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君,馮 明
(山西中醫(yī)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吳又可《溫疫論》關于升降出入辨證的理論
Theor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Wuyouke′s Wenyilun
梁麗君,馮 明
(山西中醫(yī)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升降出入的辨證論治體系首先由蔣星墀提出,最后由周學海綜述整理而成。吳又可治療溫病注重辨邪氣的升降出入態(tài)勢,據其態(tài)勢或截斷、或扭轉、或因勢利導,以給邪氣出路為宗旨。治療以調暢氣機為主,希冀通過調暢氣機達到祛除病邪、恢復人體正常功能的目的。因此,《溫疫論》中處處體現著升降出入的辨證思想。
溫疫論;升降出入辨證;主客交
升降出入的辨證論治體系以張仲景、金元四大家、葉天士等歷代醫(yī)家的實踐為依據,首先由蔣星墀(清代醫(yī)家,名廷秀,字沁如,江蘇吳縣人)提出,最后由周學海(清代醫(yī)學家,字澄之)綜述整理而成。綜合歷代醫(yī)家運用升降出入的辨證方法治療溫病的要點,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認為溫邪侵襲人體,人體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即氣機)受阻,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進而產生各種病癥,在辨證時應注重辨何邪郁阻何部位氣機,治療上強調以調暢氣機為主,希冀通過調暢氣機達到祛除病邪,恢復人體正常功能的目的;第二認為溫邪的種類不同,侵入人體的部位也不盡相同,邪氣或升、或降、或集、或散,有一定的來路,也有一定去路,辨證時應注重辨其升降出入態(tài)勢,治療上強調據其態(tài)勢或截斷、或扭轉、或因勢利導,以給邪氣出路為宗旨[1]。
吳又可的《溫疫論》作為我國醫(yī)學史上第一部溫病學專著,為衛(wèi)氣營血辨證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溫病學的發(fā)展中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但后世溫病的主流學派如王孟英等或嫌其駁雜,或嫌其粗陋,多不予收編己著。因而客觀上形成了溫病與溫疫之爭。那么,《溫疫論》用的什么辨證?果然駁雜粗陋嗎?筆者在研讀《溫疫論》時發(fā)現吳氏除采用金元時期醫(yī)家氣血辨證的方法外,還運用了升降出入的辨證方法治療溫疫,其條理清晰,試簡述如下。
溫疫之邪由飲食或呼吸而傳入人體,吳氏認為“邪從口鼻而入”,“戾氣大半屬溫,從吸入者為多”。吳又可認為溫疫之邪侵犯人體的部位主要是膜原,所謂“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溫疫的傳變,多從半表半里的膜原開始。但由于感邪有輕重,伏匿有深淺,體質有強弱,以致傳變方式很復雜。“夫疫之傳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間而已矣”?!坝械矶焕镆?,有但里而不表也,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傳者,有表里分傳而再分傳者,有表勝于里者,有里勝于表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2]。雖然疫有九傳,但大致可分為三類:即溫邪出表、溫邪入里、溫邪表里分傳。
1.1 溫邪出表,自內而外
包括“但表而不里者”和“表而再表者”,二者均為邪氣外達,為出。“但表而不里者”,指邪氣郁阻肌表氣機,宣暢失常,腠理閉塞,出現頭疼身重、發(fā)熱而復凜凜等表證?!氨矶俦碚摺?,指邪氣未盡發(fā),膜原尚有隱伏之邪,或二三日后,四五日后,依前發(fā)熱,邪氣未向里傳變,仍向表傳變,故而溫邪郁阻的部位仍在肌表。
1.2 溫邪入里,自外而內
包括“但里而不表者”和“里而再里者”,二者均為邪氣內傳,為入。關于里的位置,吳氏認為在胃家,《溫疫論·辨明傷寒時疫》中指出“蓋疫邪每有表里分傳者,因有一半向外傳,則邪留于肌肉,一半向內傳,則邪留于胃家”,“胸膈痞悶,欲吐不吐,雖得少吐而不快,此邪傳里之上者”,“邪傳里之下者,心腹脹滿,
不嘔不吐,或燥結便閉,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大腸膠閉”,從文中可以看出里的位置為胃腸?!暗锒槐碚摺?,即只出現里證而沒有表證,溫邪郁阻胃之氣機,以致中焦脾胃氣機升降不利,出現心腹脹滿、不嘔不吐、不欲飲食等癥狀;若溫邪郁阻腸道氣機,則出現燥結便閉、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大腸膠閉。即溫邪入里后又有升降,升于胸膈,胸膈氣機不暢,該降不降,而吐出;降于胃腸,胃腸氣機郁滯,該升不升,而瀉下?!袄锒倮镎摺保咐镒C愈后二三日,或四五日,依前證復發(fā)。此為膜原伏邪未潰,邪氣轉盛又向里傳入。
此外,溫邪入里可出現黃疸,乃由于胃家熱邪不去而下降,移熱于下焦膀胱,膀胱氣化不利,出現小便不利,致表里氣機壅閉,經氣瘀滯,而發(fā)為黃疸。此為降。上述溫邪傳變均在氣分,若胃實失下,邪熱久羈,無由以瀉,血為熱搏,其有喜忘如狂,至夜發(fā)熱者,此胃熱波及于血分。這是溫邪由氣分傳于血分,此為入。
1.3 溫邪自膜原向表里分傳
包括“表里分傳”“表里分傳而再分傳”“表勝于里者,里勝于表者”“先表而后里者,先里而后表者”,有出、有入?!氨砝锓謧鳌保甘紕t邪氣伏于膜原,之后邪氣平分,半入于里,邪留于胃家,此為入;半出于表,出現發(fā)熱等表證,此為出。“有先表而后里者”,指表證未愈,因正虛,或邪盛,或復感邪,又出現里證,表里同病,此為邪氣先出再入;“先里而后表”,指里證未愈,因正氣充足,邪氣由肌表而解,或復感邪,又出現表證,表里同病,此為邪氣先入再出。
吳氏對疫病的治療強調“逐邪”“客邪貴乎早逐”“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即辨明邪氣郁阻的部位,及早治療,截斷邪氣的發(fā)展,扭轉病位。溫疫初起,邪伏膜原,氣機郁滯,出現寒熱交替或寒熱起伏、頭疼身痛、舌上白苔如積粉等癥狀。其治療不可采用汗、下之法,汗之徒傷表氣,下之徒傷胃氣。吳氏創(chuàng)制達原飲,旨在疏利透達膜原,“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樸破戾氣所結;草果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力,直達巢穴,使邪氣潰敗,遠離膜原,是以為達原也”。
疫邪向表傳變?yōu)轫?,由肌表而出有兩種方式,或從癍消,或從汗解。癍者有癍疹、桃花癍、紫云癍;汗者有自汗、盜汗、狂汗、戰(zhàn)汗之異。治療上,用白虎湯、舉癍湯之類托邪外出,給邪氣以出路,此為出。癍消汗解后,邪氣盡出,疾病轉愈。
疫邪向里傳變?yōu)槟妫委煈騽堇麑?,給邪氣以出路。溫邪入里,邪傳里之上者,宜瓜蒂散吐之。此為升,為出。邪傳里之中下者,宜承氣輩導去其邪。此為降,為出??蜌庖怀練庾匀簧?,脹滿立消。吳氏認為“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因此主張“逐邪勿拘結糞”,通大便只是一種手段,逐邪外出、截斷病勢發(fā)展、扭轉病位才是真正的目的[3]。
疫邪表里分傳,吳氏認為“里氣結,表氣因而不通,于是肌肉之邪不能即達于肌表”,“表里俱病,內外壅滯,既不得汗,而復不得下”,宜承氣先通其里,下后里氣一通,表氣亦順,向者郁于肌肉之邪,方能盡發(fā)于肌表,或癍或汗,然后脫然而愈。即“里通表和”。若下后熱不退而無表里證者,宜三消飲,此方既可透達膜原,又外散表邪,還可瀉在里之熱,所謂消內、消外、消不內外也,可宣暢表里氣機,使表里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轉為正常,有效地控制了病邪熾張,促使疫邪潰敗,或從外解,或從里下。
《溫疫論》中還有一種情況,即主客交。若病人平素正氣虛,或有其他虛損性疾病,“或久瘧,或內傷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男子遺精、白濁、精氣枯涸,女子崩中帶下、血枯經閉之類,以至肌肉消爍”,若此時感溫疫之氣,醫(yī)家雖以治疫之法治之,癥狀稍減,但不能痊愈,是以不知病人正氣虛?!吧w但知其伏邪已潰,表里分傳,里證雖除,不知正氣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與血脈合而為一,結為痼疾也”?!胺蝠蠹舱?,所謂客邪膠固于血脈,主客渾交”?!爸骺徒弧笨梢岳斫鉃橐卟〔∽冞^程中的一種特殊類型,“主”指正氣而言,包括元氣、陰精、臟腑、血脈等;“客”指邪氣而言?!爸骺徒弧敝杆伢w正氣虛衰,陰精耗竭,復感外邪,正虛不能逐邪外出,客邪留戀,不得外解,與虛竭之營血相互膠固,留滯于血脈而成的一種變證[4]。此為溫邪由氣分入血分,邪氣與正氣交爭,主客渾交,正氣虛弱,無力宣暢氣機,而出現身疼發(fā)熱、胸膈痞悶、徹夜不寐。治療用三甲散,方中鱉甲、龜甲等血肉有情之品,既逐陰分之邪,又可滋養(yǎng)精血;合穿山甲、地鱉蟲、牡蠣、僵蠶以通絡、搜邪、散結;當歸、白芍、甘草以益氣養(yǎng)血,共奏驅邪扶正之功。
綜上所述,吳又可《溫疫論》中升降出入的辨證思想為三焦辨證和衛(wèi)氣營血辨證提供了理論基礎。在疫邪的傳變、治療等方面處處體現著升降出入的辨證思想,只要認識到氣機郁滯的部位、傳變的態(tài)勢,采用或升或降或出或入的治療方法,給邪氣以出路,就能截斷病勢的發(fā)展。
[1]馮明.試論溫病學中的升降出入辨證[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3(1):50-51.
[2]吳有性.溫疫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3]林慧光,芮立新.《溫疫論》“截斷扭轉”學術思想探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3,18(3):131-132.
[4]林寧.溫病名方三甲散的源流探析[J].中醫(yī)研究,2007,20(1):52-53.
(編輯:梁葆朱)
R241.9
A
1671-0258(2015)05-0006-03
山西中醫(yī)學院基礎與臨床研究計劃[2011jc08]
梁麗君,在讀碩士,E-mail:524109607@qq.com
馮明,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fengming59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