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網絡公共領域對公民精神的影響*

2015-04-02 05:49伍玉紅方曙光
關鍵詞:公民培育領域

伍玉紅,方曙光

(1.安慶宜秀區(qū)委黨校 教研室,安徽 安慶 246000; 2.淮南師范學院 政法系,安徽 淮南 232038)

?

網絡公共領域對公民精神的影響*

伍玉紅1,方曙光2

(1.安慶宜秀區(qū)委黨校 教研室,安徽 安慶 246000; 2.淮南師范學院 政法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公民精神是現(xiàn)代化的主要指標,是國家和民族的核心競爭力,而政治、文化和傳統(tǒng)等因素造成了我國當前的公民精神水平遠遠滯后于現(xiàn)代化的需要。通過對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的闡述,指出網絡公共領域作為“理想”公共領域,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獨立平等的意識、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表達自我、培育社會責任意識、具備批判精神等公民精神,進而提出完善網絡公共領域、提升其對公民精神培育功能的對策。

公民;公民精神;網絡公共領域;培育

一、公民精神的內涵及現(xiàn)狀

(一)公民及公民精神的內涵

“公民”概念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城邦的人”,文藝復興時期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以及“主權在民”的法律原則。我國1982年修訂的《憲法》規(guī)定具有中國國籍的人都是中國公民,并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了公民享受的權利和需要履行的義務。帕特南認為:“公共精神是以公民和社會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它孕育于公共社會之中的,處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層面,它包含自由、民主、平等、公共利益、責任和秩序等最基本的價值判斷?!盵1]29公民精神作為公共精神的主要內容,它認可并積極追求著一系列最基本的價值目標,是公民對自我、他人、社會、國家的觀念和行為傾向,主要包含自由、平等、參與、民主、法律精神、政治社會責任意識、公德精神等內容。當前,我國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中國夢,歸根到底就是要實現(xiàn)人的現(xiàn)代化,培育并完善現(xiàn)代公民意識,使公民成為具有公民精神的現(xiàn)代公民,這不僅是現(xiàn)代化的基本目標,也是衡量現(xiàn)代化發(fā)展狀況的重要內容。

(二)當前我國公民精神的現(xiàn)狀

我國自古以來一直缺乏公民精神的文化、制度性環(huán)境。林語堂說過:“中國人心系家庭,只知個人不知有社會?!盵2]157自漢王朝以降,歷朝政府都推崇儒教作為其核心價值觀、社會結構性要素和行為規(guī)范,提倡個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國和家的一體化,國只是家的外延和擴大,治國的才能是在治家的過程中學習而來的,政府就等于家族,家族就等于國家,二者渾然一體,很難區(qū)分。因此,公民和社會被淹沒于國和家之中,培養(yǎng)成以國和家為中心的價值觀,人們都信奉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世界觀,忽視了公民精神的建構。

新中國建立后,我們曾經試圖通過經濟和政治手段來培養(yǎng)中國人的公共精神,主要方式有:倡導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一大二公”、“個人服從于組織”、“城市單位制”和“農村公社制”等,但這些社會組織和控制方式卻使得公民精神的形成缺乏生成的“自由”“肥沃”的土壤。

改革開放后,我國建立了市場經濟制度。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對利潤和金錢的過度追求成為社會及其成員的行動誘因、衡量成功的標準,出現(xiàn)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信任危機、公平正義意識淪喪等不良社會風氣。近年來,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不解的現(xiàn)象,如“小悅悅事件”、“老人摔倒無人扶”事件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說是公民精神缺乏的表現(xiàn)。主體意識感缺乏,公共責任感淡薄,對社會缺乏信任,政治社會的參與度低等更是公民精神缺乏的具體表現(xiàn)。

(三)國外關于公民精神培育的做法與啟示

現(xiàn)代公民意識是西方文明的產物。美國通過強調權力意識、自由主義、非營利組織和社區(qū)自治等方式,來實現(xiàn)對公民意識的培育,同時公民權利意識的完善以完備的法律為基礎;在英國,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對傳統(tǒng)學科的學習和傳承,特別是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技,利用互聯(lián)網的功能,讓公民參與網絡在線討論,成立不同的討論群體,并以這些群體為依托來討論他們共同關心的社會話題,如人權、自由化運動、民主問題等,通過這些方式使他們的民主和權利意識得以形成,公民精神得以培養(yǎng);新加坡是一個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多種族國家,其公民意識的建立也力求適合多民族的需要。新加坡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通過傳統(tǒng)文化來加強公民意識教育。

綜上所述,現(xiàn)代公民精神是現(xiàn)代化的動力和目標。我國要真正實現(xiàn)民族復興和中華民族的崛起,就必須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培養(yǎng)公民精神。這是歷史的結論,更是現(xiàn)代化和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目標和取向?!凹覈惑w”在我國占據(jù)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家和家族是社會互動的主要場所,公共領域作為介于家和國之間的領域在社會結構中未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公共生活空間范圍十分狹小,很難形成現(xiàn)代公民社會和公民精神。當前,我國雖提出了“小政府、大社會”的發(fā)展目標,但社會組織的“非營利性、獨立性、自治性”的目標還遠未實現(xiàn),依靠社會組織來推動公民精神的發(fā)展缺乏可以依靠的載體。為此,要培育公民精神,目前的主要路徑就是擴大公民的公共空間,而形成這種 “獨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公共空間,最有效的路徑是通過建立網絡公共領域。

二、網絡公共領域對公民精神的一般影響

通常來說,公民教育和公民公共參與是培育公民精神的主要手段。公民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從公共空間和網絡公共領域的營造中探索公民精神的建構則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和緊迫性。

(一)公共領域的內涵和研究假設

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許多個體組成的大眾領域;這一公共領域主要對公共事務進行討論和協(xié)商?!盵3]192他認為,公共領域是公民社會的主要內容,并與國家(政府)、經濟(企業(yè)組織)三元并立、互相監(jiān)督、獨立合作,維護了整個公民社會的獨立和公民的權利。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包含著這樣一些基本的研究假設:

一是公共領域具有公共性。其參與者是由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所組成,探討的話題是公共事務、公共利益、權利和權威等公共事件。

二是公民參與的場域具有公共性。早期的公共場域主要是在露天廣場、咖啡館和沙龍,后來通過大眾傳播媒介、議會等空間。

三是主要參與者是具有批判精神的公共知識分子。正是這些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的互動和博弈,使其談論的話題從個人事務升華到對公共事務的博弈,維護了公民的權益免受權力和經濟的侵蝕。

四是公共領域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民意基礎的公共輿論。這些公共知識分子的互動、批判和博弈有助于形成公共輿論,從而形成對政府組織和利益集團的輿論壓力,最大限度地維護和保證了公民的基本權益不受侵犯。正是這些公共性的特征,使得公共領域促進了公民社會和公民精神的成長。

(二) 網絡公共領域在我國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

1.我國網絡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社會功能

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2014年7月發(fā)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稱:截至2014年6月30日,我國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46.9%,我國網民數(shù)量已經達到6.32億。[4]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網絡已經成為中國公民進行社會交往、參與公共事務、表達話語權的重要方式之一。互聯(lián)網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得到了重新構建,現(xiàn)代公民精神得到了培育。

網絡傳播具有許多優(yōu)點,如時效性、交互性、自由性、平等性、形式新穎多樣性及個性化等,網絡逐漸成為公民參與社會和政治事務、表達民意的理想空間。網民開始關注公共事件,如“廈門PX項目事件”、“執(zhí)法釣魚事件”、“郭美美事件”、“小悅悅事件”、“釣魚島事件”等,并參與網絡互動,通過網絡表達自我、關注公共事務、維護公民權益、監(jiān)督公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培育公民理念。

2.網絡社會在我國已初步形成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訊息、是人的延伸、是個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延伸?!盵5]33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網絡媒介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政治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ㄋ固卣J為:“網絡改變了權力、經驗、生產與文化的過程及結果,網絡建構了新的社會形態(tài)。”[6]569卡斯特所言的“網絡社會”的本質是一種共有的社會結構形態(tài),此種結構形態(tài)是與工業(yè)社會、農業(yè)社會等社會結構形態(tài)相對應的,它以新的信息技術作為其物質基礎。同時,各級政府組織、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以留言、反饋、微博、在線問答等網絡方式同公民進行網絡直接互動??梢姡瑥漠斍熬W民的規(guī)模、應用、結構和功能等情況分析可以得出,網絡及其公共領域重建了我國的社會互動方式,網絡社會在我國已經形成,我國已進入網絡社會,社會的總體結構也已開始逐漸被網絡社會所改變。

(三)我國當前的網絡公共領域開始成為公民表達自我的空間

盡管公共領域對公民社會和公民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國當前現(xiàn)實公共領域的途徑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度的話語傳播方式,公民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及維護。根據(jù)米歇爾曼的觀點,話語指容許經過論證接受他人或自我的態(tài)度,是對社會協(xié)作的一種開放態(tài)度。哈貝馬斯認為:“話語表現(xiàn)為議會中的商談制度,也表現(xiàn)為公共領域中的商談及合作形式?!盵7]289方曙光認為:“話語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公民精神培育的基礎,自由、平等、獨立的話語權,可以使公民的監(jiān)督權、參與權、知情權、批評權和建議權等公民權利得到更好的保證,從而更有利于公民精神的培育?!盵8]當前,中國公民通過網絡這一虛擬空間(網絡公共領域)表達自己的需求,揭露社會的一些問題,已成為中國公民表達話語權、維護基本權益、培育現(xiàn)代公民精神的一個最有效、最理想的公共領域。

(四)網絡公共領域的內涵及對公民精神的影響

1.網絡公共領域的內涵

網絡公共領域是公民通過電腦、手機等傳播工具,參與、傳播符號信息,參與網絡互動,以網絡輿論的形式對公共事件和社會政策進行監(jiān)督和參與的網絡空間和平臺,這重新建造了現(xiàn)代公共領域的表現(xiàn)形式,而這種形式是在現(xiàn)代網絡社會下形成的。

2.網絡公共領域對公民精神的影響

網絡公共領域特征主要為無人為阻礙、無國界限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準確地傳達到世界各地。尼葛洛龐帝認為:“(數(shù)字化生存使)傳統(tǒng)的中央集權的生活觀念將成為明日黃花。”[9]11網絡公共領域的自由、平等、獨立性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yǎng)網民個性的自由發(fā)揮;(2)培養(yǎng)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性;(3)培養(yǎng)監(jiān)督社會、政府和市場的思維和行動;(4)網民可以通過網絡公共領域表達公民的話語權,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網絡公共領域的特征為我國社會普遍的公民精神培育提供了理想化的公共場域。

綜上所述,根據(jù)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分析,網絡公共領域具有平等、批判、自由、開放特征,具有理想型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征,與公民精神的要義存在著內在一致性,已經成為培育公民精神的理想場域。

三、網絡公共領域對于我國公民精神培養(yǎng)的特殊意義

在專制社會,相對于公民而言,政府組織在分配社會資源和價值、建構公共利益的過程中,承擔著主導者、操作者的角色,社會公眾大多處于被動、被支配的地位。只有社會公眾以“公民”的身份,通過互動、博弈形成的代表一定民意基礎的公共輿論的方式,在網絡公共領域對政府組織、利益集團施加有效影響,營造公開平等的交流、對話、論辯的社會氛圍,公共利益才能在平等、獨立、自由的互動中真正得到保障。在此過程中,公民精神也得到了形成和發(fā)展。

(一)網絡公共領域為公民話語權的實現(xiàn)提供了公共空間

在機會平等、開放透明、自由平等參與的網絡公共空間的基礎上,公民獨立人格的獲取才能更好的實現(xiàn)。公民通過網絡進行討論,逐漸形成批判意識,提出理性的意見或建議,這些行為可以使政府的政策和做法朝著有利于維護公民利益的方向靠攏。這種改變可以使國家和人民都取得進步,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在保障公民權益的同時也使政府的執(zhí)政基礎得到鞏固。通過這一改變,國家權威得以提高,政府威信得以樹立,公民對國家的信任度也會有所提高。這樣,建立在公民信任基礎上的社會結構才會更加牢固,和諧社會的建立才更有保障。正是這種話語權的確立和使用,才使得網絡公共領域對公民精神的培育成為可能。

(二)網絡公共領域為公民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理想空間

網絡及其公共領域的特性決定了參與其中進行互動的公民,可以更好地被培養(yǎng)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個體,這些個體只有通過參與集體的討論才能達成理性的共識,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集體的利益。通過參與網絡公共領域的討論,公民精神和公共批判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三)網絡公共領域有助于公民參與精神和權責意識的培育

邁克爾·沃爾澤認為,公民美德的關鍵標志表現(xiàn)為公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投入。俞可平認為,真正的公民參與以一定的政治包容精神為保障,否則公民參與就是一句空話。比較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媒介、各級信訪部門,網絡公共領域具有相對獨立性,較少受到公共權力和利益集團的干擾,成為公民表達民意、維護公民權益的理想空間。公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只有在公共精神得以弘揚的條件下,反復不斷地進行實踐,日積月累,最終形成積淀于公民心中的思維與認知,這樣才能成為真正具有批判精神與理性意識、關注公眾的現(xiàn)代公民。

密爾認為:“公民只有親自參與討論、判斷、裁決的實踐過程,公共精神才會有所增進?!盵10]57同傳統(tǒng)的大眾傳媒媒介相比較,網絡公共領域能為公眾的溝通交流提供更加廣泛與便捷的場所,公民的參與度與受眾面也大大提高。傳統(tǒng)的大眾媒介,如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由于受到政府的管制及其自身追求經濟利益的影響,使其批判性日漸下降甚至消失,公民已很難以傳統(tǒng)媒介為依托來培養(yǎng)自己批判的公民意識。而在網絡公共領域中,人們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可就關心的議題表達意見,其溝通超越了經濟狀況、身份地位、政治背景與地理等因素的限制,溝通呈現(xiàn)無邊界的局面,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前所未見,極大地擴展了公共參與的范圍??梢?,只有不受干擾的網絡公共參與,才能使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和公民的權責意識的培育得到可操作的空間場域。

(四)網絡公共領域推動公民的批判性精神和協(xié)商意識的建立

公民參與是公共精神工具與目的的統(tǒng)一體。在網絡公共領域中,公民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交流與爭論,對公共事務各抒己見,這些看法與觀點會形成一定的輿論,能夠對政府形成輿論壓力,促進政府的改變與完善,以保證網絡直接民主的實現(xiàn)。在此過程中,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得以加強,批判性得以維護、發(fā)揮。可見,由于網絡公共領域中各領域是分離的,各領域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不會形成合力,因此很難對網絡公眾的批評性構成威脅。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在網絡公共領域中對公民精神進行培育是更加理想的,更加有利于公民的溝通與交流,對形成現(xiàn)代公民意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強化了公民的批判性精神以及政府組織、利益集團的協(xié)商能力。

(五)網絡公共領域有利于公民的平等、獨立、自由精神的培育

由于網絡公共領域具有其特有的性質,因此它能更好地維護和保障公民的平等性和獨立性。在社會行動中,社會個體如果沒有獨立人格意識,缺乏自由、自主行動能力,就沒有或者說喪失了人的主體性,就會被外力因素所束縛,“公共利益”就成為一紙空談,很難付諸實踐。網絡公共領域為公民提供了自由、獨立的網絡公共空間。在這一空間內,公民可以就共同關心的話題展開自由的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通過討論與協(xié)商最終達成共識,思想的交鋒也能使公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在此空間內,公共自由平等的權利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

(六)網絡公共領域使公共輿論和公共意識代表了一定的民意

網絡公共領域在網民自由、平等、批判性互動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博弈形成代表一定民意基礎的公共輿論。公民精神在需要權利意識的同時,同樣需要社會責任意識,需要有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懷和參與精神, 需要公德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由此看來,網絡通過網民的參與和建構,形成代表主流民意的網絡公共領域,從而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及現(xiàn)實壓力,促使公共事件得到公正公開的處理,同時公民的參與精神、社會責任感、批判精神和公共意識得以鞏固和完善。

在阿倫特、哈貝馬斯等思想家看來,公民擁有明確的共同利益,但不能不附加任何條件地將這些共同利益寄托在國家的身上,也不能不附加任何條件地將希望寄托在盧梭的“心靈共鳴”上,更不能不附帶任何條件地將希望放在一種簡單多數(shù)的民主上。只有在主體平等的公開辯論中,公共利益與公民精神才能名副其實的出現(xiàn),理性批判才得以發(fā)展;只有在網絡公共領域進行公開平等、深入透明的探討,真理才能愈辯愈明,才能真正代表公眾的利益。讓各種力量在互相比對、相互權衡的過程中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讓各種各樣——無論其規(guī)模大小、成員背景——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獲得應有的代表權、發(fā)言權和辯論權,那么,最終形成的社會資源和利益分配的方案就自然是得到盡可能多的利益主體認可的方案,也是最能體現(xiàn)公共利益內在本質的方案,從而公民精神可以在此過程中得到培育和發(fā)展,推動公民社會和公民的現(xiàn)代性及后現(xiàn)代性得到實現(xiàn)。

四、利用網絡公共領域培養(yǎng)公民精神可能遭遇的問題及其對策

(一)面臨的問題

盡管網絡公共領域對公民精神的培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構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由于社會經濟因素的原因,各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互聯(lián)網科技在各地區(qū)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也有所差異,因此部分民眾仍缺乏參與網絡公共領域的條件,由現(xiàn)實社會結構與網絡公共領域結構所構建的二重社會結構的運行也必然缺乏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網絡至今仍是一個以閱讀、參與為主的網絡空間, 老年人、經濟困難群體、文化程度低的群體以及具有某些缺陷的群體大都被網絡及網絡公共領域拒之門外,限制與降低了網絡公共領域對公民精神培育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其次,網民參與網絡公共領域的互動需要有強大的求知欲和對網絡世界的好奇,只有具備這些條件,公民才能主動上網,參與網絡互動。當然,僅具備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具備哈貝馬斯式的批判精神,才能構建與完善平等和獨立的雙重社會結構。如今,我國網民中年輕人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由于忙于生計,加之社會浮躁的影響,他們中很多人以賺錢為生活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因此,年輕人缺乏政治參與熱情和對社會關懷的責任感。以上都成為培育公民精神的障礙。

再次,網絡公共領域的負功能。第一,網民的激增加大了網絡管理的困難,部分網民通過網絡散布謠言、進行網絡詐騙、盜取私人信息等,這些不法行為的出現(xiàn)說明了網絡具有難以控制的特點。第二,從“阿拉伯之春”、“香港占中事件”等國內外網絡事件來分析,網絡公共領域也成為境內外勢力影響國家獨立、主權,制造社會動亂的理想空間。第三,由于網絡具有匿名性、開放性、受眾多、影響力大、時效性等特點,人們常希望通過網絡解決自己的問題,將話語權在網絡中進行充分的釋放。網絡具有的“把關人”、“群體極化”、“沉默的螺旋”等特征往往易導致公民權責意識的扭曲,而這種扭曲會危害到社會的安全。第四,目前,我國在網絡立法方面的不完善更加重了這一現(xiàn)象。網絡責任意識的缺乏會使人們產生從眾心理,對社會實踐缺乏理性的思考,易形成簡單粗暴的介入。第五,各種政治、經濟利益集團對網絡公共領域的侵蝕,使得網絡公共領域面臨著哈貝馬斯式公共領域“再封建化”的風險。馬克·波斯特認為:“理想化的言語情境是理解任何說出的話的必要條件。言說在任何程度上都不能達到理想化言語情境的標準,這并不意味著個體不能與他人交往,而是意味著社會壓迫,最終便是階級斗爭。”[11]125可見,建立良性、平等、獨立、自由的網絡公共領域,通過網絡公共空間來培育公民精神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探索。

昆廷·斯金納認為:“(公民精神)是我們每一個人作為公民最需要擁有的一系列能力,這些能力能夠使我們自覺服務于公共利益,從而自覺地捍衛(wèi)我們共同體的自由,并最終確保共同體的強大和我們自己的個人自由?!盵12]79盧梭在《愛彌爾》中指出:“良好的社會制度是這樣的制度:它知道如何才能夠最好地使人改變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夠使人以相對存在代替其絕對存在,并且把‘我’融入共同體中去,以便使每個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個獨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體的一部分。正像一個羅馬公民那樣的愛國者?!盵13]36可見,公民精神的構建,不是對國家、民族和政治團體的無條件的奉獻,而是在維護公民權益的基礎上實施公民對社會公共空間的參與和監(jiān)督。

(二)解決的對策

針對我國公共網絡的現(xiàn)狀,要建構理想的網絡公共領域,使其成為公民精神培育的“共同體”,需要政府、網絡組織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做到:第一,加強網絡立法。目前,我國網絡立法還不完善,雖已建立部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但可操作性不大,缺乏相關的責任條款,法律的制定與網絡的發(fā)展產生了脫節(jié),沒有做到及時的調整。因此,要針對網絡發(fā)展現(xiàn)狀制定一系列相關法律,明確規(guī)定網民的權利及責任,對傳播謠言、蠱惑人心、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追究其法律責任,進行相應的處罰,從而更好地保障網絡公共領域的公正和自由,以培育公民意識。第二,加大對公民網絡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政府相關部門要對各種經營公共網絡的場所進行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宣傳網絡法律。同時,定期開展網絡安全意識教育,提倡公民文明上網,依法使用網絡。第三,開展網絡公共領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媒介素養(yǎng)指的是人們對各種傳媒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傳媒所提供的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fā)展服務的能力。

網絡媒體組織應做到:第一,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將網絡公共領域發(fā)展成為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弘揚社會公平正義,傳播正能量的公共領域。第二,避免經濟、政治等利益集團對網絡公共領域的侵蝕,特別是要以技術等手段防止境內外敵對勢力對網絡公共領域的影響,確保網絡公共領域的獨立性。第三,加強對網絡編輯、“網絡意見領袖”和網絡“把關人”的教育和管理,引導、監(jiān)控網絡輿論。

公民應做到:第一,實行實名上網,養(yǎng)成網絡自律精神。公民要依法上網,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用網絡做法律規(guī)定以外的事。第二,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做到健康上網,文明上網,不涉足不良網站。第三,自覺避免沉迷于網絡。長時間沉迷于網絡會對人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要學會理性對待網絡。第四,健康進行網絡交往。網絡交往要做到誠實守信,進行積極健康的交流,交流雙方相互信任。

總之,從“阿拉伯之春”到“香港占中事件”可以看出,網絡公共領域在建構理想型公共領域的同時,也被各種政治、經濟利益集團或者國家勢力所侵蝕,成為西方推行其價值觀,甚至顛覆國家政權的空間。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要遵循網絡道德、法律規(guī)范,在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同時,履行公民的法律義務,自覺培育哈貝馬斯式的批判精神、參與精神、獨立精神等公民精神要素。只有這樣,網民才能通過參與網絡公共領域培養(yǎng)出現(xiàn)代公民精神。

[1][美]羅伯特·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王列,賴海榕,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3][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4-07-2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5][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7][德]哈貝馬斯.包容他者[M].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方曙光.網絡公共領域:現(xiàn)代公民社會建構的契機[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2):32-36.

[9][美]尼葛洛龐帝.數(shù)字化生存[M].胡泳,等,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0][英]約翰·密爾.論自由[M].許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1][美]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2][英]昆廷·斯金納.政治自由的悖論[M].柴寶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13][法]盧梭.愛彌爾[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責任編輯:張 燕)

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 Network Sphere on Civism

WU Yuhong1, FANG Shuguang2

(1. Party School Yixiu Committee, Anqin 246000, Anhui; 2.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232038, Anhui)

The civism is the major index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and nation. However, politics, culture, tra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together resulted in the present level of the civism in China, which is far lower than what is needed by modernism. With an elaboration of Habermas’ theory of public sphere,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that the network public sphere, as an “ideal” one, helps the citizens cultivate such civism as sense of freedom,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and express themselves, and critical spirit, then in turn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perfect the network public sphere as well as to promote its function of civism cultivation.

citizen; civism; network public sphere; cultivation

2015-01-01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類課題“高校網絡輿論的形成與引導研究”(13JDSZ101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地方高校突發(fā)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研究”(SK2014A098)

伍玉紅,女,安徽省安慶宜秀區(qū)委黨校講師,主要從事網絡傳播和政治學研究;方曙光,男,淮南師范學院政法系講師,社會學博士,主要從事網絡公共領域和網絡運動研究。

D669.4

A

1672-0695(2015)02-0008-07

猜你喜歡
公民培育領域
論公民美育
2020 IT領域大事記
領域·對峙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新常態(tài)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肯定與質疑:“慕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
涞源县| 孟村| 雷波县| 盖州市| 大冶市| 南和县| 辽阳县| 调兵山市| 阿巴嘎旗| 高邑县| 景谷| 措勤县| 确山县| 根河市| 双柏县| 乡宁县| 万源市| 阿合奇县| 岱山县| 吉木萨尔县| 龙胜| 抚远县| 抚州市| 北海市| 叶城县| 乌兰县| 普陀区| 洛阳市| 合山市| 深圳市| 昭通市| 自贡市| 蒙阴县| 万荣县| 奇台县| 盈江县| 息烽县| 肥东县| 双流县| 牙克石市| 喜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