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嶺
摘 要: 高中語文教育應注重一種幸福完整的語文教育生活,要用文化底蘊浸潤學生,要用讀寫經(jīng)典滋養(yǎng)學生心性,讓學生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建構學生獨特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師應不斷鑄造自身的人格魅力,突破原有的課堂框架,重新整合教材內容,在學生已有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基礎上,提升學生閱讀文本的獨特的思想高度,指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豐富思想內涵。使學生走向學語文、用語文的廣闊天地。讓母語文化得以傳承與發(fā)揚。
關鍵詞: 幸福語文 可持續(xù)發(fā)展 情感熏陶 課堂創(chuàng)新 積淀與傳承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面對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母語文化的退化,獨生子女內心道德底線節(jié)節(jié)后退,應試高考又似一道緊箍咒,將教師局限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培養(yǎng)與訓練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往往處于被忽視的地位。語文教育恰恰是構建學生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對于滋養(yǎng)學生的心性,成就一位具有真正意義的“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魏書生先生曾經(jīng)說:“語文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就是為了育人。”
語文教育應該努力促進每一個學生能夠過一種幸福的生活,享受文學經(jīng)典所帶來的獨特魅力。強調讓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語文教育生活,是對語文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老師上好一節(jié)完整的語文課并不難,難在如何用文化底蘊浸潤學子,讀寫經(jīng)典滋養(yǎng)心性,達到對母語文化的積淀與傳承。
一、做時尚之外的思考者,做道德風范的榜樣,以獨到見識和獨立人格去熏陶學生
1.鑄造自身教育品格,使自己的工作擁有別樣的美麗。
語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要熟知教育的本源,只有教育者真正捧出一顆真誠的心,就一定能打動學生的心,并真正走近學生的心靈。要明白老師和學生是一起不斷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伙伴。所謂“教育”,并不是憑空外在地給學生灌輸多少美好的道德,而是充分助長學生心靈本來就有的善良的萌芽,并使之凸顯,再用這些善良的萌芽鼓勵他們保持并表現(xiàn)出更多的善良,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具有別樣的美麗。
2.提高自身專業(yè)修養(yǎng),形成一面鏡子,塑造一個豐碑,點染學生內心的人文情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當今社會,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靜下心來,誦讀經(jīng)典,不僅僅是《論語》、《詩經(jīng)》、《圣經(jīng)》、《金剛經(jīng)》、《唐詩宋詞》、中外名著等,更要博覽群書,涉獵史、哲、心理學等多門學科,逐步建構自成一體的知識體系,形成獨有的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要以自身的書卷氣熏陶學生,以自身的文化品位吸引學生,以一語中的的境界震撼學生。只有學生發(fā)自內心的仰慕與敬佩,才能使教育效果在無聲無息之中誕生,才能點染學生內心的人文情懷。
3.打造語文教師個性化的語言魅力,積極影響學生愛語文,樂學語文。
真正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都要打造獨有的語言魅力,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廣采博聞,熟悉與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lián)、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充分運用這些素材,把教材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語言,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扣住每個學生的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要含蓄,要有影響力,要給予學生思考品味的空間,能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學生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用個性化語言點亮學生的心靈,開啟學生學習語文的智慧之門。用犀利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突破原有的課堂框架,重新整合教材內容,在學生已有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基礎上,提升學生閱讀文本的獨特的思想高度,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1.課前閱讀講解經(jīng)典,形成獨特的課堂情境氛圍。
新課標強調:“學會鑒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錯以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苯處熢陂喿x教學中必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學生健康積極的內心情感和心靈世界,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礎,從而強化教學效果。教師應注重課前引領學生誦讀《論語》經(jīng)典,學會思考人生,學會修身養(yǎng)性。讓學生結合教材文本的內涵,選擇合適的《論語》內容,利用課前五分鐘讓學生品讀講解,升華學生的情感,提升課堂品味。
2.增加學生生活情感的閱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睂W生學習興趣的高低,決定著學習內驅力的大小。這種內驅力能促使學生保持專注的注意力、強烈的好奇心和思維的活躍度。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時常會出現(xiàn)膚淺化甚至“短路"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百思而不得解,茫然而無所措,需要教師在平時備課過程中,既要關注國家政策、世界大事、熱點新聞,又要關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喜愛的體育運動、娛樂新聞等。這樣便于教師在傳授知識、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聯(lián)系學生生活體驗,引領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形成閱讀感受,從而建構對于文本的獨特感受與情感體驗。
3.整合教材內容,適當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教育形式,真正觸動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不斷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師應適當整合教材內容,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情感體驗,使課內外緊密結合,讓學生喜聞樂見的《百家講壇》、《中國好歌曲》等走進課堂,給予學生獨特情感體驗。讓經(jīng)典的紀錄片《大師》邁入學生的視野,感受大師的人格魅力,讓大師們所以涉及的社會、歷史、科學、文化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熏陶學生。現(xiàn)實中,青少年很愿意親近歷史上的民族精英,我們應運用各種方式,在語文課堂上,通過耳濡目染奠定學生人文內涵。
三、營造書香班級,師生共寫隨筆,拓寬文化視野,積淀人文素養(yǎng),豐富思想內涵,強化言語能力
1.營造良好的班級讀書氛圍,師生共同閱讀經(jīng)典作品。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課外閱讀的要求,希望借助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閱讀水平,開闊閱讀視野,并且最終能通過閱讀好作品而使學生獲益。高中生因辨識能力和時間的限制使“淺閱讀”“反閱讀”行為盛行,經(jīng)典閱讀日益萎縮,閱讀帶有較強的功利性,不利于學生成長。語文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文學經(jīng)典的條件、氛圍,建構有利于高中生良好的閱讀空間。應在班級內開設班級圖書館,利用學生的閑暇時間與學生一起閱讀,通過閱讀塑造他們美好的心靈和人格,構建高中生良好的審美品格。
2.推薦誦讀經(jīng)典篇目,給予誦讀方法指導。
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要達到五部以上。高中三年六個學期,每位高中學生至少讀六部文學名著。高中階段學業(yè)雖然緊張,但一學期讀一部文學名著,還是可以做到的。老師應為學生制訂閱讀計劃,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興趣及內心情感需求,圍繞語文課程標準,精挑細選誦讀經(jīng)典篇目,力求做到少而精、涉獵面廣。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時間以課本為中心,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經(jīng)典擴展性閱讀,使學生通過課堂主動進入閱讀經(jīng)典的世界。
3.撰寫讀書筆記,與經(jīng)典對話,與同學交流,展示讀書成果,提高閱讀質量。
蕭伯納曾說:“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流之后,我們就各有了兩種思想?!苯處熞膭顚W生每讀一部文學名著,及時撰寫讀書筆記、評論或讀后感,并開展讀書感想交流,通過兩種思想交流或許可以產(chǎn)生第三種甚至更多思想。結合學生的讀書成果,一學期舉行一次文學名著論壇,由學生交流鑒賞心得,展示讀書成果。通過閱讀交流,學生的閱讀思維時常處于積極狀態(tài)中,必將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空間,從而達到提高閱讀質量,極大地調動閱讀熱情,使名著閱讀成為一種時尚,甚至成為一種生活需要。
語文教師所追求的語文教育生活應該是幸福而完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應該積極通過營造書香校園的活動,打造個人魅力,豐富課堂形式,誦讀文化經(jīng)典,過一種幸福完整的語文教育生活,讓母語文化得到繼承與發(fā)揚。
參考文獻:
[1]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報告集.三聯(lián)書店,1999.
[2]朱永新.走在新教育路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1.
[3]魏書生.魏書生文選(一、二卷).漓江出版社,1995.
[4]于漪.看母語教學地位的升沉.語文建設,2009(7、8).
[5]鄭紅蕾.高中生經(jīng)典著作閱讀芻議.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