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林
智者千語,必有一失
若以懂不懂中國為標準來判斷,說魯迅是智者,當無異議。馮雪峰曾告訴毛澤東,有一個日本人說,全中國只有兩個半人懂得中國,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魯迅,半個是毛澤東。毛澤東聽了哈哈大笑,然后沉思著說:“這個日本人不簡單,他認為魯迅懂得中國,這是對的?!?/p>
說魯迅懂中國,懂中國文化是題中應有之義,不過,魯迅卻因深知中國漢字之弊而失掉了自信力,看法相當偏激。據(jù)說,魯迅先生臨終前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ā恫≈写鹁韧銮閳笤L員》)這話顯得觸目驚心、不可思議。其實此前魯迅有過不少類似表達,立場可謂如一。轉(zhuǎn)眼魯迅逝世七十余年,2013年,從中央到地方,電視臺辦了幾檔漢字節(jié)目,竟然風生水起,收視率不可謂低,一時間街談巷議。這似乎可以證明:智者千語,必有一失。魯迅是人不是神,漢字自有其魅力與活力。
2006年,廣東《新周刊》紀念魯迅逝世70周年特輯,封面標題為“今天我們想罵的魯迅都罵過”,連被魯迅罵過的章克標撰寫對聯(lián),也不脫魯迅詩意:“與其橫眉冷對,何如笑口常開”。真若“笑口常開”,就是彌勒佛,不是魯迅了。中關(guān)村IT王老五們用“橫眉冷對秋波,伏首甘為光棍”語式抒懷,叫人想起那句著名廣告語“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
以魯迅為參照,說魯迅元配妻子朱安是愚者,應無貶義。但就是愚者朱安,不光說話在理,而且辦事得體。魯迅逝世后,朱安與婆婆生活陷入困境。朱安聽取周作人建議,一度打算出售魯迅藏書,以解燃眉之急。許廣平及魯迅友人聞訊,當即設(shè)法阻止。朱安對來客說:“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我呀!
”可謂愚者千語,必有一得。魯迅藏書最終得以妥善保存,自有朱安所付一份心力。
(成語原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行須更名,坐不改姓
梁山好漢武松殺了西門慶,刺配途經(jīng)十字坡,險些被母夜叉孫二娘用藥麻倒,做成人肉包子,他向?qū)O二娘老公菜園子張青自報家門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
”雖是小說家言,想必去現(xiàn)實未遠,古人縱不解姓名權(quán)為何物,對自家姓名卻是頗為看重,不肯輕易改動的。
武松若是活在當下,這番話則未必管用:蓋自2005年起,我國公安機關(guān)開始放二代身份證,凡姓名中所含冷僻字難有合法身份,若想辦證,先得改名。逼人改名,涉嫌“懶政”。怎奈有證走遍天下,無證寸步難行?;诖?,全國上百萬人無可奈何,被迫“自愿改名”。
冷僻名字與二代身份證,對公民來說是否“魚和熊掌”般不可兼得?贊改者理由充分:姓名本是符號,宜便于溝通,難讀難解,阻礙溝通,留它何用?不改者據(jù)理力爭:公民姓名權(quán)不能因電腦軟件不完善而受到侵犯。全社會皆以人為本,身份證豈可以電腦為本?古老漢字文化正是借助一些名字來傳承的,限制使用生僻字乃不尊重歷史文化之表現(xiàn)也。
我國《民法通則》明確規(guī)定:公民有權(quán)決定、使用和依照規(guī)定改變自己的名字,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2001年1月實施),姓名中出現(xiàn)“冷僻字”并不違法。既然不是文字惹的禍,就是辦證部門出的錯了。只要法律層面沒有問題,技術(shù)層面問題就不難解決,就看想不想解決,擴大一下姓名用字字庫,總不會比飛天登月還難吧。
(成語原型: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兼聽則暗,偏信則明
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安居樂業(yè),人重養(yǎng)生。
民以食為天,養(yǎng)生得吃飯。食物匱乏時,千方百計,填飽肚子;食品豐富了,處心積慮,養(yǎng)好身子。2008年度暢銷書,養(yǎng)生書占去半壁江山,便是證據(jù)。一日三餐怎么吃?已有共識:早餐吃飽,午餐吃好,晚餐吃少。《不生病的智慧2、3、4》作者本人,一天三頓,頓頓不落。理由是“一個人糧食足,氣就足,身體就健康”。一頓也不落,未免大眾化?!都滋锸綌嗍撤ā窋嘌陨眢w多種不適和可怕疾病,皆源于“飲食過量”,主張一日兩餐,省略早餐?!娥B(yǎng)生的智慧》卻說不要吃晚餐。有無養(yǎng)生書號召不吃午餐?眼下還無緣一見;日后會不會有人主張?誰也不敢打包票。
不吃早餐?行;不吃晚餐?中;三餐都不吃?那還養(yǎng)什么生,干脆往生算了。養(yǎng)生書彼此掐架,叫養(yǎng)生人如何是好?有人支招說:“看最新的書唄!
”此種“黑熊式”(即熊瞎子掰苞米式)選擇,談不上從一而終,至少不會誤了卿卿性命,不失為明智之舉;若是“蜜蜂式”選擇,麻煩怕就大了,哪頓飯不吃都能找到理由,用不多久豈止皮包骨頭,簡直性命堪憂。
是怪養(yǎng)生書惹禍,還是怪養(yǎng)生人盲從?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又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誰知看罷不同斷食法,不得不痛苦地承認,養(yǎng)生這碼事兒,還真是兼聽則暗,偏信則明。
(成語原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人之將死,其言也鑒
2013年7月8日,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因受賄、濫用職權(quán)被法院一審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并沒收全部個人財產(chǎn)。
宣判辯護律師問劉志軍:“有沒有話要帶給你女兒?
”劉回答:“沒有什么要說的,只是千萬不要從政。
”此話聽來有幾分耳熟:原來2010年7月,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文強在被執(zhí)行死刑前,也曾留下這樣遺言:“貪圖功名利祿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我死后我的孩子就不要再姓文了,改姓別的,子子孫孫以后再也不要從政,不要當官,遠離功名利祿。平淡、平安才是福。
”此種理念由來已久,戲曲《鍘美案》中,包龍圖也曾經(jīng)這樣叮囑秦香蓮一雙兒女:“光念書,別做官。你父要不把官做,怎會舉家不團圓?”
官場莫非“鬼門關(guān)”,從政絕對遇兇險?死到臨頭,巨貪如此感嘆。到底是真知還是偏見?看來貪官至死也沒弄明白為何至于有今天。貪污腐敗、貪贓枉法,咎由自取,豈能怪只怪官場有風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世上確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蓮。當官果真是高風險,為何每年還有成百上千萬人削尖腦袋往官場里鉆?為何有那么多官員碌碌無為尸位素餐?
正因為現(xiàn)行制度有缺陷,官員“帶病提拔”才屢見不鮮。阿克頓勛爵早有名言:“權(quán)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quán)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權(quán)力缺乏監(jiān)管,加速掌權(quán)者走向深淵。胡長清官沒劉志軍大,感受倒?jié)M鮮活:“我當上副省長后,就好像小貓關(guān)進牛圈里,天馬行空,來去自由?!?/p>
人之將死,其言也鑒。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成語原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人猶如此,樹何以堪!
東晉大司馬桓溫無疑是個武夫,但《世說新語·言語》類里收錄其一樁軼事,卻不乏文人色彩:“桓溫北征,經(jīng)金城,見年輕時所種之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
”桓溫北征時見到近三十年前任瑯琊國內(nèi)史手植柳樹垂垂老矣,柳樹十圍,行將干枯。逝水流年,武夫也傷感?;笢卮朔袊@生發(fā)于1700余年前,若他老人家活在今天,見手植大樹被人連根拔出,流落他鄉(xiāng),會不會重發(fā)浩嘆:人猶如此,樹何以堪!
人猶如此,樹何以堪!
“人挪活,樹挪死”,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本世紀初,貴陽為在3至5年內(nèi)建成全國園林城市,大搞“大樹進城”,短短幾年間,數(shù)以萬計的大樹古樹珍稀樹就拿到了“城市戶口”,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6.96%,人均綠地12.6平方米,步入全國先進行列?!白宰髂?,不可活”:或是“水土不服”,或是以死抗爭,很快貴陽進城大樹死亡率就超過70%,樹木生命、巨額花費、綠化指標,一齊打了水漂兒。
人猶如此,樹何以堪!大樹進城,綴我身邊景,剜人心頭肉。不僅破壞樹源地原生態(tài),而且掠奪農(nóng)村寶貴資源。城市發(fā)展離不開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但城市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能以破壞農(nóng)村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同在藍天下,一旦農(nóng)村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豈能“潔身自好”?
人猶如此,樹何以堪!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大樹進城”,意在“當年栽樹,當年乘涼”,培植錯誤理念,花錢買綠分明是誤入歧途,植樹造綠才是人間正道。“大樹進城”,早已形成利益鏈條,其中不乏貪腐環(huán)節(jié)。只有畸形“政績觀”得以糾正,人們意識趨于理性,大樹永駐故土,悲劇方有望謝幕。
(成語原型:樹猶如此,人何以堪?。?/p>
物以類聚,人以劇分
韓國是個小國,韓劇卻不可小覷:從1991年到2013年,韓流已是幾度來襲,幾乎每年都有二至三部韓劇在中國掀起收視熱潮:《愛情是什么》《冬季戀歌》《大長今》《繼承者們》《主君的太陽》……均風靡一時,收視率屢創(chuàng)佳績。
印象中韓劇家長里短、磨磨嘰嘰,偏能討退休老頭、老太歡喜。既是個人體驗,又有理論支持。韓國首爾大學媒體信息系研究小組曾發(fā)表題為《中國電視觀眾的電視劇消費品位指導》的論文,認為熱衷韓劇的中國觀眾主要為低收入、低學歷人群。因為部分韓劇沒有復雜的邏輯,便于理解,而高學歷、高收入者主要觀看美國和日本的電視劇。不過,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以10億次點登頂中國視頻網(wǎng)站播出量排行榜,視頻網(wǎng)站百度愛奇藝日前公布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收視數(shù)據(jù),與此前“看韓劇的中國觀眾都是低學歷”的說法不同,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星迷”中63%具備大學以上學歷,還有9%擁有博士學位。
不止韓劇觀眾學歷變高,性別也有變化,以往“韓劇是女性觀眾專屬”的論調(diào)被顛覆,網(wǎng)絡(luò)收看該劇的人群中,有超過兩成的男性觀眾。而女性觀眾也呈現(xiàn)出年輕化的趨勢,八成集中在35歲以下。
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韓劇觀眾越來越年輕,和韓劇借助網(wǎng)絡(luò)平臺播放、通過社交平臺傳播有關(guān)。這也是韓劇日趨時尚化和年輕化的直接反映?!秮碜孕切堑哪恪?,則給“教授”這個職業(yè)罩上了柔情蜜意的光環(huán),教授一下子由古板、啰嗦、嚴肅的老者形象變成了年輕、性感、神秘的少女偶像。誠如論者常江所言:“無論是否對韓劇‘感冒,我們都無法否認在創(chuàng)造新概念和改變原有概念的能力上,韓國流行文化產(chǎn)品有中國流行文化產(chǎn)品不具備的能力。
”王岐山說:“韓劇內(nèi)核和靈魂,恰恰是傳統(tǒng)文化的升華。
”值得國產(chǎn)電視劇虛心借鑒學習。
(成語原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