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健
在驚險地度過了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政治危機后,英國政壇又將迎來一次重大考驗:隨著首相卡梅倫宣布解散議會,英國大選將于5月初舉行,下一屆英國議會和政府將由此產生。
今年的英國大選成為重要看點有兩個原因:首先,選舉之后政府極有可能“難產”。本次選舉被稱為英國自二戰(zhàn)以來最難預測的一次大選,直到選戰(zhàn)開打前,卡梅倫的保守黨和老對手工黨的民意支持率不相上下,但又都不幸地遠低于能夠單獨組閣的議會半數,這意味著獲勝方必須和能夠獲選進入議會的第三黨聯合組閣。但保守黨的老搭檔自民黨不爭氣,目前支持率遠遠落后于以反移民、反歐盟為訴求的獨立黨。無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要選擇獨立黨為伴,在“政治正確”上和經濟政策上都有難以逾越的障礙。
其次,此次大選結果和英國在歐盟的命運息息相關。出于謀求連任的考慮,卡梅倫對其黨內和國內的反歐盟勢力做出妥協,承諾一旦保守黨獲勝就將舉行“英國是否退出歐盟”的全民公決。因此即便保守黨今年在組閣問題上能爬過獨立黨這道“坡”,它能否在隨后的全民公決中邁過自己預設的“坎”,仍是未知數。
想要爭取連任的保守黨還是有一些底氣的,畢竟英國近年來的經濟增長有目共睹。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英國的GDP增長2.8%,已經是2006年以來的最大增幅。但保守黨政府也為這份經濟成績單付出了代價:為保增長實行的緊縮政策對中下層民眾生活產生直接影響,英國社會對于就業(yè)不穩(wěn)和福利受損的狀況頗有怨言,民眾的不安全感上升。
加上獨立黨等勢力以反歐盟、反移民議題“攪局”,導致外界也對英國能否保持市場開放和投資便利存有疑慮,英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xù)性有可能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何況英國仍身處歐洲經濟圈,整個歐洲經濟的不景氣也難以讓英國民眾對未來有足夠的信心。
放眼歐洲,英國大選背后的政經糾葛不過是經濟不振、社會不安和政治不穩(wěn)的一個縮影。在債務和經濟危機陰影的籠罩下,歐洲社會思潮的極端化和政府治理的無力感相互交織,共同呈現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無論是負債累累的希臘還是增長不錯的英國,都會陷入選前讓人揪心、選后讓人擔心的政治怪圈。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富足之后,歐洲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結構性問題暴露無遺,而在應對危機并開啟結構性改革的漫漫征途中,西方式選舉帶來的不確定性極有可能撕裂共識、破壞既定的改革議程,導致改革前功盡棄,進而加劇社會和政治的不穩(wěn)定。民主政治與危機時期社情民意的不匹配、不適應,是歐洲政治經濟陣痛借選舉之時頻頻發(fā)作的病根。
作為和英國經貿合作日益密切的中國,自然要對英國的選情保持足夠的關注。曾被卡梅倫斥為“種族主義”的獨立黨及其代表的政治勢力,是主張貿易、投資自由的英國的另一面,無論其是否能夠獲選入閣,都將對英國今后的內外政策形成牽制。合作不易,且行且珍惜。▲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