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ara
新年前是最忙的,打工一族要趕及年尾完成手頭工作,同時要籌備年貨之類。當然現(xiàn)在已不似舊時般繁瑣,不一定要做足所有習(xí)俗,很多香港人都不會再在新年買新衣服,或是不忌諱在新正頭(粵語,新年正月好開頭之意)洗頭或掃地等,可是這不代表大家不重視新年,吉利話還是要說,大街小巷還是熱播各種由許冠杰或Twins唱的賀年歌曲。
對香港人來講,新年前必做的就是逛花市了。全港九新界都有花市,但最大型的肯定是維多利亞公園那個,每年的年三十晚,這里都擠得水泄不通,直至凌晨兩三點仍人山人海,電視臺總要在這里拍攝盛況。的確,跟其他地區(qū)相比,維園是最大最多攤檔的,好幾個球場都納入花市范圍,一頭一尾是大型熟食攤檔,游人可以在這里買些燒賣、魚蛋之類,邊吃邊逛。
既然名曰“花市”,當然要有花,所有賣花攤檔都在最近大街的一邊,跟干貨分開。走在這邊,就算不買花,嗅一嗅那花香都是好的,許多桃花、梅花、水仙、蘭花等就夾道相迎,構(gòu)成一幅漂亮的圖畫。當然買的人更多了,在花市往往見到有人扛著一棵桃花,或抱著年橘、五代同堂等,仿佛是每年一度的指定動作。
而年輕人感興趣的,則是干貨那一邊——應(yīng)節(jié)的開運風車、揮春等自然不可少,而順應(yīng)潮流而推出的新產(chǎn)品亦吸引大眾眼球。很多人都藉花市的機會做些小生意,他們自己設(shè)計一些產(chǎn)品并在花市販賣,當中不乏反應(yīng)大好的,例如仿制小食“雞蛋仔”的吹氣擺設(shè),海棉做的年橘玩具、印有社交網(wǎng)絡(luò)“贊好”圖案的枕頭等,而且價錢合理,未到年三十晚已搶購一空。這些攤檔有的是老師跟中學(xué)生經(jīng)營,或大學(xué)生測試自己的營商能力,但質(zhì)量不賴,有時更成為搶手貨。
年三十是花市最后一天,市民吃過團年飯,便去花市逛到深夜,有毅力的更會逛到天空泛白,因為不少攤檔為了清貨,便在半夜后割價求售,所以要撿便宜貨,就要撐著眼困等一等了。到了翌日,清潔工人就會清理場地,但仍有市民特意前來撿走花農(nóng)留下的年花或其他的產(chǎn)品,更有慈善團體駕車來載走桃花和年橘,送給老人院、孤兒院等地方,讓貧困階層也能感受新年的喜悅。
踏入年初一,市面仍有大型商鋪開門,但不算熱鬧,所以要尋樂子,晚上去尖沙咀看花車巡游是不錯的選擇。今年有來自十五個國家共三十四個表演單位參與,并有十三架花車同行。老實說,那些花車設(shè)計通常一般,最漂亮的應(yīng)該是迪斯尼那一架了,但參與的隊伍卻非常精彩,有穿上短裙的火辣拉拉隊,踩高蹺的表演者,裝扮可愛、跳芭蕾舞的小女孩,還有充滿熱情的太鼓隊伍等,令人看得熱血沸騰。
巡行路線由文化中心到彌敦道,要霸占好位子的話,大白天就要去等候了。怕站得累,看電視直播亦可以。至于年初二,香港有煙花會演,在維多利亞港舉行,尖沙咀及灣仔海旁都是欣賞的有利位置,攝影愛好者通常一早就在有利位子等待,務(wù)求捕足燦爛一刻。還記得十多歲時,筆者也有跟友人到文化中心海旁看煙花,雖然等了幾小時,但難忘煙火在近距離爆放的震撼,而且大伙兒一同隨著煙花而大喊“嘩﹗”著實是難忘的經(jīng)驗。
怕?lián)頂D的,可預(yù)早在維港兩岸的酒店訂臨海的房間,隔著落地玻璃觀看煙花盛放;或是上船在海面欣賞,仰頭看煙花此起彼落,又是一番享受。從前香港的高樓沒那么多,住在高層已能從窗外直接觀賞煙花,整個天空映照得通紅,讓還是小孩子的我又驚又喜??上Т髲B愈來愈高,現(xiàn)在什么都看不見了,唯有看電視直播吧。
新年期間,沒什么商店開門,但很多無牌小販都會趁勢在街叫賣,他們賣的包羅萬象,例如衣服、首飾、玩具等,據(jù)說小販管理隊都會網(wǎng)開一面,所以他們都肆無忌憚。如果屬實,筆者覺得挺有人情味的,畢竟新年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只要不擾人,讓小販發(fā)一點小財,不就皆大歡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