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1)
【政治與社會研究】
價值觀的文化甄別與制度化重構
——兼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宇文利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1)
文化與制度是價值觀異同的內在標尺,由于存在文化與制度的阻抗與融通,人類價值觀的互動就受到限制或促動。構建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關系中華文明、中國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靈魂性工程。要成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從文化價值和制度價值的角度入手,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同時用制度來約束和規(guī)范新價值觀的形成,并把文化性的價值要素和制度性的價值規(guī)范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存實踐中。
價值觀;文化異同;制度性生長
每個國家、每個社群乃至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價值觀系統(tǒng),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也是內在于享有共同文化的人群心目中的思想、行動的標準與法則,是指引個人和共同體作出判斷、采取某種特定行為的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所提倡、由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普遍遵守并努力實行的共同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和實踐,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文化自覺和制度自強。從基本定位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應與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本質相結合,其發(fā)展有階段性、完善有過程性,但其本質屬性是明確的。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經歷著一場重大變革和深刻重構的過程,需要長時期的塑造和培育。本文從文化、制度與價值觀的關系入手,分析制度變革與價值觀重構的關系,并由此提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路徑。
價值是一個關系范疇,價值觀則是基于價值關系的規(guī)范和標準,人們憑借價值觀形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從而支配其思想和行為。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塔爾卡特·帕森斯所說,“‘價值觀’可被視作一常規(guī)象征體系之中的一因子,它能充作一準繩,人們依據它而在一定情況下可供選擇的各種行動方針中,作出自己的抉擇?!盵1]價值關系來源于人與其外在相關物的存在關系,由于價值關系的復雜性和評價體系的多元性,在既定社會存在中的人們的價值觀就具有多重區(qū)分維度和甄別視角。一般而言,要清晰而準確地理解某種價值觀,我們至少應當給它劃定一個由時間、空間、領域和受眾對象四個維度組成的坐標系,并在特定坐標系中定位價值觀的內涵及其表現。脫離了該坐標系談論價值觀,就很容易發(fā)生時空錯亂,出現對象不清和內容不準的混淆,也就不容易弄清價值觀的真面目。不過,在日常生活話語中,人們在甄別價值觀時常常有兩個視角:一個是從政治的維度談論價值觀,另一個則是從文化維度談論價值觀。前者強調的是價值觀的政治性或意識形態(tài)性,這是價值觀的政治屬性,代表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本質。后者則強調的是價值觀的文化性或民族傳統(tǒng)性,這是價值觀的文化屬性,代表價值觀的精神文化實質。不過,文化和政治之間并不是毫無瓜葛的,文化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也能產生政治效應。特別是在現時代,伴隨著世界范圍內文化政治的興起,作為政治文化的價值觀在民族國家間和國際關系中也并非總扮演著中性的和普世的文化,而是具有強烈的政治氣息和意識形態(tài)意蘊,甚至包含著政治較力和意識形態(tài)對抗。
價值觀可以透過人們的日?;顒印L俗習慣和行為方式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淺表性的文化形式(如媒體、影視、藝術作品等)展示出來。但是,價值觀并不是文化的附著物,而是處于文化深層的價值內核。因此,要甄別和區(qū)分價值觀,就需要到文化的深層次中去探求和尋找其出現異同的原因。文化有不同的內容、層次和類型,但不論是器物文化、制度文化還是精神文化,所有文化內容都可以浸透人們的價值觀念,也都能夠代表和反映價值觀。因此,價值觀的甄別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甄別。在一個民族國家范圍內,價值觀同樣是分層分類的,不同人群所持有的價值觀反映了民族國家內部不同群體的文化差別性,以行業(yè)、年齡、地域、人種、性別為單位的價值觀差別,實際上反映的是在社會“大文化”范圍內的“亞文化”的差別。例如,我們通常講“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當然可以說是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在精神氣質和思維方式上的差別,也可以說是他們在價值觀上的差別,這種差別所反映的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別。進一步講,文化的古今之別反映的是價值觀的歷時性,雅俗之別反映的是價值觀的優(yōu)劣性,行業(yè)地域之別反映的是價值觀的多樣性、多元性和復雜性。當比較的視角在不同民族國家之間展開時,價值觀的甄別同樣也反映著一種文化上的差別。當然,由于文化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而且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寄存形式,因此不同國家、民族乃至社會形態(tài)在價值觀上的差異也就代表了具有政治性、階級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的文化上的差異。在當今世界,當談到國家間價值觀的異同時,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總是隱藏在文化背后的潛臺詞。
有學者指出:“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價值觀的不同。”[2]即便是在一個社會中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文化,也包含著價值觀上的差異。比如,雖然同處某個時代,農業(yè)文化和城市文化會孕育不同的價值觀念。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在談到“文化”一詞的起源時說過,文化源自“培養(yǎng)”,但“得到‘培養(yǎng)’的是城市居民,而不是那些實際上靠耕種土地生活的人。那些耕種(cultivate)土地的人不太會培養(yǎng)(cultivate)他們自己。農業(yè)沒有留下用于文化的閑暇?!盵3]在這里,農業(yè)未必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化,不過它和城市文化的確會有價值觀上的差異。當文化不同質時,價值觀就有差別,這在不同民族國家之間頗為顯著。比如,中美兩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價值觀的差異就十分明顯,無論是在社會民俗價值觀上還是在政治價值觀上都是如此。由美國憲法序言所規(guī)定的“正義、安寧、國防、福利、自由、幸福”①是美國的核心價值觀,也是美國政治價值觀。盡管這其中的某些價值范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雷同,但毋庸贅言,這些雷同的價值范疇在內涵、意義、目標和實現方式上卻有重大差異。在美國社會民眾中,信奉的民俗價值觀有“同情、機遇、責任、平等、勇敢、理想、自由、團結、進取和靈性”[4],這些價值觀在范疇和名稱上與中國社會民眾的價值觀有交叉與類似,但其文化內涵和思想傳統(tǒng)卻同樣也是異質的。例如,中國文化中的“同情”不僅濃厚,而且偏重于同情弱者;美國文化中的“同情”則不是同情弱者,而是同情與自己有共業(yè)、共同利益或相同生存感受者(前不久某報紙所報道的一個美國老牛仔為抵御“強拆”、捍衛(wèi)家園而持槍頑抗,并得到眾多牛仔幫助的故事就是例證)。同一個文化圈乃至具有相同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國家,文化雖具有同源性,基于風俗和習慣的民俗價值觀也具有類似性,但作為意識形態(tài)核心的政治價值觀卻同樣也總要捍衛(wèi)自己的國家與意識形態(tài)邊界,對價值觀差異的強調同樣勝過對價值觀共同性的強調。比如,新加坡雖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也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卻有儒家文化的傳統(tǒng)。1991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以“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為基本內容的“共同價值觀”②見新加坡教育部網站,網址www.moe.gov.sg.。與此同時,新加坡在學校品格和公民教育以及社會層面上也提出了“尊敬、和諧、責任、正直、關懷、順應”③2014 Syllabus for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secondary),Student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ivision,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從文化淵源上看,該共同價值觀與中國人的價值觀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看,新加坡的共同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又有了儒家集體主義、西方社群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差異性。
價值觀的文化甄別是文化溝通交流和意識形態(tài)交往中的深層次命題,在當今時代國際關系和國家交往中也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具有認同和認異兩重屬性。當兩種不同的民族國家文化相遇時,因為文化勢位的不同而出現對本體文化和異體文化的不同態(tài)度。如果對本體文化持有牢固的價值認同,那就不容易認可和接受另一種文化。反之,則會出現對異體文化的認同而摒棄本體文化,這就是法國學者依薇所提出的文化的扎根和拔根現象。價值觀的文化甄別包含了價值觀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排異。實際上,任何一種文化都具有認同與認異兩種傾向,吸取外來文化是基于對外來文化的認同,而排斥外來文化則是基于對它的認異。當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借鑒逐步積累并與本體文化高度融合時,兩種文化原生的價值觀就達成了協(xié)調與融合。不過,由于價值觀是文化的深層內核,文化的交流并不必然帶來價值觀的融合。哪一種價值觀能夠占據主導地位,最終還要看決定文化勢位的文化力及其支撐力的大小。不過,從文化的角度來甄別和比較價值觀,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評論孰優(yōu)孰劣,而在于尋找相互借鑒和學習的空間與可能,以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
一般而言,價值觀的表現形態(tài)有三種:制度化形態(tài)、知識化形態(tài)和生活化形態(tài)。換言之,價值觀通常是以制度、知識(理論)和習慣的方式存在的。從形成根源上看,價值觀無疑是基于社會實踐的上層建筑系統(tǒng)中的對象,其根本的源頭是實踐。但是,從形成的基本方式上看,價值觀的形成既是文化的積淀,也是制度的造化。在前制度社會或者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人們的價值觀植根于一種源自內心體驗和生活經驗的價值訴求與行為法則,往往由沿襲下來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行為常識和實踐經驗鑄成,也代表一定的文化模式。此時,價值觀的內容及其更新常常由受代際影響的遺傳性的價值判斷、價值認同和價值選擇來決定。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認為:“價值觀和道德倫理上的變革會推動人們去改變他們的社會安排和體制?!盵5]在常規(guī)化和理性化的制度社會中,價值觀與社會各種制度之間存在著一種互動互促的關系:一方面,由前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價值觀會影響新制度的產生和構造;另一方面,雖然價值觀滲透在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各個方面,但常以制度化的價值規(guī)范的形式呈現出來,價值觀的變遷也會受到制度的約束和塑造。不過,當社會的基本制度確立起來后,由改革引發(fā)的制度性變革就會對生活在該制度和社會形態(tài)中的人們的價值觀產生巨大作用,并在深層次上影響全社會價值觀的更新與重構。
制度與價值觀之所以能夠互動互促,源于兩者之間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從共同性上講,制度與價值觀都是具有規(guī)定性的范疇,都預設了某種規(guī)范。盡管人們在不同學科、不同層面上使用制度這一概念時其具體含義有所不同,但制度的本意就是要求某既定范圍內的成員共同遵守的規(guī)章或準則,這種規(guī)章或準則對于限定或制約人們的行為具有普遍性和強制性。價值觀代表著人們對于事物或對象的價值,其中主要是其有效性、有用性和價值大小的基本判斷。社會科學家們使用的價值觀這一概念,強調指由個人或群體所持有的、關于何為所欲的、何為合適的、何為好的與壞的等一套歸納出來的、抽象的觀念[6]。從差異性上講,價值觀是比制度更為深刻、更居于人們的“思想—行為”結構深層的精神對象,它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在人們的精神世界發(fā)揮影響。與之相比,制度要更加外化,更富于硬性約束,更依賴于政策、規(guī)章和體制等有形規(guī)范。但是,不管怎樣,制度與價值觀總是緊密聯系的。固定化的價值觀有利于促使制度的成型,而制度的規(guī)制也有利于新價值觀的形塑,這就是價值觀與制度的暗合性所在。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過程看,每當一種新制度出“籠”時,總是與價值觀之間有著難以分割的糾纏,最常見的是新制度將舊價值觀改造,形成新價值觀。當然,這種新制度也必須充分反映人們的共同價值觀,這是制度獲得服從者信仰和自愿遵從的必要條件。正如有學者指出:“人們對制度的遵守必須有起碼的自覺性和自愿性,其條件是符合服從者的基本價值觀,即在價值觀上取得合法性。唯有這樣,人們才會‘價值合理’地遵從制度?!盵7]反過來,當人們主動地培育一種新價值觀時,一條有效而且實際的路徑就是找到價值觀的制度依托,推動價值觀的制度化重構。
價值觀之所以能夠實現制度化重構,主要是因為任何制度都有觀念基礎和秩序理性,而觀念和秩序則是形成價值觀的基本要件。無論觀念在開設時多么凌亂和矛盾,一旦形成秩序,也就培育了價值觀,同時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然,制度既是一種上層建筑對象,也是某種實踐活動的結果。在既定的社會形態(tài)中,無論制度的區(qū)分多么具體、多么精細,也無論是基本制度、具體體制、機制、政策或規(guī)章,都能夠通過相應的制度化實踐而對價值觀的變化產生作用。同時,價值觀的變革、創(chuàng)新和塑造,也正是伴隨著制度及其具體內容的變遷與鞏固而逐漸鞏固下來的。人類社會發(fā)展所提供的一個富有規(guī)律性的現象是: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不管是制度性裂變還是僅僅造成微觀制度的變革,都能夠帶來價值觀的變革。而要構建起新型的共同價值觀,單靠習俗和文化的柔性涵養(yǎng)難以在短時間內奏效,強有力的制度約束和制度規(guī)范是塑造價值觀的必要手段。
價值觀的制度化重構意味著以制度作為工具和路徑來實現價值觀的變革和更新。鑒于不同制度的作用力量和作用空間不同,通過制度安排和制度設計來變革價值觀的思路和對策也應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隨著每一次社會制度的巨大歷史變革,人們的觀點和觀念也會發(fā)生變革。”[8]一般來說,社會基本制度的變革往往伴隨著激烈的革命而發(fā)生,此時往往是全新的價值觀取消或替代舊價值觀的時刻。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出于凝聚人們的思想共識、喚起人們精神價值追求的目的,所需要的就不再是通過革命和斗爭來改變社會的基本制度,而是在保持基本制度穩(wěn)定的前提下進行中觀和微觀層面的體制、機制和政策變革。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經驗看,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往往催生新的共同價值觀,而社會制度穩(wěn)定和完善的程度就與新舊兩種價值觀融合的程度或者新價值觀戰(zhàn)勝并取代舊價值觀的程度有關。在基本社會制度確立以后,價值觀的變遷和更新主要依靠的就是政策、機制、體制等非基本制度層面的變革了。后面的這種狀況,正符合當代中國的情況,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義所在。
價值觀的制度化重構需要打破舊的制度價值屏障,構建新的價值制度平臺。具體來說,人們需要根據新的價值目標、理想和觀念等設計和重構新的制度、體制和體系,對原有的制度系統(tǒng)進行改造和變革。“新的價值觀一定要通過人們的認識和行動的中介,引起制度的實際創(chuàng)新,轉化成人們新的行為模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變成一套新的社會規(guī)范,塑造人們的社會關系?!盵9]當然,由于制度、體制、機制和體系總是與權力、利益、法理和道統(tǒng)聯系在一起,因此即便是進行溫和的中層機制調整,也都不能脫離開對固有權力、利益、法理和道統(tǒng)的調整或變革。顯而易見,制度本身構建了權力、利益、法理和道統(tǒng)的“巢穴”,通過價值觀的制度化重構來破除固有的權利藩籬和統(tǒng)制關系,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正如有論者指出的,“要重建社會價值觀,最重要的就是厘清價值觀,形成復合的價值觀,并鼓勵逆向選擇的制度,建設鼓勵選擇好而不是選擇壞的制度”[10]。培育新型價值觀的關鍵也正在于此。
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首先應采取辯證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來看待它。任何從單個視角出發(fā)觀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出的結論都固然有其合理性,但這種合理性并不完整,也并不能取代從其他角度觀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的結論。因此,要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首先從整體、全面和準確的視角對它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和定位。我們可以從文化的角度理解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文化并不是全能的,也不是無爭的。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從文化的角度切入,但更需要從制度的角度實施,讓價值觀的變革在人們的生活和實踐中展開。
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發(fā)展的當代中國,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和實現良性社會治理的形勢所迫,也是構筑當代中國人積極的精神生活和價值追求的任務所需?!叭绻麤]有持續(xù)經濟發(fā)展所需的價值觀,誘惑就會占上風。誘惑體現的是短期的愿望,而經濟發(fā)展是長期的過程。在短期與長期的斗爭中,如果決策過程缺乏一種內在的價值觀作依據,短期愿望就會得勢。這里就看出價值觀的功能:充當短期愿望和長期愿望之間的橋梁,決定性地增強長遠目標的力量,否則人們就會只顧滿足眼前的利益。”[11]那么,該如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呢?筆者認為,應重點從三個方面進行價值觀的建設與養(yǎng)成。
第一,大力加強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它有什么樣的特征和內容?對于這一重大命題,正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進程中的當代中國人或許沒有辦法一下子認識準確和回答清楚,但毫無疑問,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勢必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制度相聯系,勢必反映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目標和根本價值追求。改革開放以來,黨在領導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逐步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文化、和諧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調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等任務,并進而明確提出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一種合目的性的建設邏輯,也是一種合規(guī)律性的實踐理性。文化能夠孕育和滋養(yǎng)價值觀,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文化特別是先進文化建設。在這方面,當前突出而緊迫的問題是要切實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辯證地分析林林總總的文化現象和紛繁復雜的文化觀念,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解剖刀解剖文化的本體和異體,洞悉文化發(fā)展的趨勢,深入準確地透析文化內容背后的價值觀本質,在抓好文化繁榮的同時抓好文化管理,始終保持文化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為人民服務的方針。從目前的文化發(fā)展態(tài)勢看,我們既需要大力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植中國人的文化根性,同時又不能搞文化復古,把創(chuàng)新和培育社會主義文化的使命轉嫁為拿老祖宗的那些家底抵債。當然也不能再盲目地深度引進西方文化,革掉自己的文化命脈,喪失自己的文化魂魄。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育中國人的社會主義文化之魂,構建起國人對于社會主義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追求。這也是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所在。
第二,用制度實施來約束和規(guī)范價值觀形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在此過程中,政府與市場、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乃至人們的價值觀念都發(fā)生了巨大變革。當原有的計劃性約束被打破而新的制度約束尚未建立,或者即便建立但尚不能充分、有效地發(fā)揮作用時,人們思想行為的自由性、放任性和無拘束性就得到大尺度的發(fā)展。許多由市場經濟激發(fā)的價值觀念會生長、增長、膨脹乃至畸變,譬如,人們的利益觀特別是金錢觀念、消費觀念、家庭婚戀觀的變化等。在此情勢下,制度的約束和規(guī)范作用就顯得異常重要,通過制度化來重構價值觀也就成為必然。應該說,在當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通過制度化的舉措來重構和培育人們的價值觀念已經得到重視。2013年11月12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是明證:在決定所提出的十六項內容中,明確表示要開展“制度、體系、體制、機制”方面改革的內容就達到十項之多,其他關于政府職能的改革方面也強調了“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優(yōu)化政府組織結構”;關于法治中國的改革方面也提出了“深化行政執(zhí)法體制改革、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方面也涉及了“體制編制、政策制度調整改革”等內容。一言以蔽之,《決定》的中心思想就是制度化改革,而制度化改革恰恰是構建、穩(wěn)固和創(chuàng)新價值觀的根本路徑。
第三,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生存實踐。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價值觀的形成也由化民成俗、積習成性的一面,也有通過風俗習慣和日常生活經驗達到涵養(yǎng)價值觀的渠道。實際上,在廣大民眾中積累和流傳的社會價值觀,往往與占主導地位的政治價值觀并不完全吻合,常常保持有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在傳統(tǒng)的前現代社會和長期的封建社會中體現為一種利益關系上的沖突和矛盾,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tǒng)并不呈現為張力,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占主導地位的政治價值觀,同時也是維護和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社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不同于過去封建統(tǒng)治階級以及近代資產階級政黨的地方,就在于她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是人民利益的維護者、發(fā)展者和實踐者。在此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中國共產黨所主張的政治價值觀與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所信奉并踐行的民眾社會價值觀的融合過程。什么時候這兩者融合得徹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在人民心中扎根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關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中提到“落細落小落實”,實際上也正是強調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生活的細節(jié)來涵養(yǎng)價值觀,使之深入生活、深入人心。
[1]Talcott Parsons,The Social Stystem,New York:Free Press,959, chap.1.
[2]袁貴仁.建設先進的文化和價值觀[N].光明日報,2001-09-25.
[3]Terry Eagleton,The idea of culture,Wiley-Blackwell,2005.p.2
[4]Bill Halamandaris,W.Halamandaris,The heart of America:ten core values that make our country great,Health communications, 2004.
[5][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527.
[6]Kenneth McLeish,Bloomsbury Guide to Human Thought,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Limited,1993:769.
[7]鄒吉忠.自由與秩序:制度價值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1.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40.
[9]吳向東.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制度與價值觀[J].河北學刊2005,(3):124-127.
[10]毛壽龍.社會價值觀重建要靠制度變革[J].人民論壇,2011, (7):15-17.
[11][美]亨廷頓、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82-83.
(責任編輯:趙旭國)
Culture Differentiation and Institu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Values: Also o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YUWEN Li
(School of Marxism,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Culture and institution are the intrinsic yardstick of values similarities and values differences.Due to the resistance and emerging of culture and institution,the reactions of the human values may be impeded or promoted.The building and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a soul project that relates to Chinese civilization,culture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build socialist core values,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value and institution,restrain and regulate the growth of new values while rei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and plant the cultural value factors and institutional value norms into the contemporary living practice of Chinese people.
values;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institutional growth
D64
A
1671-0304(2015)02-0064-06
2014-12-01
時間]2015-04-01 9:0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精神觀及其當代啟示”(09CKS004)。
宇文利(1972-),男,河北石家莊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與研究。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50401.090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