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德宣,男,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工作之余,傾心于古典文學、中國歷史(含地方史)、中國書法的學習與研究,發(fā)表詩詞、散文、論文近20萬字,有部分作品入選詩集、文集或獲獎?,F供職于姚安縣人大常委會。
在姚安縣啟明村委會,有一所老式學校,叫做啟明小學。它建于民國時期,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著。
在我的記憶里,啟明小學是一所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學校。它位于啟明村子的北邊,四周都有圍墻圍著。呈長方形的校園,占地大約二十畝地,顯得非常寬敞。校園內,教室、宿舍、廚房、廁所、庭院、池塘、操場、球場、花園、菜園等,一應俱全且布局得井井有條。給人映象最深的是教學樓的建筑模式和校園環(huán)境的合理設置。教學樓位于校園的西邊,坐西向東。由正房、兩耳、兩廂組成“走馬轉閣樓”式的樓房建筑。樓上樓下大約共有十二個教室,中間還夾雜著幾間教師宿舍。由三幢教學樓圍成的庭院中等距離地分布著四棵呈傘狀的常綠樹木,其余地方鋪著規(guī)則的地磚和甬道。校園東邊部分,靠南邊,依次分布操場和球場。中間部分又分為兩個部分:水塘和花園。水塘位于最東邊。水塘中有一個人工島,上面生長著高大的樹木和低矮的花草?;▓@位于水塘與教學樓之間,四周的白蠟樹修剪得整整齊齊的,中間有花圃,有凳子。課余時間,置身此境,或閱讀,或觀賞花木水景,都是一件極為愜意的事情。
這里,曾經是我少年時的樂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就是在這里讀完小學和初中的。讀初中時,正趕上大辦附設初中,啟明小學也辦了附設初中班,更名為啟明“五·七”中學,負責招收啟明、馬草地、白龍寺、百家屯、大龍口等村委會的初中生就讀。說實在的,那個時代,能在這樣好的一所學校里讀書,真算是我們的福分。進入新時期后,國家調整學校布局,形成了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一所初級中學的格局,原來的小學附設初中班被取消。啟明“五·七”中學也因此恢復為啟明小學。
吃水不忘挖井人。每當想起這所少年時就讀過的學校,就自不而然地想到這所學校的創(chuàng)辦人。他,就是張與仁,一位民國時期的將軍,家鄉(xiāng)人稱他為“張師長”,蔣介石稱呼他為“張鐵?!?。
在姚安,張與仁確是一位值得紀念的優(yōu)秀人物。他的一生,主要奮斗在中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時期。1892年,他出生于姚安縣馬草地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17年,張與仁畢業(yè)于省立第一中學。面對軍閥割據,中華民族陷入深重災難,仁人志士奮起救亡的革命洪流,張與仁 棄文從武,考入保定軍校步兵科第六期,1919年結業(yè)后從軍入伍,立志為救亡救國而奮斗。1922年冬,結識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經廖仲愷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成為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1925年夏,應廖仲愷之邀,到黃埔軍校任第二期第一隊隊長,同年秋調任第三期大隊長,繼而升任第四期軍官預備團第二團團長。1926年,黃埔軍校學生分配到國民革命軍中,新編為兩個師。張與仁任第一師師長,駐守贛州;第二師師長葉劍英,駐守吉安。張與仁雖然身為國民黨黨員,是三民主義的忠實執(zhí)行者,對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政策深信不疑,親共、容共,支持共產黨的態(tài)度極為明顯,因而他的部隊里共產黨員也特別多。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4·12”事變,新編第一師被解散。他只得投奔時任江西省主席兼第五路軍總指揮朱培德,被任命為金漢鼎所部第九軍參謀長。1928年,因朱培德曾經收留過朱德率領的八一南昌起義部隊,蔣介石下令將朱培德所部兩個軍整編為兩個師。張與仁先后擔任第十二師參謀長和第三十五旅旅長。在擔任旅長期間,他一貫敢于伸張正義,體恤下屬,同情士兵,深得他們的擁戴,因而招來上司的不滿和猜忌。1930年,張與仁被調往南京軍事參議院,實際上是削去了他的兵權。到南京后,長期無所事事,也無人過問。這樣消磨了兩年,直到1932年1月,張與仁便辭職回滇。途經上海,正趕上十九路軍與日軍作戰(zhàn),遂加入其中,任六十一師干部教導隊主任。戰(zhàn)后,隨所部調防泉州。1933年,張與仁又被調離作戰(zhàn)部隊,讓他到江西星子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任副主任。盡管是在訓練基地,他任然保持和發(fā)揚優(yōu)秀軍人的作風,訓練學員,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甘于吃苦。一次,蔣介石到訓練班視察,親眼見到張與仁訓練學員的較真情景,不禁當場稱贊道:“張與仁真是個鐵?!?。此后, “張鐵?!钡姆Q號就在國軍中傳揚開來。1935年5月,父親病逝,張與仁告假回家奔喪。喪事完畢,應云南省主席龍云之邀,擔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昆明分校少將副主任。1938年,抗日軍興,張與仁又任云南總動員委員會委員和滇黔綏靖公署第三、四、五、六大隊訓練主任。1939年秋,任新編第十二師師長,奉命率師開赴江西萬載。1940年7月,所部劃歸五十八軍孫渡指揮,移師湖北平江。1941年1月,與日軍激戰(zhàn)。3月,奉調贛北,并歸還新編第三軍建制,任副軍長兼新編十二師師長,晉升中將銜。4月,率師扼守高安、奉新境內的一線陣地。12月,日軍三十四師團為策應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向新三軍防守陣地進犯。戰(zhàn)斗自12月打響,至次年1月結束,雖然打得慘烈,最終還是擊潰了敵人的進攻。戰(zhàn)斗結束后,張與仁命令部隊收拾戰(zhàn)歿英烈676人葬于高安縣龍?zhí)多l(xiāng)老虎山,并親自題寫了紀念碑。此后,張與仁奉命率部在贛北抗戰(zhàn),直到日寇投降??箲?zhàn)勝利后,張與仁在星子治療傷病。1947年后,年屆55歲的張與仁,不愿卷入內戰(zhàn),遂告老回鄉(xiāng),攜家回到闊別多年的姚安縣馬草地。
回鄉(xiāng)后,他并沒有真正閑暇下來。而是傾力為服務家鄉(xiāng)和追求光明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傾其一生積蓄,造福鄉(xiāng)里,先后提議并出資修筑本鄉(xiāng)鄉(xiāng)村道路,出資新建了啟明小學。特別是在規(guī)劃創(chuàng)辦啟明小學這一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將軍的胸懷、氣度和操守。過去,我曾經犯過糊涂:馬草地和啟明,本是兩個村委會,中間相距不少于兩公里。將軍出資建學校,完全可以把學校建在自己的家門口。這樣既方便自己管理,又能使本村娃娃就近上學。為什么他偏偏要把學校辦到別的村委會去?后來才慢慢悟出將軍的用意。將軍辦學,不是圖自己方便,也不僅僅只想讓自己村的娃娃有書讀,還要讓四鄉(xiāng)八里的讀書娃娃們少走一段路。由此,將軍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人民之心昭然若揭。難道不是這樣的嗎?他就是希望通過以己之力來解決盡可能多的孩子的就學難的問題!為了辦好這所學校,他不僅自己忙于選址、選料、聘請教師等事務,還讓夫人到工地檢查督促建設工作,繼而讓夫人當任學校校長。將軍夫人姓徐,名茹云。單看這名,就不是一個俗人。人說有什么樣的將領就能帶出什么樣的士兵。套用這句話,就是有什么樣的夫君,就會帶出什么樣的妻子。據老人們講,無論是建校時期,還是當校長管理學校時期,徐茹云女士都非常盡職盡責,每天都騎馬到學校上班,老人們還說,夫人長得秀氣,身材很好,經常身著旗袍,一看就是讀書人出身。解放后,學校收歸國有,許茹云女士不再擔任校長,又不會干農活,自食其力著實困難。特別是將軍辭世后,無兒無女,無依無靠,一個人守著一座小小的院落,形只影單,孤苦伶仃,日子過得格外艱辛。好在將軍夫婦恩惠施于前,盡管社會環(huán)境多么惡劣,村民們都不苛求她。她也以友善待人。在住房問題上,她將自己搬到一間小小的耳房中居住,把其余的房子讓給公家。此后的很多年,張家這座小小的院落便成了馬草地村委會用房;實行集體化以后,她雖然不會干農活,但她用自己的一臺老式縫紉機幫助村民縫縫補補,從不計較得失。這樣一來,村民們反倒時時牽掛著她,直到她已駕鶴西去,人們仍在時不時地念叨著她。
將軍辦學,確實非比尋常。他不只是謀劃建一所學校,還解決了學校的生存發(fā)展大計。在校園布局上,不僅有教學用地,還留出了充足的地方用作教師的生活菜地;又在離學校大約一公里遠的中運河畔,購置了一大片田塊,作為學校的學田,以茲解決學校教職人員的生活待遇問題。這不能不讓人嘆服將軍的良苦用心。解放后,學田隨學校一同收歸國有,依然作為學校的財產,但已不再是用來解決教師的生活待遇問題,而是作為學生的學農基地。還記得,兒時在啟明小學讀書,每到勞動課,不是在校園里澆班里的菜水,就是到學農田里勞動。
解放前夕,張與仁不僅修路辦學,還向往光明,支持革命。他積極支持當地人民反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將自己存蓄的武器彈藥贊助衛(wèi)士參加游擊隊。
解放后,他歡欣鼓舞。1951年2月,蒙冤入獄,1957年平反出獄,受聘為省文史館館員,1959年病逝于昆明,享年67歲。
現在,將軍已辭世半個多世紀,他追求進步,同情革命的思想和抗日救國的英雄壯舉,也隨著時光流逝,仿佛都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和記憶。但是,將軍創(chuàng)辦的啟明小學還在。將軍出資興建的教學樓已破舊得不能再用,但政府投資新建的教學樓將軍所辦的學校又在它的旁邊建起。七十多年來,將軍興建的啟明小學,為無數的求學少年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讀書場所,其功德何其大焉。將軍辦學的故事也在當地一代代人中流傳。捫心而問,后來的人們又怎么能忘記呢?
當然,在今天看來,辦一所小學,已算不得什么。但在七十多年前,能以一己之力,辦這樣規(guī)模的學校,在窮鄉(xiāng)僻壤的姚安地區(qū),確實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也許有人會說,一個在舊軍隊里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人,拿點錢建所小學還不容易?這有什么值得張揚的。我以為不是這樣。我們應該改變一種認識:國民黨的軍官不是個個都無能。有不能打戰(zhàn)的,也有能打戰(zhàn)的。如最近中央八頻道熱播的《保衛(wèi)長沙》中的薛岳將軍,在長沙會戰(zhàn)中,你能說他不能打戰(zhàn)嗎?同樣,還要改變一種認識:國軍將領也不是個個都是以克扣軍餉為能事。在國軍中,能嚴謹治軍,廉潔奉公,愛護士兵的人大有人在。張與仁就是其中的一個。他一生追求進步,追求真理,雖沒有像葉劍英那樣加入到共產黨的革命隊伍中來,但也沒有真正走上以革命為敵的道路。正因為這樣,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往往因猜忌和懷疑而累累受到排擠。從他的人生簡歷中可以看出,國民黨所重視的,只不過是利用他的軍事才能為其培養(yǎng)人才而已;之所以在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以后,能授予他少將軍銜,激戰(zhàn)之際,再升任他為中將副軍長,蔣介石的用心也是非常明顯的。面對種種的不公,作為一心報效國家而又受過良好軍事教育的張與仁,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有用武之地,他都會認真對待。面對強敵入侵,哪里有戰(zhàn)斗,他就留在那里,哪怕是捐軀疆場,馬革裹尸也在所不辭。就是這樣一個從骨子里充滿軍人氣質的人,你能說他會是一個營營茍且之徒嗎?事實上,他不僅是這樣一個堂堂正正的軍人,而且,還同情士兵,身先士卒,敢為士兵說話,也因此而深受士兵擁戴。有這樣一件事足以說明這一點。1930年,張與仁被調離第三十五旅。車過新安鎮(zhèn),駐防此地的六十九團全體官兵到車站列隊歡送。其實,該團官兵名為歡送張與仁,實為反對師長金漢鼎。金漢鼎拖欠軍餉,士兵要求他清算數月欠餉。士兵們說;“張與仁是個好旅長,為什么要調他走”?一時間,群情激奮,大呼:“擁護張旅長,打倒金漢鼎”?事情鬧大了,南京方面只好把金漢鼎調走,同時函慰張與仁,并命其速到南京候用。因為這事,到南京后就被閑置起來了。人們可以試想一下,這樣的人能是貪圖錢財和貪圖享樂之輩嗎?既然是這樣,將軍雖然戎馬一生,其收入不外乎自己的正當收入而已。一個人,為國奮斗了數十年,臨老,還竭盡畢生積蓄,為家鄉(xiāng)修橋筑路,建校辦學,不圖獲利,不為己謀,只為造福鄉(xiāng)里,實惠百姓,其事雖小,其心之貴,其品之高,其懷之大,天地可鑒。當然,我們也不可否認,在國民黨的官僚機構中,包括軍隊在內的眾多高官,不僅尸祿其位,還是國家、民族的蠹蟲。他們侵吞起人民血汗和國家財產,比狼貪婪,比虎兇狠。他們雖然貪得無厭,卻不愿為貧者、弱者做一點、半點好事。倒是他們自己,卻過著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他們也大興土木,但建造的是專供自己享樂的豪宅、府邸、莊園、別墅之類??陀^地說,天下的貪官,本性都是相同的。改革開放的今天,在“打虎”、“拍蠅”的反腐浪潮中落馬的那些 “虎”和“蠅”,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利,謀劃的不是人民的福祉、國家的發(fā)展,而是不顧黨紀國法,處心竭慮的為自己、為家人機關算盡。他們編織利益網絡,買官賣官,收受賄絡,侵吞國家財產,其貪婪的本性,遠遠勝過豺狼虎豹,他們貪污受賄的膽量比天大,謀取私利的城府比海深,非法獲取的資產數額比夜空里的星星還要多。然而,在正義與法治的面前,他們的膽量卻比老鼠都還小。你看,他們的不義和不法之財雖然多得數不清,卻不敢正大光明地用來做一件兩件事情,甚至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存到銀行里面,只好任其堆放在陰暗的地下室里,或發(fā)霉腐爛,或等待正義的這輛一車車拉走,落得的結果只有身敗名裂,遺臭萬年。這樣看來,無論是過去的貪官,還是今天的貪官,也不管他地位有多高,權勢有多重,其思想、其人格,都很難與張與仁處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后人對他們的評說自然也就涇渭分明。這難道不值得為官者們深思嗎?
將軍辦學,彰顯民族精神;將軍精神,永勵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