達等人內(nèi)心極不平靜,他們之間的情感沖突如同海底里的“逆流”不停涌動。劇中第二幕,沃爾茂因為小艾友夫的死,呆坐在海峽邊上望著海水,其內(nèi)心的悲痛猶如大海一般波濤洶涌。
沃爾茂: (呆望著外頭的海水)今天的海峽多無情,看上去呆板板昏沉沉的,死灰顏色,中間夾著幾片黃色,反射出天上裹雨的云彩。
沃爾茂: (不理會她的話)水面上是這樣,然而在海底里——卻有一股洶涌的逆流的沖涮。
沃爾茂: (溫和地瞧著她)你大概以為他就躺在離這兒不遠的地方吧?艾斯達,其實不是這么回事。你別那么想。別忘了,這兒的水勢多兇猛——一口氣直沖到大海里。 [2]131
沃爾茂好像是在自言自語,也好似在與艾斯達對話;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其實內(nèi)心卻痛苦不堪。其一,上文是對大海峽灣環(huán)境的整體描述,形成兩重對照:一是無情的“海峽”——“天上裹雨的云彩”對照,“海峽”呈死灰顏色,顯得死板而毫無生氣,天空似有暴風雨來臨的跡象;二是“呆板”的“水面”——海底“洶涌的逆流”對照,看似平靜的水面,海底卻有不為人知的暗流涌動,正是“洶涌的逆流”奪去小艾友夫幼小的生命。其二,沃爾茂的心理與之相對應(yīng):一是他把自己未完成的事業(yè)寄托在小艾友夫身上,一心想將其培養(yǎng)成快樂而完美的人,然而無情的海峽卻奪走其性命,因此,他的希望沒有了寄托的基礎(chǔ),他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人,與“呆板板昏沉沉的”海峽形成對應(yīng);二是沃爾茂對自己深深自責,他與呂達之間的“戰(zhàn)爭”,是造成兒子死亡的間接原因,他對呂達并沒有多少深厚的情感,之所以要與她結(jié)婚,是因為看重了她的家業(yè)與財產(chǎn),而呂達一直想將他的愛從別人手中爭奪過來,甚至寧愿自己的孩子死去,但是沃爾茂卻更加疏遠她;三是他一直呆坐在海峽邊凝望大海,表面上看起來平靜,內(nèi)心卻波濤洶涌而思緒萬千,失去愛子之痛、夫妻感情不和諧、與“妹妹”之間的情感糾葛,如一股股“逆流”般在其胸中反復涌動,往事歷歷在目而悲從中來。其三,三段話是他對艾斯達所講,三次表情各不相同:第一次“呆望著外頭的海水”,說明他的這個姿勢持續(xù)了很長時間,當艾斯達找到他的時候,他一直沉浸于喪子之痛中,難以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第二次“不理會她的話”,當艾斯達勸告他不要老呆望著海峽時,他似乎并沒有在意她的到來,也沒有聽見她的安慰,只是自言自語重復著說過多遍的話,表明其內(nèi)心的自責與無盡的悲痛;第三次“溫和地瞧著她”,仿佛是思索良久而最后終于想出來的答案,傷心過度的他此時顯得筋疲力盡,用虛弱溫柔的聲音告知艾斯達:也許小艾友夫不在海峽的近處,而是被海浪沖到不可知的遠方。表情一次比一次更為生動,情感一次比一次更為悲痛,艾斯達再也不忍心看下去,也無法再聽他講下去了。如此看來,人物情感的變幻多端,與自然的海峽風景融合在一起,大海峽灣的暗流不僅僅隱藏在海底,同樣隱匿于人物心底。對于沃爾茂而言,人生的失意與傷痛之情境,一瞬間在變幻洶涌的大海峽灣間油然而生。
“逆流”意象是人物之間各種復雜關(guān)系的象征,同時是人物心理活動之影像的投射?!澳媪鳌敝?“水倒流”、“比喻反動的、與主流相反的潮流”、“迎著水流的方向”。 [3]2983在劇中具有三重含義:第一,本意是指平靜的海底下面,存在多股逆行的水流;第二,喻指人類的生活中,存在多股看不見的洶涌暗流;第三,喻指當人類面臨多重困境時,應(yīng)有逆流而上的勇氣。此意象在劇中兩次出現(xiàn)。第一次是在沃爾茂與艾斯達談話時,沃爾茂說:“水面上是這樣,然而在海底里——卻有一股洶涌的逆流的沖涮。” [2]131第二次是在呂達與沃爾茂的爭論中,呂達談到:“后來,來了一股水,把他沖走了。他們說那股水叫逆流。” [2]142沃爾茂與呂達所說的“逆流”,指向海底潛藏著的多股暗流,是它奪走了小艾友夫的性命,也是他們之間情感激烈沖突的象征。具有多重內(nèi)涵:一是“逆流”力量之強大。死氣沉沉的海面一片寂靜,海底卻有多股逆流涌動,海邊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看見小艾友夫原來是在“海底躺著,水是碧清的” [2]141,突然來了一股逆流將其沖得很遠。正如沃爾茂所說:“這兒的水勢多兇猛——一口氣直沖到大海里?!?[2]131由此可見,“逆流”破環(huán)性的力量是強大的,是它無情帶走小艾友夫的性命。二是象征超自然的魔幻力量。劇中沃爾茂對艾斯達說:“咱們知道。那些孩子看見瘋婆子劃著船過海峽。他們看見艾友夫一個人在碼頭梢兒上站著。他們看見艾友夫用眼睛盯著瘋婆子——猛然間他好像一陣子頭暈。(發(fā)抖)他就這么一下子掉在海里——無影無蹤了?!?[2]132“鼠婆子”與“逆流”形成對照:“鼠婆子”來得十分突然也相當神秘,卻有一股無法抵抗的魔幻力量,如無法預知的“逆流”一般悄悄潛入小艾友夫的心里,他不自覺跟著她離開家,獨自投向大海,沒有人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小艾友夫正是受到“鼠婆子”的誘惑,而掉進大海里淹死;大海似有一股強大力量吸引他,引誘他卷入海底的暗流,這樣一股魔幻般超自然的力量,讓劇情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因此,“鼠婆子”與“逆流”都蘊涵一股超自然的力量。三是象征人物之間復雜而糾結(jié)的關(guān)系。沃爾茂、艾斯達與呂達之間,艾斯達、呂達與小艾友夫之間,沃爾茂、博杰姆與艾斯達之間,夫妻、父子、母子、兄妹、戀人之間的關(guān)系錯綜復雜,彼此產(chǎn)生激烈的沖突,如多股強大的“逆流”不斷涌動。沃爾茂與呂達之間是最為主要的沖突之一,夫妻關(guān)系的惡劣是造成小艾友夫死亡的主要原因。呂達是一個內(nèi)在欲望特別強烈的女人,她不僅想全部擁有沃爾茂的身體,也想占有他全部的精神世界,讓他整個人都屬于她。但是沃爾茂只是看中了她家的財產(chǎn),好借此幫助艾斯達過上幸福生活,他始終忘不了與“妹妹”一起生活的快樂日子;自從有了小艾友夫之后,他又將情感轉(zhuǎn)移到小孩身上,只是將他看作艾斯達的化身,是對她的變相思念罷了。呂達為此而發(fā)瘋,發(fā)誓要將橫在他們之間的障礙全部鏟除掉,甚至威脅沃爾茂說,寧愿沒生過小艾友夫,如果他不愛她了,就要去糟蹋自己的身體。呂達越是蠻橫無理,沃爾茂越是疏遠她:“我們夫妻把彼此都逼成了狠心的人?!?[2]151而小艾友夫的突然死亡,似乎應(yīng)驗了呂達的“詛咒”,她的內(nèi)心因此極不平靜且自責不已,眼前一直浮現(xiàn)出小兒死亡時的“兩只大眼睛” [2]142。艾友夫在世的時候,沃爾茂與呂達一味滿足于兩人的私欲,而讓他從桌子上摔下來落下了跛腳的殘疾,他們并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他死之后,夫妻之間相互指責而矛盾爆發(fā)到了不可抑止的地步,他們的關(guān)系已處于破裂的邊緣。因此,“逆流”意象不僅指向海底里的自然現(xiàn)象,而且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沖突緊相聯(lián)系。于此,以大海峽灣為中心的所有地理意象,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外在形態(tài),實則與劇中人物的情感、心理狀態(tài)相聯(lián),是人與人之間復雜關(guān)系的展現(xiàn),是他們內(nèi)在情感沖突之體現(xiàn),由此組合成豐富而生動的倫理景觀,正是易卜生對于生命、親情、愛情、友情、責任等問題的哲理思索。
三、以“大海峽灣”為中心的倫理景觀的哲理之思
劇中的大海峽灣既有變幻之形,也有洶涌之態(tài),包括自然世界大海峽灣的洶涌無常,也反映出人類世界心理的變幻無常;各種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如海水暗流一樣反復糾結(jié),人物的心理也隨著海峽的顏色而變化。大海無情吞噬小艾友夫的生命,因而,沃爾茂與呂達之間本來不牢固的夫妻之情,顯得更加脆弱,隔閡也越來越深;沃爾茂與艾斯達的兄妹關(guān)系,變得更加曖昧與離奇;呂達與艾斯達的姑嫂關(guān)系,矛盾變得更加清晰;艾斯達與博杰姆的戀人關(guān)系,感情變得越來越冷淡;艾斯達與死去的小艾友夫之間,似乎變成了同一個人等。變幻的大海峽灣,正是劇中各種人物復雜關(guān)系的象征;洶涌的大海峽灣,正是表面平靜之下矛盾重重心理之象征;各種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交叉相聯(lián),自然世界的大海峽灣成為人類心理世界的影像,而人類心理的世界又與自然世界的大海峽灣相互對照。于此,劇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情感與命運,與大海峽灣的“睡蓮”、“逆流”等意象相關(guān)聯(lián),自然與人文的世界融合在一起。自然世界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可以看作以人類為主體的倫理景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同時具有深刻的倫理意義,而離開了這樣一些地理的景觀,人類的情感世界也許就表現(xiàn)得不那么完整。正如提起“睡蓮”,就會讓人想起小艾友夫與艾斯達;看到“逆流”,會想到小艾友夫的死亡,以及其親人間激烈的內(nèi)心與情感沖突等。一重重生動而豐富的倫理景觀,蘊涵有多重深厚的哲理意蘊。
一是對于人類責任的探索。小艾友夫被大海奪去性命之后,劇中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各種矛盾沖突越來越明顯;對于人類責任的爭論與思考,成為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沃爾茂是一位學者,正在寫作《人的責任》一書,時刻將“人的責任”掛在嘴邊。年輕之時,他對妹妹艾斯達有責任,為了她未來的幸福生活,看中呂達的“黃金”和“綠樹林” [2]150并與之結(jié)婚;他們的婚姻并不是以愛作為基礎(chǔ),婚后并不幸福。有一次他從高山上療養(yǎng)回來,決定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發(fā)誓將責任轉(zhuǎn)移到兒子小艾友夫身上,打算傾盡所有精力將其培養(yǎng)成快樂而高尚的人,但由于兒子被海底的暗流卷走,他的理想再次中斷??梢钥闯?,一味想對他人負起責任且強調(diào)人類責任重要性的人,并沒有真正負起對他人的責任,也沒有真正為家人提供生命保障。妹妹艾斯達因為他的留戀而時刻困惑,沒有正常的戀愛與家庭生活,并疏遠了與追求者博杰姆之間的關(guān)系,最后不得不離開他而到異鄉(xiāng)生活。對于小艾友夫并沒有盡到責任,因為與呂達一味縱情于肉欲享受,而忽視了小孩的安全與成長,致使嬰兒時期的小艾友夫從桌子上摔下來,成為一個跛腳的孩子,不能正常行走與跳躍。他后來將所有希望放在兒子身上,一方面是要躺避呂達內(nèi)心永無止盡的私欲,另一方面是感覺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而將所有的希望轉(zhuǎn)移到下一代身上。兩種責任都不是人類真正的責任,他實際上是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對于自己的前途沒有把握,對與呂達的婚姻沒有保障,也并沒有給艾斯達帶來真正的幸福;由此可見,他對人生的理想沒有實在的內(nèi)容與具體的實現(xiàn)方式,更無法認清人生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因而,大海峽灣不停變幻的景象,正是沃爾茂內(nèi)心空洞與虛無的影像。
二是對于生與死的思考。小艾友夫的離奇死亡,給仍然活著的大人們以警醒,他的父母及親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人類生與死的問題:人類的生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tài)?死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tài)?人類該怎樣面對生命?又該如何面對死亡?沃爾茂想起在高山上休養(yǎng)的經(jīng)歷,因為迷路在山里走了一天一夜,深刻體驗到死亡的滋味:“我只是拖著腳步在懸崖峭壁中間走過去——仔細欣賞死后的恬靜、舒服的滋味?!?[2]168也許就是這種死亡的經(jīng)歷,讓他回歸家庭后改變了想法,不再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寫作上,而是全力以赴將小艾友夫培養(yǎng)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只可惜兒子的離去讓他的計劃無法實施。后來,沃爾茂與呂達發(fā)現(xiàn)海峽里的輪船如往常一樣停在碼頭時,那是小艾友夫死亡的地點,船員們依然在做著自己的事情,并沒有受到死亡事件的影響,兩人終于認識到:“人生是無情的”,“生活照常進行”。 [2]164他們認為以前只是將目光集中在眼前的生活,局限于自己建構(gòu)的狹隘的自我世界里,并沒有看到外面更為廣闊的大千世界;小艾友夫的死亡反而讓兩個人的心靈產(chǎn)生了共鳴,由此看到海峽之外更為開闊的天地,他們的精神也獲得新生:“往上走——朝著山頂走,朝著星球走,朝著偉大肅靜的地方走?!?[2]173勃蘭兌斯對此評價:“我們看到人們的感情又形成,又轉(zhuǎn)化,我們看到他們死亡了,但又以另一形式重生。” [4]317此刻,他們認識到人生的要義并不在于自我的小情感,而是通過自己的力量幫助那些海邊無家可歸的孩子,讓他們能夠過上溫飽的生活并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才是人類生命存在的責任與意義。
三是對于人性善惡的思索。海峽有時候風平浪靜,能夠與人類和諧相處,是人類詩意棲居的家園;海底有時候卻涌動無數(shù)股暗流,更奪去了人類的性命。人性何嘗不是如此?有時候很平靜,一切向善,然而,有時候卻有丑惡的一面,甚至走向極端。易卜生在劇中刻畫了人性丑惡的眾生相: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不負責任,有的人意志薄弱,有的人對感情朝三暮四,有的人又放縱情欲等等;這些人性的弱點,在沃爾茂、呂達、艾斯達等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顯現(xiàn),也許有的人身上并不只有一項弱點,而是有著多重的弱點存在。然而,劇作家的意圖并非僅僅在于揭示人性之丑惡,更重要的在于表現(xiàn)“變化規(guī)律”:人性中并不只有惡的一面,更應(yīng)該朝著向善的一面發(fā)展;人類應(yīng)該有能力全面負起責任,不能只是局限于自我的小圈子里,每一個人都應(yīng)建立對自我、對家庭、對社會、對人類等的責任心;所有這一切,只因為宇宙間有著“變化規(guī)律”,海峽可以從洶涌變成平靜,人類也可以從無情變得有情,人性更可以從罪惡變得善良。因此,當呂達看到海灘上住在破茅草房的孩子們無家可歸時,她開始轉(zhuǎn)變,表示“要在這件事上教育自己,培養(yǎng)自己,鍛煉自己” [2]171,沃爾茂此時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他們第一次從自我約束的小圈子中跳了出來,找到人生責任的實在內(nèi)容與意義,認識到了生存的價值與意義,最后約定要一起照顧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并一起攜手“朝著偉大肅靜的地方走” [2]173。大海峽灣亦有平靜與風暴,亦有潮漲與潮落,是宇宙間最為自然的存在物;人生亦如此,有高峰亦有低谷、有哭泣也有歡笑,人類的責任在于能夠平靜面對人類的生死,亦摒棄人性之惡而一切向善。易卜生在后期眾多戲劇中,對于高貴和諧人性的建立有著一種美好期待,體現(xiàn)了作為一位戲劇作家所應(yīng)具備的人文情懷。
《小艾友夫》正是在大海峽灣空間建構(gòu)上,展現(xiàn)了人世間最為豐富的倫理景觀,并體現(xiàn)了易卜生對人生各類問題的哲理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