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延朝(云南民族大學 教務處, 云南 昆明 650500)
?
●歷史學研究
梁啟超論教育的道德公準
馬延朝
(云南民族大學 教務處, 云南 昆明 650500)
梁啟超認為要想解決道德墮落的問題,必須制定一個道德公準,道德公準要具有普遍性、對等性特點,而同情、誠實、勤勞、剛強最能體現(xiàn)普遍性與對等性特點。要看教育的進步與否,就要看教育能否遵守這四條公準。
梁啟超; 道德公準; 特點
十九世紀中期以來,隨著西方文明源源不斷的傳入,使得中國舊有的制度和思想文化遭受到了猛烈的沖擊,特別是在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過渡這一背景下,社會制度的變革使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觀念失去了制度性的憑借,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更是徹底否定了儒家道德價值觀念,導致傳統(tǒng)道德在近代遭遇到嚴重的價值信仰危機。面對“過渡時代”下的道德危機,如何在社會各領域重建道德的權威,發(fā)揮道德應有的力量,是當時人們普遍思考的問題。梁啟超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了教育應用的道德公準。
在近代中國,西方道德價值觀念產(chǎn)生的沖擊以及新道德價值觀念的缺失,使得傳統(tǒng)道德失去了社會整合的功能,導致道德虛無主義的盛行,出現(xiàn)了不可避免的道德危機。面對新舊社會交替時期出現(xiàn)的道德震蕩以及近代世人的“世道衰微、人心不古”等道德墮落的說法,梁啟超認為要想弄清楚道德是不是真的墮落以及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解決道德的墮落等問題,首先應該定一個道德的公準。公準即公共的標準,道德公準也即道德的公共標準。之所以定道德的公準就在于“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這就是說社會的道德行為是否規(guī)范必須有一個尺度,用一定的標準來衡量它。人類活動總是帶有一定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關系普遍存在于人類的社會活動中,當人們的社會活動符合一定的倫理道德標準時,這時的活動是積極的、向善的,反之則是不道德的。因此,梁啟超提出設立道德公準的目的在于整頓處于道德震蕩時期的社會秩序,重新樹立起道德權威,體現(xiàn)道德的力量?!凹偈沟赖聸]有公準,道德的自身便不免蹈空,陷落虛無,人生在世界上,無論對己對人,都要毫無把握”。既然道德有一定的公準,那么滿足道德公準的條件是什么呢?梁啟超認為道德的公準至少要有三個滿足條件:[1](P.268)1.道德是要永久的,無所謂適于古者不適于今;2.道德是要周遍的,能容涵許多道德條目,并不相互發(fā)生沖突;3.道德是對等的,沒有長幼貴賤男女之分,只要凡是人類,都要遵守,依照他去做便是道德,不然便是不道德。即道德公準必須具備普遍性與對等性特點。
作為具有深厚傳統(tǒng)文化知識基礎并受近代歐美文明影響頗深的梁啟超,在其對近代道德重建過程中認識到近代中國的道德重建必須依其固有國民性而改造,因此,傳統(tǒng)道德是梁啟超進行道德重建和改造的重要資源和基礎,但舊時代的道德無法適應新時期的社會生活,必須經(jīng)過現(xiàn)代化轉換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所以,梁啟超在建立道德公準時,為了使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相調和,最終選擇了儒家的四個德性概念:同情(仁)、誠實(誠)、勤勞(勤)、剛強(剛)。從而使傳統(tǒng)的儒家道德價值披上了現(xiàn)代化的外衣,進行了現(xiàn)代化的轉化。梁啟超之所以提出這四個德性概念作為教育的道德公準,原因還在于他認為道德公準的制定并非越多越好,因為道德公準的條目太多,顯得繁文縟節(jié),往往不能自圓其說,其結果適得其反。因此,要想養(yǎng)成和維護道德的權威,使道德真正發(fā)揮實效,道德公準只宜從簡入手,條目越少越易遵守,道德權威便易養(yǎng)成,而最普遍最易遵守的道德公準,便是他所提出的這四條公準:同情——反面是嫉妒;誠實——反面是虛偽;勤勞——反面是懶惰;剛強——反面是怯懦。這四方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且相互影響,實則為一個整體,無論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能稱之為完善的道德。并且這四條道德公準切切實實的反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簡單明了,能夠使人看得透,體得切,體現(xiàn)了道德標準的普遍性與對等性特點,無論古今中外,何時何地都是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發(fā)展道德品性必須遵循的道德公準。
(一)同情
梁啟超認為一切道德都源于同情心?!跋鄲凼侨f善之根,相妒是萬惡之源”。而嫉妒的結果便是“家庭內妯娌不和,兄弟鬩墻;一國里頭兩黨執(zhí)政,相互排擠,國與國之間,生出許多戰(zhàn)事;世界許多罪惡,都是妒字造成的”。[1](P.270)因此,同情便是道德,而嫉妒便是罪惡。由于受到儒家“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等思想的影響,梁啟超把同情等同于儒家的“仁”,因為只有“仁”的社會是富有同情心的社會,是“相愛的社會”,這種社會因為人們心中的同情與愛而成為人間天堂。作為社會活動之一的教育也應是充滿同情的教育,因為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活動的對象是人,因而教育活動理應具有人性,培養(yǎng)人具有正常的情感和理性,關愛人的生命和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權利。當教育缺乏同情時,那么教育悲劇、教育暴力等非正常的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誠實
雖然大家都承認誠實為道德,虛偽為罪惡,但真正能夠做到不虛偽的有幾個呢?梁啟超認為真正不虛偽的人很少,總有免不了做面子的,甚至偽道德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權威了?!凹偈股鐣喜粠追旨?,終是行不通,甚且說你是不道德”。[1](P.270)偽道德的盛行使社會在獎勵虛偽,明知道誠實當行,而不能行的更是不少。儒家在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上強調要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若達不到這種要求,必然會出現(xiàn)偽道德的行為,最終不會成為“君子”。因此,當我們總是帶著“做面子”的心態(tài)參與社會活動時,不可避免的會使我們所參與的社會活動帶有虛偽的現(xiàn)象,缺乏誠實的社會必然是一個虛偽的社會。同樣,缺乏誠實的教育必然是一個不完整的教育,也不會培養(yǎng)出受教育者的健全品格。
(三)勤勞
勤勞是人的一項優(yōu)秀品德,懶惰則是一種厭惡勞動、懶于勞動的惡劣品德。梁啟超借用古人的“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改之為“萬惡惰為首,百善勤為先”。因為“上帝創(chuàng)造世人,并不是他開了面包鋪,銷售不了,給我們白吃的。世上無論何人,勤勞是他的本分,設使他不勞作而吃面包,便是搶劫侵占,一切虛偽嫉妒,種種罪惡,因此而起。而最可怕的是社會卻獎勵懶惰,使‘無是非之心’”。[1](P.271)因此,人的優(yōu)秀品德可以通過勤勞發(fā)展,通過勞動可以發(fā)展人的堅強意志、人的自律性、人的責任心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強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惰性作為人的一種消極屬性,則會衍生出諸如投機取巧、弄虛作假、貪污、作弊等惡劣品德。而教育活動中出現(xiàn)的種種造假、貪污、作弊等現(xiàn)象正是缺乏勤勞精神的體現(xiàn)。
(四)剛強
梁啟超認為人生在世光具有同情、誠實、勤勞的道德還不夠,必須同時具備剛強的能力。因為“一個人如須發(fā)展個性或群性,不能天天都走在平坦的道路上,有時不免要向崎嶇狹隘的路上走,平路固然可恃我們平常的力量去行,設使遇著艱難的路,足以妨礙及侵害我們的發(fā)展時,獨力不克制服,則種種道德學問,不免被困降伏。一個人盡管你五十九年有道德,臨了六十那一年,失去了剛強的能力,不能持下去,便是不道德了”。[1](P.271)因此,一個人一旦有了剛強的能力“憑你有多大的壓力,要我行虛偽不誠實,便抵死不干,凡人欲能護衛(wèi)自己,不使墮落,非恃剛強不行”?!皠倧姟弊鳛榈赖鹿珳剩浜诵氖菆詮姷囊庵玖?,人只有通過剛強與嫉妒、虛偽、懶惰作斗爭,才能堅守同情、誠實、勤勞三種德性,個體的人格才能完善,社會的道德權威才能維持。而在教育活動中之所以要強調剛強的能力,是因為教育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公共資源,在其管理、開發(fā)、分配和使用的過程中,如果抵制不住誘惑,則會出現(xiàn)權力尋租的現(xiàn)象,導致教育腐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教育失去應有的道德意蘊。
相對于道德教育來講,教育的道德性似乎很少引人注意。然而,當一幕幕教育腐敗、教育暴力、教育悲劇等非正?,F(xiàn)象出現(xiàn)時,卻又不斷的提醒人們教育如果缺乏約束,沖破了一定的道德底線,也會偏離正常的軌道,產(chǎn)生負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提出教育的道德公準來規(guī)范教育活動。不過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道德公準的制定,并非越多越好,標準越復雜,越不易于道德權威的養(yǎng)成,應當從簡易入手。簡單明了的道德公準才能使人切切實實的體會得到,感受得到。而我們要看教育的進步與否,就要看教育能否遵守這樣的道德公準。
[1]易鑫鼎. 梁啟超選集(上卷)[M]. 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
Liang Qichao’s Opinions on Public Standards of Morality of Education
MA Yan-chao
(Academic affairs office,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Liang qi chao believed that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morality degeneration was to make a public standard of morality,it had general and peer characteristics,and compassion, honesty, diligence, strong will had that characteristics. To see the progress of education or not, depended on whether education can follow these four standards.
Liang Qichao; public standard of morality; characteristic
2014-11-26
馬延朝(1982— ),男,山東聊城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學研究。
G40-092.52
A
2095-7408(2015)02-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