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莉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沈陽110036;沈陽工程學院思政部,遼寧沈陽110136)
論過度消費與幸福異化
徐鳳莉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沈陽110036;沈陽工程學院思政部,遼寧沈陽110136)
合理需要是人內在尺度的表征,是人性異于動物性的表現(xiàn)。過度消費是合理需要的異化,旨在把消費作為通向幸福路徑,必然是虛假的幸福。過度消費違背人內在尺度,過高強調人的欲望,在個體攀比中遮蔽商品的使用價值屬性,造成個體心理空虛和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最終會抹殺幸福的本質,從而造成幸福的異化。
內在尺度;過度消費;幸福;異化
謀求幸福是人本性使然,人的本質決定追求幸福是人生最高目標,即亞里士多德所稱的“最高的善”。因幸福的主觀性導致對幸福的理解仁者見仁,從本源上說,幸福歸根到底是在勞動實踐中因為目標或者理想的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心理愉悅感。實現(xiàn)幸福的途徑具有絕對性,即幸福必須依靠某種途徑才能實現(xiàn)。當下,一些人把消費視作通向幸福的路徑,其主張表現(xiàn)在:幸福的來源就是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幸福,消費數(shù)量越多則幸福感越高,消費層次越高則幸福感越高,消費決定一個人的尊嚴和榮譽,人從消費中獲得尊重和滿足。據(jù)此可看出這是虛假的幸福觀,夸大消費的作用,違背人內在尺度,過高強調人的欲望,抹殺幸福的本質,造成幸福的異化。
人的需要表現(xiàn)為有機體對某種東西的缺乏,因此必須要用行動達到獲取的目的。需要的表現(xiàn)方式多種多樣:有物質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等等。人的需要隨著個體和社會發(fā)展逐漸發(fā)展,其最高需要表現(xiàn)為實現(xiàn)幸福,即幸福是需要的最高內容。實現(xiàn)幸福的需要既是個體最高追求,亦是國家最高奮斗發(fā)展目標。應該強調的是:幸福是合理需要的滿足,超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條件的限度、逾越個體承受范圍的需要不是合理需要。合理需要既是個體的現(xiàn)實需要,亦是個體能夠創(chuàng)造條件可以實現(xiàn)的需要。
人的合理需要歸根到底來源于人的內在尺度,人的內在尺度產(chǎn)生需要和欲望。人的內在尺度就是人的本質,即人的“需要、欲望、激情等等,他們是人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存在”[1]。人的內在尺度體現(xiàn)人性而異于動物性。馬克思認為人以一種非常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質,人憑借人的內在尺度來認識世界,人與世界的任何一種關系都是因為人的內在尺度而與外部世界所發(fā)生的,“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占有對象”[2]80。馬克思指出在人或者動物的客觀活動中,動物只會按照它們自身的需要和要求來認識世界,即它們只會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2]54,比如蜜蜂建筑蜂房是按照蜜蜂生存發(fā)展的需要建立的,而人類的內在尺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人能夠在認識世界的同時改造世界,能夠有意識地學習或者摸索其他種的需要,即別的種的尺度,從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進行生產(chǎn)”[2]54,為人類所用,而且人類能夠在發(fā)展中不斷地“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2]54,使得自然界處處都有人類改造過的烙印。
從根本上看,人內在尺度的最高表現(xiàn)是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決定著人最高需要的表現(xiàn)形式為真善美,因此幸福的核心尺度是真善美的實現(xiàn),人的所有需要應該圍繞實現(xiàn)真善美為目的。
消費是需要的體現(xiàn)方式,在商品經(jīng)濟條件下一部分需要表現(xiàn)為消費。人不同的需要表現(xiàn)為不同的消費方式,體現(xiàn)不同的消費層次。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帶動著人們消費能力和水平提高,消費中受個體認知或收入等因素影響導致消費層次不同,產(chǎn)生合理消費和消費不當?shù)默F(xiàn)象。
(一)合理需要產(chǎn)生合理消費
合理需要必然表現(xiàn)出適度合理的消費方式。合理消費是人內在需要體現(xiàn),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人在追求真善美過程中的必然。通過消費使人的生活具有屬人性,并最終朝著真善美目標發(fā)展,因此合理消費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使人能夠異于動物過一種有尊嚴、體面感的生活,合理消費能夠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和諧,進一步促進社會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
(二)消費不當體現(xiàn)為消費不足和過度消費兩種極端現(xiàn)象
不合理需要產(chǎn)生不合理消費方式,具體說產(chǎn)生消費不足和過度消費的現(xiàn)象。一方面,收入水平低的家庭存在消費不足現(xiàn)象。他們消費能力低,影響基本生活水平提升,且消費層次局限在物質層面消費上,恩格爾系數(shù)高。這需要立足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斷解放生產(chǎn)力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縮小貧困差距,提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某些人存在著過度消費的問題,即過多購買不需要的商品。其中對奢侈品盲從的追捧,不僅僅存在于收入水平高的群體,也存在于一些收入不高的群體中。他們在心理滿足中揮霍貨幣,在追求過高消費過程中形成攀比心理,養(yǎng)成高消費就是幸福的觀念,造成需要的異化。
合理消費需要肯定,但過度消費非但不能達到幸福,反而會使幸福途徑畸形化,具體來看:
(一)助長社會拜金主義
一些人過度追求物質消費,在欲望滿足中追求名牌、奢侈品等對自身感官的刺激,在動輒購物中花費大量金錢。有的人滿足于網(wǎng)絡購物給自身帶來的滿足,在本來不需要的商品中大量花錢,或者頻繁過多購買某些相同使用價值的商品。調查表明有的人一個月網(wǎng)絡購物花費超過萬元,一些人為獲得某些奢侈品不惜花費巨資,甚至有的傾家蕩產(chǎn),個人積攢財富損失殆盡,造成個人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個人越深陷在過度消費中不可自拔,越容易助長拜金主義思潮。沒有金錢等物質財富將失去過度消費的根基,要繼續(xù)進行過度消費必須利用金錢等物質財富作為基礎,從而導致對金錢等物質財富的崇拜。其實研究表明金錢等物質財富對幸福而言是必要因素而非充要因素,并且在金錢等物質財富達到一定臨界點后,人的生活滿意度不升反降,即“伊斯特林悖論”。
在過度消費中,奢侈品消費是主要內容。奢侈品購買不僅出現(xiàn)在富裕家庭中,也出現(xiàn)在一些不富裕個體上。調查顯示,中國基尼系數(shù)遠超過0.4警戒線,接近0.5,但同期中國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已經(jīng)達到107億元,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列居第二位的國家[3]6-7。人們沉醉在名包、名表等商品對自身的誘惑中,把擁有奢侈品作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把獲得奢侈品的過程視作幸福追求的過程。
過度消費在損失個人社會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社會財富的浪費。大量過度的社會商品資源被廣泛生產(chǎn),浪費勞動資料和勞動時間,形成新的污染源。大量未被使用的商品被購買者隨意丟棄變成垃圾,商品使用價值未盡其用,商品又不能回收或作為他用,極大破壞生態(tài)文明。
(二)導致個人心理失衡
消費成為了一些人的面子和工具,商品本身的使用屬性逐漸被替代成人為價值屬性。隨著人的消費欲望不斷強烈,人的消費行為越來越失去理性。這些人熱衷于在消費中填補自身心靈的空缺。若不購買或者不去購買奢侈品,則心理感到不滿足,心理失衡。他們享受購買東西的過程,雖然那些商品他們可能根本不用,這些商品已經(jīng)發(fā)生功能轉變,不再是能夠給人帶來使用價值的價值,而是一種滿足感。若該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則人們會感到不幸福。過度消費是人們通過外部力量強加到商品本身中,增加商品人為的各種功能。
如果沒有獲得商品上的滿足感,他們會不幸福,會有深深的挫敗感、自我貶低感和抑郁感。正像斯密所言,“吸引我們的,是虛榮而不是舒適和快樂”[4]229,我們要謀求的利益是“引人注目……自滿自得和博得贊許”[4]229。一些人主張“吃得高級、穿得闊氣、住得豪華、玩得刺激”[5]6,在過度消費中品味著來自消費所帶來的刺激,在別人矚目的目光里玩味著被關注的快感,在面子的光環(huán)下體會著消費的快感?!案蝗艘蚋挥卸笱蟮靡狻保?]229,他覺得巨大財富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他在消費中讓人們看到了因為具備金錢而有的“內心充滿的驕傲和自滿情緒?!保?]229“窮人因為貧窮而感到羞辱?!保?]229“貧窮使得人們瞧不起他”[4]229,所以他在物質上的高消費是在彌補心靈中的一種落差,過度消費使得享有某種商品變成身份、地位和名望的象征,商品被賦予表現(xiàn)的符號、面子的表征和等級的象征,這無疑是一種對財富扭曲的心態(tài)在作怪。過度消費造成攀比風氣興起,人們在根本不需要的東西中你拼我奪,似乎得到的那個人最具有幸福感。一切的奮斗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商品給人們帶來的滿足感,如果別人得到,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嫉妒心理,造成人際關系疏離,使人與人異化,導致社會不和諧,最終會導致自身和他人都因此迷失幸福。
(三)造成個人過度享樂
過度享樂與過度消費是聯(lián)姻的,過度享樂意味著要付出過度的物質才能使這一活動能夠得以支撐,要以過高物質支出為代價;過度消費要以過度享樂為目標,過度消費是實現(xiàn)享樂的方式。無論過度享樂還是過度消費,其目的都是為了自身欲望和不合理需要的滿足,都是在追逐物質需要基礎上,為獲得他人的矚目和所謂的面子而為之的行為。
客觀地看,享受快樂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消費與生產(chǎn)是矛盾統(tǒng)一關系,生產(chǎn)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chǎn),消費作為人需要滿足的方式體現(xiàn)著人的本質。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基本生活的快樂無可厚非,是人之常情。但是問題出在過度的享樂上,即過度地追求安逸的生活和感官的享受,超過了一定度的限制,并且以此為樂和幸福。過度享樂思想的實質是一種讓自身欲望無限膨脹超過一定界限的揮霍。這種揮霍勢必要建立在高度的物質享受上,所以享樂主義“絕不是讓人有崇高和神圣的價值導向,而是物質財富的追捧”,[6]22-23物質財富能滿足人們高度的欲望和需求,他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追逐享受給自己帶來的快感,依靠過度的消費給自己帶來欲望的滿足感。在資本主義社會,把錢花在奢侈品上或“揮霍浪費”的資本家不乏其人[7]78?!靶腋>褪敲谰?、美女和歌唱”[8];他們有的吸食毒品,靠毒品給自己帶來的快感度日;有的甚至一擲萬金去謀求賭博中那種被羨慕的眼神;有的不惜破壞別人的家庭甘當?shù)谌叨乙源藶闃贰械闹鲝垺敖癯芯平癯怼?、“錢財用了才是自己的”[9]124-125,甚至有些人為了窮這一時之樂,只顧自己享受,“損人利己,損公肥私,”[10]25-26把個人享受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喪失良心和名譽,違背了社會公德,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觸犯法律。根據(jù)2000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團中央宣傳部課題組的調查結果,認為人這一輩子太短,“需要及時行樂,否則感到后悔的人占到9.3%”[5]22-23,“只講物質享受,不講精神追求”[10]25-26,在過度享受就是幸福的理念中,淡化了他們曾經(jīng)有過的理想和追求;泯滅了他們曾經(jīng)有過的道德和良知;喪失了他們奮斗的動力和熱情。“消費是一種占有形式……消費的公式可以表示為: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費的東西即是我的生存”[11]27-28,弗洛姆認為當今社會有些人在追求消費中被物化了,不是理性自由自覺進行消費行為,而是被動地盲目地進行,人本應該是消費的主人,卻在過度消費中變成消費的奴隸,違背人的本質。
過度消費曲解幸福實現(xiàn)的根本路徑,歪曲幸福的內容與實質。造成幸福異化有多種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在謀求幸福過程中經(jīng)歷傳統(tǒng)幸福觀、本土幸福觀和外來幸福觀的碰撞與交融,必然在多種幸福觀中實現(xiàn)整合和生成,在破與立中建構適合時代特點的幸福觀。這是我國從傳統(tǒng)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發(fā)展的必然,是人們幸福觀由一元到多元再回到一元的變遷必然。從改革開放之前注重整體性、奉獻性、勞動性的特點發(fā)展到如今多元性、變動性、波動性、務實性等特點,人們的幸福觀念在感性與理性、盲目與自覺中發(fā)生嬗變,而消費幸福的觀念就是多樣幸福觀的一個部分。這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體制的深刻變革,也是對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中思想文化碰撞交流的積極回應。但應該清醒的是,如果不科學的幸福觀任其發(fā)展,會造成人們幸福追求的模糊和迷亂,破壞社會和諧穩(wěn)定,引發(fā)一些社會棘手問題,最終導致個體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異化。當然,前行道路任重而道遠,消除包括消費幸福觀在內的不合理的幸福觀念,不能立刻顛覆原有的幸福觀,需要一定時間。原有幸福觀并非一無是處,新的幸福觀需要在原有幸福觀的基礎上解構,才能在既有幸福觀和新的幸福觀磨合過程中實現(xiàn)新幸福觀的生成,這種生成不是建立在空地論基礎上,而是必然要與固有的幸福觀不斷交融又沖突,才能實現(xiàn)破與立的嶄新結合。
[1]高恒天.道德與人的幸福[D].長春:吉林大學,2003.
[2]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鄧先奇.社會幸福論[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4]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亓鳳香.論社會主義幸福觀的構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3.
[6]孫春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幸福觀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22-23.
[7]弗洛姆.對自由的恐懼[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78.
[9]劉望秀.后現(xiàn)代幸福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zhàn)[J].教育探索,2010(5):124-125.
[10]馮俊科.西方幸福論—梭倫到費爾巴哈[M].北京:中華書局,2011:25-26-28.
[11]Erich Fromm.To have or to be[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76:27.
【責任編輯王鳳娥】
B036
A
1674-5450(2015)01-0026-03
2014-06-02
2014年遼寧省教育廳項目(W2014329);2013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L13AZS004);2012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L12DKS025)
徐鳳莉,女(蒙古族),遼寧喀左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沈陽工程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