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麗萍
古詩文是中國千年文化的精髓,短小精練的語言文字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內(nèi)容,而中學語文課程中只精選了極小的一部分。為了讓中學生能更好地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讓中學古詩文的課堂收到更好的效果,筆者認為,有必要適度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繼承傳統(tǒng),弘揚中華文化。這不僅體現(xiàn)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yīng)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恰到好處的拓展與延伸雖不能立竿見影,卻在浸潤中提升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
下面,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際來談?wù)劰旁娢耐卣归喿x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
一、課堂教學容量增大
教材中有的古代作家會有多篇詩文作品入選,這就不能只是各個擊破,還要有效組合延伸拓展,串成一條知識脈絡(luò);有的作品雖不是出自同一作家之手,但體裁主題一致,對待這類作品更要歸類對比,辨出異同。在教學中,如果學生課外積累拓展足夠的話,課堂容量就會明顯增大,課堂的效果就會得到顯著提升。
以筆者執(zhí)教的李煜的《虞美人》為例。在一節(jié)40分鐘的課堂上,我和學生完成了寫作背景了解、詞人介紹、作品主題,又回顧了描寫“愁”的詩句,對比了他前期詞作與被俘后詞作主題風格的不同,回憶了拓展的其他詩作如《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等作品。大容量的課堂,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了李煜和他的作品。
在古文復(fù)習的時候,我把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與袁宏道的《滿井游記》進行了對比閱讀,因為學生對課內(nèi)文本很熟悉,《滿井游記》也要求拓展背誦,所以,在比較作者思想境界時,學生通過對《滿井游記》中“瀟然”的研讀,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袁宏道的“閑游”與其他幾位作家被貶官之后的“清閑”有本質(zhì)的不同。可以說,一節(jié)課解決了很多問題。
二、作品挖掘深度增加
在執(zhí)教的《十五從軍征》一詩時,筆者聯(lián)系高適《燕歌行》中的詩句“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引導(dǎo)學生從征人、親人不同的角度品讀感悟“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的凄涼,并拓展資料。據(jù)《資治通鑒·唐記》記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睂W生深切體會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征人回家無望的痛苦。接著回憶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作品:“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保ā稄能娦小吠醪g)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隴西行》陳陶)這樣,學生又可以從不同的側(cè)面來了解征人的痛苦不僅是思鄉(xiāng)、親人不在,還有報國的雄心壯志;親人的苦痛也不只是盼歸,還有所盼之人早已不得歸而無法了解的悲涼。本節(jié)課拓展的詩文從不同角度給學生提供信息,從而讓他們更深刻地了解戰(zhàn)爭的多面性。
三、課堂語言優(yōu)美典雅
語文課堂上,無論是教師的語言還是學生的語言,都應(yīng)力求規(guī)范、準確。但是,在古詩文課堂上,更應(yīng)該重視語言的優(yōu)美典雅。古詩文經(jīng)典名篇字字珠璣,教師的解讀如果讓原文黯然失色,那么學習優(yōu)秀古詩文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引領(lǐng)學生盡量使用典雅的語言,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境。
例如:《五柳先生傳》里對君子品格的探討片段。
師:你認為五柳先生和你學過的哪個人的品質(zhì)很相似?
生:我認為他和蘇軾很相似,都很豪放。
生:與周敦頤很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高潔。
生:與劉禹錫很像,都居陋室,安貧樂道。
師:儒家思想就是這樣:“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像五柳先生一樣的還有誰呢?
生:與顏回相似:“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師:所以孔子稱贊他說:賢哉!還有什么樣的人能在這樣的困境下仍然自得其樂呢?讀書到入迷的時候竟忘記了吃飯?
生:孔子啊!“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師:孔子的追求就是做個君子啊!
這一段關(guān)于君子品行的對話基本都在引用所積累的原文進行回答和評價,使得古詩文課堂有著濃濃的文學味道,浸潤其中,語言自然就典雅優(yōu)美了。
四、寫作能力逐步提升
每個古詩文課前展示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之后,我都要求學生寫一段對所展示詩文的賞析或感悟。最初,學生都是找別人寫好的賞析或評價,自己拿來使用。后來,有的同學不再滿足于借鑒,開始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不知不覺中,學生的作品也有了文采。他們的文字日趨成熟,思維日趨深邃。把對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出來,其實就是作文的片段。
下面舉幾個例子:
學生在展示《勸學》之后的感悟:“勝于青之藍,寒于冰之水,耳畔清風,山間明月,無不予我們以深刻啟示:寸土累積方有高山巍峨,滴水匯聚才有大海揚波。柔弱的身軀蘊含強大的力量,笨拙的腳步丈量出遙遠的旅程。用一顆心,做一件事,就會成功?!?/p>
學生在展示《歸去來兮辭》之后的感悟:“丈度容膝,一尺素琴;心遠地自偏的安然寧靜,斗米不折腰的真性清高。陶淵明的世界一如他所描繪的桃源般自由美好。魏晉風骨的率真高貴,匯聚成韻被歲月贊頌傳唱。三徑就荒的清貧中亦有自酌寄傲、品茗賦詩的悠然,隱者的安靜是一種不染凡塵的境界;歸去來兮,那一世的日光,早已洗盡鉛華,清絕明凈?!?/p>
學生在展示《琵琶行》之后以詩的形式呈現(xiàn)感悟:“潯陽江畔楓如火,水波茫茫映月色。萍水相逢漂泊心,滿腹心事曲中說。弦弦撥碎年少夢,凄凄清淚悄然落。青衫紅衣知音情,同是天涯淪落客?!?/p>
“胸中萬卷風雷動,無端直奔筆下來?!边@兩句詩形象地描述了語言由“積累”到“運用”的飛躍過程,而成竹在胸,何愁筆下沒有郁郁蔥蔥的竹林呢?
大量的課外古詩文積累,能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習近平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jīng)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yīng)該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筆者通過拓展古詩文的課外閱讀,提升了古詩文的課堂教學效果,潛移默化中潤澤了學生的心靈,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