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士人“仕隱”情結(jié)的矛盾心理探究

2015-04-10 07:56代凱麗
關(guān)鍵詞:隱士儒家思想

摘 要:“士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士”作為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者,也是文化的載體。中國古代的士既有“士志于道”和“明道救世”的人文情懷,又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隱逸情趣?!笆穗[”情結(jié)作為互相依存卻又互相獨立的兩個方面,反映在士身上,造成了主體本身的內(nèi)在矛盾,而產(chǎn)生這種矛盾的原因也應(yīng)該從互相對立且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即“仕”與“隱”兩個方面去探究。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5)04-0040-04

收稿日期:2015-03-06;

修回日期:2015-03-06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學(xué)研究計劃項目(14JK1812)

作者簡介:代凱麗,女,陜西寶雞人,延安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The Complex Psychological Contradi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Scholars“Hermit”Thoughts

DAI Kai-Li

(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Abstract:“Culture”is an integral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hi”as a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Scholars in ancient China“interested in the”Ming Salvation of humanity,and the taste of seclusion.This paper studies“The hermit”with interdependence,and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both of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body,causing body inner contradictions,and the related reasons.

Key words:Cheese;hermit;psychology;research

文化的發(fā)展歷來總是與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制度以及執(zhí)政者的態(tài)度息息相關(guān)的。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國,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士文化”始終占據(jù)著一席重要位置。無論是古代的“士大夫”,還是今天的“知識分子”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它的形成和演變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既有“士志于道”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使命,同時也有“京華游仙窟,山林隱遁逸”的隱逸情趣。這種關(guān)于中國“士文化”的內(nèi)斂式的文人情趣的全方位體現(xiàn)以及矛盾心態(tài)是和士人才性與民族精神情境和家族文化基因等因素息息相關(guān)的。本文就中國古代士人“仕隱”情結(jié)的矛盾心理成因進行簡單的探究。

“仕隱”指出仕和退隱。清錢大盺《盧氏群書拾補序》:“自念四十年來,仕隱蹤跡,輒步先生后塵;而嗜古顓僻之性,謬為先生所許。” [1]清方文《夢崔正誼李溉林二明府見訪》詩:“何緣遇崔、李,一見遂傾倒。仕隱雖殊途,握手傷懷抱?!?[2]由此種解釋我們可以看出“仕隱”其實包括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哲學(xué)辯證法中說:“矛盾就是指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人和事物內(nèi)部都存在著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薄笆恕迸c“隱”是存在于中國“士”主體本身的一對矛盾,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其成因也應(yīng)該從互相對立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去探究,即“仕”與“隱”兩個方面。

一、“明道救世”的人道主義情懷

中國傳統(tǒng)的士一般有著濃郁而且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憐愛幼弱的人道情懷以及社會關(guān)懷,這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道德規(guī)范賦予他們的社會使命。余英時在《士與中國文化》中說:“士的‘明道救世’精神在西方只能求之于中古基督教的傳統(tǒng)?!?[3]這里“士”被比作明道救世的虔誠的基督教徒。意大利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的《獄中筆記》里面,他將以“改變世界為己任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比之于中古的教士” [4],不約而同的,兩位大家都一致的認同此說,那么中國的“士”真的可以“明道救世”嗎?余先生指出,“士”除了獻身于專業(yè)工作以外,還必須深切的關(guān)懷著國家、社會以至世界上一切有關(guān)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guān)懷又必須是超越于個人利害之上的。中國古代的“士”自我們的圣人孔子提出“士志于道”以及其弟子曾參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之時起,“士”便具有了一種宗教承當?shù)那閼?,同時也成為了社會基本價值的維護者。不管“士”的全稱在中國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如何演變,無論是先秦的“游士”還是秦漢以后的“士大夫”,士本身的價值屬性和精神使命是從來沒有改變的,即“明道救世”的人文情懷。

我們前面指出過士人才性和民族精神情境、家族文化基因息息相關(guān),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為主,而我們的圣人孔子則主張“學(xué)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xué)”,簡單的說,士本身所具有的只是才性和安定乾坤、拯救黎元的政治理想不能只是“靜觀”和“暝想”的,要通過行動具體表現(xiàn)出來,即“仕”。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之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士人最理想的人生追求,欲實現(xiàn)這一理想,必須走入仕之路,“少年須勤學(xué),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他們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边@里,中西方是有差異的,希臘哲學(xué)家所向往的是“靜觀”的人生,而不是“行動”的人生,柏拉提和亞里士多德都以“靜觀暝想”為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中國的儒家是具有實踐性的,是出世的,他們認為“士”應(yīng)重“行動”或“實踐”的精神,所以,作為“士”應(yīng)身居官位,這樣才可以有機會有權(quán)力去發(fā)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才干,才能對天下人民有所幫助。必須指出的是,這些“士”渴望“仕”即做官,并不是貪圖權(quán)力以及滿足私欲,而是我們所說的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賦予士本身的人道情懷和人文關(guān)懷。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quán)利,“禮”就是社會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wěn)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而儒家要推行這些思想,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仕”,即做官,這個我們可以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一段話中看出:

周霄問:“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秱鳌吩唬嚎鬃尤聼o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zhì)。公昭儀曰:古之三月無君則吊。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曰:士之仕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出疆必載質(zhì)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nóng)夫之耕也,農(nóng)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急;仕如此其急也,君之難仕,何也?曰:……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p>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十分重視“仕”的問題,“士之失位,猶諸侯之失國家。士之仕也,猶農(nóng)夫之耕?!焙苊鞔_的告訴我們“仕”對于“士”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從反面舉例子來證明,霍建波老師在《隱逸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中將隱士分為四類:儒家手段式的待時之隱,道家目的式的適性之隱,佛(禪)家超脫紅塵的方外之隱,以及墨家興利除害的俠士之隱 [5]。其中,“儒家手段式的待時之隱”正好說明了儒家的出世精神,儒家提倡的是“仕”。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的主流思想是強調(diào)以天下為己任,關(guān)注現(xiàn)實,積極進取,參與政治,建功立業(yè),流芳百世。所以中國的“士”渴望“出仕”的忠君愛國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帶給他們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杜甫是堅守氣節(jié)的儒家道德典范,他有著“窮年憂黎元”的仁者情懷和忠君愛國的至誠精神,這是表現(xiàn)在中國文人身上的一種民族氣節(jié),但是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卻始終得不到做官的機會,他將中國“士”文化的這種思想發(fā)揮到了極致,把個人和國家人民的民運緊密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儒家認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則不管有無官位,總是在為國家的政局而思慮不已;儒家認為“上智下愚”,杜甫則對于勞動人民以真誠和熱情的歌頌;儒家蔑視婦女,認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杜甫則對于戰(zhàn)亂中的勞動婦女的不幸遭遇給與深切的同情,并為他們辯護。杜甫的一生深受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影響,是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實踐典范,這些從杜甫的詩歌中都可以看出來。面對階級矛盾,統(tǒng)治者致置人民于死地,杜詩反對不義戰(zhàn)爭,同情百姓,正統(tǒng)的忠君愛國思想占突出地位,但詩人面對縣吏抓丁捉人的種種場面,只能悲嘆老百姓的命運?!妒纠簟分豢陀^敘述不加評說,《新安吏》中,為勸慰“中男”開赴平叛前線而回護昏君敗將,這是不得已的維護,流露了詩人在“國”與“民”之間無法兼顧平衡的矛盾心理。對君,忠而不無恨;對國,愛而無限哀;對民,則生命不息,其憂無止。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內(nèi)在精神矛盾,也是儒家文化的內(nèi)在缺陷“愚忠”所造成的。我們說先秦諸子時代王官之學(xué)散為百家,以此,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便以“道”的承擔者自居,先秦諸多學(xué)派,無論思想有怎樣的不同,但在表現(xiàn)“以道自任”的精神方面是一致的,這在儒家表現(xiàn)的異常強烈,我們來看孔子的一段話:

篤信善學(xué),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泰伯》

從“道”與“勢”的關(guān)系來看,“道統(tǒng)”和“政統(tǒng)”之間必然存在著矛盾,而文人知識分子保守的習(xí)性,固守主體價值觀中關(guān)于信念的,原則的東西,所以,“道”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勢”服務(wù)的,故而,在以道自居的中國“士”眼里,效忠君王,在朝為官是實現(xiàn)自己“道”的一種重要手段,故而以“道”輔“勢”也成為士心里的一個固定的價值標準。而且中國古代的士大底都為有職之人,孔子曾為委吏、承田,正由于他的封建身份是士,所以他自承“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薄墩f文解字》中訓(xùn)“士”為“事”,顧炎武斷定古代的士“大底皆有職之人”,都是有牢靠的根據(jù)的。

我們前面說過中國的“士”一般有兩種情趣,也是相反的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外放式的,另外一種是內(nèi)斂式的。所謂外放式指的是他們有著強烈的“明道救世”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關(guān)懷,所謂內(nèi)斂式指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意識,而這截然相反的兩方面,前者以行動者的“仕”表現(xiàn)出來,后者則以“隱”體現(xiàn)出來。

二、“無道則隱”的隱逸情懷

中國古代的“士”既然受儒家傳統(tǒng)精神的影響那么深,為什么中國古代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隱士呢?為何有的士人疏離政治走向隱逸?我們前面已經(jīng)說了那么多來說明士渴望“仕”的原因,難道都是空談嗎?當然不是。我們講“勢”與“道”的矛盾,道有時候希望通過“勢”來弘“道”,而“勢”有時候也需要“道”來為自己做信仰保障,但是,有時候并不是按理念中那么順利的進行??鬃釉潎@漆彫開說:“君子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泵献釉冢ā睹献印けM心》上)中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舊題孔奭疏云:“《論語》云:‘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惫识坝械馈被颉盁o道”成為“仕隱”的決定性前提?!半[”是相對于“仕”而論的。隱逸,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一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歷史久遠,內(nèi)涵豐富,對中國古代士的人格理想、處世哲學(xué)、價值追求以及審美文化心理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它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從其思想起源來看,最基本的哲學(xué)根底應(yīng)該在于以老莊為核心的道家思想,如莊子的“無為”觀點,但同時也摻雜了某些正統(tǒng)的儒家思想,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等等。古代的士本身所具有的“明道救世“的情懷必須通過做官體現(xiàn)出來,倘若一個人空懷高尚的理想,而一直得不到出仕的機會,或者異族篡權(quán)、天下無道,那么,士只好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理意識,換一種生存方式,即隱逸。北師大的韓兆琦先生在《中國古代的隱士》一書中寫道:“隱士”是與“官僚“相對而言的,它的含義是說,這個人本來有道德、有才干,原是個做官的材料,但是由于某種客觀或主觀原因,他沒有進入官場;或是本來做官做得好好的,后來由于某種客觀原因或是主觀原因而離開官場,找個什么地方“隱”,這就叫做“隱士”。隱士和官僚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是一對面貌不同、服裝不同的孿生兄弟,官僚退而成隱士,隱士出而成官僚,這一進一出,恰是說明官僚和隱士的天然連接。這兩個兄弟,哥哥當了家之后,因為要維持整個家業(yè),不得不穩(wěn)重精明起來。弟弟雖然也同是有才,不過或不喜當家的生活或是因為在爭地位時拜下陣來,轉(zhuǎn)而選擇了其他的發(fā)展方向?!?[6]同時韓兆琦先生也指出“隱士的歷史,應(yīng)該和官僚的歷史一樣久遠,應(yīng)該是自從有了官僚,同時就有了隱士。”這正好也印證了我們前面說的“仕隱”往往是發(fā)生在士主體自身矛盾的行動性體現(xiàn)。那為什么士要放棄“仕”而選擇“隱”呢?霍建波老師在《隱逸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一書中對隱士的成因進行了全面具體的分析,主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進行總結(jié),此處,我們主要結(jié)合士文化來探討隱士的成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被迫式隱居

王瑤在《中古文學(xué)史論集》中說:“當社會混亂,生命無保障的時候士大夫出仕是很難的事情……所以漢末的大亂,實在是隱逸之風興起的最大原因?!?[7]因為社會政治黑暗,世道混亂,或者雖然現(xiàn)實政治不是多么的黑暗,但是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是異族統(tǒng)治者,高潔的士對自己的人格文化定位是異常清高的,他們不愿意趨附那些不合正統(tǒng)的潮流,不愿意出仕亂朝,他們的人格魅力,精神風度連同他們的思想境界都是高尚而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故而,他們只好走上了隱居的道路,這是不得已的被迫式的隱居,倘若社會安定,政治清明,那么這些人一定不會選擇隱居的。這在魏晉時期表現(xiàn)的最為明顯,正始時期,為反對司馬氏的強權(quán)政治,名士中的很多人都有一些怪癖,這在許多文人的任誕作風之中都有所表現(xiàn)。而很多名士都不愿意屈服于司馬氏的強權(quán)政治,故而選擇了隱居。嵇康作為魏晉文學(xué)的代表之一,其詩歌中的隱逸意識值得探討,而其本人的隱逸觀念也是名士中有代表性的,由最初的積極濟世的思想發(fā)展成為由儒及道的出世思想,最后發(fā)展成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游仙思想,其隱逸詩歌中所折射出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表現(xiàn)出的對生命主題的關(guān)照對我們研究和了解魏晉時期名士的生存狀態(tài)和隱逸心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了解嵇康的生平和他的思想觀念,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思想其實是相當復(fù)雜的,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觀對嵇康的人生影響很大,尤其是道家的隱逸觀。道家起源于遠古的隱士傳統(tǒng),其隱逸思想以擺脫功名利祿之累為大快,或追求自然無為之境,或避世全身以保性命之真,看起來似乎這和嵇康的思想十分符合,其實不然,嵇康卻不全是這樣的。在嵇康的思想中,儒家積極入仕的思想其實占很大的成分,這樣的亦仕亦隱的思想在他的詩歌中有很明顯的表現(xiàn)。比如他的《五言古意》:“雙鸞匿景曜,戢翼太山崖??故资?,晞陽振羽儀?!羞b游太清,攜手長相隨。”這首詩充分表明了嵇康的隱士之意,描寫他和朋友像雙鸞一樣,遠離世俗,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他的朋友后來選擇入仕,他對此表示深刻的憂慮。又如他的四言《幽憤詩》,表明他即使身陷囹圄,也盼望著“采薇山阿,散發(fā)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yǎng)壽”。他對隱士生活如此向往,是因為他對那個險惡的時代徹底絕望了。他在《四言十八首贈兄秀才》十三中有:“曰夕忘歸,思我良朋,如渴似饑。愿言不獲,悵矣其悲。”這句話表面意思似乎是在思念自己的朋友以及自己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心情是多么的糟糕,但如果再稍微想得深一點,嵇康的愿望是什么呢?他所思念的朋友又是誰呢?我想嵇康并不是真的無意于仕進,只是在等合適的人和合適的機會而已,良禽擇木而棲,像嵇康這樣若孤松一樣正直清高的人是不會茍延殘喘,出仕亂朝,屈服于司馬氏的強權(quán)政治的。官場險惡,亂朝當世,不愿做傀儡,不愿替?zhèn)握?quán)賣命,只好退出官場,等待合適的機會合適的人。

(2)中國古代“士”人格精神的體現(xiàn)

陳國光《閑話隱士》說:“縱觀三千多年來隱士們的所作所為,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不管是棲處巖壑,隱逸田園,還是漫游江湖,為僧為道,都是不愿做皇帝奴仆的人,都是渴望自由的人……他們自食其力,逍遙地走著自己的路。” [8]這是士的人格精神的高潔獨立的體現(xiàn),為了人格尊嚴、獨立自由,不肯獻媚于別人,不甘為五斗米折腰,因而養(yǎng)成了淡泊名利的性格。陶淵明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五次出仕,但是終究是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即使晚年生活清貧。清人鄭文焯在《陶集鄭批錄》說:“志士苦節(jié),寧乞食于路人,不肯折腰于俗吏,正是大異于人處,此意豈右丞所知?”陶淵明在仕隱之間幾經(jīng)徘徊,,為保全本性而終歸耕于田園;他憤世嫉俗,憎惡黑暗官場,不愿與之同流合污,他潔身自好,修身養(yǎng)性,追求一種自然的境界。陶淵明不僅做到了獨善其身、全身遠害,而且堅持不懈地追求自由獨立,努力提升個體生命價值,護衛(wèi)人性尊嚴。章培恒《中國文學(xué)史》中說:“歷史在陶淵明看來,是一個墮落的過程,由于人們的物質(zhì)欲望,引起無窮的競爭,產(chǎn)生了種種虛偽、矯飾、殘忍的行為,使社會陷入黑暗?!?[9]這是因為陶淵明對自己所處的黑暗的世道,虛偽的人事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因此,他才毅然決然的退隱躬耕田園,哪怕自己的生活日益貧困,也不后悔。因為只有退隱以后的生活,遠離了喧囂浮躁的人世,他才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在勞動中獲得滿足和喜悅。隱士作為“不賓之臣”,在歷史上是合法的行為,士人們只要選擇了隱逸生活,國家政權(quán)就不能干涉,更不能進行迫害。《后漢書·逸民列傳》記載:太原隱士周黨被征召,“及光武引見,黨伏而不謁,自陳愿守所志,帝乃許焉?!睗h光武帝劉秀第一次真正的把不臣天子,不事王侯確立為一種合法行為,認為“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賓之士,伯夷、太原周黨不受朕祿,亦各有志焉?!狈稌稀逗鬂h書》中有《逸民列傳》,認為隱士們:“或隱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zhèn)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幼其概,或滋物以激其清?!庇械氖咳俗⒅刈约旱钠沸愿邼崳辉缸龉?,以為官場混雜。中國古代的士人大多在仕途中歷盡沉浮坎坷,飽嘗世態(tài)人情的險惡,認清了官場的黑暗和污濁,加之他們的理想在現(xiàn)實中不斷受挫。所以開始向往過一種超脫的,與世無爭的生活。在士人們眼里,不入仕途,避世隱逸有時是追求一種精神境界。余英時在《士與中國文化》中談到了漢末士大夫的避世思想,他認為:“今觀《樂志論》可知士大夫之避世雖云有激而然,但其內(nèi)心實別有一以個人為中心之人生境界,足資寄托。”這樣是對隱士的尊重,也讓士人們自己從心理上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最終歸宿發(fā)出了深切的追問,堅定了他們對自己人格精神的最終目標。

(3)內(nèi)斂式文人情趣的全方位展現(xiàn)

我們前面說過,中國的士受到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的影響,一般有兩種文人情趣,一種是有著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政治關(guān)懷和社會關(guān)懷,一種是強烈的的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意識,體現(xiàn)在士身上,這兩種情趣必然會有一種調(diào)整,即要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好的方式是“出仕”,這也是古代“士”的唯一一條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抱負的途徑,而文人身上內(nèi)斂式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意識,即為隱逸。魏晉以來。山水之美開始被發(fā)現(xiàn)和認可,自然之美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有些士人,有著“泉石膏盲,煙霞痼疾”,而且“性本愛丘山”,因而把隱逸山林當做生活的最高追求。中國自古便是一個官本位意識很濃重的國家,擺在文人面前的道路非常狹窄。單純天真的文人往往接受不了世道渾濁,官場復(fù)雜,人情澆薄這樣的現(xiàn)象,因而為了補償他們的在政治生活中感受到的巨大失落,取得心理平衡,他們自動放棄官場,隱逸出世。隱士生活,寄托了士人們對人生真理的探索,有著濃厚的人文關(guān)懷和對人生終極歸宿的追問以及對個人生存困境的緩解。如白居易在《序洛詩序》中說:“皆寄懷于酒,或取意于琴,閑適有余,酣樂不暇,苦詞無一字,憂嘆無一聲,豈牽強所能致耶。蓋亦發(fā)中而形外耳。斯樂也,實本之于省分知足濟之以家給身閑,文之以觴詠弦歌,飾之以山水風月,此而不適,何往而適哉?茲又以重吾樂也。”予嘗云:“理世之音安以樂,閑居之詩泰以適?!边@是他的個人情趣的自我宣言,也是中國文人情趣的一個表現(xiàn)。范蔚宗(《在后漢書·逸民列傳》序)中寫道:“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湖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后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傳·法真?zhèn)鳌份d田羽薦真之言有云:“幽居恬泊,樂以忘憂,將蹈老氏之高蹤,不為玄纁屈也?!?/p>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是一種獨特的系統(tǒng)的文化,“士”是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者,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者。中國古代士人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處于官與民之間,他們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生活情趣、社會品味無不受到自身品格的支配和影響。品格與“人格”和“人品”相通,是指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由其行為所反映的精神面貌,在中國古代士人的品格建構(gòu)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意識以及受儒家思想影響而形成的人道主義情懷,正是這樣的品格使士在“仕”與“隱”之間產(chǎn)生了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他們必須在二者中間做出一個選擇。于是,糾結(jié)在每個士人心里的“仕隱”情結(jié)就迫使他們對自己的價值取向和自己的選擇有一種明確的認知:非隱即仕。這一對矛盾出現(xiàn)在士身上,造就了他們的“仕隱”情結(jié)。但無論他們做出怎么樣的選擇,都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社會現(xiàn)實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全面認識中國古代士人產(chǎn)生“仕隱”情結(jié)的原因,對我們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猜你喜歡
隱士儒家思想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想與“劍”
隱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進步 盡管百般艱辛
尋訪竹林隱士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xué)進路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隱士的文藝范兒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