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感病雪蓮果葉片的病斑上分離得到一種病原菌,根據病害癥狀特點、病原菌培養(yǎng)性狀、病原菌形態(tài)特征等方面進行鑒定,確定該病原菌為鐮刀菌屬(Fusarium sp)真菌;藥劑室內毒力試驗結果表明,5種殺菌劑對鐮刀葉斑病病原菌的毒力由高到低依次為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37%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0%苯醚菌酯懸浮劑、25%丙環(huán)唑乳油和400 g/L氟硅唑乳油,以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為099 2 mg/L。
關鍵詞:雪蓮果;葉斑??;病原菌;殺菌劑;毒力
中圖分類號: S43244文獻標志碼: A[HK]
文章編號:002-302(204)2-079-02[HS)][HT9SS]
收稿日期:204-03-07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編號:09ZB078)
作者簡介:涂勇(978—),男,四川南充人,碩士,副教授,從事植物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研究。Tel:(0834)2580028;E-mail:tuy-09@63com。
[ZK)]
雪蓮果(Smallanthus sonchifolius)別稱菊薯、雅貢、亞貢,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雪蓮果富含人體所需的20多種氨基酸和鉀、鎂、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及豐富的礦物質,它可調理血液,降低血糖、血脂和膽固醇,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對老年人心腦血管也有明顯的保健作用[2-3]。近年來雪蓮果通過各種途徑引入我國,目前已經在云南、福建、貴州、湖南、湖北等多個省份引種栽培成功[4-6]。然而,雪蓮果自傳入我國以來,與其相關的研究較少。近年來由于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和氣候等原因,雪蓮果種植的各個時期鐮刀葉斑病、褐斑病、紫斑病等葉部病害發(fā)生較為嚴重,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對其生產帶來了較大的危害,但國內外學者對雪蓮果葉部病害尤其是鐮刀葉斑病進行系統研究的資料甚少。 因此,我們對雪蓮果鐮刀葉斑病進行病原菌鑒定和殺菌劑室內毒力測定,以期能篩選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為雪蓮果葉部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材料和方法
病原菌的分離、純化及鑒定
樣本采集及病原菌分離200—203年于西昌學院農業(yè)科學學院試驗田采集具有典型病害特征的雪蓮果葉片,并對照雪蓮果鐮刀葉斑病的田間癥狀(含葉面、葉尖和葉緣三個部位)特點及危害情況進行記錄和描述。參照方中達的方法[7]對葉片上的病原菌進行分離、純化,并經單孢分離獲得純培養(yǎng)菌株。
2病原菌形態(tài)特征觀察與鑒定將菌株移于DA培養(yǎng)基上,置于26 ℃培養(yǎng)箱中,進行恒溫培養(yǎng),每日觀察,并且記錄病原菌的培養(yǎng)性狀,并挑取已產孢的菌株制片,利用光學顯微鏡描述記載孢子形態(tài)及產孢結構,測量孢子大小。根據以上性狀并查閱文獻[8-0],初步判定病原菌的種類。
3病原菌的科赫氏法則驗證用所得的菌株配成孢子懸浮液,濃度為5×04孢子/mL,采用刺傷和無傷接離體葉片接種法,把孢子懸浮液涂抹于雪蓮果的健康葉片上,以等量無菌水涂抹的葉片作為對照,然后將已接種的雪蓮果葉片放入含充分濕潤的無菌紙大培養(yǎng)皿中,置于26 ℃的恒溫培養(yǎng)箱內保濕培養(yǎng)。每個處理3次重復,觀察和記錄結果,比較其發(fā)病癥狀與初次分離時的癥狀是否一致,并將發(fā)病葉片進行再次分離,培養(yǎng)獲得的病原菌與原分離菌株進行比較觀察,鑒定致病菌株的一致性。
2不同藥劑對雪蓮果鐮刀葉斑病病原菌的室內毒力測定
2供試藥劑供試藥劑見表。
[FK(W7][HT6H][Z]表供試藥劑[HTSS][STBZ]
[H5][BG(!][BHDFG2,WK4,WK5W]藥劑生產廠家
[BHDG2,WK4ZQ,WK5ZQ0W]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沈陽科創(chuàng)化學品有限公司
[BHDW]400 mg/L氟硅唑乳油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
[BH]0%苯醚菌酯懸浮劑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
[BH]37%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3]上海滬聯生物藥業(yè)(夏邑)有限公司
[BH]25%丙環(huán)唑乳油江蘇豐登農藥有限公司[H][BG)F][FK)]
22室內毒力測定方法
采用生長速率法[-3]對雪蓮果鐮刀葉斑病病原菌進行殺菌劑室內毒力測定,分別將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稀釋成00、005、00、050、00、2000、0000 mg/L;400 g/L氟硅唑乳油稀釋成00、00、050、00、2000、5000、20000 mg/L;0%苯醚菌酯懸浮劑稀釋成00、005、050、00、2000、5000、20000 mg/L;37%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稀釋成00、005、00、050、00、2000、0000 mg/L;25%丙環(huán)唑乳油稀釋成005、00、050、00、500、000、2000 mg/L。藥劑各濃度配制時均比設計濃度擴大50倍進行配制,待培養(yǎng)基溶化后,用移液管吸取不同濃度藥液 mL注入49 mL DA中,得到50 mL含藥培養(yǎng)基溶液,趁熱將其搖勻后倒入滅菌培養(yǎng)皿中,冷卻備用。每個濃度3次重復,以 mL無菌水加入49 mL DA制作的培養(yǎng)基作為對照。在無菌條件下,將已活化的直徑為4 mm的菌絲塊分別接種于含藥的培養(yǎng)基及對照培養(yǎng)基正中央,每個培養(yǎng)皿接菌餅塊,置于26 ℃的恒溫下培養(yǎng)5 d,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cm)。同時計算供試藥劑不同濃度對病菌的抑制率,通過最小二乘法求出各單劑的毒力回歸方程,對方程進行顯著性分析,再求出EC50、EC90。
[HS2][4]抑菌率=[SX(]對照組菌落平均直徑-處理組菌落平均直徑對照組菌落平均直徑[SX)]×00%。
2結果與分析
2病原菌鑒定
2癥狀描述endprint
該病主要危害雪蓮果葉片,葉尖、葉緣和葉面均可發(fā)病,初期病部為褐色圓形或不規(guī)則小斑點,后期逐漸蔓延擴大為深褐色不規(guī)則形病斑,嚴重時形成穿孔,并逐漸開始向周圍擴散(圖)。
22病原菌的培養(yǎng)性狀及形態(tài)特征
將該病原菌移于DA培養(yǎng)基上,于26 ℃的恒溫箱中人工培養(yǎng)7 d后,菌落直徑達到64~70 cm。氣生菌絲羊絨狀、淡粉色,易產生軍綠色黏孢團型分生孢子座(圖2)。無性生殖產生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為鐮刀形,0~2個分隔,多數分隔不明顯,大小為(469~265) μm×(29~254) μm(圖3);未發(fā)現小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球形,表面光滑,單生或串生。
[CM(26]23病原菌科赫氏法則鑒定結果
通過離體接種法觀察[CM)]
[FK(W][TTY2tif][FK)]
[FK(W][TTY3tif][FK)]
發(fā)現,刺傷接種的葉片發(fā)病癥狀特點與自然發(fā)病葉片癥狀基本相同,清水對照不發(fā)病。從接種的病組織中分離的病原菌與自然發(fā)病病組織中分離的病原菌形態(tài)基本一致。
根據病原菌形態(tài)特點、培養(yǎng)性狀及科赫氏法則鑒定結果,并參考相關文獻,認為從西昌地區(qū)雪蓮果葉片上分離得到的病原菌為鐮刀菌屬(Fusarium sp)真菌。
22不同藥劑對病原菌的室內毒力
由表2可知,5種殺菌劑的毒力回歸方程均存在極顯著的直線回歸關系,5種殺菌劑對雪蓮果鐮刀葉斑病病原菌菌落的生長均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中以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為099 2 mg/L,EC90也僅為33829 8 mg/L;其次為37%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EC50為0230 5 mg/L;400 g/L氟硅唑乳油的效果在供試藥劑中相對較差,其EC50為0933 9 mg/L。[FL)]
[FK(W9][HT6H][Z]表25種殺菌劑對雪蓮果鐮刀葉斑病菌的毒力回歸方程[HTSS][STBZ]
[H5][BG(!][BHDFG3,WK4。2,WK8。4W]藥劑名稱毒力回歸方程t檢驗相關系數EC50(mg/L)EC90(mg/L)
[BHDG2,WK4ZQ,WK4ZQ2,WK8。4DWW]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y[DD(-][HT6]^[DD)]=0574 7x5402 722530 2[KG-3]0995 099 233829 8
[BHDW]400 g/L氟硅唑乳油y[DD(-][HT6]^[DD)]=0622 x508 55022 3[KG-3]0989 0933 907250 7
[BH]0%苯醚菌酯懸浮劑y[DD(-][HT6]^[DD)]=037 2x525 225606 0[KG-3]0989 30460 0 304067 3
[BH]37%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y[DD(-][HT6]^[DD)]=0467 7x5298 262 8[KG-3]0984 50230 526706 8
[BH]25%丙環(huán)唑乳油y[DD(-][HT6]^[DD)]=0938 8x563 34308 8[KG-3]0997 90670 35538 2[H][BG)F]
注:[KG-3]表示t檢驗達極顯著水平。[FK)]
[FL(2K2]3結論
通過對雪蓮果鐮刀葉斑病癥狀的觀察,病原菌的培養(yǎng)性狀、病原菌的產孢特性、孢子特點以及科赫氏法則證病,鑒定從病葉上所分離得到的病原菌為鐮刀菌屬(Fusarium sp)真菌,將其定為雪蓮果鐮刀葉斑?。徊捎玫投練⒕鷦ζ溥M行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表明,5種供試藥劑的抑菌效果均較好,以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最佳,其EC50 僅為099 2 mg/L,EC90 為33829 8 mg/L。由于此試驗僅在室內對雪蓮果鐮刀葉斑病病原菌進行毒力測定,20%烯肟·戊唑醇(SC)的田間防治效果以及是否具有促生作用和增產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HS2][HT85H]參考文獻:[HT8SS]
[ZK(#]崔炯,鄭明燕,李金玲,等 南陽市雪蓮果的引種與栽培 北方園藝,2009(2):244-244
[2]朱鑫,王萱,王俊杰 新興保健型水果雪蓮果的引進和栽培 天津農業(yè)科學,2008,4(5):24-25
[3]范金亭 稀世保健水果——雪蓮果 北方園藝,2006(5):3
[4]冷明初 滇中新品——雪蓮果的引種及管理 云南農業(yè),2006(2):8
[5][3]朱龍璋,張學明 雪蓮果栽培技術 農村實用技術,2006(3):29
[6]王璽,韓玉虎,郝燕燕 雪蓮果的開發(fā)前景分析 山西果樹,2008(5):5-52
[7]方中達 植病研究方法[M] 3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998:23-25
[8]周茂簟 植物病原真菌分類[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989:62-63
[9]魏景超 真菌鑒定手冊[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979:57-573[ZK)]
[0][ZK(#]張中義 植物病原真菌學[M]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988:337-424
劉振宇,季延平,吳玉柱,等 藥劑對兩種草坪草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農藥,2002,43(9):29-3
[2]柴春山,賀偉 夏季北京主要草坪病害調查及室內藥劑篩選試驗 中國草地,2002,24(6):38-42
[3]谷紀良,陳喜昌,張海燕,等 不同藥劑對綠豆輪紋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05(6):34-37[ZK)][H][FL)]
[FQ)]
[HT5”SS〗江蘇農業(yè)科學204年第42卷第2期
[SQ5]
[HT6F]潘業(yè)興 6種誘捕器對大豆食心蟲的誘捕效果及相關分析 江蘇農業(yè)科學,204,42(2):8-82
doi:05889/jissn002-3022042060[HT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