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 宋宇
“為筷箸文化忙碌了一輩子,也算是‘筷活了一生!”在藍翔的人生里,還有什么比堅守和傳承一段舌尖上的文化來得更有意義?
在上海多倫路文化街191號,有一座不起眼的“上海民間民俗藏筷館”,收藏著古今中外2000多雙筷箸,它們的主人是已經(jīng)82歲的“中國藏筷第一人”——藍翔。
別看已經(jīng)耄耋高齡,老人家的身體仍然硬朗得很。憑著對筷箸文化的癡迷,收藏之路一走便是幾十年。“平時我非常節(jié)約,煙酒不沾,但遇上喜歡的藏品,還是會不惜代價一擲千金。”老人家說,為了收藏筷箸,他的足跡踏遍了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古鎮(zhèn)、鄉(xiāng)村。曾為了尋找記憶中的一雙鐵筷子,專程跑回徐州老家掘地三尺,“只可惜鐵筷子在地下埋太久了,已經(jīng)被腐蝕得僅存一根了?!崩先送锵е?。
這樣的尋寶經(jīng)歷還有很多,幾十年來不辭辛勞地尋覓,讓藍翔的藏品變得相當豐富。1988年,他在家中辦起了當時全國獨一無二的家庭“藏筷館”,雖說不大,但陳列著稀奇古怪的筷箸竟有上千雙之多。上自明清兩代,下至民國、當代,還有日本和朝鮮等國外的。材質(zhì)也不盡相同,有竹木、金屬、牙骨、玉石、密塑幾大類,其中以木質(zhì)的居多。
“別以為筷箸看似簡單,里面的學問可多了。”老人說著,拿出藏品來一一展示。有進餐時不沾米飯和防餿的棗木筷,有陜北民間認為有利明目的冬青木筷,也有少數(shù)民族的結(jié)婚筷、香港的旅游筷、日本作為禮品的長壽筷,更有清代時人們用來撥弄燒炭的長銅筷、洞房中用來剪龍鳳花燭燭芯又細又長的銅筷等,數(shù)不勝數(shù)。其次,藍翔還收藏了筷筒、筷籠、筷盒多達百件,其中也不乏精品。這些用各種材質(zhì)制成的器物,大多繪有“福、祿、壽、喜”等吉祥文字圖案,承載著濃濃的民俗風情和文化。
“收藏筷子我不為賺錢,”老人說,“筷子是我們中國人發(fā)明的,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有責任把中國的箸文化發(fā)揚光大”。在收藏之余,老人還堅持筷箸文化的研究,撰寫出國內(nèi)第一部箸文化專著《筷子古今談》,以及《筷子三千年》、《筷子的故事》、《古今中外筷箸大觀》等8部著作。
3年前,在上海文化主管部門的推動下,藍翔成立了筷箸文化促進會,并擔任會長。雖然整個過程經(jīng)歷重重困難,但一路的艱辛也讓藍翔回味無窮。“為筷箸文化忙碌了一輩子,也算是‘筷活了一生!”老人打趣地說道,撫摸著一雙雙筷子的手顫抖著,這是一雙傳承文化的手,刻畫著一道道深深的皺紋,記錄下堅守了一輩子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