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起源、發(fā)現(xiàn)與局限性*

2015-04-09 10:16謝秋山陳世香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公共行政公共部門雇員

謝秋山 陳世香

(武漢大學,武漢 430072)

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起源、發(fā)現(xiàn)與局限性*

謝秋山 陳世香

(武漢大學,武漢 430072)

公共服務動機是近二十多年來國外公共行政學研究關(guān)注的焦點。建立在個人與組織匹配理論基礎(chǔ)之上的公共服務動機研究,代表著公共行政學試圖構(gòu)建一種有別于私人部門“經(jīng)濟人”假設(shè)、為公共部門所特有的人性假設(shè)之努力。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主要考察了公共服務動機對職業(yè)選擇、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組織變革接受度和公民參與態(tài)度的影響。作為一種尚處于發(fā)展中的理論,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在理論建構(gòu)方面,忽視了公共部門雇員角色沖突,也忽視了偏好偽裝和思想、語言表達、行為“三體分離”所帶來的客觀測量挑戰(zhàn);在實證分析方面,反向因果、中介變量影響和內(nèi)生性問題都未得到有效處理。

公共服務動機;個人組織匹配理論;偏好偽裝;公民參與;掠奪之手

公共服務動機(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研究是過去20多年來國外公共行政學研究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它關(guān)注的是人們從事公共服務是否具有自利之外的動機”[1]。但關(guān)于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起源、結(jié)論科學性、局限性和未來研究趨勢等重要問題卻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guān)照。有鑒于此,本文將在梳理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文獻的基礎(chǔ)上,對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起源、進展、局限性,以及未來研究趨勢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起源和理論基礎(chǔ)

1.在公共部門構(gòu)建反“經(jīng)濟人”的人性假設(shè)

公共服務動機起源或興起問題對于如何研究,乃至使用公共服務動機具有有重要的意義,但這個問題卻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回答[2]。事實上,起始于公共服務倫理研究的公共服務動機研究有一個核心目標就是突出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區(qū)別,在公共部門構(gòu)建一種不同于“經(jīng)濟人”的人性假設(shè)。

得益于Bruce Buchanan's(1975)對公共服務倫理的研究,公共服務動機逐漸成為近20多年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領(lǐng)域的大問題和重要主題[3]。在國外公共行政學界,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jīng)濟人”和具有利他主義和奉獻精神的公共服務動機者可以看做是人性假設(shè)的兩極,前者是無賴(knave),后者是騎士(knights)[4]。公共選擇理論、新公共管理等流行的理論范式都主張把公共雇員看作是與市場參與者沒有實質(zhì)性區(qū)別的“經(jīng)濟人”[5],而國外公共行政學界,特別是美國公共行政學界部分研究者則致力于強調(diào)公共部門的特殊性和公共性,試圖構(gòu)建一個為公共部門所獨有的人性假設(shè),而公共服務動機則是這種理論建構(gòu)的縮影。在公共服務動機倡導者們看來,與私營部門雇員相比,公共部門雇員具有更強的公共服務動機,是他們理想中的“騎士”。這些具有公共服務動機的“騎士”應該是基于興趣愛好、人生自我實現(xiàn)、利他或使命感去努力工作,而與物質(zhì)獎勵、職務晉升等因素沒有直接聯(lián)系。

2.個人與組織匹配是其理論基礎(chǔ)

從理論層面來審視,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起源于對個人與組織匹配理論(person-organization fit theory)的借鑒,國外關(guān)于公共服務動機的研究文獻也多是建立在該理論假設(shè)基礎(chǔ)之上的[6-9]。個人與組織匹配可以通過多種路徑實現(xiàn),而吸引力-選擇-消耗(attraction-selection-attrition)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實現(xiàn)路徑之一,即求職者會被那些特性與自己人格、興趣、偏好等相一致的組織所吸引,從而愿意做出相應的職業(yè)選擇。具體到公共行政學領(lǐng)域就是假定具有較強公共服務動機者,其選擇在公共部門就職、為組織奉獻、支持組織變革的傾向度更高。個人與組織匹配理論強調(diào)組織內(nèi)部成員之間偏好、傾向、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和成員與組織之間在價值觀方面的一致性,也就意味著在公共服務動機的研究中,個人與組織匹配指的是一致性匹配,而非互補性匹配。

3.與“扶持之手”相互印證

本質(zhì)上,無論是“經(jīng)濟人”還是“公共服務動機”都是針對個體的微觀層面理論建構(gòu)。公共服務動機理論與經(jīng)濟學界針對政府的宏觀層面理論建構(gòu)也是相輔相成的。經(jīng)濟學界基于對人性的觀察和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深思熟慮,提出了三個政府模型,即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扶持之手(helping hand)和掠奪之手(grabbing hand)??床灰姷氖种鲝堊畹拖薅群统袚匾谷寺毮艿恼?,政府角色和職能僅限于防止社會免受暴力和外部勢力侵犯,避免某些社會成員受到其他人的不公對待和壓迫,以及建立和維持基礎(chǔ)的公共產(chǎn)品和制度[10]。換而言之,政府只需要提供法律、秩序和國防這些有限的公共產(chǎn)品,其余的事物交由市場價格機制去引導。扶持之手則在假定政府目標是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基礎(chǔ)之上,基于矯正市場失靈的目標,提出了從矯正性征稅、管制和總需求管理,到價格控制、政府所有和計劃等一系列解決辦法[11]。掠奪之手的出發(fā)點則認為政府的目標是追求私利,并非社會福利最大化,所以要改革政府、尋找限制政府的方法。本質(zhì)上,公共服務動機更接近于扶持之手,對公共部門,特別是政府雇員充滿了“應然”的理想憧憬,公共行政人員具有為公共利益服務的動機,政府等公共部門是為社會福利最大化而存在,具有公共服務動機的雇員是與其組織特性相匹配的。

二、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發(fā)現(xiàn)

公共服務動機概念提出后,國外公共行政學領(lǐng)域的學者基于實證分析,主要考察了公共服務動機對職業(yè)選擇、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組織奉獻、組織變革接受度、離職意愿和公民參與態(tài)度的影響。近幾年,還有部分研究文獻考察了轉(zhuǎn)化性領(lǐng)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對形成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但這些文獻研究卻并未得出一致性的結(jié)論[12-14]。

1.公共服務動機與職業(yè)選擇

在加深我們對公共部門職業(yè)選擇決策的理解方面,公共服務動機無疑是在公共行政學界獲得呼聲最高的理論。流行的觀點認為公共服務動機正向影響人們在公共部門的職業(yè)選擇,即具有較強公共服務動機者,更傾向于選擇在公共部門就職,其理論基礎(chǔ)則是個人與組織匹配理論。但公共服務動機作為職業(yè)選擇的主導性影響因素的地位卻并未得到實證文獻研究的完全支持。Leisink& Steijn和Vandenabeele的研究認為具有較高公共服務動機者,其在公共部門就職意愿更強,因為這為其提供了一個供給有意義公共服務的機會[15-16]。但Christensen&W right和Gabris&Simo[17]的研究卻不支持這樣的論點,即未能發(fā)現(xiàn)公共服務動機與公共部門職業(yè)選擇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Wright&Christensen則考慮時空變遷,基于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只有后續(xù)職業(yè)選擇(subsequent job)受到公共服務動機影響,而首次職業(yè)選擇(first job)與公共服務動機之間不存在相關(guān)性[18]。這可能意味著公共部門文化和公共組織情境培育或使得公共雇員更傾向于去表達其公共服務動機,使其在后續(xù)職業(yè)選擇上作出不同的決策;這也意味著,我們還不能確定公共服務動機是否真的能夠影響個人的職業(yè)選擇。Myung Jin基于對未工作者(unemployed workers)①的調(diào)查研究也發(fā)現(xiàn),公共服務動機和工資、福利這樣的外部激勵都對人們的公共部門職業(yè)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但與退休而未工作者相比,被解雇或因家庭責任而未工作者更不愿意在公共部門工作[19]。

2.公共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

與職業(yè)選擇相聯(lián)系,公共服務動機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也是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一個主要關(guān)注方向。Bright、Steijn、.Taylor和Taylor&Westover等人的研究都認為公共服務動機有助于增加公共部門雇員的工作滿意度[20-23]。Xiaogang Cun基于中國廣東公共部門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對于處級及以上和科級以下被調(diào)查者而言,公共服務動機正向影響其工作滿意度,而對于科級干部而言,公共服務動機并不影響其工作滿意度[24]。但Andersen&Kjeldsen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只有組織的任務是提供公共服務時,公共服務動機才對工作滿意度有影響,而公共服務動機對于受雇于公共還是私營部門并沒有顯著性的影響[25]。

3.公共服務動機與組織變革承受力

公共服務動機影響雇員接受組織變革程度則是公共服務動機研究所關(guān)注的另外一個重要方向,但對于這種關(guān)聯(lián)的方向性和確定性卻仍然存在爭議。Naffand&Crum、Moynihan and Pandey、Paarlberg&Lavigna和Ritz&Fernandez等人的研究都認為公共服務動機與雇員的組織奉獻和組織變革承受度之間存在正向的相關(guān)性[26-29]。同時,也有研究文獻反向考察了公共服務動機對于組織雇員離職意愿的影響。比如,Bright和Steijn的研究認為公共服務動機影響公共部門雇員的離職意愿,那些具有較高程度公共服務動機的公共部門雇員離職傾向更低;反之,那些具有較低公共服務動機者其離職傾向更高[30-31]。

但也有研究對這樣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持審慎態(tài)度,如Wright,Christensen&Isett(2013)的研究直接考察了公共服務動機對于公共部門雇員接受組織變革和投入組織變革(commitment to change)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那些在自我犧牲指標方面得分高者更傾向于支持組織變革;就一般意義而言,公共服務動機較強者并不會支持那些可能給自身帶來負面影響的變革,只是抵制變革的程度較低而已[32]。

4.公共服務動機與個人和組織績效

在公共服務動機與組織績效關(guān)聯(lián)問題上,Perry&Wise于1990年明確提出了公共服務動機和公共雇員績效關(guān)聯(lián)的理論命題[33],此后諸多文獻對這一理論命題進行了實證研究,但卻未能得出一致的結(jié)論。尤其是,大量的研究文獻基于轉(zhuǎn)化性領(lǐng)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影響,考察了公共服務動機對組織績效的影響,諸多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轉(zhuǎn)化性領(lǐng)導所倡導的公共服務動機有益于增強雇員或組織績效[34-39],其基本理論邏輯是,轉(zhuǎn)化性領(lǐng)導有助于培育組織成員的公共服務動機,進而增強員工個人和組織績效。

哈佛大學政治學家伯恩斯(James MacGregor Burns,1978)在其不朽的著作——《領(lǐng)導》一書中提出了“轉(zhuǎn)化性領(lǐng)導”的核心概念,駁斥了傳統(tǒng)的以權(quán)力為核心的領(lǐng)導概念,認為權(quán)力作用的過程中,權(quán)力行使的主體和權(quán)力行使的客體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領(lǐng)導作用過程中,領(lǐng)導是兼顧領(lǐng)導者和追隨者的利益,而轉(zhuǎn)化性領(lǐng)導則更進一步,領(lǐng)導者和追隨者能通過互動,相互提升到更好的道德和動機層面,從而彼此融洽相處。部分公共行政研究者則把“轉(zhuǎn)化性領(lǐng)導”這個理想化色彩濃厚的概念引入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然而,轉(zhuǎn)化性領(lǐng)導的存在首先就成為一個重大問題?!拔灏倌瓯赜型跽吲d”,理想的領(lǐng)導者本身是一種稀缺的資源,而公共服務動機研究則暗含了轉(zhuǎn)化性領(lǐng)導的普遍性,這無疑令其研究結(jié)論可信度大打折扣。

5.公共服務動機與公民參與態(tài)度

公民參與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也是公共行政學和政治學研究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公共部門的合法性來自于其“應然”的公共性,而公共服務動機則是這種公共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公共服務動機是否也是影響公共部門管理者對于公民參與態(tài)度的重要因素呢?Coursey,Pandey&Yang(2012)在他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中,基于美國國家行政管理研究項目數(shù)據(jù)(National Administrative Studies Project),檢驗了公共服務動機與公共部門管理者對公民參與態(tài)度的關(guān)聯(lián),發(fā)現(xiàn)公共服務動機與對公民參與評價具有高度正向相關(guān)性,但公共服務動機水平不同者表現(xiàn)有差異,具體來說,在中低水平公共服務動機者方面,公民參與重要性越高,其評價越低,在高水平公共服務動機者方面,公民參與重要性越高,評價也越高[40]。當然,這方面的研究文獻還相對較少,理論關(guān)聯(lián)的可靠性還有待進一步的證實,這也是未來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重要發(fā)展方向之一。

三、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局限性

毫無疑問,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乃至公共部門行政的新途徑,提醒我們注意從道德層面考察和選用公共行政人員。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國外公共行政學界這種試圖構(gòu)建和驗證一種不同于私人部門的、主要存在于公共部門的公共服務動機人性假設(sh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令人信服的!作為一種帶有“理想類型”色彩的學術(shù)建構(gòu),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現(xiàn)有公共服務動機研究在理論建構(gòu)和實證研究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1.理論建構(gòu)方面的不足

理論建構(gòu)是科學研究的基礎(chǔ),而一個好的理論必須具備現(xiàn)實的解釋力,即有助于理解社會現(xiàn)實問題,不能違背明顯的經(jīng)驗事實和經(jīng)驗觀察。但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理論建構(gòu)卻遠沒有做到這一點。

(1)忽視了公共部門雇員角色沖突

人性假設(shè)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chǔ),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人性假設(shè)則是公共服務動機與公共部門雇員性情、倫理之間的一致性。但有一個基本事實卻被相關(guān)研究者所忽略,即基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沖突所帶來的倫理和角色困境。在資源有限、人類欲望相對無窮的情境下,必然存在著對資源的競爭,而只要存在著資源的競爭,人類社會就不可能普遍性地為公共利益而采取行動[41];作為具備私人利益動機的公共部門雇員即使具備公共服務動機,又如何能夠舍棄私人利益而去追逐公共利益,從而為公共價值、公共利益而無私奉獻呢?這是一個公共事務實踐中難以解決的現(xiàn)實角色困境和倫理困境。

(2)忽視了偏好偽裝和思想、語言表達、行為“三體分離”對客觀測量的挑戰(zhàn)

偏好偽裝(preference falsification)理論認為,當你恭維他人,并讓他人相信你與他保持一致(share his taste)時,你意在巧妙地利用他人的動機和情感傾向(aim specifically atmanipulating the perceptions others hold about one'smotivations or dispositions)[42]。但事實上,人類個體不僅要與他人保持一致,更要與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章制度文本保持一致。當然,真正做到一致是要付出代價的,甚至不符合自身經(jīng)濟利益。如此,語言表達上追求一致就成為最優(yōu)的選擇,而思想和行為是否與他人保持一致、與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規(guī)章保持一致就成了另外一回事!這就形成了思想、語言表達和行為的“三體分離”現(xiàn)象。這種“三體分離”通俗的表現(xiàn)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或“表里一套背里一套”。具體而言,在思想層面,你可能崇尚公正、公共利益和倫理道德;在語言表達層面,公共情境迫使公共雇員心理調(diào)適,你力圖做到語言表達與倫理道德規(guī)范相符合;具體到行為層面,特別是涉及到自身利益時,往往利益會戰(zhàn)勝倫理道德,做出不符合公共服務倫理的行為,這也就是道德的脆弱性。

公共組織雇員身份所隱含的倫理規(guī)范和公共組織規(guī)章制度的硬約束,可能會使得公共部門雇員在接受調(diào)查時盡力掩蓋自己的真實偏好和私利動機,而不真實地表達其公共服務動機。更確切地說,身在公共部門,受到職業(yè)倫理和制度規(guī)則的雙重約束,為了表現(xiàn)出自身道德素質(zhì)與職業(yè)倫理的一致性,他們更傾向于“按照社會規(guī)范來選擇他們認為更能為社會所接受的答案”[43],但這種語言表達的真實性是令人懷疑!筆者于2014年1月份曾經(jīng)與政府機關(guān)工作人員在湖北省聯(lián)合進行過一次公共服務動機調(diào)查,共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400份,回收386份,去除漏填、未填和明顯亂填問卷后,有效問卷個案為348份,在這些被調(diào)查者中,全部都表示具有很強的公共服務動機傾向。偏好偽裝,以及思想、語言表達與行為的“三體分離”顯露無疑。

基于偏好偽裝動機,思想、言語表達和行為“三體分離”等因素造成的公共服務動機測量難題是公共服務動機研究所面臨的最大障礙,它嚴重削弱了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科學性。但公共服務動機研究遠沒有做到這一點,雖然公共服務動機已經(jīng)成為近年來公共行政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但時至今日尚未在公共服務動機測量上達成一致,“缺少國際上通用的、無差別意義上的測量工具”[44],所以研究成果之間的比較和探討是不夠嚴謹?shù)摹?/p>

(3)理論建構(gòu)隱含“德治”思維傾向

從理論政策含義和實踐應用而言,在公共行政學實踐中,過度強調(diào)和借鑒公共服務動機作用,也就是強調(diào)倫理道德的重要性,隱含著公共人事監(jiān)督“德治”思想,缺乏“法治”思維,進而可能缺乏對制度設(shè)計和制度激勵的關(guān)注,不利于公共人事行政管理和改革實踐。公共服務動機意味著為他人、為公共利益奉獻的利他主義情結(jié),如果公共部門雇員有更強的公共服務動機,自然也就需要更多地賦權(quán),而不是制度約束,這是與現(xiàn)代公共部門人事實踐相沖突的!

此外,有必要特別強調(diào),為公共利益服務,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有多種途徑,不一定需要通過公共部門,比如企業(yè)等私營組織往往是慈善捐贈的主體,普通公民往往是志愿服務的主體。所以,公共服務動機理論建構(gòu)所主張的公共部門與公共服務動機之間的理論邏輯,很可能只是一種“應然”的主觀建構(gòu),而非“實然”的客觀事實。

2.實證研究中的不足

實證分析在國外公共服務動機研究文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也是公共服務動機研究得以不斷擴展和深化的關(guān)鍵原因。但現(xiàn)有實證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

(1)反向因果: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W right&Grant提醒我們注意公共服務動機與組織績效之間存在的反向因果[45],即公共服務動機可能是績效的結(jié)果,而不是原因,這就類似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事實上,這種反向因果不僅僅存在于公共服務動機與個人和組織績效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而且可能存在于職業(yè)選擇等其它方面。就公共服務動機與職業(yè)選擇的關(guān)系來看,可能并非有公共服務動機者更傾向于到求職者的公共部門工作意愿,而是相反,公共組織文化,特別是政治宣傳促進了公共雇員的公共服務動機,Cable& Parsons將其看作是組織社會化過程[46]。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也強調(dià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在其位,就要謀其政,這也就意味著公共部門雇員的身份地位,反過來也會強化其公共服務的動機。Ward(2014)的研究則證實,公共服務經(jīng)歷有助于培育公共服務動機,同時,公共服務動機也會隨著時間變化而發(fā)生變遷,在初始階段,公共服務經(jīng)歷增加了個體的公共服務動機,但公共職業(yè)生涯后期,公共服務動機很可能隨之發(fā)生下降[46]。這與Moynihan&Pandey(2007)的研究結(jié)論也是一致的,即工作任期與公共服務動機之間呈負向相關(guān)關(guān)系。這至少有兩方面的可能政策含義,一是公共部門的文化宣傳有助于培育雇員的公共服務動機;二是這些組織未能隨著時間變化培育和支持公共服務動機在組織內(nèi)部的延續(xù)[47],而且原因可能在于雇員在公共組織的工作生活經(jīng)歷讓其改變了價值信念,對公共部門初始宣傳的公共服務動機產(chǎn)生懷疑。

(2)中介變量影響未得到充分考慮

公共服務動機實證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相對豐碩的成果,但現(xiàn)有公共服務動機實證分析中,中介變量影響并未得到充分考慮。與公共服務動機影響相比,工資、獎金和福利等經(jīng)濟激勵因素、法律規(guī)章制度和民主體制對人們職業(yè)選擇、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組織奉獻、組織變革接受度、離職意愿和公民參與態(tài)度的影響,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證分析中都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但現(xiàn)有公共服務動機研究文獻卻未能很好地考慮和處理這些可能的中介變量影響。

(3)現(xiàn)有實證分析技術(shù)性不足,研究結(jié)論可靠性難以令人信服

無論是公共服務動機,還是職業(yè)選擇、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組織奉獻、組織變革接受度、離職意愿和公民參與態(tài)度等指標都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是基于量表的主觀測量,極有可能帶來內(nèi)生性問題。但現(xiàn)有的相關(guān)文獻研究卻未能很好的處理這個問題,更缺乏相關(guān)的穩(wěn)健性檢驗。從統(tǒng)計技術(shù)角度來看,這些實證研究是不夠嚴謹?shù)模溲芯拷Y(jié)論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四、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未來趨勢

綜合上述分析,建議在未來的公共服務動機研究中要實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的突破或改進:

1.從動態(tài)演化角度考察公共服務動機影響

公共服務動機作為一種心理層面的測量,它的影響效果也要考慮心理層面的因素,特別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公共服務動機這類利他主義價值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也許我們該用一種動態(tài)演化觀點來看待公共服務動機問題。在發(fā)達國家,由于公共人事制度較為完善,公共服務動機可能在個人職業(yè)選擇、公共服務績效等方面有明顯的作用;但在欠發(fā)達和轉(zhuǎn)型國家,不完善的公共人事制度下,公共服務動機的作用極有可能是微弱的。未來的研究必須充分考慮人類個體需要層次性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育程度所帶來的影響,或者更多地從歷史演化角度考察公共服務動機的變化和影響。

2.把制度作為重要因素引入公共服務動機研究

與經(jīng)濟學的研究視角不同,公共服務動機研究是建立在公共行政學和倫理學的基礎(chǔ)之上的,它充分考慮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區(qū)別,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制度主義視角?,F(xiàn)有的公共服務動機研究過于強調(diào)倫理而忽視了制度層面因素,殊不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倫理發(fā)育程度。要把制度作為研究背景和關(guān)鍵影響變量引入公共服務動機研究,以更好地辨識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

3.使用更嚴謹?shù)慕y(tǒng)計分析技術(shù)

現(xiàn)有公共服務動機研究以實證分析為主,但未考慮主觀測量所帶來的內(nèi)生性問題。未來的公共服務動機研究需要更為嚴謹?shù)膶嵶C分析,進一步檢驗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特別是要排除薪金、退休金這樣的外部經(jīng)濟激勵,制度約束等外在中介變量的影響,并使用更為嚴謹?shù)慕y(tǒng)計分析技術(shù),檢驗研究結(jié)論的可靠性。

4.嘗試基于非參與式觀察和文獻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

在公共服務動機研究方面,定量分析面臨諸多測量和技術(shù)分析上的難題,定性研究也許是一個理想的選擇。Wright&Grant呼吁研究者使用更多的定性研究方法來探索公共服務動機影響,即整合訪談、非參與式觀察、參與式觀察和文獻分析方法去理解組織對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以及理解與公共服務動機相關(guān)的心理和行為過程[48]。但事實上,基于觀察對象的特殊性,特別是針對政府雇員進行長時間的非參與式觀察是極其困難的;而訪談、參與式觀察都存在干擾和偏好偽裝的問題;文獻分析也許是相對較為可行的辦法,它成本低,也不會干擾調(diào)查對象,有利于保證客觀性!

此外,有必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從建設(shè)性角度去審視,與宏觀層面,政府的掠奪之手比扶持之手更有現(xiàn)實解釋力相符合,在微觀層面,經(jīng)濟人假設(shè)也可能比公共服務動機更具有現(xiàn)實解釋力,更有利于民主公共行政實踐的發(fā)展。公共服務動機研究能否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融入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框架還有待觀察!

注釋:

①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失業(yè)者,是指有求職意愿的勞動力人口,但在Myung Jin(2013)的研究中,自愿離職者和退休者都包括在內(nèi),所以本文中“unemployed workers”不適合翻譯成“失業(yè)者”,而是未工作者。

[1]曾軍榮.公共服務動機:概念、特征與測量[J].中國行政管理,2008(2):21-24.

[2][45][48]Wright E.Bradley&Grant M.Adam.Un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Designing Research to Address Key Issues of Emergence and Effects[J].Public Adm inistration Review,2010(5):691-700.

[3][16]Vandenabeele W..Government Calling: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s An Element In Selecting Government As An Employer Of Choice[J].Public Adm inistration,2008(4):1089-1105.

[4]Grand Le H..Knights and Knaves Return: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the Delivery of Public Servic[J].International Public M anagem ent Journal,2010(1):56-71.

[5]張廷君.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維度差異的本土化分析—基于福建的調(diào)查[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5-37.

[6]Bright L..Does Person-Organization Fit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the Job Performance of Public Employees?[J].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 inistration,2007(4):361-379.

[7]Wright E.Bradley&Pandey K.Sanjay.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the Assumption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Test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Value Congruence[J].Adm inistration&Society,2008(5):.502-521.

[8][20][30]Steijn B..Person-Environment Fit an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International Public M anagement Journal,2008(1):13-27.

[9]Christensen K.Robert and Wright E.Bradley.The Effects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n Job Choice Decisions:Disentangl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d Person-Job Fit[J],Journal of Public Adm 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11(4):1-21.

[10]Smith Adam.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 ealth of Nations[G](book2),edited by Edward Canna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p,208-209.

[11]Shleifer A.,Vishny W.Robert.The Grabbing Hand:Government Pathologies and Their Cure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2]Sung Min Park and Rainey G.Hal.Leadership an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U.S.Federal Agencies[J].International Public M anagem ent Journal,2008(1):109-142.

[13]Paarlberg E.Laurie and Lavigna B..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Driv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Public Adm inistration Review,2010(5):710-718.

[14][39]Wright E.Bradley,Moynihan P.Donald and Pandey K.Sanjay.Pulling the Levers: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and Mission Valence[J].Pub lic Adm inistration Review,2012(2):206-215.

[15]Leisink P.and Steijn B..Recruitment,Attraction,and Selection[G].In:J.L.Perry&A.Hondeghem(Eds.),Motivation in publicmanagement:The call of public serv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18-135.

[16]Gabris T.G.,&Simo G.,Public Sector Motivation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Affecting Career Decisions[J],Public Personnel M anagem ent,1995(1):33-51.

[17]Wright E.B.,&Christensen K.R.,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A Test of The Job Attraction-Attrition Model[J],International Public M anagement Journal,2010(2):155-176.

[18]Myung Jin,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A Cross-Country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 inistration,2013(5):331-343.

[19][29]Bright L.,Doe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 on the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of Public Employees?[J],Am erican Review of Pub lic Adm inistration,2008(2):149-166.

[21]Taylor J.,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Work Outcomes:An Australian Study[J],International Public M anagement Journal,2008(1):.67-88.

[23]Taylor J.&J.H.Westover,Job Satisfaction in the public service:The effects of public servicemotivation,workplace attributes and work relations[J],Public M anagem ent Review,2011(5):731-753.

[24]Xiaogang Cun,Public service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sample of employees in Guangzhou public sectors[J],Chinese M anagem ent Studies,2012(2):330-340.

[25]Andersen B.L.&Kjeldsen A.M.,How Pub lic Service M otivation Affects Job Satisfaction:A Question of Em ployment Sector or'Public Service Jobs'[C],Paper presented at the 32nd EGPA conference in Toulouse,8-10 September 2010.

[26]Naff C.K.&Crum J.,Working for America:Doe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Make a Difference?[J],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Adm inistration,1999(4):5-16.

[27][47]Moynihan P,D.Pandey S.K.,the Role of Organizations in Foster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Public Adm inistration Review,2007(1):40-53.

[28][38]Paarlberg L.E.&Lavigna B.,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Driv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Public Adm inistration Review,2010(5):710-718.

[29]Ritz A.&Fernandez S.,Intended and Non-Intended Effects of M anag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Public Organizations[C].Paper presented at the 1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for Public Management,2010,April 11-13,Trinity College,Dublin,Ireland.

[32]Wright B.E.,Christensen R.K.&Isett R.K.,Motivated to Adapt?The Role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s Employees Face Organizational Change[J],Public Adm inistration Review,2013,73(5):738-747.

[33]Perry J.&Wise L.,Themotivational basis of public service[J],Public Adm inistration Review,1990,50(3):367-373.

[34]Jung I.D.&AvolioJ.B.,Opening the Black Box: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Trust and Value Congruence on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0,21(8):949-964.

[35]Park M.S.&Rainey G.H.,Leadership an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U.S.Federal Agencies[J],International Public M anagement Journal,2008,11(1):109-142.

[36]Trottier T.,Montgomery W.V.&Wang,Examining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Leadership i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J],Public Adm inistration Review,2008,68(2).

[37]MoynihanP.D.,Pandey K.S.&Wright E.B.,Pulling the Levers:Leadership,Public Service M otivation and M ission Valence[C].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2009,June 7-9,Bloomington,IN.

[40]Coursey D.,Pandey S.K.&Yang,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PSM)and Support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A Test of Perry and Vandenabeele's Reformulation of PSM Theory[J],Public Adm inistration Review,2012,72(4):572-582.

[41]陳世香、謝秋山.鏈接公共性和私人性:登哈特新公共服務理論評述[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3(4)89-95.

[42]Timur K.,Private Truths,Public Lies: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Preference Falsification(2nd Ed.)[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4.

[43]李小華.公共服務動機的結(jié)構(gòu)及測量[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797-802.

[44]朱春奎、吳辰、朱光楠.公共服務動機研究述評[J].公共行政評論,2011(5):147-160.

[45]Cable M.D.&Charles K.P.Socialization Tactics and Person-Organization Fit[J],Personnel Psychology,2001,54(1):1-23.

[46]Ward K.D..Cultivat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through AmeriCorps Service:A Longitudinal Study[J],Public Adm inistration Review,2014,71(1):114-125.

Overseas Public Service M otivation:Origins,Consequences and Lim itations

Xie Qiushan/Chen Shixiang

Public servicemotivation(PSM)is a focus of overse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PSM research has a history ofmore than two decades,which based on person-organization fit theory,represents an endeavor to construct a hypothesis about human na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economicman in public sector.Overseas PSM research mainly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PSM on employment choice,job satisfaction,job performance,support 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support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In the aspect of theory construct hand,PSM research ignoresmeasuring difficultymainly caused by the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role,and the challenge result from preference falsification and existence of three separate systems in human's thought,lenguage and behavior.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reverse casualty and intervening variables are partly ignored,aswell as disposal of endogeneity.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Person-organization Fit Theory;Preference Falsification;Civil Participation;Grabbing Hand

D63

A

1009-3176(2015)01-070-(9)

(責任編輯 方卿)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shù)學重大招標項目(13ZD04)、湖北省軟科學研究專項計劃項目(2011DHA012)。

2014-8-20

謝秋山男(1981-)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陳世香男(1973-)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公共行政公共部門雇員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研究
淺談海外項目當?shù)毓蛦T管理和風險處理
《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前言》發(fā)布
香港破產(chǎn)機制中的雇員權(quán)利及其保障
基于反身性理論對公共行政學實踐教學局限性的解讀與探析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外包問題與對策研究
淺談中亞地區(qū)EPC項目當?shù)毓蛦THSE管理
對公共部門預算編制中討價還價行為的解釋
我國公共行政的系統(tǒng)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臺媒:美企CEO薪酬是雇員300倍 迪士尼差距最大等4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