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后單位時期社會的原子化動向及其對基層協商的影響*

2015-04-01 00:55:59田毅鵬
南京社會科學 2015年6期
關鍵詞:原子化協商居民

田毅鵬

后單位時期社會的原子化動向及其對基層協商的影響*

田毅鵬

將社會原子化命題置于后單位社會來臨的背景之下,并與基層協商話語相聯系,我們發(fā)現,城市社區(qū)居民的弱參與,基層協商動力的低下,以及社區(qū)公共性的危機,都對當下展開的基層協商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和制約。為此,我們應努力推進社區(qū)生活和基層社會聯結的重建,凸顯基層協商的特性,打造基層議事平臺,以實現新時期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jié)、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后單位社會;社會原子化;基層協商;單位社會

新世紀以來,以單位社會走向消解和后單位社會來臨為背景,中國的基層社會發(fā)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其一,在快速城鎮(zhèn)化、人口流動化、家庭小型化、住房商品化、非正規(guī)就業(yè)流行、單位組織“去社會化”的背景下,城市基層社會出現了以社會原子化、個體化為特征的“社會松散化”現象;其二,由城鄉(xiāng)社會劇烈變遷而發(fā)生的社會分化,重大利益糾紛而出現的帶有社會運動色彩的鄰避運動、群體性事件、個人極端事件等社會事件,使得基層社會治理開始面臨復雜而沉重的壓力。在社會糾紛解決的諸多探索過程中,社會協商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治理方略被提出,并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應該承認,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曾出現過以村委會和居委會為平臺的基層調節(jié)模式,但只是將其作為行政權力運作的一種補充形式而已,從來沒有將其提升到與“政協協商”、“人大協商”相并提的“協商”高度來加以看待。因此,在新時期社會松散化的社會背景之下,如何展開基層協商則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試將基層協商置于轉型社會的背景之下,探討社會原子化對于基層協商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之道。

一、社會原子化動向的發(fā)生及其表現

近來,學術界開始關注社會原子化現象的發(fā)生及其社會影響。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原子化和松散化現象的內涵及表現做出初步的研究和概括。筆者曾在“社會原子化”命題下展開了一些研究。①也有學者試圖通過“社會基礎秩序”、“社會松散化”等概念展開研究。雖然在社會原子化和社會松散化等概念界定和具體走向等問題上尚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認識和判斷,但業(yè)已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識。將社會原子化命題置于后單位社會來臨的社會背景之下,并與基層協商話語相關聯,我們應對以下幾個問題加以關注:

(一)關于社會原子化現象發(fā)生的背景

在這里我們之所以強調后單位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由社會原子化而導致的“社會松散化”問題,主要是相對于計劃時期單位社會的高度組織化的狀況而言的。眾所周知,建國以來,黨和政府通過“國家—單位—個人”的縱向控制體系,建立起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組織體系。在這里,高度組織化的結構體系之所以能夠成為可能,主要是依賴以下幾個要素完成的:(1)通過“國家—單位—個人”的縱向聯結控制機制和依賴結構,形成單位成員依賴于單位組織,單位組織依賴國家的總體格局;(2)單位組織體制的高度復合性,單位組織不僅是生產管理機構,同時也是政治、社會管理機構,具有高度的合一性;(3)終身固定就業(yè)與“包下來”的單位福利保障制度;(4)基于單位組織的自我封閉性而形成的具有濃厚倫理色彩的“熟人社會”。

值得提出的是,在計劃時期單位社會的體制下,一般基層社會問題的解決,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統治和控制來實現的,而是通過一系列“分解技術”加以完成的。這里所說的“分解技術”,主要是指將單位作為解決基層問題的基本單元,依托于一個個蜂窩狀的基層單位來解決問題。無論是福利保障,還是家庭糾紛,抑或是單位內部的矛盾糾紛,基本上都是通過單位組織的內部疏通和化解來加以解決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在高度組織化的背景下,單位組織以外基本上不存在基層問題??晒┙o單位組織以外以協商形式解決的基層社會議題非常有限??梢?,建國以來,在單位體制背景下,中國社會的基層協商機制主要是在單位框架內展開的。

20世紀90年代全面市場化改革以來,以單位社會走向消解為背景,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種新的、特殊的社會結構及其運行狀態(tài),有的學者稱之為“后單位社會”。迄今為止,學界對后單位社會并無統一的界定,而是在一個一般性意義上使用的。在后單位社會中,舊的社會運行機制開始逐漸消解,而新的社會運行機制尚未成型。因此,我們所說的后單位社會不是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形態(tài)的概括,而是一種對原有社會體制消解過程中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蛻變過程的描述。②在后單位社會的背景下,傳統的由單位承載的諸多功能迅速由單位分解出來,匯集到社會上,成為一般性的社會問題。

(二)關于社會原子化的表現及特征

一般說來,社會原子化和松散化的表現非常廣泛,既包括社會關系疏離、體制外人的數量的增加,也包括個人與公共世界的隔離等等。主要表現為:(1)社會微觀單元孤立化的傾向。包括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數量和留守人口增多等;(2)鄰里關系的疏離;(3)基于社區(qū)認同缺失基礎之上的社會聯結的弱化;(4)“個人與國家”間社會聯結的弱化;(5)植根于社會組織關系弱化基礎之上的社會規(guī)范失靈。

在把握社會原子化一般表現的同時,我們應注意提煉概括其核心特征。在此前的研究中,筆者認為,社會原子化“不是指一般性的社會關系的疏離,而是指由于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社會聯結機制中間組織(intermediate group)的解體或失缺而產生的個體孤獨、無序互動狀態(tài)和道德解組、人際疏離、社會失范的社會總體性危機。”③有的學者也主張通過觀察社會成員的組成關系變化,特別是他們和公共組織的連接通道中斷時產生的影響,認為“上世紀50年代,工作單位成為遍地存在的“代理政府”,它們實際上承擔著代表、應責、協調和連接的職能。但隨著這一角色的收縮和廣泛的社會流動發(fā)生,社會應責和協調機制式微,個體和公共的連接關系不再,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面臨沒有組織向自己負責的局面。在基層社會,發(fā)揮上述作用的社會機制衰退的程度,可以解釋社會情緒的政治性轉化?!雹苌鲜龈爬槲覀冞M一步分析透視社會原子化對基層協商的直接影響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視角和理論工具。

二、社會原子化對基層協商的影響

當前中國基層社會的原子化動向對于當下正在展開的基層治理和基層協商不可避免地產生重大影響。

(一)弱參與對基層協商的制約

參與是協商的前提和基礎。如前所述,在傳統的單位體制下,基層問題的解決,基本上是在單位組織內部通過化解的方式完成的。故在單位體制下一般單位人缺乏社會參與的傳統,乃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自上世紀末期發(fā)軔的城市社區(qū)建設,則是在單位逐漸終結其“辦社會”的體制和功能,主動退出辦社會的諸多事務,強調居民社會參與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伴隨著社區(qū)的建設和發(fā)展,社區(qū)居民的社會參與意識已獲得較大幅度的發(fā)展。但從總體上看,社區(qū)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仍然不高。其現實的社會參與水平必然對基層協商的運行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制約。

(1)在基層社會基礎性社會關系走向疏離化的背景下,社區(qū)參與的主體基本上是以老年群體和弱勢群體為主,而居住在社區(qū)的主流人群則基本上處于不在場的狀態(tài),對社區(qū)事務的參與持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2)近年來城市社會居住形態(tài)的變遷也推進了社會原子化的進程。眾所周知,住房改革直接導致了居住體系的變革,也加劇了社區(qū)走向空心化的進程。近年來中國社會居住形態(tài)的變遷以及房地產的快速發(fā)展,導致大量小區(qū)業(yè)主的社區(qū)缺席。業(yè)主只是一個財產權的概念,而不是以居住和社區(qū)鄰里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概念,導致居住小區(qū)內的業(yè)主的訴求亦呈現出兩極化特點,參與欲望參差不齊,存在較大的差別。(3)在城鄉(xiāng)結合部等特殊空間內,同樣存在著復雜的社群關系和參與觀念的差異。在城鄉(xiāng)結合部的亦城亦鄉(xiāng)村的社會空間內,外來的農業(yè)轉移人口,身體在場,關系不在場;身體在場,分配權不在場;身體在場,參與權不在場;身體在場,保障權不在場,雖然政府業(yè)已賦予在此居留一段時間的外來人口以參與權,但利益和權益的缺場,卻似乎并未激發(fā)起其在地參與的熱情;(4)參與者代表性的缺失。隨著居民小區(qū)的服務的商品化和封閉化,社區(qū)鄰里關系開始疏離,昔日的鄰里熟人社會開始走向消解,而以此為依托的具有代表性的社區(qū)領袖亦變得極為罕見,這無疑使基層居民參與的代表性走向缺失。

基層社區(qū)居民參與低迷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協商主體的碎化。因社區(qū)居民的參與意識不強,導致參與行動遲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意識低并不意味著“不參與”。當一些現實利益和矛盾走向激化時,因參與渠道不暢,一些事件經過積累,往往以迸發(fā)的形式表現出來,構成突發(fā)性事件的萌芽。在表達利益訴求,維護個人權益時,往往以原子化的個人越過政府的派出機構和居民自治組織,去面對政府和社會。此種現象的危險性在于,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無法上達,而政府的惠民政策也失去了下達的管道。

(二)協動力低下對基層協商的影響

如前所述,計劃時期基層社會所產生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單位組織化解掉了,而真正由街道和居委會處理的問題已微乎其微。而在后單位社會,基層社會的結構形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在社會治理的理念下,以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為核心的社會協動力的生成,成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構建的關鍵。眾所周知,協動是日本社會學界使用的一個基層治理的概念。一般是指復數的主體,為了某種共同的目標而采取的合力行動。⑤表現在基層治理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素:其一是基層自治組織與政府的協動。如一些地域問題在單純靠行政力量或民間力量難以解決時,需要政府與民間自治組織結合起來,通過協動的方式協力解決問題。其二,協動的主體較為寬泛,具有多元性。主要是市民自治組織和地域居民,此外還包括作為地域一員的NPO和在地企業(yè)。其三,雖然協動的各主體所掌握的資源及在體制中的地位存在著較大差別,但各方應遵循平等互動理念來理解協動,政府力量同樣也只是平等協動一方的主體,被稱為“行政市民”,協動各主體在責任和行動方面實質上具有相互的對等性。

從協動力構建的視角審視社會原子化背景下基層社會治理的展開,我們會發(fā)現以下幾個問題: (1)社區(qū)自治組織的行政化對其協動能力的影響。在中國社會的宏觀結構中,基層一般包括是行政力量(街道辦事處)和居民自治組織兩種力量交錯的空間,應該說,兩種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力是不均衡的。近年來社區(qū)自治組織在其運行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行政化的傾向。無論是在權力來源,還是資源獲得,抑或是工作績效評估等方面,都表現出對政府的強烈依賴。這種行政化的身份角色扮演,使得其社區(qū)自治組織參與基層協商的能力大大降低。因為基層自治組織具有較強的行政性,必然使其自下而上的代表性角色嚴重褪色,導致居民認定其為政府的下線和業(yè)務代理者,從而消減了其協商調解的角色和身份。而遇到尖銳問題,居民寧愿越級到上一級政府權力機構申訴,也不愿通過居民自治組織來代達。

(2)“在地單位”社區(qū)參與的缺席。在我國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換的過程中,曾對傳統的單位辦社會體制掀起了一股激烈的批判。應該說,其批判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對于20世紀晚期中國的體制轉軌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處理企業(yè)單位與社會的關系上存在著簡單化傾向,簡單地以單位的“去社會化”來實現這一轉換過程。其結果導致“在地單位”不再參與基層社區(qū)事務,基層協動走向單一化,失去了社會協動系統中重要的一極。

(三)公共意識淡漠,規(guī)范失靈對基層協商的影響

從理論上看,人類的社會化及其對社會規(guī)范的接受過程,基本上都是依托于一定規(guī)模的組織團體及群體而展開的。據此,我們可以斷言,伴隨著社會走向原子化步履,社會規(guī)范對個體的約制作用必然大大減弱。其對基層協商的直接影響則主要表現在社區(qū)公共性的弱化。很多學者在其論著中,明確地意識到社區(qū)公共性消解后所面臨的社會險象:即當社會走向原子化后,其最為直接的社會后果是各種社會制約因素的消解。社區(qū)不過是由一些社區(qū)居住者構成的,而缺少基本的公民意識的支撐。“一個分裂的社會是一個其成員越來越難以將自己與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政治社會關聯起來的社會。這種認同之缺乏可能反映了一種個人利益至上主義的觀念,而依此觀念,人們終將純粹工具性地看待社會。”⑥在這些“公民性弱”的地區(qū),“在個體居民的眼里,公共事務是別人的事務——即高級人士的事務,‘老板們的’、‘政治家們的’——不是自己的事務。很少人有心去參加關于共同利益的思考,這樣的機會提供給他們的這種機會也不多。政治參與的動機是個人化的依附或私人的貪欲,不是集體的目標。對社會和文化社團生活的參與非常少。私人的考慮代替了公共的目的。”⑦

此外,從階層論的視角看,包括中產階級在內的一些曾被賦予公共性構建的重要力量,但在現代社會日趨復雜變化的背景下,也發(fā)生了嚴重的分化變異。如在中產階級遷往郊區(qū)的過程中,因郊外社區(qū)日趨封閉化、匿名化的背景下,社區(qū)人的互動關系日益間接化,而一些基本的社會聯結也被破壞?!霸谝粋€社會里,如果人民最終成為那種‘封閉在自己的心中'的個人,那么幾乎沒有人愿意主動地參與自我管理。他們寧愿留在家里享受私人生活的滿足,只要當時的政府生產這些滿足的手段和廣泛地分配這些手段?!雹?/p>

從實踐角度看,基層協商民主的意義在于,它一方面強調了城市社區(qū)居民對于社區(qū)公共利益應負的責任,另一方面也強調了社區(qū)居民是基層民主參與的主體?,F代社會的公共性構造往往是植根于真實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之上的,體現了一種新的“社會聯結”,“公民身份意味著一定的社區(qū)或文明社會在人與人和群體與群體之間有某種聯系或網絡,而且有某些規(guī)范和價值觀使他們的生活有意義?!雹岫鐣踊瘎酉騽t消解了這些聯結,使得各協商主體間的良性互動成為不可能。

三、認識和對策

從表面上看,后單位社會背景下的基層協商是以政府為主體的行政力量與居民自治組織及居民個體之間,圍繞著基層相關問題而展開的溝通協商活動。我們在弄清當下都市社會原子化的現狀之后,應對問題做出應有的回應。

(一)社區(qū)生活和基層社會聯結的重建

在社會松散化,社區(qū)生活和基層社會聯結不暢的背景下展開基層協商,我們應努力加強社會基礎秩序建設,以活動取向來重建社區(qū)生活。所謂“活動”主要是指由具有共同目的且聯合起來的人群所完成的具有一定社會職能的動作的總和。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陌生的、未建立起聯系的人們因其缺乏共同的目標和組織依托,難以產生互動關系,也難以真正具有社會意義的社會活動。在這一意義上,所謂“活動取向”,實際上就是為社區(qū)居民的社會參與提供一個寬闊的參與平臺和參與契機,把孤立而缺乏聯系的原子化個體聯結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聯合國發(fā)表的《通過社區(qū)發(fā)展促進社會進步》的專題報告中,即提出社區(qū)發(fā)展的目的是動員社區(qū)居民積極參與社區(qū)建設。并認為社區(qū)的實質性特征主要表現在這種“聚合體帶有公共生活的特征,表現為風俗、習慣、傳統和講話的模式?!睆拇耍忻駞⑴c幾乎成了衡量社區(qū)發(fā)展最具核心意義的指標。這說明:社區(qū)要想取得真正意義的發(fā)展,必須使其發(fā)展進程直接牽涉到社區(qū)中所有人以及他們的總需求。如果社區(qū)發(fā)展與其居民的實際利益毫無關系,是很難發(fā)生互動關系,形成內聚力的。此外,在基層社區(qū)生活中,社區(qū)領袖在基層協商推進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發(fā)現和培養(yǎng)社區(qū)領導者,并使之在基層協商過程中切實地發(fā)揮導引作用,是推進基層協商的關鍵。

(二)凸顯基層協商的特性

當下中國社會的協商體系主要由政協協商、人大協商和基層協商構成,與政協協商、人大協商不同,基層協商是新時期出現的新的協商類型,其實施運行尚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我們在探索基層協商推進路徑時,應注意凸顯基層協商的特性。

筆者認為,基層協商的特點主要表現在:(1)協商主體的多元性。受基層體制和社區(qū)居民參與弱化現狀的制約,導致基層協商具有極為明顯的主體多元性,既包括政府派出機構,也包括居民自治組織、個體居民以及其他利益相關群體。而且,由于“當前我國社會沒有提供完全讓基層民眾自己去解決各種矛盾問題的機制;有時可能由于政府對信息的壟斷和基層民眾對信息的誤讀,使基層民眾沒有辦法自己解決問題和困難;基層民眾的個人能力相當有限,很難完全依靠自己獲得全部合法利益?!币虼耍υ诨鶎訁f商中凸顯其多元性,是順利推進協商運行的關鍵。(2)非正規(guī)性。一般說來,政協協商和人大協商都是在國家現行的體制和制度框架下運行的,具有較強的正規(guī)性。而基層協商雖然亦需依托現行的基層制度和體制展開,但因其基層性和參與協商主體的多元性,加之基層協商的傳統尚未建立起來,導致其協商帶有非正規(guī)性的特點。(3)利益的切身性。眾所周知,政協協商和人大協商的參與者基本上都是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其協商活動主要是依托于相關的制度體制展開的,其協商具有一定的間接性,而基層協商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具有直接的利益相關性。

(三)通過社區(qū)議事會和社區(qū)虛擬網絡社區(qū),打造基層議事平臺

公共討論是社會進步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因為建立在基層民主自治基礎之上的公議,實際上賦予了社區(qū)居民以表達權和傾訴權,以保證其實現其利益訴求,社會獲得均衡發(fā)展。在城市社區(qū)建設的過程中,應不斷加強和完善社區(qū)議事制度和參與制度,整合居民的意見訴求,吸引更多的社區(qū)居民參與到社區(qū)發(fā)展進程中來。同時也要加強網絡虛擬社區(qū)建設,通過現代網絡手段,搜集社情民意,打造真正暢通的基層議事平臺。

縱觀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進程,我們會發(fā)現,人類具有一種超強“社區(qū)本能”,但到上世紀末葉,伴隨著人類社會基礎社群關系的疏離化和社區(qū)隔離的加劇,20世紀晚期以降,世界范圍內還是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基礎秩序的危機?!拔覀冞\用社區(qū)本能來彼此隔離、自我保護,而不是創(chuàng)建一個豐富多樣又互相交融的世界社區(qū)文化。我們尋找與自己最相似的人,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與其他部分隔離開來。顯而易見,這條隔離之路不會帶領我們走向一個值得生活的未來。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是重新思考社區(qū)觀念,從目前封閉的保護主義走向開放,迎接全球化社區(qū)的到來?!?/p>

注:

①近年來,筆者對社會原子化現象展開了初步的研究,發(fā)表多篇論文,主要包括《轉型期中國社會原子化動向及其對社會工作的挑戰(zhàn)》,《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社會原子化:理論譜系及其問題表達》,《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轉型期中國城市社會管理之痛——以社會原子化為分析視角》,《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12期等。

②田毅鵬、薛文龍:《“后單位社會”基層社會治理及運行機制研究》,《學術研究》2015年第2期。

③田毅鵬、呂方:《社會原子化:理論譜系及其問題表達》,《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④張靜:《通道變遷:個體與公共組織的關聯》,《學?!?015年第1期。

⑤田毅鵬、張炎:《地域力與社會重建——以日本阪神淡路地震為例》,《福建論壇》2008年第8期。

⑥⑧【加】查爾斯·泰勒:《現代性之隱憂》,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11頁。

⑦【美】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賴海榕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頁。

⑨【美】托馬斯·雅諾斯基:《公民與文明社會》,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頁。

〔責任編輯:秦 川〕

The Trend of Atom ization and Its Im pact on Grassroots Consultation in Post-unit Society

Tian Yipeng

By analyzing the social atom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unit society,and associating itwith grassroots consultation,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low particip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residents,the low coordination and mobilization ability of grassroots units,and the crisis of community commonality made significant impacts and constraints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consultation.Thus this study proposed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ty life and grassroots society should be further promot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roots consult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and the platform of grassroots counsel should be constructed,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governance,the self-adjustment of society and the autonomy of residents in this new era.

post-unit society;social atomization;grassroots consultation;unit society

C912.81

A

1001-8263(2015)06-0062-06

田毅鵬,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導 長春130012

*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單位制度形成及變遷研究”(11&ZD147)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原子化協商居民
石器時代的居民
石器時代的居民
基層社區(qū)醫(yī)養(yǎng)結合“原子化”: 形成機制及破解路徑
論協商實效與協商倫理、協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機器人或將令人類進入“原子化”時代
中外書摘(2017年2期)2017-02-10 19:42:15
以政協參與立法深化協商民主
石墨爐原子吸收法測定鉛量時灰化溫度與原子化溫度的優(yōu)化
絕望與掙扎:失獨父母夫妻關系的演變及其干預路徑
協商民主與偏好轉變
黄龙县| 外汇| 金溪县| 合川市| 屏东县| 徐闻县| 密山市| 城步| 灌南县| 类乌齐县| 长子县| 新安县| 综艺| 曲沃县| 抚远县| 上思县| 梁河县| 西盟| 清徐县| 岳普湖县| 广汉市| 新乡县| 霍林郭勒市| 普格县| 沈丘县| 新建县| 甘谷县| 中方县| 林西县| 衡阳市| 丰县| 壤塘县| 吴江市| 钦州市| 乌恰县| 垦利县| 长武县| 顺平县| 原平市| 健康|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