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并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教師首先自己應當深入研究教材,善于抓住課文重難點,用學生理解的方式設計出精簡,帶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有意給學生設計問題的障礙,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機,當好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共同解決問題。
在很多課堂教學中,教師因為問題設計的不合理以及學生自身能力的限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只有那么幾個學生常常活躍,長期以來,讓其他孩子喪失斗志,形成不愛思考的習慣。
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常??吹接蟹磫柕那闆r,特別是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這種現(xiàn)狀更加頻繁,有的教師為了趕進度,認為學生的反問在浪費時間,從而忽略對學生反問的回答。
“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來的,他認為,兒童發(fā)展存在兩種水平:一是已經到達的水平,二是可能到達的水平,教育要對兒童的發(fā)展起到主導和促進的作用,教師要運用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巧妙設計問題,結合教材中心內容,把問題設計成一系列由簡單到復雜,通過問題的層層推進與遞增讓學生掌握課文內容,達到教學的目的,引導學生們的思維不斷向知識的縱深和寬廣方向進一步發(fā)展。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設懸念”的技巧來吸引學生們,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集中注意力,從而激發(fā)起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二年級下冊《晚上的太陽》這一課文中,教師可以借助課題設計懸念,書上的這個男孩到底是為什么樣的人?晚上真的有太陽嗎?這個太陽給愛迪生的媽媽帶來的是什么?愛迪生又是怎么樣實現(xiàn)完成了“晚上的太陽”呢?通過討論,然后揭示課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這就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閱讀課文。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們的年齡特征和實際知識水平設計問題,小學生的思維水平處于具體運算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過程的階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回憶起具體情境,并在對課文以及問題伴有豐富的情感體驗與獨特的理解上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在這種看起來沒有標準統(tǒng)一答案的問題下,常常暗藏著學生極具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回答,這些問題的設計更有助于學生積極思考,從側面理解課文內容,深入了解課文,在充分的想象中積極培養(yǎng)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對幫助學生們深入理解與牢固掌握知識和培養(yǎng)發(fā)展思維有很好的效果。
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對班級里每一位學生都極具感染性,教師提出問題后,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適當地引導學生們對已學的知識等進行合理的聯(lián)想,在聯(lián)想處提問能讓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從而促進思維活動的進行并提高理解的效果。
對于學生們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評價,充分運用賞識教育,對回答正確的學生及時進行鼓勵與贊揚,對不正確的回答也應該及時糾正,給予更大鼓勵,特別是對很少回答問題的學生來說,表揚對他們至關重要,及時的表揚能有效的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于教師更積極的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通過有技巧的提問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和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夠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基礎上增加師生的良好交流,開展有效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的藝術需要一個開放的大環(huán)境,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需要給學生自主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積極思考的習慣和勇于表達的勇氣,每一位教師都應抓住提問的藝術,都應該給學生一個新思維的起點,使學生思考學習創(chuàng)造的源泉形成于課堂提問,發(fā)展于課堂提問,成熟于課堂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