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fēng)。
樂游原地處長安東南,因其地勢軒敞,視野開闊,每逢上巳、重陽等節(jié)日,常有不少人士登臨游賞。杜牧秋日來此,面對漢代五陵之遺址,不禁感慨盛衰無常、興廢有時,遂成此篇。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登臨之作,并不愿拘泥于細節(jié)的景致中,做窮形盡相的描眉畫角,而常以大手法、大筆墨營造出一種大境界和大氛圍,為隨后的抒情懷古蓄勢。首局“長空澹?!?,意境何其闊大遼遠;“孤鳥”飛沒,又盡顯景物之蕭條。詩人仰望蒼穹,俯視萬象,低首沉思,眼前所見幾乎都似泡影般變幻明滅,直使人有“萬古銷沉向此中”之感。
第三句緊承以上隱含的詠史懷古之意,以“看取”二字;1領(lǐng)下文。這里采用呼告的修辭格,以斬絕語氣提請讀者關(guān)注和警醒那極具代表性的“漢家事業(yè)”。漢家盛業(yè),青史燦然,早已彪炳史冊,而今詩人登上樂游原,唯一可作歷史見證的漢代“五陵”(五座帝王陵墓),竟如此的寂寞荒蕪,在瑟瑟秋風(fēng)之中,益愈顯得荒寒蕭瑟。秋風(fēng)起,在一般人眼中,自然會有樹鳴悲風(fēng)這樣的景致,然而在杜牧的詩中居然是“無樹起秋風(fēng)”,這一技法被清代施補華稱為“加一倍寫法”,并稱贊這一句詩曰:“陵樹秋風(fēng),已覺凄慘,況無樹耶?用意用筆甚曲。”
杜牧此詩,于廣袤蒼茫的空間背景中,寄寓了深沉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形象傳神,感慨良深,從而彰顯出自己的藝術(shù)個性。
——王朝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