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魚”原型意象的當代文化隱喻
——阿來的《魚》和譚恩美的《拯救溺水魚》之比較

2015-04-10 21:16孫勝杰黑龍江東方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6
綏化學院學報 2015年11期
關鍵詞:阿來原型意象

孫勝杰(黑龍江東方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魚”原型意象的當代文化隱喻
——阿來的《魚》和譚恩美的《拯救溺水魚》之比較

孫勝杰
(黑龍江東方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文章通過“魚”原型意象來探討當代文化中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心理認同感和通過“魚”原型意象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民族生命活力以及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當代文學中“魚”意象原型的文化隱喻的揭示可以為在全球化、多元化發(fā)展的當代如何對待異質文化、民族文化的問題提供一種借鑒——以開放、平等和尊重的心態(tài)。

魚原型意象;阿來《魚》;譚恩美《拯救溺水魚》;文化隱喻

在全球化、多元化發(fā)展的當代,物質文化的發(fā)展程度對社會變革的阻礙并不十分難以克服,反而難以征服的是精神文化,特別是長時期積累形成的那些與現(xiàn)代化不相符合的傳統(tǒng)觀念和風俗習慣。一方面,少數(shù)民族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經歷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影響和融合,對于民族文化的堅守都在不約而同地面臨著在傳統(tǒng)文化觀念與現(xiàn)代化的矛盾和調適中發(fā)展。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與文明之間是相互學習交融,而非冷漠隔絕,但如果要移風易俗、轉變觀念,這個任務還是長期而艱巨的。在《拯救溺水魚》中,譚恩美運用“魚”意象深刻提示了東西文化間的沖突,并且可以看到作者從超越種族與民族的狹隘視角關注其隱藏在東西方文化沖突深層所蘊涵的人文精神的人類共性。

一、“魚”禁忌的超越

對于藏民族文化心理的書寫,阿來在兩個同題的短篇和中篇小說《魚》中通過“魚”意象進行了描述,在作品中為我們建構了一個神秘的意象世界。兩篇小說都對藏民族鮮為人知的文化禁忌進行了闡釋。阿來曾說自己“是一個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人,命中注定要在漢藏兩種語言之間長期流浪,看到兩種語言下呈現(xiàn)的不同心靈景觀。”[1]藏民族現(xiàn)實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具有雙重性的,對于現(xiàn)實物質文明生活他們并不排斥,對于精神內心的佛祖世界他們也很虔誠,所以,對于藏民族來說,現(xiàn)實的功力性和神佛的超脫性相互交織,現(xiàn)代藏族人就在這兩種文化生活夾縫的焦慮中生存,正如阿來在短篇小說《魚》中所表述的,垂釣在現(xiàn)代社會已經成為一種娛樂休閑方式,但對于藏族人來說這種娛樂方式是一種內心煎熬的體驗,因為魚對很多藏族人來說,是一種禁忌?!安菰狭餍兴幔屗c魚來消解靈魂的軀殼,……藏族人在舉行傳統(tǒng)的驅鬼與驅除其他不潔之物的儀式上,要把這些看不見卻四處作祟的東西加以詛咒,再從陸地,從居所,從心靈深處驅逐到水里。于是,水里的魚便成了這些不祥之物的宿主?!盵1]因此,藏民對魚的情感體驗是一種恐懼、敬畏,時間久了自然做為一種禁忌扎根于藏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

短篇小說《魚》中的主人公“我”是藏族,接受了多年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在現(xiàn)代文明的熏染下,我對于本民族文化禁忌進行了一次反叛。作品中“我”和同人扎西進行的一次日常采風活動,扎西和“我”在采風活動中被迫不得不去釣魚,對魚有禁忌的藏族人無疑面臨的是一種戰(zhàn)勝自我的挑戰(zhàn)。我和扎西對于本民族的禁忌做了不同的選擇,扎西的逃避讓“我”選擇了勇敢挑戰(zhàn),“我今天釣魚是為了戰(zhàn)勝自己。在這個世界,我們時常受到種種鼓動,其中的一種,就是人要戰(zhàn)勝自己,戰(zhàn)勝性情中的軟弱,戰(zhàn)勝面對陌生時的緊張與羞怯,戰(zhàn)勝文化與個性中禁忌性的東西?!盵1]但禁忌是很難被戰(zhàn)勝的。這篇小說的特別之處在于,在對故事敘述中自然地把藏族文化中的魚禁忌和日常采風活動中休閑娛樂的垂釣生活融會到敘事中。

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形容禁忌為‘對某種物體產生了一種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畏懼心理的本能’”[2](P29),并且隨著社會時代文化形態(tài)的轉變,逐漸形成為“一種有它自己特性的力量”[2](P30),“一種習慣、傳統(tǒng),而最后則變成了法律”[2](P30)。所以,在“我”試圖戰(zhàn)勝禁忌的過程中總是感到恐懼,在第一條魚上鉤后也不直視它的眼睛,內心一直處在矛盾糾結中,釣魚但又不想釣到很多,所以選擇清淺的小溪,可是世上的事總是事與愿違,小溪底下可能是深潭,竟然很輕易就釣著了很多魚?!拔摇蓖蝗桓械揭环N仇恨和恐懼感襲來,“因為不是我想釣魚,而是很多的魚排著隊來等死。原來只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想活的人,想不到居然還有這么多想死的魚?!盵1]在“我”的信仰世界里依然是“萬物有靈”的觀念在起作用,而且當“我”面對釣上來即將死亡的魚時,那種發(fā)自心底的孤獨與恐懼、仇恨與痛苦讓“我”瞬間變得虛無,一次次拿起令自己都感覺惡心的魚餌,開始實現(xiàn)對自己民族禁忌的超越,實現(xiàn)一次精神的歷險。阿來在作品中能夠把文化禁忌和現(xiàn)實日常生活的描寫相融合,并且能夠通過文化禁忌的闡釋對藏民族歷史與現(xiàn)實、宗教與生活進行超越。

二、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矛盾和調適

阿來的中篇小說《魚》中,從柯村文化變化發(fā)展的痕跡來看,傳統(tǒng)與文明的矛盾和調適正在逐步得以實現(xiàn)。小說為我們展現(xiàn)了柯村人既美好、善良又保守、落后的雙重性格,柯村人生命力旺盛,生命的光芒在小說中通過“魚”原型意象的塑造得以體現(xiàn)。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與自然界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對環(huán)境的征服和適應是人類本身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的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孟得斯鳩曾說:“一個民族的道德風貌、風俗習慣,甚至法律制度和政體,都是由這個民族所居的地域的大小、氣候、土壤等地理環(huán)境決定的?!盵3](P49)所以,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以及文化心理的生成也必然和地域環(huán)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柯村人思想的固執(zhí)、落后與其原始的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但大自然的啟迪也讓柯村人煥發(fā)著原始的生命活力,閃耀著人性光芒。只有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柯村中的寡婦秋秋和小叔子以及遵照秋秋丈夫生前囑托來照顧秋秋母子的昂旺曲柯才能融洽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魚是作家根據(jù)藏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演繹出的一個原型意象,在柯村人的情感世界中,魚是可厭與可憐的情感交織,具有多重象征意義的原型意象,并且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群中對“魚”原型意象的象征意義解讀包含著多種可能性。阿來在作品中闡釋出有著魚禁忌的柯村人和吃魚的一些民族人對魚的觀念以及因為魚所遭遇的不同命運。夏佳懼怕魚,但他一生都在克服這種恐懼。他的恐懼是因為十六歲時在天空中看到一條被鷹叼起的魚,苦苦掙扎的魚最后從空中摔下,魚腹破裂,當天夏佳的伯父也就是秋秋的父親去逝,夜晚他夢見伯父變成了魚。對于柯村人來說,魚是缺乏美感,令人生厭的東西,而且還會讓人產生不祥之感。對于禁忌的超越,夏佳努力克服恐懼,在人們祭禱伯父的時候,他選擇去看那條讓他產生恐懼的死在麥地里的魚。然而夏佳對于禁忌的超越并沒有成功,看到吃魚的情景,他最終跌落河里,沒有完成對禁忌恐懼的戰(zhàn)勝。夏佳多次夢見魚,對藏民族來說,夢見魚是不祥的征兆。夏佳第一次夢見魚是在柵欄的陰影下假寐,忽然朦朧地感到一條條魚游進腦海中,頓時感到心煩意亂,也就在這年冬天,現(xiàn)代文明走進柯村,漢文報紙、書籍、連環(huán)畫和一些文件漸漸出現(xiàn),魚眼奪科也是從這些“文明物”開始認識漢字,說出母親是地主婆的預言。

魚是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東西,“引人注目的是那雙鼓突的眼睛:明亮、天真,以及遺傳性的深重的憂傷”。[4](P76)遺腹子奪科因為長久地觀魚,他的眼睛變得也和魚眼一樣,被柯村人叫做魚眼奪科。1965年,這個有著怪誕不祥的魚眼的奪科家被劃為地主,這個家族的命數(shù)算是盡了。索南家族開始興盛后,一群村外的伐木工人也進駐柯村,這些人都屬于食魚的民族。昂旺曲柯雖然不屬于食魚的民族,但他已經接受了吃魚的事實。在昂曲旺柯的影響下,奪科征服了對魚禁忌的恐懼,并且嘗試摹仿釣魚人,在無數(shù)次的演練后開始釣魚。昂旺曲柯和奪科的死亡是現(xiàn)代文明的結果,新架的橋梁因為質量問題,使得昂旺曲柯和奪科隨著河水暴漲后橋的消失一起消逝了。“阿來擅長將家族、家庭興衰史和生活環(huán)境中那些‘有意味的形式’,作為自己窺探、認知和把握亙古、詭秘、浩瀚的歷史律的具體方式與契機;進而逐步觸摸本民族烙刻于歷史表象上的深層心性結構,努力顯示文明進程中千姿百態(tài)的歷史生命的生長與衰微所帶給歷史本身的深刻啟示”[5]。

“文化傳統(tǒng)為藝術家提供了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力的工具,并決定了所能采取的形式,如果離開了文化傳統(tǒng),藝術家就既不能思考,也不能表達自己?!盵6]阿來生長在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從小就受著藏民族神話、傳說和寓言等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成年以后,對于自己靈魂深處對“彼岸與此岸、神性與人性、精神信仰與肉體原欲、生與死、苦與樂等生命的必然之思”[7]借助漢語這一媒介形式表達出來。當下人們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明文化的態(tài)度很復雜,兩種文化的重鑄與整合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阿來的立場既同情又有著批判,在批判的同情中提示了其作為本民族用雙語寫作的作家的情感立場?!拔椅ㄒ幌胱龅氖窃谏鐣拿鬟M步、物資生活日趨豐富的時候,尋找到一種令人回腸蕩氣的精神,在藏族民間,在懷舊的情緒中,我找到了這種精神。”[8]阿來說出了自己對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追慕和懷念。

三、中西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

魚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有著深刻的內涵,在西方文化中,魚也是基督教的象征,耶穌在漁村開始布道生涯,其12門徒中的不少人的最初職業(yè)就是漁夫,《圣經》中也有“得人如得魚一樣”的說法。譚恩美作為華裔美國作家,有著雙重的文化身份,這使得她在其創(chuàng)作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魚意象來表達她對東西文化沖突與善惡沖突的理性思考,《拯救溺水魚》就是通過魚意象對這一思考的集中體現(xiàn)。

一直以來,相對于西方,東方都是沉默的“他者”,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意志強加給別的國家、民族與文化,并且還以拯救者的姿態(tài)站在他人面前,對于東方進行的是“妖魔化的描述”[9](P1)的想象,而且將“將東方變成西方卑賤的‘他者’,從而強化西方文明高貴優(yōu)越的形象,以服務于西方對東方的霸權”[9](P1)。東西方之間被隱喻為被支配者和支配者、被拯救者與拯救者之間的關系,但是在小說中,作者用“拯救溺水魚”的意象解構了這種關系,倡導的是人與人、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之間都應該彼此尊重和關愛。另外,從美國組團成員中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他們個個都是擁有金錢和地位的成功人士,但都處在愛情和性關系的矛盾困惑中,都是失敗者,物質生活的豐富抵擋不住精神世界的貧乏,現(xiàn)代文明帶給人們的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和工業(yè)科技給人帶來的一種無形的壓力及煩躁,讓人類最初的原始野性失去了自由存在的空間,感性的思考和生活方式受到限制。究竟誰是拯救者,誰又應該被拯救,這還是個疑問。

小說的敘事采用了西方文學的古老模式:一群來自美國文明世界的西方人闖進古老而神秘的東方世界后所遭遇的種種戲劇性的離奇事件。但她采用了和以往的小說不同的全知全能的幽靈敘事視角,故事空間從西方轉移到了東方,主要人物也從華裔家庭變?yōu)槊绹兹恕C绹f金山的十二個所謂的成功人士集體來到神秘而古老的東方旅游,在中國云南和蘭那王國的旅途中陷入了種種尷尬困境和遭遇了諸多矛盾沖突。比如在蘭那“無名之地”,他們對在那里深受苦難的部落表示同情,竭力幫助他們去美國從事商業(yè)性的演出活動,可是結果卻出乎他們意料之外,因為他們的拯救反而讓部落人被王國政府軍隊所槍殺,加速了他們走向死亡的深淵。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們還因為拯救別人而遭到綁架,最后,無可奈何地被迫結束旅行,被救出后又回到原本生活的城市——旅行的出發(fā)點美國舊金山。這一切看似偶然所致,但仔細分析并不是無緣無故,發(fā)生這些矛盾、沖突事件的根源主要是由于不同文化影響下的社會、政治和種族等的差異而產生的誤會。

文化沖突必將導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給人類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避免悲劇發(fā)生的關鍵是增強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相互理解,用尊重和寬容的態(tài)度相互溝通。樂黛云說:“文化相對主義贊賞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認一切文化,無論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價值,因而應受到尊重?!盵10](P32)所以,理解和尊重是與異質民族、文化進行交往時最重要的,不能用自我思維定勢中的文化標準和價值去肆意判斷和踐踏他種文化,如果那樣,我們就會如同“拯救溺水之魚”一樣愚昧可笑。譚恩美透過“拯救溺水魚”的意象想要帶給人們的啟示是關于對待異質文化所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每一個民族及其文化傳統(tǒng)都有著與其他民族文化傳統(tǒng)相別的自主性與自適性,只有以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了解異質文化,尊重文化的多元共生,才能保護人類文化生態(tài)和諧、促進世界文化發(fā)展。

四、“拯救溺水魚”的苦難拯救主題

關于東西文化沖突的思考應該說是華裔作家最集中表現(xiàn)的主題,那么譚恩美通過魚這一古老的原型意象是否只是為了表現(xiàn)東西文化沖突呢?筆者認為表現(xiàn)東西文化沖突這只是作品表層涵義,實際上還應該有著更深層的含義,深層的含義還是要通過魚意象的分析來獲得?!墩饶缢~》不但題目是一個哲學的悖論,而且整個故事也是一個隱喻。從題目來講,“拯救溺水魚”這個意象出現(xiàn)在小說最開始的一段寓意性很強的話中:

“奪取生命是邪惡的,拯救生命是高尚的。每一天,我保證要拯救一百條生命。我將網(wǎng)撒向湖里,撈出一百條魚。我將魚放在岸上,它們翻跳著,不要害怕,我告訴那些魚兒,我將你們救起,不至于淹死。一會兒,魚兒安靜下來,死掉了。是的,說起來很悲慘。我總是救得太晚,魚兒死了。因為浪費任何東西都是邪惡的,所以我將死魚拿到市場上,賣個好價錢。有了錢,我可以買更多的網(wǎng),用來拯救更多的魚?!盵11](P扉頁)

這段話很明顯地是告訴我們,在沒有溝通和理解的前提下,以自己的生活習性和價值標準來判斷作為他者的魚類,這種只從自我思維定勢出發(fā)的對他者的“拯救”,實質上是一種強制性的傷害,表現(xiàn)理性,實則荒謬。

小說以陳璧璧的幽靈之旅,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上展開敘事。時間上,是一個靈魂的流浪到回歸的生命歷程。這個時間上的生命歷程,從死亡開始,然后倒敘其成長經歷,最后揭示出死亡的因由,整個敘事因為敘述者的幽靈身份而使整個故事沒有終點,無限循環(huán);空間上,陳璧璧和好友一起游歷東方,出發(fā)點是美國的舊金山,首先歷經中國的云南麗江,然后進入古老的蘭那王國來到“無名之地”,最后又回到起點——美國的舊金山??臻g上的地點是從西方開始又回到西方。小說的最開始,作者引用加繆和無名者的話——“如果缺乏了解,好意也會造成他人的苦難”[11](P扉頁),向讀者暗示出因為美國旅行團員們缺乏了解給部落人造成的悲劇命運的故事結局。所以無論是在時間維度、空間維度還是結構布局,小說都呈現(xiàn)出往復循環(huán)的圓形特點。楊義[12]認為,圓形軌跡是中國人宇宙論和生命論的動態(tài)原型,圓形結構的運轉和破毀,實際上是由陰陽兩極提供內在的驅動力的。而兩極性的構想,最初是與男女兩性關系相聯(lián)系的。

作者這種獨具匠心的圓形結構布局也與榮格關于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的論述相符合,而且在諾伊曼在對大母神的原型分析中,可以找到相對應的原型意象,就是烏羅伯洛斯(Uroboros),即大圓,它的原始意象是一條用嘴咬住嘴巴雌雄同體構成“8”字盤繞著整個世界的巨蛇,它是“統(tǒng)一的原始本原的象征”[13](P18)。大圓意象的一個原型具象就是中國的太極,而太極就是由雙魚構成,黑白二元既對立又共生,在交互作用中衍生出天地萬物。“希臘哲人柏拉圖曾說:宇宙的造化者,把自然造成球體,這球形的半徑由中心至圓周,處處相等,這是一切形體之最完美者”,[14](P154)這個大圓的圓心是“愛和尊重:人類和動物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母親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以及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都需要尊重和關愛?!盵15]這個由愛與尊重形成的大圓正如譚恩美所說,是一個“應該保持神秘,一個永遠不會結束的傳奇?!盵11]這可以理解為美國華裔作家情不自禁的深層心理結,對文化之根的尋找,對精神家園的尋找,她用南夷人的信仰告誡人們,只有自己的文化才是生命的搖籃和沃土,放棄根本而信仰他國文化,最終會導致文化之根的喪失。這是對母國文化的接受和認同,以及在此過程中的身份建構,在身份建構的過程中,對于彼此民族、文化的認識只有“簡單的同情是不夠的,你應該成為那個人,理解那個人的生活和希望,你應該感受那種想要活下去的絕望?!盵11]只有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理解“拯救溺水魚”這個隱喻的真正內涵。

[1]阿來.魚[A].阿壩阿來[C].北京:工人出版社,2004.

[2][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M].文良文化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3]丹納.藝術哲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

[4]阿來.魚.孽緣[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5]羅慶春.族性人性詩性——阿來小說《孽緣》、《魚》敘事解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8).

[6]羅伯特·萊頓.藝術人類學[M].靳大成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1992.

[7]劉琴,畢耕.阿來小說中的意象分析[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6).

[8]黎曦.存在并表達著——盤點當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J].中國民族,2002(6).

[9][美]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10]樂黛云.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11][美]譚恩美.沉沒之魚[M].蔡駿,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2]楊義.中國敘事學:邏輯起點和操作程式[J].中國社會科學,1994(1).

[13][德]埃利希·諾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李以洪,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14][英]卡納.人類的性崇拜[M].方智弘譯.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15]朱頌.閃光的球體:《沉沒之魚》主題的多重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8(6).

[責任編輯 王占峰]

I106.4

A

2095-0438(2015)11-0028-04

2015-05-26

孫勝杰(1982-),女,黑龍江大學在站博士后,黑龍江東方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地域文化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藏地漢語長篇小說研究”(14CZW068)。

猜你喜歡
阿來原型意象
撫遠意象等
阿來對外國文學的擇取與接受
包裹的一切
攀爬在生與死之間——論阿來的長篇小說《云中記》
《哈姆雷特》的《圣經》敘事原型考證
從殘缺到完美:論阿來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的轉變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xiàn)
原型理論分析“門”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玉人”意象蠡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