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孔子、曾子“仁學”的人性美、心靈美、體系美

2015-04-10 09:19:48曾祥芹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5年2期
關鍵詞:里仁衛(wèi)靈公仁學

曾祥芹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7)

?

論孔子、曾子“仁學”的人性美、心靈美、體系美

曾祥芹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7)

“孔子、曾子仁學”是一個“儒學思想共同體”。孔、曾“仁道”內蘊人性美,孔、曾“為仁”體現(xiàn)心靈美,以仁為核心的禮、信、義、智、孝、悌、忠、恕等范疇組成了“仁學”的思想體系美。

孔、曾仁學 仁道的人性美 為仁的心靈美 仁學的體系美

“孔、曾之道”是一個“儒學思想共同體”。沒有曾子領纂《論語》并主著《曾子》《孝經(jīng)》《大學》等六部文章作品,孔子的儒學思想就失去了跨時空傳播的主要載體;曾子文章所表達的意旨基本是孔子的儒學思想?!墩撜Z》《孝經(jīng)》《曾子問》和《主言》四部“對話問答體”全是曾子等記述孔子傳輸儒學思想的言行錄??鬃拥乃枷肷婕罢巍⒔?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大文明領域,確是博大精深;但它又可以用“仁、禮、信、義、智、孝、悌、忠、恕”九個字來簡要概括?!对印泛汀洞髮W》兩部“立言體”表達了曾子的“五道”(“學道、士道、孝道、王道、天道”)思想體系,對“孔學”做了全面?zhèn)鞒?,并有獨特發(fā)揮。概言之,孔子思想和曾子思想的始創(chuàng)和承傳關系,體現(xiàn)著儒學薪火永傳的光大之美。本文專門清理孔子、曾子的“仁學”觀點體系,從其正確性和深刻性說明曾子文章的意旨美。

博大精深的儒學思想以“仁”為核心,居于“仁、禮、信、義、智、孝、悌、忠、恕”九字體系的首位。(盡管先師趙紀彬在《論語新探》中說孔子思想中“禮”是第一位的,“仁”是第二位的,我仍從眾說,視“仁”為核心。這里不采用當今“仁、義、禮、智、信”的習慣順序,而采取“仁、禮、信、義、智”的順序,是遵照曾子信奉的“五行”學說:仁為木,禮為火,信為土,義為金,智為水。)以往學者們只重視“孔子仁學”,而忽視“曾子仁學”,很少有人去清理和總結曾子對“仁學”的貢獻。其實,曾子獨立論“仁”除了《論語》中出現(xiàn)3次外,在《曾子》《主言》《大學》中還有31次。為彌補這個缺陷,筆者銳意整合成“孔、曾仁學”。從美學視角看,對“孔、曾仁學”至少可以悟出“三美”:

1 “仁道”的人性美

“仁道”指“仁”的理論?!叭省弊衷诖呵镆郧暗墓艜镂丛姷?甲骨刻辭未見“仁”,《周易》也未見“仁”),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才大量使用。《詩經(jīng)》里《鄭風·叔于田》的“洵美且仁”(他真漂亮又謙遜)和《齊風·盧令》的“其人美且仁”(那人兒漂亮又和氣),說明“仁”字一開始就與“美”字相對而用,“仁”指內心,“美”指外表。如郭店楚簡和上博楚竹書上的“仁”一律寫成上“身”下“心”,意謂身與心的和諧美。那時,“仁”字在《國語》里只用了24次,在長長的《左傳》里才用了33次,而在短短的曾子文章中竟用了142次(包括《論語》109次,《曾子》20次,《大學》10次,《主言》3次)。如此,原來零散、膚淺的“仁”到了孔子、曾子的文章里便匯集、深化,形成了“仁”的思想體系。

孔子、曾子對“仁”的內涵大體用“仁者是什么”、“什么是仁”和“仁不是什么”、“什么是不仁”正反四種言語形式來闡釋??鬃訉Φ茏臃t、顏淵、仲弓、司馬牛、子貢、曾參、子張以及士大夫孟武伯等的問“仁”,都是針對問者的不同情況(缺點、需求)給予不同的解答。曾子對孔子“仁道”的傳播也是針對“學道、士道、孝道、王道、天道”等不同專題從正反兩面做具體發(fā)揮的。

(1)以“仁者是什么”的正面闡釋句有17個:“仁者安仁?!?《里仁4.2》)仁德的人能事事以仁為目標,安心地長期為之奮斗?!叭收邩返馈!?《曾子立事》)仁德的人喜歡道義,更以行“道”為樂?!拔ㄈ收吣芎萌耍軔喝?。”(《里仁4.3》)仁者愛憎分明。“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大學》)只有仁才是區(qū)別好人壞人的判斷標準?!叭收呦入y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6.22》)仁人要困難沖在前,獲益躲在后?!叭视H以為寶?!?《大學》)仁愛是國寶。“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雍也6.23》)仁德的人喜愛山的厚重不遷、巋然不動、長壽不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6.30》)仁德的人自己想立業(yè)穩(wěn)也幫他人站得住,自己期望顯貴也助他人事事通?!叭收卟粦n。”(《子罕9.29》)仁德的人悲天憫人,常樂不憂?!叭收撸溲砸灿??!?《顏淵12.3》)仁人的言談很謹慎?!皠?、毅、木、訥,近仁?!?《子路13.27》)剛猛、堅毅、質樸、慎言,就接近仁?!叭收弑赜杏?,勇者不必有仁?!?《憲問14.4》)仁者無私無畏,見義勇為,而單有外勇未必仁。“仁者,仁此(孝)者也?!?《曾子大孝》)仁自孝始?!叭收咭载敯l(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大學》)仁德的人仗義疏財修身養(yǎng)德,沒有仁德的人卻費盡心機去聚斂財富。在許多“仁者是什么”的定性判斷中,“仁者愛人”最有代表性。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沃^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顏淵12.22》)這段話可謂“仁”的經(jīng)典解釋!仁的本義就是愛人,不只是愛親人,愛貴族或統(tǒng)治者,而是“泛愛眾”(《學而1.6》),愛全人類。從全章語境看,編者把“仁”與“知”、“愛人”與“知人”聯(lián)系起來,這種基于“知”的“愛”就不是無緣無故的愛;把“愛人”“知人”與“直”和“枉”聯(lián)系起來,“知”就深化為對“直”和“枉”的愛憎分明的正義判斷。這種建立在“舉直錯枉”基礎上的“愛”就由道德上升為政治,自然把“有天下”與古代民主“選舉”制度關聯(lián)起來,惟有正直賢能的仁人才能主持社會公平,扶正壓邪,以善育人(使枉者直)??梢?,“仁”不是一種孤立、抽象化的“博愛”,而是與“舉直錯枉”及民主選舉制度整合而成的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是“愛”的哲學與斗爭哲學一體化的實踐哲學。曾子進一步強化了孔子的定義:“仁者莫大于愛人?!?《主言》)

(2)以“什么是不仁”的反面闡釋句有10多個:“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1.3》《陽貨17.17》)“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篤,難于仁矣。”(《曾子立事》)花言巧語難為仁。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里仁4.5》)君子放棄仁,就不配君子的名聲?!昂萌收撸瑦翰蝗收?。”(《里仁4.6》)“好仁”就是追求仁的人,“不仁”就是不追求仁的人?!叭硕蝗?,疾之已甚,亂也?!?《泰伯8.10》)人若不追求仁,厭惡貧窮,更亂?!熬佣蝗收哂幸臃颍课从行∪硕收咭?!”(《憲問14.6》)君子中有不仁德的人,小人中卻不會有仁德的人?!拔嵊褟堃玻瑸殡y能也;然而未仁。”(《子張19.15》)“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也?!?《子張19.16》)曾子對師弟子張貌盛才高而內修不足,表示難得和他一起履行仁德。“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憲問14.1》)沒有“好勝、自夸、怨恨、貪欲”等人性缺點,難能可貴,但還未達到揚善的“仁”的高標??鬃舆B續(xù)用三個“不知其仁”(《公冶長5.8》)評價子路、冉求、公西赤;又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述而7.26》)都在反復表白“為仁之艱難”??鬃?、曾子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批評“不仁”的事和人,乃因為“仁”是對“人性美”的崇高追求,很少有人達標?!笆?、君子、成人、賢人、善人、有恒者、仁人、圣人”是逐級上升的達到“仁”的高標的不同層次??鬃硬怀姓J自己是圣人:“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述而7.34》)他認可的“仁人”只有唐堯、虞舜、夏禹、文王、武王、周公、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齊、管仲、子產。

從以上正反對比的闡釋可知:孔子、曾子總是從人本哲學的高度思考“仁”,其正面肯定的“仁”都是人性之善,反面否定的“不仁”都是人性的弱點。孔子輕天道而重人道?!熬垂砩穸h之?!?《雍也6.22》)言敬奉鬼神要保持距離,重點在為人民服務。他反問“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先進11.12》)表明對彼岸世界不感興趣,真正該熱情關注的是人事、人生。“仁”字本由“二人”結構而成,“仁”不但指男女、夫婦、祖孫、長幼等血緣關系的相親相愛,而且指君臣、臣民、友朋與天下百姓之間的相親相愛。就是說,“仁”涵蓋了人倫和人際的人性之愛,“仁”本在地孕育著美的種子?!叭省钡膬群嘀佚嬰s,簡要說無非“修己”和“愛人”兩個方面。從曾子六篇文章看,凡是孔子、曾子意識到的人的美德和能力,都屬于“仁”的范疇?!叭嗜恕本褪恰澳萌水斎?,先拿自己當人,也拿別人當人”的人。一言以蔽之,“仁道”就是“人學”,就是“人性的美學”。

2 “為仁”的心靈美

“為仁”指“仁”的實踐。即在執(zhí)行仁道的過程中如何克服“不仁”,達到“仁”的高標?!爸居诘?,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7.6》)這是孔子一生的追求?!捌堉眷度室樱瑹o惡也?!?《里仁4.4》如果心里追求又善又美的“仁”,就沒有惡念了。仁者所為,就是揚善抑惡?!叭蔬h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7.3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7.15》)強調立志為仁,指明仁不遠人,求仁得仁?!袄锶蕿槊?,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4.1》)身居擇鄉(xiāng),心居擇仁,人心以處仁為美?!熬邮前钜?,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wèi)靈公15.10》)修煉仁德要“事賢友仁”。“觀過,斯知仁矣。”(《里仁4.7》)知過審丑就知道審美?!懊裰度室?,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衛(wèi)靈公15.35》)批評“離仁如避水火”的本末倒置現(xiàn)象,對“未見蹈仁而死”的民風表示悲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15.9》)表揚仁人不求保命以害仁,而敢殺身以成仁。“當仁不讓于師。”(《衛(wèi)靈公15.36》)追求仁道,不必謙讓。“克己復禮為仁?!?《顏淵12.1》)求仁完全靠自覺“克己”。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薄罢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17.6》)“為仁”要在修養(yǎng)“恭、寬、信、敏、惠”五德上下功夫,細化了“克己為仁”的具體要求。

曾子承續(xù)孔子“為仁由己”(《顏淵12.1》)的思想,宣言“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8.7》)他把行仁作為自己重大的責任和畢生的使命。因而提出:“以友輔仁。”(《顏淵12.24》)人己互惠?!白鹑拾擦x?!?《曾子大孝》)仁義相通?!笆繄?zhí)仁與義而明行之”,“君子執(zhí)仁立志。”(《曾子制言上》)他將“士”、“君子”視為“成仁”的初級臺階。在《曾子立事》里從學思、言行、待人、處事、治家、理政諸方面細說了仁德修養(yǎng)的種種要求,如“愛日以學,及時以行”,“博學孱守”,“言必思復”,“樂人之善”,“成人之美”,“言必有主,行必有法”,“為善自內始”,“臨事而栗”等等?!对又蒲灾小房芍^論“為仁”的專篇,回答了四個問題:一是“怎樣具有仁德?”(“進則能達,退則能靜?!薄柏擇甓械溃瑑鲳I而守仁。”)二是“應仁愛什么樣的人?”(“吾不仁其人,雖獨也,吾弗親也。”“直行而取禮,比說而取友?!?三是“推行仁德有哪些原則?”(“日孜孜上仁”,“直言直行……詘身而為不仁?!薄半m行不受必忠,曰仁?!?四是“為仁為何特別重要?”(“君子以仁為尊……仁為富……仁為貴也……君子將說富貴。必勉于仁也?!薄拔粽?,伯夷、叔齊死于溝澮之間,其仁成名于天下。”“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yè),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謂守業(yè)矣?!?《曾子天圓》:“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則把“天道”奉為“仁之祖”,強調“仁”下植于人性,上合于天道?!洞髮W》所言:“為人君,止于仁?!薄耙患胰?,一國興仁?!瓐蛩磶浱煜乱匀?,而民從之。”則從“家國同構”的高度有理有據(jù)地突顯了“仁”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巨大作用。《主言》所示:“君先立于仁,則大夫忠而士信?!薄八^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者也。”則把“為仁”推上“至仁”的最高境界。綜上可知,曾子的“為仁”理念和舉措確實讓孔子的“仁道”進一步明朗化、具體化、現(xiàn)實化,同時也更理想化。執(zhí)仁不一定人人達標,然而必須人人追求。

概而言之,“仁道”所統(tǒng)領的德目——“禮、信、義、智、孝、悌、忠、恕、勇、恭、敬、讓、寬、敏、惠、中庸”,全歸于“心”?!盀槿省本褪恰靶扌摹?。“仁”的古文字寫法有三種:或上為“二”,下為“心”;或上為“身”,下為“心”;或訛變?yōu)樯稀扒А?、下“心”。故后來的《說文解字》注“仁”,皆“從人從心”?!叭收邜廴恕敝械姆斌w字“愛”,意謂在“心”中視他人為“友”?!盎匾?,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6.7》)說的就是那一顆執(zhí)著美好的“仁心”。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仁”即完美的人心?!盀槿省奔葱逕挕吧泼篮弦弧钡男??!叭蕦W”就是“心學”,就是“心靈的美學”??鬃印⒃硬焕樗茉烀廊说撵`魂工程師。

3 “仁學”的體系美

“仁學”指“仁”的學問??鬃?、曾子所論的“仁”之所以稱為“仁學”,其深層原因在于:“仁”的理論和實踐不是孤立的言行總“綱”,而是統(tǒng)率著各成系列的細“目”。他們的多角度多層次闡述都圍繞著“仁”這個核心。

(1)以“禮”釋“仁”:“仁”指內在品格的自我修煉,“禮”指外在行為的社會約束。“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3.3》)仁是禮樂的思想基礎,做人無仁德,就談不上禮儀。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12.1》)“克己復禮為仁”表達了“仁”與“禮”在最高層次上的整合;“天下歸仁”宣示了以禮治國、以仁安天下的最高理想。循禮的細目在“視、聽、言、動”四個方面?!爸爸?,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wèi)靈公15.33》)如果不在行動上循禮,守仁就不完善,這里強調“以禮輔仁”。可見,成仁必須復禮,尚禮必須為仁。以“仁”為主的“仁”“禮”互訓,成為“孔曾仁學”思想的顯著特征。關于孔子、曾子的“禮學”思想,下文還要專究,此處略提。

(2)以“信”釋“仁”:“信”是“仁”呈現(xiàn)的形態(tài)之一?!墩撜Z》中“信”字出現(xiàn)37次?!芭c朋友交而不信乎?”(《學而1.4》)“敬事而信?!?《學而1.5》)“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而1.6》)“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1.7》)“信近于義?!?《學而1.1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2.2》)“吾斯之未能信?!?《公冶長5.5》)“聽其言而信其行?!?《公冶長5.9》)“朋友信之?!?《公冶長5.26》)“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長5.28》)“信而好古?!?《述而7.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7.25》)“正顏色,斯近信矣?!?《泰伯8.4》)“篤信好學?!?《泰伯8.13》)“悾悾而不信?!?《泰伯8.16》)“主忠信?!?《子罕9.25》)“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怨沤杂兴溃駸o信不立。”(《顏淵12.7》)“主忠信?!?《顏淵12.10》)“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顏淵12.11》)“上好信,則民不敢不用情?!?《子路13.4》)“言必信,行必果。”(《子路13.20》)“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憲問14.13》)“吾不信矣。”(《憲問14.14》)“不億(臆)不信?!?《憲問14.31》)“主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wèi)靈公15.5》)“信以成之?!?《衛(wèi)靈公15.18》)“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陽貨17.6》)“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陽貨17.8》)“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子張19.2》)“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 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子張19.10》)“信則民任焉。”(《堯曰20.1》)古有“人言為信”之說?!墩撜Z》末句“不知言,無以知人”,表明孔子的“信”學是一門知己知人、選仕御人的學問。

曾子最講誠信?!墩撜Z》以外的曾子文章里,“信”字出現(xiàn)20次:“人信其言,從之以行,人信其行,從之以復。”“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薄翱裳远恍?,寧無言也?!娦鸥ブ鳎`言弗與,人言不信不和。”“久而復之,可以知其信矣?!?《曾子立事》)“朋友不信,非孝也?!蛉收?,仁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曾子大孝》)“殺六畜不當,及親,吾信之矣;使民不時,失國,吾信之矣。”(《曾子制言上》)“圣人信守日月之數(shù),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海之順逆,謂之歷;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曾子天圓》)“君先立于仁,則大夫忠而士信。”“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信可復,其跡可履。其于信也,如四時春秋冬夏;其博有萬民也,如饑而食,如渴而飲,下土之人信之夫!”(《主言》)“與國人交,止于信?!薄熬佑写蟮溃刂倚乓缘弥!?《大學》)古有“人言不欺”之訓。在曾子看來,誠信是仁者待人的基本準則。

(3)以“義”釋“仁”:“義者,宜也?!奔醋鰬撟龅氖?,它是執(zhí)“仁”的行為標準?!墩撜Z》中“義”字出現(xiàn)22次?!靶沤诹x。”(《學而1.13》)“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2.24》)“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4.10》)“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4.16》)“其使民也義?!?《里仁5.16》)“務民之義,見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6.22》)“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7.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7.16》)“徙義,崇德也?!?《顏淵12.10》)“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顏淵12.20》)“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子路13.4》)“見利思義。”(《憲問14.12》)“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憲問14.13》)“言不及義?!?《衛(wèi)靈公15.17》)“君子義以為質?!?《衛(wèi)靈公15.18》)“見得思義?!?《季氏16.10》》)“行義以達其道?!?《季氏16.11》),“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17.23》)“不仕無義?!?《微子18.7》)“見得思義?!薄蹲訌?9.1》孔子把“義”看作判斷言行的標準,專心為百姓服務,做好該做的事。

曾子論“義”,不遜于師?!墩撜Z》以外的曾子文章中,“義”字出現(xiàn)23次:“從事于義”,“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弗辟,易者弗從,唯義所在,日旦就業(yè),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yè)矣。”(《曾子立事》)他把“義”看做為仁的尺度,奉為畢生的事業(yè)。“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義此者也。”“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曾子大孝》)“士執(zhí)仁與義而明行之?!?《曾子制言上》)“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則君子之義也。其功守之義,有知之,則愿也;莫之知,茍無自知也?!薄熬铀既柿x。”(《曾子制言中》)“凡行不義,則吾不事;不仁,則吾不長。奉相仁義,則吾與之聚群向爾;寇盜,則吾與慮。國有道則突若入焉,國無道則突若出焉,如此之謂義。夫有世義者哉?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慎者不見使,正直者則邇于刑,弗違則殆于罪?!?《曾子制言下》)“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曾子天圓》)“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jīng)·三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孝經(jīng)·諫諍》)“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孝經(jīng)·喪親》)“擇日而祭于禰,成婦之義也?!薄白佑沃?,有庶子祭者,以此,若義也。今之祭者,不首其義,故誣于祭也?!?《曾子問》)“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薄按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大學》)?!墩撜Z》里的“仁”和“義”雖有內在聯(lián)系,但概念始終是分開用的。曾子不但承傳了孔子的“義利”觀,把“義”升華到“中庸”的高度,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尊仁安義、執(zhí)仁與義、思仁義、奉相仁義、仁義之祖”等詞語,將“仁義”凝結成一個新的道德范疇,以致后來“仁義”排在“禮智信”之前。

(4)以“智”釋“仁”:“知”是“智”的古體字,它與“不知”和“愚”相對?!墩撜Z》里“知”字出現(xiàn)92次。摘要順錄如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1.1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2.11》)“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2.17》)“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2.23》)“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4.1》)“知者利仁?!?《里仁4.2》)“觀過,斯知仁矣?!?《里仁4.7》)“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4.14》)“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5.9》)“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6.2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6.2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8.9》)“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罕9.2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9.29》)“未知生,焉知死?”(《先進11.12》)樊遲問知,子曰:“知人?!?《顏淵12.22》)“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14.2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14.30》)“不怨天,天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14.35》)“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wèi)靈公15.8》)“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wèi)靈公15.3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季氏16.9》)“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陽貨17.3》)“日知其所亡?!?《子張19.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19.6》)“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張19.25》)“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20.3》)以上選錄的29章48個“知”字,涉及到為學、為人、處世、交友、修德、求富、從教、從政等智慧,足以說明“智”對“仁”的給力。孔子認為“智”就是知己又知人,他常將“智者”和“仁者”相提并論,自信“擇仁為智”。

曾子秉承孔子“知者利仁”的理念,繼續(xù)深入以“智”釋“仁”?!墩撜Z》以外的曾子文章里“知”(智)字出現(xiàn)56次?!凹攘曋?,患其無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薄叭酥畡t愿也,人不知茍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薄岸嘀鴵裱??!薄案ブ粏栄桑桃??!薄奥犉溲裕梢灾渌靡?。觀說之流,可以知其術也。久而復之,可以知其信矣。觀其所愛親,可以知其人矣。”“仁者樂道,智者利道。”(《曾子立事》)“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未有長而順下可知者,弟弟之謂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弟,可謂知終矣。”(《曾子立孝》)“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賢,恥不知而又不問,欲作則其知不足,是以惑闇,惑闇終其世而已矣,是謂窮民也?!痹娱T弟子或將之晉,曰:“吾無知焉?!痹釉唬骸昂伪厝唬⊥?。有知焉謂之友,無知焉謂之主?!?《曾子制言上》)“與君子游,如長日加益,而不自知也。”《曾子疾病》“參不敏,何足以知之?”“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孝經(jīng)》)“弟子知其不孫也?!薄拔粽呙髦饕员M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數(shù),既知其數(shù),又知其所在?!薄叭收吣笥趷廴?,知者莫大于知賢,政者莫大于官賢。”(《主言》)“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為禮也?!薄叭沼惺持仓洳灰娦且??”(《曾子問》)“知止而后有定”,“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薄坝\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大學·經(jīng)一》)“知其所止??梢匀硕蝗瑛B乎?”(《大學·傳三》)“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大學·傳四》)“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明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大學·傳五》)“食而不知其味。”(《大學·傳七》)“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大學·傳八》)曾子論“知”有多處創(chuàng)新:一是明確提出“仁者樂道,智者利道”,突破《論語》將“知”升華為“智”;二是深入闡釋“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將智者“知人識人”發(fā)展到“知賢”和“官賢”;三是辯證發(fā)揮“知善知惡,知美知丑”,格物窮理,方能達到“至智”境界。

(5)以“孝”釋“仁”:《論語》中“孝”字出現(xiàn)14次。摘要舉例:“其為人也孝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1.2》)“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而1.6》)“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1.11》《里仁4.20》)“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於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為政2.7》)“孝慈則忠?!?《為政2.20》)“孝乎惟孝?!?《為政2.21》)“宗族稱孝焉?!?《子路13.20》)古人有“善父母為孝”的說法??鬃诱J為“孝”是仁德的根本,抽象的“仁”要從具體的“孝”入手,孝敬是人類獨有的仁德,士之仁者應有孝的美譽?!墩撜Z》中的曾子語錄14條,談“孝”就占了6條。他倆提出了“孝養(yǎng)、孝順、孝敬、孝愛、孝諫、孝治”六個層面的仁德修養(yǎng)。

曾子以“孝”釋“仁”,無與倫比。《論語》以外的曾子文章中“孝”字出現(xiàn)62次(《曾子》36次,《孝經(jīng)》24次,《大學》2次)。摘要舉例如下:“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曾子本孝》)“君子立孝,忠之用,禮之貴?!?《曾子立孝》)“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乎身,敢不敬乎!……人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夫仁者,仁此者也?!薄靶⒂腥捍笮⒆鹩H,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夫孝者,天下之大經(jīng)也。”(《曾子大孝》)“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曾子事父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jīng)·開宗明義》)“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jīng)·三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經(jīng)·廣揚名》)“為人子,止于孝。”“孝者,所以事君也。”(《大學》)《曾子》中的“孝四篇”(《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與《孝經(jīng)》一書集中論述了孝的本源、孝的層次、孝的地位、尊親諫親、移孝作忠、慎終追遠,把“孝道”上升到“孝治”,成為仁人的至德。

(6)以“悌”釋“仁”:“弟”(悌)是弟事兄之道。古人又有“善兄弟為友”的說法。曾子文章中“弟”(悌)字出現(xiàn)28次:“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1.2》)“出則弟?!?《學而1.6》)“友于兄弟?!?《為政2.21》)“人皆有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顏淵12.5》《主言》)“鄉(xiāng)黨稱弟焉?!?《子路13.20》)“幼而不孫弟?!?《憲問14.43》)“使弟猶使承嗣也……兄弟憘憘?!?《曾子立事》)“弟弟善事長?!?《曾子立孝》)“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薄芭c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薄暗苤腥糁械溃瑒t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則兄事之?!薄胺虻苷?,不衡坐,不茍越,不干逆色,趨翔周旋,俛仰從命,不見于顏色,未成于弟也?!?《曾子事父母》)“教民禮順,莫善于悌?!雌湫郑瑒t弟悅” (《孝經(jīng)·廣要道》)“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孝經(jīng)·廣至德》)“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孝經(jīng)·廣揚名》)“誘孝悌?!?《主言》)“悌者,所以事長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上長長而民興弟”。(《大學》)《曾子問》中多處談到“宗子”和“庶子”之間祭祀的禮儀規(guī)則;《曾子制言中》贊美伯夷、叔齊兄弟讓國,都灌注著仁者的“悌道”。

(7)以“忠”釋“仁”:“忠”是孔子“四教”(“文、行、忠、信”)內容之一?!墩撜Z》里的“忠”字出現(xiàn)17次:如“為人謀而不忠乎?”(《學而1.4》)“孝慈則忠?!?《為政2.20》)“臣事君以忠。”(《八佾3.19》)“行之以忠。”“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4.15》)曾子將“仁”道一分為二,認為“忠”與“恕”二字可以貫穿儒學。(《顏淵12.14》)“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12.2》)“怨”為“忠”的反義,無怨則忠?!爸腋娑频乐!?《顏淵12.23》)“與人忠?!?《子路13.19》)“忠焉,能勿誨乎?”(《憲問14.7》)“言思忠?!?《季氏16.10》)其中“忠信”合用有6次:“主忠信?!?《學而1.8》《子罕9.25》《顏淵12.10》)“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長5.28》)“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wèi)靈公15.6》)

《論語》以外的曾子文章中,“忠字”也出現(xiàn)17次:“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忠矣?!?《曾子立事》)“忠者,其孝之本與!”(《曾子本孝》)“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微諫不倦,聽從而不怠,歡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盡力無禮,則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則不入也。是故禮以將其力,敬以入其忠,飲食移味,居處溫愉,著心于此,濟其志也?!薄笆枪饰从芯页伎芍?,孝子之謂也?!?《曾子立孝》)君子立志行孝要發(fā)自內心,合乎禮儀?!叭收?,仁此者也?!艺?,中此者也?!?《曾子立孝》)終身行孝才是仁,才是忠?!熬与m言不受必忠,曰道;雖行不受必忠,曰仁;雖諫不受必忠,曰智?!?《曾子制言中》)“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孝經(jīng)·士》)“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經(jīng)·廣揚名》)“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孝經(jīng)·事君》)“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大學》)總之,“忠”是“仁”的內心要求。

(8)以“恕”釋“仁”:曾子用“忠恕”二字解“仁”,啟示“以忠行事,以恕為人”。 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12.2》)子貢問恕,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15.24》)兩章重現(xiàn)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個字,是對“恕”的經(jīng)典解釋,互證了“仁者恕”的思想。子貢說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5.12》)意謂既不受人欺負,也不欺負人,正好補充了恕道八個字。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13.19》)表明“恭、敬、忠”三種待人的“恕道”恰是守仁的“三德”,即使到荒蠻之地也不可丟棄。古人有“如心為恕”之訓,但恕不等于寬容,“恕”與“仁”都含有對等原則。當有人詢問能否“以德報怨”時,孔子表示反對:“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14.34》))顯然,孔子主張“以怨報怨,以德報德”:曾子附議了孔子這種有對等原則的恕道:“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大學》)自己不懷有推己及人的恕道卻勸告別人去實行恕道,那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所以行恕道要將心比心。

以上系統(tǒng)清理了孔子、曾子對“仁”的八面解說,如果簡化,不外乎“對己”和“對人”兩個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顯示孔、曾“仁學”的思想體系美。猶如一座美的建筑物,不只是零散的磚瓦泥灰,也不只是小塊的預制板,而是由堅實的地基、橫梁與豎棟組成的整體結構,矗立成完美壯觀的理論大廈。孔子、曾子的“仁學”既是“禮、信、義、智、孝、悌、忠、恕”組成的倫理思想體系,又是“大同小康、忠君尊王、仁政德治”的政治思想體系,更是“以人為本、內仁外禮、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其正確性和深刻性達到了歷史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1〕 匡亞明.孔子評傳. [M]濟南:齊魯書社,1985

〔2〕 趙紀彬. 論語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 李澤厚. 華夏美學·美學四講.[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

〔4〕 駱承烈、沈效敏. 曾子與《孝經(jīng)》.[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5〕 傅佩榮.論語之美[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6〕 羅新慧. 曾子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7〕 時鑒. 曾子傳[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8〕 曾祥芹. 漢文閱讀學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Mind and System in the Humanity Theory of Confucius and Zengzi

Zeng Xiangqin

The humanity theory of Confucius and Zengzi is a community of Confucianism thoughts. The "kindness ethics" of Confucius and Zengzi contains human nature beauty and "practicing humanity" reflects mind beauty. With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the system beauty in humanity theor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connotations of courtesy, good faith, righteousness, wisdom, filial piety, love and respect for one's elder brothers, magnanimity and forbearance.

The humanity theory of Confucius and Zengzi; The human nature beauty in kindness ethics; The mind beauty in practicing humanity; The system beauty in humanity theory

G252.1:B222.2

A

曾祥芹(1936~),男,湖南洞口人,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實用文章學、漢文閱讀學、語文教育學的研究,兼任中國文章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語文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學術顧問等職。

猜你喜歡
里仁衛(wèi)靈公仁學
國學周周讀
兄弟草原
駿馬(2022年2期)2022-03-26 14:18:51
彌子瑕是對是錯?
見賢思齊
經(jīng)典語錄
當代貴州(2018年35期)2018-11-18 02:35:59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孔子與柏拉圖美學思想之比較分析
孔子仁學思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1
金玉良言
視野(2013年20期)2013-11-16 10:41:45
河北省| 利津县| 灵川县| 富顺县| 肥东县| 克拉玛依市| 鄂尔多斯市| 邯郸县| 荆州市| 元阳县| 依安县| 神农架林区| 建湖县| 伊吾县| 天津市| 闻喜县| 阿拉善右旗| 永定县| 宝丰县| 方城县| 大渡口区| 元朗区| 佛坪县| 揭西县| 枞阳县| 迁安市| 锦屏县| 山东| 斗六市| 金溪县| 银川市| 湖口县| 民乐县| 固始县| 井研县| 安新县| 宝清县| 灵丘县| 乳源| 凤翔县| 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