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伏清,彭文桂
(1.湘潭大學 哲學系,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都市職業(yè)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
尊孟與非孟
——韓愈孟學觀探析
李伏清1,彭文桂2
(1.湘潭大學 哲學系,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都市職業(yè)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孟學思想是韓愈儒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尊孟與非孟是韓愈孟學思想的一體兩面。其孟學思想不僅是孟學轉(zhuǎn)型的開端,也是論“道統(tǒng)”、重“心性”的宋學的重要思想課題,更是宋代“四書”得以升格集結(jié)的重要推動力量。概而言之,韓愈的孟學思想是探討“唐宋儒學轉(zhuǎn)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系統(tǒng)地了解韓愈經(jīng)學思想的重要部分。
韓愈;尊孟;非孟
正如歷史上的“尊孟”與“非孟”兩股思潮并行一樣,韓愈思想有著“尊孟”與“非孟”的雙面性,而無論是“尊孟”還是“非孟”,不僅對孟學思想的走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儒學思想的發(fā)展乃至整個中華學術(shù)思想的流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遺憾的是,較之于韓愈的尊孟思想,后人對韓愈非孟思想的關(guān)注和探討可謂少之又少。本文試圖彌補這一缺憾,以求教于方家。
孟子在宋代以前的社會和文化地位與先秦諸子無異,處于不著不察狀態(tài)。其亞圣的顯赫地位是被逐漸抬高的,而這正歸功于唐宋儒學轉(zhuǎn)型中的一個重要思潮,后人稱之為“孟子升格運動”。
孟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封為“亞圣”配享太廟,用“孔孟之道”來指代正統(tǒng)儒學,這些都是宋代以后的事。孟學地位的變化基本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察:為《孟子》作注或引用《孟子》的情況;孟子在儒家道統(tǒng)中的情況;孟子是否被祀奉于太廟;《孟子》是否被列為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即是否被定為經(jīng)典。孔子歿后,儒分為八,孟子只是儒家八派之一,《孟子》也只是以“子”的身份存在。漢代,針對《孟子》設(shè)置“傳記博士”,《孟子》作為輔經(jīng)之書被視為傳,地位較之前有所上升。由漢及初唐,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都徘徊不前,基本處于沉寂的狀態(tài),士林中常以“孟荀”并稱,更有以盧照鄰和權(quán)德輿為代表提出的“荀孟”之稱。自中唐伊始,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開始悄然發(fā)生變化,關(guān)注孟子的人逐漸增多,并被韓愈列入道統(tǒng)。到宋代,孟學升溫,孟子入廟,《孟子》升經(jīng),“孟荀”逐漸被“孔孟”取代。《孟子》由子到傳再到經(jīng),中唐入宋,孟學地位的實質(zhì)性變化就是周予同先生所說的“孟子升格運動”。
韓愈作為中唐思想界活躍的人物,以其“抑荀揚孟”的主張,在“孟子升格運動”中扮演著發(fā)端者的角色。正如清人趙翼所說,宋人尊孟子,其發(fā)端于楊綰、韓愈,其說暢于皮日休。韓愈在“孟子升格運動”中之所以起著關(guān)鍵性的作用,就尊孟而言,一方面韓愈是唐代思想界較為突出的代表,而尊孟又是韓愈思想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韓愈尊孟的方式跟前人不同且對孟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韓愈為何要尊孟?首先,這是中唐孟子升格和儒學轉(zhuǎn)型的大環(huán)境所致,韓愈只不過是這一轉(zhuǎn)型過程中一個鏈接體;其次,孟子和韓愈所處的時代都是戰(zhàn)亂頻仍,儒家思想在外部爭鳴中,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直接威脅其獨尊的地位,而孟子辟楊朱拒墨子和韓愈排佛抑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韓愈深信只有孟學才是中唐社會的一劑良藥;最后,韓愈自身的儒家素養(yǎng)和強烈的社會擔當意識是其學緣基礎(chǔ),韓愈的“欲自振于一代”的氣概和孟子“舍我其誰”的英雄氣節(jié)二者如出一轍。
就內(nèi)容而言,韓愈的尊孟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續(xù)“孔孟”道統(tǒng)
孔子歿后的儒門八派都自稱得孔門真?zhèn)?,儒家?nèi)部派系林立,故儒學道統(tǒng)也是五花八門。在相當長時期內(nèi),顏淵、荀子的地位都比孟子高,常有“周孔”、“孔顏”的提法,即使到唐初,顏淵的地位都是在孟子之上的。到中唐,楊綰上書建議將《孟子》列入科舉考試的范圍之內(nèi),此舉雖未被采納,但掀起了尊孟的浪潮,韓愈更是將孟子列入儒家道統(tǒng)。在《原道》一文中,韓愈指出:“堯以傳之舜,舜以傳之禹,禹以傳之湯,湯以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盵1]4。韓愈將儒家道統(tǒng)追溯到堯、舜、禹時代,在儒家諸多傳“道”脈絡(luò)中采用“孔、曾、子、孟”的傳承路線,認為這才是圣人之“道”傳續(xù)的唯一路徑。在這一“道統(tǒng)”中,孟子扮演著傳“道”者與衛(wèi)“道”者的角色,是圣人之道的唯一傳人,無疑有助于孟子在儒家地位的提高。
從孔子到韓愈,歷朝歷代的大儒比比皆是,地位最高者可算荀子和顏淵。秦朝重用法家思想,而韓非子、李斯法家代表人物均出自荀門,荀子思想在秦朝的地位明顯高于孟子思想。自漢至唐,孟、荀基本處于齊名的狀況,“孟荀”也是儒士中常見的提法。另外,“孔顏之樂”在相長一段時期被奉為儒家的代表詞,在這時期顏淵的地位高于孟子是不言自明的。到唐玄宗時,顏淵還被封為“亞圣”、“兗國公”,而孟子幾乎不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所關(guān)注??身n愈為何不順著前代學術(shù)的路經(jīng)尊荀或尊顏,而是建立孟子位列于其中的儒家道統(tǒng),把荀子、顏淵都置于“道統(tǒng)”之外呢?筆者分析,主要在于其建立“道統(tǒng)”本身就受到孟子的啟迪。
關(guān)于韓愈建立“道統(tǒng)”的原因分析眾說紛紜,但最有影響力的是受佛教法統(tǒng)的影響和孟子思想影響這兩種說法。陳寅恪先生的觀點頗有代表性:“退之自述其道統(tǒng)傳授淵源固由孟子卒章所啟發(fā),亦從新禪宗所自稱者摹襲得來也?!盵2]320筆者也認為,孟子是其“道統(tǒng)”說得以建立的最重要因素。韓愈尊孟,這為學術(shù)界所公認,尊孟言語在韓愈的文章中多處可見。如《讀荀子》一篇名為談荀子,實為尊孟,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大半內(nèi)容是在尊孟。開篇則言:“始吾讀孟軻書,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為孔子之徒?jīng)],尊圣人者,孟氏而已?!彪S后又言:“火于秦,黃老于漢,其存而醇者,孟軻氏而止耳。”最后,“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楊,大醇而小疵”[1]111-112。韓愈在這里很明確地說明為何尊孟,而將荀子和楊雄排除在儒家“道統(tǒng)”之列。在《孟子·盡心下》中,孟子對儒家道統(tǒng)有過清晰的表述:“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盵3]343-344“五百年必有王者出”,韓愈順著儒家的這一思想邏輯,將儒家“道統(tǒng)”延續(xù)至孟子、自身。如果說儒者韓愈的“道統(tǒng)”說受佛教影響,那么這種影響充其量也只能是“道統(tǒng)”說得以建立的外因,而孟子學說才是其“道統(tǒng)”說建立的內(nèi)在因素。
(二)宣揚“夷夏之防”,排異端
中唐的韓愈,身處佛道馳騁、儒學式微的大環(huán)境中,一心想振興儒門,光大圣人之“道”。但韓愈在排佛抑道的過程中,并不是不分主次,而是有所偏向,把主要矛頭指向外來的佛教。這是因為,在唐代,儒釋道三家并立的時代,佛教雖為外來文化,卻異常盛行,嚴重地威脅儒家的正統(tǒng)獨尊地位和道教“皇親國戚”的至尊地位,在三家相互攻訐的過程中,兩家本土文化即儒家和道家常有聯(lián)合起來抑制佛教的傾向,這是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本能的排斥和槍打出頭鳥思維的雙重結(jié)果。
韓愈排佛的又一利劍便是儒家常談常新的老話題——“夷夏之辨”。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開“夷夏之辨”之先河,“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4]。孟子接過孔子大談“夷夏之辨”,“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3]112,劃清夷夏文化之楚漢河間,標榜華夏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貶斥“夷狄”。“夷夏之辨”是孟子“四辯”中的一辨,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韓愈尊孟勢必會關(guān)注這一思想,且這一思想對排斥外來的佛教極為有利。大論“夷夏之防”,以排斥異端,這是韓愈尊孟思想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效仿孟子在“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3]138的話語環(huán)境中排佛。
可以說,韓愈的排佛將孟子的“華夷之辨”與斥異端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韓氏多次提到自己的排佛是受孟子影響,多次將釋老比之楊墨。在《與孟尚書書》中,韓愈有言:“釋老之害過于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韓愈乃欲全之于已壞之后?!m然,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1]888表達了效仿孟子排斥異端的決心。在《上宰相書》中有言:“今有人生七年而學圣人之道以修其身?!薄捌渌x皆圣人之書,楊墨釋老之學無所入于其心”[1]646。在韓愈心中“自孔子沒,群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1]1114,“求觀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1]1115,常以孔孟之道“存圣人”之志以斥釋老。
韓愈的排佛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諫迎佛骨表》《原道》《與孟尚書書》等篇章中。其中韓愈不顧生死向憲宗上奏《諫迎佛骨表》,無疑是韓愈表達排佛思想最強烈的一篇。此文從四方面入手辟佛,開篇便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1]2904,貶斥佛教為外來夷狄之雕蟲小技,認為“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能,衣服殊制??诓谎韵韧踔ㄑ?,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1]2905。文章分別從言語、服飾及儒家綱常倫理論述佛教與華夏文化尤其是與儒家文化的種種沖突。可見,“夷夏之辨”是韓愈反佛的重要武器。正統(tǒng)和異端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夷狄之法”在“夏”的大勢流行勢必導(dǎo)致傷風敗俗,媚惑人心。
《諫迎佛骨表》一文給韓愈本人帶來的后果嚴重,但就反佛而言,可謂擲地有聲,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宋初三先生”及柳開等人對韓愈排佛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中孫復(fù)認為如果沒有韓愈排佛,天下人都將淪為夷狄。后人對韓愈郊仿孟子斥異端這種行為多有議及,王十朋認為,“孟子以浩然充塞天地之氣,而發(fā)為七篇仁義之書,韓子以忠犯逆鱗、勇叱三軍之氣,而發(fā)為日光玉潔、表里六經(jīng)之文。故孟子辟楊墨之功,不在禹下;而韓子抵排異端,攘斥佛老之功又不在孟子下”[5]。蘇東坡也認為,“五百余年而后得韓愈,學者以愈配孟子,蓋庶幾焉”[6],“退之以臣民之資格,痛斥力詆,不稍諱避,其膽識已自超其儕輩矣”[2]326。
(三)以己解經(jīng):盡信書不如無書
韓愈受孟子思想影響是全方位的,在對待傳世文獻的可信度方面也深受孟子影響。孟子在對待傳世文獻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在《孟子·盡心下》篇章中,孟子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3]319。于讀書和治學,孟子主張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獨立,不能迷信于《尚書》?!渡袝窞槿寮医?jīng)典著作之一,在孟子時代雖未取得經(jīng)的地位,但在儒士心目中的地位卻是很高的。孟子對這樣一部權(quán)威著作保持獨立思考,勇于懷疑,體現(xiàn)了圣賢嚴謹?shù)闹螌W風范。這樣一種學術(shù)態(tài)度對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如疑古、疑經(jīng)思潮的泛起,這種“不信《書》”的最高峰則是清代“疑古辨”派的出現(xiàn),按照“層累”的規(guī)則,“疑古辨”派幾乎對所有經(jīng)典文獻產(chǎn)生懷疑,在當時的學術(shù)界引起了震動。
韓愈身處的中唐,儒學仍恪守章句家法,毫無生機活力。儒家經(jīng)典雖被奉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但在更多的時候只是求仕的一塊敲門磚,專心研讀經(jīng)典,探圣人之旨的極少。面對昌盛的佛、道,儒家顯得疲憊無力,無法應(yīng)對釋老的高深理論。韓愈一心要排佛抑道,光大儒門,但現(xiàn)形的經(jīng)學無法擔此重任,勢必要改變傳統(tǒng)的章句訓(xùn)詁之學,而韓愈尊孟,很自然地從孟子思想中吸取營養(yǎng)。自漢至中唐,絕大數(shù)經(jīng)學家嚴守“注不破疏,疏不解注”的家法,對圣人的真實意旨很少有自己的思考。以孟子繼承者自居的韓愈,為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大膽沖破傳統(tǒng)的解經(jīng)方式,“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jīng)究終始”[7],對傳、注乃至經(jīng)都產(chǎn)生懷疑,舍傳求經(jīng),以己意解經(jīng),刪減經(jīng)文。
總之,韓愈對傳、注、經(jīng)都懷疑,保持自己思想的獨立,深究圣人之旨,與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如出一轍。
韓愈尊孟,世人共知,也是后世學人探討研究的重要課題,但韓愈也有非孟的主張。較之于韓愈的尊孟思想,后人對韓愈非孟思想的關(guān)注和探討可謂少之又少。而筆者認為,非孟思想是韓愈孟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這點談韓愈的孟學思想,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完整的。韓氏尊孟主要體現(xiàn)在孟子其人其思想方面,而非孟則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孟子》一書作者的看法上。
關(guān)于《孟子》一書的作者,歷史上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孟子》是由孟子和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的,而主導(dǎo)者是孟子。最早提出這種觀點的是漢代司馬遷,據(jù)《史記·孟軻荀卿列傳》中記載:“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8]指出《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完成的。第二種觀點認為《孟子》是孟子一個獨自完成的。持此觀點者有趙岐、朱熹、金履祥、閻若璩等人。其中,趙岐的影響最大,趙氏認為《孟子》之所以謂之《孟子》,就是因為此書是由孟子所作。朱熹、金履祥、閻若璩等人從不同角度論證趙岐觀點的正確性。第三種觀點認為《孟子》是由孟子的門人萬章、公孫丑等人根據(jù)孟子生前的言行編撰而定的。最先提出這種觀點的是韓愈和他的好友張籍。韓愈在與張籍的往來書信中對這一觀點有明確的表述:“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歿,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1]553這三種觀點中,以下筆謹慎、以實記史的司馬遷的觀點最具權(quán)威性,也最有說服力。趙岐、韓愈同為尊孟,但在《孟子》作者這一問題上的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趙岐尊孟,認定《孟子》其書的作者是孟子,是在情理之中。韓愈尊孟,卻認為《孟子》其書的作者不是孟子,而是其弟子。這似乎與韓愈的尊孟有出入,該如何理解韓愈對孟子的矛盾態(tài)度?韓愈為何會提出這樣一種觀點,又對他的尊儒反佛、反道思想造成怎樣的沖突呢?
從韓、張的書信往來中可知,張籍力勸韓愈郊仿孟子著書立說以排異端,而韓愈認為自己未到著書立說的年齡,應(yīng)以實際行動捍衛(wèi)、發(fā)揚圣人之道而加以拒絕?!叭羲斐善鋾?,則見而怒之者必多矣,必且以我為狂為惑。其身之不能恤,書于吾何有?”[1]561孟子承周孔之道,辟揚、墨,斥“揚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3]138,晚年“退而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9]452,《孟子》一書便是孟子思想的體現(xiàn)。張籍認為韓愈乃當代孟子,應(yīng)仿孟子著書揚圣人之旨,排斥佛道。但韓愈此時因各種原因不想或不能著書,又沒有充足的理由說服張籍贊同自己,于是便提出《孟子》非孟子所著的說法。而從《重答張籍書》中可推導(dǎo)出,張籍對韓愈的這種觀點予以默認。韓愈、張籍之所以會認定《孟子》非孟子所著,在韓、張的著作中并無記載,但支持韓愈觀點的晁說之、崔述似乎給出了很好的解釋。晁說之認為韓愈關(guān)于《孟子》非孟子所作的言論并非妄發(fā),最有力的證據(jù)就是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謚”,而孟子著書時,所見諸侯不可能全部已死,此謚號必是后人所稱。崔述在《孟子事實錄》中提出三個觀點,皆是針對“孟子自撰”論而發(fā):“《孟子》七篇之文往往有可議者。如‘禹決汝、漢,排淮、灑,而注之江’,‘伊尹五就湯,五就桀’之屬皆于事理未合。果孟子所自著,不應(yīng)疏略如是,一也。七篇中,稱時君皆舉其謚,如梁惠王、襄王、齊宣王、魯平公、鄒穆公皆然,乃至騰文公之年少亦如是。其人未必皆先孟子而卒,何以皆為謚,二也。七篇中,于孟子門人多以子稱之,如樂正子、公都之、屋廬子、徐子、陳子皆然;不稱子者無幾。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稱其門人皆曰子,三也?!盵9]433正是因為有這些疑問所在,韓愈認為《孟子》是孟子所著,不利于孟學思想的發(fā)揚光大,而認定《孟子》非孟子所著??梢?,韓愈這一非孟實則是為了更好地尊孟護孟。
關(guān)鍵是,“言意之辨”中,自著“本文”尚且難能表達“本意”,即有“言不達意”之時,更何況是他人呢?!睹献印芳热环敲献佣瞧溟T人所著,是否又能準確無誤地反映孟子思想的原貌或孟子之“本意”呢?韓愈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從此,韓愈的尊孟思想中便有了“疑孟”的思想因子,也為中晚唐及宋的“疑孟”思想拉開了“閥門”。
韓愈尊孟非孟思想不僅是孟學轉(zhuǎn)型的開端,也是宋代“四書”得以升格、集結(jié)的重要推動力量,更是論“道統(tǒng)”、重“心性”的宋學的重要思想課題,因此,在唐宋儒學轉(zhuǎn)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一)掀起孟學升溫的序幕
中唐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被視為“儒門”八派中一派的一員,孟子其書,也只被視為“子”學一類,儒家思想傳承譜系中更沒有孟子的位置。韓愈首提儒家“道統(tǒng)”,把孟子列為儒家“道統(tǒng)”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員,以“孔孟”并稱,盛譽孟子拒異端、息邪說之功,極力將孟子推向神壇。盡管唐代未將《孟子》列為經(jīng),卻拉開了“孟子升格運動”序幕,為孟學在宋代的興旺燃起了點點之火。
(二)推動經(jīng)學的轉(zhuǎn)型
韓愈作為晚唐儒學的捍將,其經(jīng)學思想頗為豐富。韓愈的經(jīng)學思想主要有他的“道”論,即明圣人之“道”、溯“道”之原、序“道統(tǒng)”和對傳統(tǒng)解經(jīng)方式的背離。而在這個“道”論中,韓愈認為思孟派才是儒家正統(tǒng)。因此,其孟學思想自然而然也就成為韓愈經(jīng)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韓愈在《與孟尚書書》《原道》中都對孟子大加贊賞:“孟子雖賢圣,不得位,空言無施,雖切何補。然賴其言而今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貴王賤霸而已?!盵1]887又說:“然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袵而言侏離矣。故愈當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盵1]887-888在“道統(tǒng)”論中又將孟子置于關(guān)鍵的地位,重談孟子所喜的心性,意圖將儒家的外王世功之學轉(zhuǎn)向內(nèi)圣修養(yǎng)。韓愈對孟子的褒揚拓展了經(jīng)學的空間,也使得孟子在經(jīng)學界的地位愈來愈高。加之,韓愈和其弟子李翱合著《論語筆解》打破傳統(tǒng)治經(jīng)方式,以己解經(jīng),這些為經(jīng)學關(guān)注視角的變化和整個經(jīng)學的轉(zhuǎn)型都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11]。
(三)開啟宋學新局面
韓愈首發(fā)《小戴禮記》中之《大學》,談心說性,以維護封建倫理;《論語筆解》一書,一改傳統(tǒng)章句訓(xùn)詁的治經(jīng)方式,開啟一代學風;李翱作《復(fù)性書》闡發(fā)《中庸》思想,這些為“四書”在宋代的集結(jié)打下了很好的基礎(chǔ)。韓愈的這些言行直接影響著“唐宋儒學的轉(zhuǎn)型。
中晚唐儒學復(fù)興是唐宋儒學轉(zhuǎn)型的嚆矢,是完整的思想之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韓愈則是這一轉(zhuǎn)型時期準備階段的關(guān)鍵人物,在唐宋儒學變革中,韓愈起著牽針引線的作用。對于這一點,國學大師錢穆、陳寅恪等都有議及。錢穆認為“治宋學必始于唐,而昌黎韓氏為之率”[10],陳寅恪有言:“唐代之史可分為前后期,前期結(jié)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后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guān)于社會經(jīng)濟者如此,關(guān)于文化學術(shù)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學術(shù)史上承先啟后轉(zhuǎn)舊為新關(guān)捩點之人物也。”[2]332
需要指出的是,韓愈思想之所以對宋學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其孟學思想功不可沒。無論是“道統(tǒng)”中對孟子的突出,還是談心說性,都是韓愈重建儒學理論系統(tǒng)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宋學的關(guān)注點。從這個意義而言,韓愈的孟學思想不僅是孟學升溫的重要力量,也是儒學轉(zhuǎn)型不可忽視的力量。而韓愈對“孟子自撰”論的否定,則成為唐宋“疑孟”的重要切入點和“非孟”的重要攻擊點。歷史上的尊孟與非孟兩股思潮并行不悖,成為中國思想史壯麗的景觀,韓愈集尊孟與非孟于一身,是這一美麗景觀中引人注目的景點之一。而其尊孟非孟思想,也如其《論語筆解》所反映的經(jīng)學思想一樣,與儒學復(fù)興這一思想主題內(nèi)在一致[11]。
[1]中國古典文學基本藏書.韓愈文集匯校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陳寅?。擁n愈[M]//金明館叢館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3]孟子[M].萬麗華,藍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4]論語[M].張燕嬰,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27.
[5]王十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63.
[6]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316.
[7]韓愈.韓昌黎詩系年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82.
[8]四庫全書.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第24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52.
[9]崔述.孟子事實錄[M]//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4:1.
[11]李伏清,彭文桂.韓愈經(jīng)學思想探析——以《論語筆解》為中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2014-06-1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2FZX015)
B241.9
A
1000-2359(2015)02-0089-05
李伏清(1981-),女,哲學博士,湘潭大學哲學系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湘潭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湘學和近現(xiàn)代思想研究;彭文桂(1984—),女,湖南都市職業(yè)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