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堃+劉新陽
【關鍵詞】智能手機;博物館;參觀導覽
【摘要】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廣泛運用引起了博物館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社教領域,一些博物館正通過智能手機的應用軟件為公眾提供導覽服務,增強觀眾體驗。本文通過回顧智能手機及其應用軟件的發(fā)展,歸納出手機博物館應用軟件的特點,重點介紹了中山艦博物館智能手機導覽應用軟件的開發(fā)和利用情況,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分析了此類軟件所面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并對今后博物館陳列與參觀模式的變化進行了探索。
博物館是文化的寶庫,它應當將豐富的自然、社會、歷史文化結晶奉獻給全社會,服務好人民大眾,在傳播知識中啟迪智慧,從而建構文化。然而在社會全面信息化的今天,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有些觀眾參觀完博物館后仍感覺到淺嘗輒止、意猶未盡。感嘆之余,這種發(fā)展的不匹配促使博物館亟需轉變原有的發(fā)展思路,在時間、空間、廣度和體驗深度上找到新的平臺來拓展自身的影響力,提升自身的社會競爭力,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正在蓬勃發(fā)展,博物館的數(shù)字化升級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數(shù)字時代“無墻博物館”和全新的“展”與“觀”模式正在構建[1]。
一、博物館發(fā)展面臨的矛盾
1.豐富的展品資源與有限的實體展館之間時空的矛盾
隨著免費開放政策的落實,各地博物館一改往日的蕭條景象,成為人們提升文化品位的好去處。由此,大批觀眾涌人博物館,人們在感嘆先輩智慧結晶的同時,實體博物館在時間開放上的固定和空間容量上的有限,很難全方位服務好觀眾。全天候、多角度的參觀方式呼之欲出。
2.固定的布展模式與靈活的觀看模式之間的矛盾
數(shù)字時代,人類的閱讀習慣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單一、連續(xù)、線性的觀看模式已經(jīng)逐漸向非線性、發(fā)散式的方式轉變,觀眾開始習慣于可以高度個性化地定制自己所喜歡的內容進行觀看。但是,博物館里固定的展覽布局和既定的講解、觀展路線,對于觀眾多樣化的需求則顯得僵化。
3.教育方式卜-的陳舊和服務連續(xù)性上的脫節(jié)
過去博物館往往強調對物的收藏和保護,以“物”為重點,卻忽視、弱化了自身的教育和社會服務職能,從而在教育形式上過于單一,沒有針對性,缺少觀眾互動;教育的時效只在博物館內完成,缺乏持久性,倘若在沒有講解服務的情況下,觀眾對展覽和文物的理解收效甚微。
因此,博物館應回到“以人為本”上來,尋求適于數(shù)字時代的全新的發(fā)展模式,因為博物館所扮演的角色“已不限于回顧歷史、灌輸知識,而是積極通過博物館研究和展示,傳達當代社會的種種問題與現(xiàn)象,并且構建大眾對于博物館文化的認知,躋身到參與社會文化重構的行列中”【2】。
二、博物館的數(shù)字化升級工作
博物館的數(shù)字化升級T作,正在解決傳統(tǒng)博物館在發(fā)展中所面臨的各種矛盾。通過形式多樣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實現(xiàn)展覽內容的深度延伸,展品廣度的擴展,展廳空間的延續(xù),宣教服務和觀眾體驗時間的延長。
1.數(shù)字化與網(wǎng)絡化
正如國際上興起的數(shù)字化博物館一樣,我國的博物館也開始走上利用現(xiàn)代科技來促進博物館發(fā)展的道路。目前國內的大多數(shù)博物館都擁有自己的網(wǎng)站,運用網(wǎng)絡展示在陳列展覽、文物研究、社會教育等方面的成果。通過館藏文物系統(tǒng)和數(shù)字化建模館藏文物,從而實現(xiàn)管理的信息化、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這在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上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勢不可擋的趨勢[3]。
2.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運用
虛擬現(xiàn)實是一種可以形成仿真事物和環(huán)境的技術,參觀者在虛擬的環(huán)境中進行如同真實世界中的各種活動。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良好的互動性,使觀眾完全地融入其中。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塑造的仿真環(huán)境可以使觀眾不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還可以進行交互式的參觀。虛擬展廳解決了觀眾因種種原因不能到博物館現(xiàn)場參觀的遺憾[4]。
3.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多媒體技術通過建設多媒體資源庫,運用聲、光、電等方式進行音頻導覽、視頻影像、投影幻燈、目錄電子化展示、專著和期刊信息化、遠距離教學等。使用多媒體技術極大地豐富了博物館社教的手段,使觀眾既能通過實物學習知識,又能通過多媒體形象生動的展示提升興趣,增長見識。
當各種新潮的媒體和產(chǎn)品逐漸融人人們的生活時,博物館應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來提升自己的知識傳播、社會教育、藝術欣賞、管理服務水平,如何將各種文化融入到博物館文化之中,對人們的思想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
三、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產(chǎn)物。它能使用戶在移動狀態(tài)下,運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地接入3G、WLAN、WiMax等移動網(wǎng)絡訪問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除了能享受基本通信功能外,還能提供許多的應用服務和功能。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由移動終端、移動網(wǎng)絡和應用服務三要素組成[5]。
移動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設備。由于智能手機有著便攜的特點,因此倍受用戶的青睞,近幾年發(fā)展勢頭迅猛,更新?lián)Q代非???。在智能手機上運行的操作系統(tǒng)主要有蘋果公司的iOS系統(tǒng)和谷歌公司的Android系統(tǒng):為了滿足人們日常辦公、出行、購物、就餐等各種需求,根植于操作系統(tǒng)上的應用軟件被不斷地豐富與完善。2008年,蘋果公司推出了“APP Store”這種全新的商業(yè)模式,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其提供的平臺為iPhone、iPad等產(chǎn)品開發(fā)應用軟件?!癆PPStore”不光簡化了iPhone手機應用程序的下載和安裝過程,同時也形成了功能齊全的軟件資源庫。而Android系統(tǒng)是開源的操作系統(tǒng),其普及和運用更為廣泛,因此吸引了眾多的團隊和公司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出更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來擴充手機的使用領域。
近些年,智能手機的應用軟件種類繁多,其功能幾乎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只要是人們能想到的,應用軟件都能實現(xiàn):當各類手機應用軟件給使用者帶來便利時,博物館也希望它能在宣傳教育、陳列展覽、館藏文物、場館管理中大有作為,通過吸收和借鑒商業(yè)領域內的成熟經(jīng)驗與成功模式,在內容策劃、觀眾體驗、營銷宣傳等方面形成博物館自己的特色。具體來講,除了常用的圖片、文字、音頻、視頻、動畫、3D影像等基本功能外,在博物館的運用中,增強實景技術能突破空間、時間以及其它客觀限制,使觀眾感受到“身臨其境”的逼真性,可被用于場景模擬復現(xiàn)、展示藏品細節(jié)等方面;同時,定位技術能實現(xiàn)實時導航與指引、路線推薦等功能,支付手段可以用作文化商品的銷售與票務信息,社交功能能把觀眾感興趣的內容分享擴散,信息推送功能將對最新的展覽資訊進行廣泛的宣傳,后臺統(tǒng)計功能可用于實現(xiàn)博物館的管理與引導。
四、智能手機的博物館應用軟件
在國外,智能手機的博物館導覽軟件經(jīng)過了幾年的發(fā)展,技術已經(jīng)趨于成熟。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應用軟件能模擬還原發(fā)掘場景,倫敦博物館的手機軟件通過對街頭特定景物的拍攝,能展現(xiàn)該地點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圖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手機軟件能將兵馬俑的虛擬場景進行模擬,等等。可以說智能手機的博物館應用軟件給博物館帶來了創(chuàng)造性的變革,從單純向觀眾傳遞展覽內容、講授藏品知識、吸引觀眾來館參觀,逐步擴展到為公眾身處的各種環(huán)境提供不同需求的體驗,并積極增加與公眾互動交流的機會[6]。
國內的智能手機博物館導覽軟件雖起步較晚,但鑒于其發(fā)展的潛力巨大,許多博物館對此項日紛紛進行了嘗試。中國國家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是國內最早運用智能手機開展參觀導覽服務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他們在手機導覽軟件的開發(fā)、服務、運行、后期維護等方面有著十分寶貴的經(jīng)驗。國博的手機導覽軟件主要包含語音導覽、展廳導覽、地圖指引、路線推薦、活動介紹等功能,其中語音導覽采用輸入編碼的形式,還含有“信息推送”“我的收藏”等特色欄目。該軟件可根據(jù)展覽的變化不斷添加相關資訊,日歷牌式的設計也新穎獨特,且支持離線使用??傮w來說,國博的手機導覽軟件注重向公眾介紹館內的展覽信息,強調其實用性。蘇博的手機導覽軟件制作精美,以介紹展覽和館藏文物為主,包括場館圖庫、微博分享等特色功能,輸入編碼操作即可實現(xiàn)對特定文物的語音講解,版本上另配有iPad版,軟件的一些內容可隨時接入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下載后操作。
除此之外,許多博物館都在手機導覽應用軟件上進行著嘗試,如上海博物館推出了“竹鏤文心”竹刻藝術特展的手機導覽軟件,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故宮魅力游”,廣東博物館也發(fā)布了自己的手機導覽軟件。雖然各個博物館的手機導覽軟件側重點略有不同,且此類軟件可實現(xiàn)的功能隨著觀眾的需求還在不斷地拓展和完善,但主要的功能歸納起來還是由展覽信息、館藏精品和其它輔助功能等涵蓋博物館職能的幾大部分所組成[7]。
展覽信息通過用圖片、語音、文字、動畫相組合的力‘式介紹展覽情況。在展示空間上,它突破了博物館場地的限制,把信息擴充到展覽前與展覽后,展覽前信息包括設計靈感、布展理念等,展覽后信息包括幕后故事、花絮、展覽體會與小結等。另外,可視化的操作及智能化的檢索方式比單一的語音導覽更為靈活,觀眾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有選擇性地攝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由于參觀過程中信息量過大而引起的觀眾體力和精力上的負擔。同時,展覽信息中很好地集成了相關內容和資汛,觀眾在結束參觀離開博物館后,程序仍然被保留,這樣就有很高的再使用價值。
館藏精品通過文字和語音的詳細介紹,使觀眾能深入了解藏品的藝術價值、背景知識和相關故事。通過二維立體模擬圖畫,能使器物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在精細處的自由縮放功能,能使觀眾看到器物的細部特征,加上尺寸、質地和描述等,觀眾更能加深對器物的印象和感受。
其他輔助功能不僅囊括了傳統(tǒng)游覽手冊中的展覽介紹、珍品簡介、場館地圖等基本信息,運用它還可以實現(xiàn)以下功能,如:參觀線路推薦等針對不同人群的智能性功能,商店、放映廳、交互體驗區(qū)等場所的定位指示性功能,建筑設計思路、場館背景介紹等知識性功能,展覽活動推送、博物館地址路線、參觀須知、票務預約、在線咨詢、文化商品銷售等服務資訊性功能,小游戲、動畫、宣傳推薦活動等娛樂性功能,等等。
通過手機導覽軟件平臺的搭建,博物館將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載體,進行方便有趣、形式多樣的教育服務,在打造獨特文化品味和博物館知識品牌的同時,強化科學和有序的管理,挖掘歷史文化的價值,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發(fā)展[8]。
五、中山艦博物館的智能手機導覽應用軟件
自2012年以來,在關于博物館發(fā)展的研討會上,幾乎都會討論到新媒體、新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此外,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的評選活動和博物館的定級評估過程中,都對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進行推廣,以及對各級博物館與觀眾的參與和互動提出要求。同時,國家也積極鼓勵博物館突破傳統(tǒng),嘗試和探索新的領域,充分利用科技的發(fā)展改善博物館的公眾服務,拓展和延伸其社會教育的職能,通過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把文化送到百姓的手中。
中山艦博物館于2012年5月18日推出了中山艦系列的手機導覽(一期)運用軟件,其后的一年,又改進推出了手機導覽(二期)運用軟件。這款手機導覽軟件將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使得觀眾既能對歷史、展覽、藏品等信息有一個大致了解,又能在參觀過程中根據(jù)軟件提供的各項功能,自助享受一次完美的博物館之旅。
為r兼顧兩種流行的操作系統(tǒng),在軟件開發(fā)上,我們采用了Android平臺和蘋果iOS平臺兩套程序。版本設計上,原本設計了免費網(wǎng)絡版和收費完整版兩個版本,但由于受到參觀人數(shù)、觀眾認知度以及使用意愿的限制,我們將完整版上傳到博物館網(wǎng)站和網(wǎng)上商店中供觀眾免費下載。同時,館內前臺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可為觀眾免費下載提供幫助,固定區(qū)域的Wi-Fi網(wǎng)絡覆蓋也可使觀眾白行下載。
中山艦博物館內常設有《中山艦復原陳列》《一代名艦——中山艦史跡陳列》及《中山艦出水文物精品陳列》三個基本陳列,因此手機導覽以這三個基本陳列為主線,其中穿插語音講解和藏品信息。我館的特色在于中山艦是全國最大的可移動文物,它的打撈、修復、遷移過程備受大家關注,因此手機導覽中包含有“名艦探秘”——介紹中山艦艦體部分的模塊。此外,中山艦還與偉人密切相關,因此手機導覽中特意添加了相關的視頻影像資料等方面的內容。同時,我館的建筑采用艦館合一的設計模式,外圍景區(qū)采用主題園區(qū)的形式,這些都是宣傳的亮點。
手機導覽應用程序包含的主要功能有:
陳列展覽:介紹我館的三個基本陳列展覽和臨展信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觀眾介紹展覽的內容,并呈現(xiàn)比現(xiàn)場更豐富翔實的背景知識。展覽介紹時也加入語音講解模塊。
館藏精品:涵蓋我館精選文物的介紹。為增加互動性,軟件實現(xiàn)了微博轉發(fā)功能和按關鍵字搜索文物的功能。
展館地圖:包括艦館、展廳的樓層地圖,服務設施,功能場館的位置標注,并提供時間長短不同的幾條游覽線路供觀眾選擇。
參觀指南:包含有展館開放時間、參觀須知、服務項目、交通信息等內容。
文化產(chǎn)品商店:包括館內在售的各類模型、郵、幣、卡、文房用品等相關藝術衍生品、紀念品和工藝品。
特色欄目包含有:歷史沉浮——按時間順序介紹各個時期內與中山艦有關的歷史大事;體驗中山艦——一段影像資料視頻體驗;艦體介紹——介紹這件全國最大的可移動文物的基本資料、裝載配置、打撈修復等基本信息;關于中山艦博物館——對館舍建筑和園區(qū)作整體介紹。
中山艦博物館館藏的一級文物數(shù)量有60件套,精品文物數(shù)量在武漢地區(qū)是比較多的,其中有些文物倍受閩臺、粵港、日本等地觀眾的喜愛。因此,我館將時下流行的掃描二維碼技術與文物知識講解相結合,設計出特有的文物講解方式和觀眾參與方法。我們精選了百余件造型精美、做工考究、有一定歷史故事而且觀眾喜愛的文物,在櫥窗中粘貼上對應文物的二維碼,觀眾如果對該文物感興趣,就可拿起手機掃描該二維碼,文物的圖片、文字資料、音頻等就會在手機上播放。這樣觀眾既可以通過對文物的講解和實物觀察實現(xiàn)自助游覽博物館,又能將該文物“帶回家”,在家中細細品味。
下一步,我們還將運用3D技術,增強實景技術建模中山艦,使得中山艦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手機上把玩,并且肢解艦體,剖析內部結構、艙室功能,詳細講解武器裝備等。同時,深入細化展示中山艦的打撈方法和修復過程,完善大事記,以中山艦為線,展開講述“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中山艦事件”“武漢保衛(wèi)戰(zhàn)”等五大歷史事件,增加社交分享和展覽信息推送等等輔助功能。
六、使用情況總結和展望
由于手機導覽軟件是將博物館導覽和手機功能軟件相結合的新生事物,在運營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新的情況。結合相關的調查研究,筆者總結了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
1.手機導覽程序的技術支持和后期維護方面的不足。博物館的展覽會不斷更新,觀眾的需求會不斷變化,所以應用軟件也必須隨之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升級。這就需要一批既懂技術又具有博物館背景的專門人才不斷完善程序,使得軟件既能體現(xiàn)出博物館的特色,滿足觀眾需求,又更為人性化。
2.運營模式方面還需探索改進。博物館屬于非營利性公益機構,特別是在博物館免費開放之后,觀眾對博物館內文化商品的服務項日具有一定的抵觸和排斥心理,這阻礙了項目的推廣。此外,博物館依靠財政撥款,對于整個項目的開發(fā)、運營以及后續(xù)的維護再開發(fā),在資金方面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在探索新的運營模式時,或可采用部分模塊收費,或可植入一定的廣告,或可以文化商品的手續(xù)費彌補投入的資金等等方式來保證軟件的良性發(fā)展。
3.宣傳力度的不足限制了觀眾的參與熱情與興趣。據(jù)前臺信息中心的調查,來館參觀的觀眾大多數(shù)并不知道有此類軟件,因此,該項目除了需要大量的媒體宣傳外,運用微博、微信、論壇、手機應用程序商店等形式進行推廣運營也顯得非常重要。此外,博物館還需要引導和培養(yǎng)觀眾新的參觀習慣,嘗試不同的教育方式,可舉辦一些使用手機應用軟件的優(yōu)惠活動來鼓勵觀眾下載,特別是對智能手機接受能力較強的年輕人,應當加強推廣的力度。
盡管當前智能手機導覽應用軟件在使用過程中面臨著技術、資金、觀眾認可程度等方面的阻力,但智能手機導覽程序突破了傳統(tǒng)服務的局限,改變了傳統(tǒng)宣教的模式。手機良好的移動性、便攜性進一步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使觀眾可以隨時隨地地使用導覽軟件中的內容,甚至在沒有實際進入博物館參觀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導覽軟件了解博物館的情況。這種便利極大地提升了博物館宣傳教育的效果,增加了觀眾的參與和互動體驗,強調了觀眾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博物館的引導身份。
相信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智能手機導覽應用軟件的開發(fā)、運營、維護成本必將進一步降低,觀眾的認知、普及、使用度也會提高??梢灶A見,智能手機導覽軟件的廣泛應用將成為博物館導覽服務發(fā)展的必然方向。智能手機導覽軟件將在博物館社教、服務、宣傳領域中大有作為,甚至會改變傳統(tǒng)社教模式。到那時,智能手機博物館導覽軟件將會成為隨身攜帶的博物館,永不閉館的博物館,貼近民眾的文化寶庫。
[1]師丹青:《手機的新應用——基于移動終端的博物館數(shù)字化升級》,《裝飾》2013年l期
[2]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仟與社會教育》,《東南文化》2010年6期。
[3]陳剛:《新媒體與博物館信息傳播》,《中國博物館》2012年1期。
[4]姚安:《博物館12講》,科學出版社,201 1年,第245頁。
[5]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白皮書》,2011年。
[6]徐俐媛:《智能手機應用與博物館教育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3年,第29頁
[7]孫曉曄:《智能手機在博物館導覽工作中的應用與展望》,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3年,第8頁
[8]黃?。骸妒謾C導覽在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應用》,《中國文物報》2012年4月4日。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