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風問題的治理之道

2015-03-31 06:02:01姚建宗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學術腐敗不端學風

姚建宗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風問題的治理之道

姚建宗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學風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導致此問題的主因在于學術與政治混同、忽視“純學問”的重要性、片面地強調創(chuàng)新、浮夸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治理學風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式應是通過建立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自治機構實現(xiàn)學術自治,重建學術道德,針對不同的學術腐敗采取法律或學術的治理手段。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風問題

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4.035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的學風問題、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腐敗等現(xiàn)象發(fā)生的頻度較高,從高校到科研院所,從科研人員、高校教師到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無論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還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科研人員、教師和學生,對這類現(xiàn)象當前與未來的嚴重后果和消極負面的社會影響都有所自覺。正因為如此,探討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風問題的治理之道,其現(xiàn)實性與針對性是非常鮮明的。

一、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風問題產生與存在的緣由分析

就當前學術領域所存在的學風問題,學者們有如下幾方面基本共識:①學者們在這方面的研討成果很多,主要參考了如下文獻:趙馥潔撰寫的《論學風的自覺》,載于王翰主編的《法學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總第9期),法律出版社出版;顧海良撰寫的《關于學術規(guī)范與學術道德建設的思考》,載于《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第5期;顧海良撰寫的《學術規(guī)范與學術道德:他律與自律》,載于《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1期;張文顯撰寫的《深化學術規(guī)范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載于《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第11期。一方面,認為學風不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危害學術研究,腐蝕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和學生,嚴重妨礙科學的發(fā)展,助長社會不良風氣蔓延從而危害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另一方面,認為學風不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的發(fā)生,是因為處于轉型期的中國既有機制、體制問題,也有學術評價體系和標準的功利化問題,還有拔苗助長的政策考量不當問題,當然也有學術監(jiān)督和懲罰機制不到位的問題,而這些都被歸結為由于市場經濟的引入而產生的整個社會風氣全面浮躁的根本性影響;此外,認為治療學風不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應該從自律和他律著手,自律就是依靠學者自身的學術道德修養(yǎng)提升來實現(xiàn)學風的自我約束,他律就是依靠教育(學術)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懲罰性規(guī)定甚至法律對學風不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行為予以懲處。

以上這些認識都有一定道理,比較全面,矯正措施也很有針對性。為了繁榮發(fā)展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規(guī)范性文件,比如《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意見》《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guī)范》,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還組織編寫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guī)范指南》。與之相適應,各高校也高度重視學風建設,不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專門的規(guī)范性文件,而且對于本校教師、科研人員、學生的學風不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行為都給予了應有懲處。應該說,在學風問題上,教育部和各高校的態(tài)度非常鮮明,行動非常積極和堅決。照理說,在這樣自上而下規(guī)模浩大且持續(xù)不斷的宣傳、引導、批評、處罰的綜合治理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風不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現(xiàn)象應大有改觀才對,然而事實卻似乎并非如此,整體情況實際上也并沒有多大好轉。為何如此呢?筆者認為還是要追根溯源地進一步檢視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這些年出現(xiàn)比較嚴重的學風問題的原因,看之前是否遺漏了什么,這對于學風治理和學風建設非常重要。

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這些年出現(xiàn)比較嚴重的學風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各種原因確實存在但并不全面,有些只是表面現(xiàn)象而非真正原因。比如普遍地將我國學術界的學風問題歸結為是建立和實行市場經濟所必然帶來的副產品,問題是那些市場經濟很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學術界的學風問題似乎并沒有我國現(xiàn)在這樣嚴重,所以這個原因的解釋力并不那么強。筆者認為,除了學者們提到的可能導致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嚴重學風問題的因素外,下列因素盡管從未被提及但仍需特別加以考慮和注意:

第一,近年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成為一種風格與時尚的現(xiàn)象就是學術與政治的嚴重混同。不少學者都以對黨中央和國家的重大政治政策與決策進行本學科范圍的學術詮釋和解說,作為其學術研究的主業(yè)、重點甚至學術成就的重要標志。很多學者特別注重的乃是即時性的對現(xiàn)實政治的辯護性解說的周到、細致,這種混淆學術與政治的思想與行為可能是帶壞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風氣的重大原因之一。

第二,近年來,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到各個高校,從各級各類官員到普通教師,都特別強調或認同高校必須為國家戰(zhàn)略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應該說,這個要求和提法本身沒有任何問題,這也是我國高校的社會功能之一。但如果過分偏狹地強調這個功能即直接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甚至將這個直接服務的功能發(fā)揮或者實現(xiàn)的程度作為評價和衡量我國高校辦學質量高低和好壞的重要標準,那就嚴重違背了高等教育的本質與規(guī)律,也把高校的建設與發(fā)展引向歧路:從做教師的角度看,做“純學問”在現(xiàn)在的官方評價中似乎早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高校似乎就應該、也似乎確實在朝著辦成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各級黨政機關的研究室或者調研室“合體”的方向而努力。至于高校最大、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或者職能在于通過培養(yǎng)人才為國家戰(zhàn)略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不是被遺忘就是放在第二位了。至于教書育人工作、以尋求真理為目的的學術研究工作,讓位于一些領導的認可,這種風氣的倡導對于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如今嚴重的學風問題的出現(xiàn)和蔓延以致久治不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近年來,全國上下特別是高校不斷地強調并追求著“學術創(chuàng)新”或者“理論創(chuàng)新”。當今中國,不論在自然科學界和工程技術界還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界,不僅是教育學術的行政主管部門還是高校、科研機構甚至一般教師,“創(chuàng)新”一詞早已成為精神上的緊箍咒,也是漂亮的正當化借口,大家以“創(chuàng)新”或者自以為是的“創(chuàng)新”為優(yōu)美的托辭自我吹噓、自欺欺人,逐漸失去了誠實、謙虛、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學術作風?!皠?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創(chuàng)造力的根本體現(xiàn),也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和根本保證。所以,筆者絕不是一般地反對“創(chuàng)新”,也認可“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思想、觀念、科學技術和實踐上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途徑與方式,但是,“創(chuàng)新”的真正基礎和出發(fā)點,它的真正保障和支撐點,恰恰就是學術思想、觀念和理論的傳承。沒有學術思想、觀念和理論的傳承和延續(xù),就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創(chuàng)新”可言。而且,筆者還認為,“創(chuàng)新”應該重點在我國工程技術學科領域加以倡導和強調,并不適合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不加分析和區(qū)分地提倡和強調,筆者甚至還擔心或者懷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提倡和強調“創(chuàng)新”很可能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人文社會科學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素質養(yǎng)成的問題,是一個修養(yǎng)積淀的問題,是一個知識、思想、觀念和理論的累積、傳承、延續(xù)、發(fā)展的問題。人文社會科學的能力、境界和發(fā)展實際上是一個學者個人和學者群體的素養(yǎng)集成的問題,也是對人自身現(xiàn)實及其未來命運的關心、關切與規(guī)劃問題。工程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在本質上也是以該領域的學者個人和學者群體人文素養(yǎng)的獲得與厚實為基礎和保障的,這也是為什么那些在自然科學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為人類作出過歷史性的巨大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科學家,都無一例外地特別強調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的人文關懷并身體力行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人文社會科學實質上是作為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基礎的主體性素質而存在的,人文社會科學是為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提供基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規(guī)范指引、方向定位和行為糾偏的力量。因此,甚至可以說,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其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達程度,社會整體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yǎng)如何,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這個國家和社會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進步與發(fā)達狀況。

人文社會科學的進步在于社會整體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個體和群體的人文素養(yǎng)和能力的“涵”與“養(yǎng)”,在于繼承、延續(xù)、傳遞和增量相應的觀念與價值、思想和理論。因此,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與進步,關鍵之點在于學者個人和學者群體共有與共享平和、淡然、寧靜、真誠的態(tài)度和熾熱而強烈的對于人類現(xiàn)實生存境況及其未來命運的關懷與憂思。在這方面,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傳統(tǒng)早就給予了有力證明。比如北宋大儒張載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功能的理解和期待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孟子·告子上》說“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同時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2];《荀子·解蔽》說“虛壹而靜”[3];諸葛亮在《誡子書》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边@充分說明,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有著深厚的學術傳統(tǒng)和悠久的學術傳承,正是這種傳統(tǒng)和傳承造就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學術思想成就的輝煌。

但現(xiàn)在許多高校,在一片“學術和理論創(chuàng)新”與“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口號的鼓動下,早就沒有了真正的學術思想、觀念和理論的傳承,有的只是根本不顧及學術共識和常識但滿足社會現(xiàn)實功利需求的所謂“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毫無疑問,這是對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風的嚴重傷害和極其錯誤的導向。筆者認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比較妥當而切實的方向指引應該是大力提倡“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方法多樣”,大力提倡“理論真理片面的深刻性”和“實踐應用條件的現(xiàn)實可能性”,讓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與理論部分回歸為社會生產和提供“思想”“觀念”“價值”及其系統(tǒng)化的“理論”產品以引領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本職功能,讓人文社會科學的工程應用與實踐方案設計部分真正以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為導向進行“規(guī)范”“制度”與“組織”架構的“創(chuàng)新”,這才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繁榮的真正途徑,也是真正解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風不良、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現(xiàn)象的根本性治理之道。

第四,近年來,我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一些高校無反思意識、無獨立思想地盲目跟進所謂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筆者稱之為高等教育的政治浮夸風,在高等教育領域不僅相當盛行而且越吹越猛。實際上,自改革開放以來,包括國家領導人、教育部官員、各高校領導、相當多高校教師等高等教育從業(yè)人員在內,都有或長或短的出國進修學習或者訪問的經歷,都有或深或淺的對于國內高等教育現(xiàn)狀與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現(xiàn)狀的理解與對比的真實感受,心里非常清楚和明白,在幾十年內是沒有什么學校能夠真正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盡管有那么幾所一流大學由于有國家財政不計成本的投入,在科學研究上確實有可能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但從綜合素質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來看,尚未真正具有“世界一流大學”的內涵。但這種急功近利的高等教育政績觀對高校學術風氣的惡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風問題的治理思路

基于我國學術界對于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風問題產生根由的分析,以及上述四個方面的補充思考,結合自身從事高等教育的經驗和感受來考慮,筆者認為,治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風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式,應該綜合考慮從如下方面著手:

第一,治理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風不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行為的基本原則,應該以符合科學進步和學術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符合高等教育基本規(guī)律為核心來展開。堅決杜絕在學風建設問題上的泛政治化和泛法律化,而以學術自治為最基本的原則。所以,在一般意義上,筆者不贊成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領域(當然也包括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的學風問題不加區(qū)分地全面納入所謂的“法律控制”之下,不贊成不加分別地對學術領域的學風問題進行“立法”以求全部予以法律解決。這種思路既不必要也不可行,更重要的是這很可能不僅不能真正解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風問題,反而為某些權力借助于法律干涉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事務開辟并不正當然而合法的通用渠道與綠燈,從長期來看這絕對有害于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風純化與學術發(fā)展。

第二,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學術領域學者,如果其學術活動涉及以不正當手段侵吞、套取科研項目的科研經費,在項目申報中捏造事實和數據以騙取科研經費,其科研成果有抄襲、剽竊等行為從而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那么,就應該按照我國既有的《刑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和《商標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予以處置。而且通過嚴格地對科研經費使用進行有效的財務監(jiān)督,嚴格進行科研經費審計,嚴格按照現(xiàn)行有效的法律法規(guī)辦事,是能夠解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涉及違法犯罪的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行為的。

第三,真正解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風問題的首要途徑應該是通過重建學術道德,通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在學術道德意識之下的行為自律即自我約束,實現(xiàn)學者行為自律和學者群體在個體自律基礎上的真正自治。這是解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風問題的基礎、核心和關鍵之點。假如學者個體和學者群體沒有學術道德的自覺意識和對學術規(guī)范與學術道德的內在認同,就根本不可能有學術榮譽感、學術尊嚴感、學術崇高感、學術滿足感,也不可能自覺地維護和堅守學術的純潔性。所以,學術自治是重塑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良好學術風氣的基礎與前提條件。

第四,基于學術自治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風建設中的基礎與核心地位,也基于學術自治對于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與進步的重要意義,似乎有必要將諸如社會科學委員會之類的學術組織中立化,使之脫離教育行政主管機構的管理和控制,真正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術自治的組織或機構。鑒于目前的現(xiàn)實境況,要解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風問題,這樣的全國性學術自治組織或機構首先必須高度重視在學術自治基礎上確立和制定相應的共通性的學術規(guī)范,通過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學術行為的外在約束即有足夠權威和效力的他律,通過學術懲戒的作用從消極方面促使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返回到科學的真理立場與學術的道德境界。與此同時,這樣的全國性學術自治組織或機構還應該建立起涉及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的學術誠信檔案——凡是在學風不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方面受到舉報而查證屬實或者盡管沒有查證屬實但也沒有得到真正無辜證明的信息,均將記錄在案并在網絡上公開公布,使這樣的記錄信息在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能夠得到共享,以備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聘任、引進教師和科研人員時作為重要考量因素。這種做法,既可以保證學術自治和學術獨立,又保證了學術的權威性和純潔性,更是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學術生存和職業(yè)生存及其基礎——學術榮譽和職業(yè)道德——的極大保障,也是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學風不良、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的短期和長期甚至終身的威懾和警示。這才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風問題妥當而相對有效的綜合治理之道。

[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309.

[2]劉學林,周淑萍.十三經辭典·孟子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486.

[3]楊柳橋.荀子詁譯[M].濟南:齊魯書社,1985.

[責任編輯:陸 靜]

On Governance of the Style of Stud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 Chinese Colleges

YAO Jian-zong
( School of law,Jilin University,Jilin,Changchun 130012,China)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style of stud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 Chinese colleges have alread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eriously.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problem are the confusion of learning and politics,neglecting the importance of pure lore,segmentary emphasis on innovation,and building the so-called world-class university flatulently.The basic ways to govern the problem of style of study shall be to rebuild the academic morality and autonomy of learning through building the academic autonomy organization,and use the legal and academic method to govern the different academic corruption.

Chinese colleg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problem of style of study

姚建宗(1966-),男,四川通江人,法學院院長,理論法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大慶師范學院法學院兼職教授,從事法理學、法律社會學和法哲學研究。

G64

:A

:2095-0063(2015)04-0149-04

:2014-09-21

猜你喜歡
學術腐敗不端學風
規(guī)范科學技術活動 抵制學術不端行為
輔導員視角下的“抓學風”
論文作者學術不端行為類型
為什么對學術不端容忍度較高
治理學術腐敗需建立獨立監(jiān)督調查機構
華人時刊(2017年15期)2017-10-16 01:22:15
學術腐敗國內相關研究述評(1997~2016)
《肝膽胰外科雜志》來稿中常見的學術不端問題
勿讓學術腐敗混入高考重地
陳嘉庚精神與“誠毅”學風的形成
關于本刊啟用“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檢則系統(tǒng)”(AMLC)的通知
呼图壁县| 鱼台县| 苏尼特左旗| 雷山县| 灵宝市| 廊坊市| 康马县| 林甸县| 炉霍县| 方正县| 大悟县| 南涧| 安达市| 陆丰市| 达日县| 民和| 双城市| 肇庆市| 元谋县| 伊吾县| 岑巩县| 德保县| 贵港市| 开江县| 民权县| 达拉特旗| 历史| 湄潭县| 孝昌县| 静安区| 城固县| 南平市| 汪清县| 三门峡市| 临城县| 惠来县| 金塔县| 株洲市| 思茅市| 紫阳县|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