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徐鉉文學思想論略
王通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徐鉉作為五代入宋的著名文人,其文學思想體現(xiàn)出重視儒家教化作用、重視藝術性以及崇尚新奇等傾向,在當時十分具有代表性。徐鉉的文學思想雖然具有個人以及時代的局限性,但是對五代文學弊病的改革、宋代文學新風尚的開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徐鉉;思想;政教功能;藝術性;尚奇
徐鉉字鼎臣,是南唐至宋初十分重要的文臣。他博學多才,在經(jīng)學、書法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而詩文更是素負盛名,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的《徐鉉雙溪院記》評價徐鉉:“江南皆以文翰知名……為學者所宗……及宋興,違命侯來朝……中朝人士皆傾慕其風采”。徐鉉對五代文風的反思以及在創(chuàng)作理論上的諸多嘗試對整個宋代詩文風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傮w而言,這種反思與嘗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徐鉉論詩文最鮮明的主張在于他高舉儒學的大旗,重新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學觀,強調文學的政教作用,崇尚雅正風格,堅決反對片面注重文采的浮華文風。
對興起于六朝、在五代時尤盛的片面重文采的浮華文風,徐鉉持鮮明的批評態(tài)度。這在他的文章中多有論述:“其后迂闊王道,搖蕩淳風,正始之音,闕而莫續(xù)。魏帝‘浮云’之句,不接輿詞;王融《春水》之篇,無聞圣作”“今之為學所宗者小說,所尚者刀筆,故發(fā)言言奮藻,則在古人之下風”,在徐鉉看來近代作品的缺點正在于片面注重辭藻,內容空洞,創(chuàng)作動機主要在于一己的娛樂,缺乏對國家和社會的關注。
因此,徐鉉高舉儒學大旗,重新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學觀來解救當時的流弊。“文以明道”是儒家文學觀的代表,它肇源于孔子、荀子,在中唐古文運動中作為革除舊弊的核心理論被韓愈、柳宗元提出,如陳彭年在《故散騎常侍東海徐公義集序》所言:“文章所尚,方三古而終殊。于是韓吏部獨正其非,柳柳州輔成其事……今復見之徐公矣”,徐鉉正是自覺地繼承了韓、柳等前輩的思想。他在《送武進龔明府之官序》中說:“茍澤及于民,教被于物,則百里之廣,千室之富,斯可矣。與夫楊、孟之徒,坎軻閭巷,垂空文于后世者,不猶愈乎”,文章寫作的目的在于“澤及于民,教披于物”等政教作用,而不是像楊雄、班固創(chuàng)作的漢大賦那樣在形式上鋪張揚厲、炫耀文采,而在內容上只留一條“勸百諷一”的小尾巴,若文章不合圣人之教,那么再華美的文字也是毫無價值的。不但論文如此,徐鉉對詩歌價值的認識也與此一脈相承,他在《鄧生詩序》中說:“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故君子有至于道,無位于時,不得伸于事業(yè),乃發(fā)而為詩詠”,詩是抒寫個人情志的產(chǎn)物,而個人的情志應與儒家的教化相聯(lián)系才能產(chǎn)生如《詩》一樣的作品,因此有志于儒家之道是作詩的關鍵。文人因有志于儒道而作詩,因此詩歌的作用也在于政教,“非夫詠言,何以觀德?……怨惻可戒,贊美不誣……”“……《書》有詠言之目,漢崇儒學,史稱好道之名,所以澤及四海,化成天下”,徐鉉認為詩歌的作用在于上可以諷諫統(tǒng)治者,下可以淳樸民風,這些觀點都與“興觀群怨”的傳統(tǒng)儒家文學觀一脈相承。
應該指出的是徐鉉雖然主張文學應遵循儒家教化,但并不是說他的理論已經(jīng)達到了后來歐、蘇等人的水平,相對而言,他對儒道的理解還是有其局限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首先,在許多詩文中,徐鉉明確地把“文以明道”與對君王、時代以及賢者的歌頌聯(lián)系在了一起,“臣又聞將順致美,鋪陳耿光,布堯言于萬邦,稱漢德于殊俗,蓋詞臣之職也”“大夫處厚居實,據(jù)德依仁,豈徒潔身,將以濟世,故著于事業(yè),發(fā)于文詞,而后功績宣焉,聲名立焉”,這里他把自己的文學政教觀進一步地明確了,文學的政教作用在于“鋪陳耿光,布堯言于萬邦,稱漢德于殊俗”,即歌頌王德,贊美君子,頌揚時代。此外,除了明確地將政教目的指向歌頌,徐鉉在大部分詩文中要表達的“道”則多是泛泛而談,并沒有明確的界定。這兩方面無疑證明了徐鉉對儒道的認識的偏頗與不足,缺乏與社會現(xiàn)實的廣泛聯(lián)系,正如金傳道所言:“他(徐鉉)的主張沒有與當時的政治現(xiàn)實結合起來,而是帶著空言明道的性質,這一點與唐代古文運動的前驅者李華、蕭穎士、獨孤及、柳冕等明道、宗經(jīng)、重政教之用的主張倒是一致的?!毙煦C文學思想中的這種缺陷,也從一個方面體現(xiàn)了他所處的時代文人對儒家文學觀認識的缺陷。
盡管徐鉉的理論有缺陷,但是他以“文以明道”的儒家文學觀去修正五代至宋初的浮華、淺俗文風,對于當時的文人而言無疑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他歌頌王澤、潤色鴻業(yè)的文學思想更是直接影響了西昆體作家。更加重要的是,歷經(jīng)紛亂的五代,一個儒家文化被輕視、被摧毀的時代,以徐鉉為代表的文人再次舉起了“文以明道”的旗幟,這無疑對文人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徐鉉在強調文以明道的同時,并沒有將文學等同于載道的工具,他同時也注意到了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審美特性,并在許多詩文中表現(xiàn)出了重視詩文抒情功能、重視詩文文采的思想。
徐鉉曾多次談到詩歌抒情功能的重要性,他在《成氏詩集序》中說:“詩之旨遠矣,詩之用大矣,先王所以通政教、察風俗,故有采詩之官、陳詩之職,物情上達,王澤下流。及斯道之不行也,猶足以吟詠情性,黼藻其身,非茍而已矣”,他在看到文學教化功能的同時也清楚地看到了詩歌并不是宣講儒道的工具,假如沒有起到教化作用,能做到抒發(fā)個人真情實感、行文文采斐然也是成功的作品。在《木蘭賦》序中,徐鉉說“吟玩感嘆,謹賦以和焉。隨不足續(xù)體物之作,庶幾申騷客之情”,作賦不光是要達到“體物”這種功利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就眼前之景物寫一己之感,申騷客之情,這表明了徐鉉對屈原以來我國抒情文學傳統(tǒng)的自覺繼承,其對文章抒情功能的重視可見一斑。同時,徐鉉也十分重視詩文的文采,在《故兵部侍郎王公集序》中,他雖把“格高氣逸,詞約義豐,音韻調暢,華采繁縟”看成文章傳道之后的余力,但是這也說明了即使站在為批判五代浮華文風而不得不矯枉過正的立場之上,徐鉉也認清了詩文追求文字、音韻美的必要性。在評論他人詩文的時候,徐鉉同樣重視作品中的文辭之美,如醉心古道、提攜柳開的王祜,徐鉉的評論卻也只注重他文辭、音韻之美:“音韻調暢,華采繁縟……觀其麗而有氣,福而體要……如四子復生矣”,贊揚王祜如“四子”,就是贊揚王祜如“四杰”般繁縟、華麗的風格,相同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評論廖生的詩文“其文詞則得四杰之體”,評論劉生的賦“詞贍而理勝”,這都表明了徐鉉文學思想中對詞采的重視。
既重視情感又重視辭采,徐鉉對于詩文藝術性可謂有著深刻的認識,若具體分析徐鉉追求的藝術風格,則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徐鉉傾向于清新自然的藝術風格,反對賣弄學問和刻意雕飾,徐鉉多次表示詩文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噴薄,好的詩文并非可以通過積累學問寫作出來,“嘉言麗句,音韻天成,非徒積學所能,蓋有神助者也”一段就表達了這種觀點。在《文獻太子詩集序》中,徐鉉對自己藝術風格的追求有更加全面的闡釋:“機神肇于天性,感發(fā)由于自然,被之管弦,故音韻不可不和;形于蹈厲,故章句不可不節(jié)……若乃簡練調暢,則高視千古,神氣淳薄,則存乎其人,亦何必于苦調為高奇,以背俗為雅正者也!”若能做到一任自然無所夸飾,音韻章句自然美妙,詩文也就自然成功了,這種風格具體而言就是“簡練調暢”“神氣淳薄”。至于以“苦調為高奇”雕琢文字的苦吟派,徐鉉是反對的,正如羅宗強評價的那樣:“(徐鉉)其側重點則在音韻天成。這與南唐文學的重抒情而追求自然的傾向也是一致的?!逼浯危煦C還追求詩文中傳達一種含蓄而深摯的情感,他說:“取譬小而其指大,故禽魚草木無所遺;連類近而及物遠,故容貌俯仰無所隱”,寫景抒情,并不寫盡、說透,而是多選典型的、有深意的部分去寫,將深厚的情感暗藏在文字之中,這一點在徐鉉的作品中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他懷人主題的詩文就是一例,這類詩文多關注無常境遇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多選取典型境遇,通過記錄主人公在順境和逆境下的二三事表現(xiàn)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魅力,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其深厚的懷念之情,例如在寫給南唐重臣常夢錫的行狀中,徐鉉就選取了常夢錫雖多次被人彈劾仍然堅守對君王敢言直諫以及在貶謫期間仍然怡然自得的事例,突顯出了主人公的勇敢、忠誠與睿智,在一言一行的敘述中,含蓄地寄托了對逝者深厚的懷念之情。
徐鉉雖然重視文學的藝術性,但是他對崇尚行文自然清新、含蓄而深情,反對雕琢與輕浮的主張,無疑為浮華、萎靡的文風指出了一個健康的方向。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比較全面而平衡地地看待文學作品中思想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對整個宋代文人如何處理文與道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徐鉉除了對文學的教化作用以及文學的藝術性都有所重視之外,其文學思想中也有求新尚奇的一面。
徐鉉在文學史上,被定位為宋初“白體”的代表人物之一,人們在談論徐鉉文學思想、詩文風格之時,多著重強調他如白居易、元稹般文從字順、平白曉暢的風格,然而檢校徐鉉的作品,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散文創(chuàng)作,不僅僅追求平易,更有求新求奇的一面。
《宋史·徐鉉傳》中就曾明確指出(徐鉉)“不喜釋氏而好神怪”,徐鉉也在許多篇章中表達了自己文學思想中尚奇的一面,比如在《蕭庶子詩序》中:“雖復觀風之政缺,遒人之職廢,文質異體,正變殊途,然而精誠中感,靡由于外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其詩文觀中,不光“文質”是并重的,詩文之“變”體也和其“正”體一樣受到重視,徐鉉肯定文章的“變”體表明他并不滿足文學作品的語言、內容等方面僅僅做到守規(guī)矩、循常理,隱隱透露出對打破常規(guī)的肯定和對新奇的追求。徐鉉在其他一些篇章中有更多具體的論述,如《宣州開元觀重建中三門記》中:“故君子徳業(yè)玄挺,仁慈積中……為象設以致其誠明。情性平則和氣來,誠明通則靈符集由,是登真正之境,入希夷之域,曠焉無際,薫然太和”,又如在《紫極宮新建司命真君殿記》:“夫金闕琳房,不可階而升也,惟至誠能通之;靈符景福,不可企而望也,惟至行能致之。故君子行道于時,宣力于國,敷惠于民,貽范于家,此人之極致自天所佑也”,徐鉉堅信那些神奇的福瑞是上天意志的體現(xiàn),更是把這種奇跡跟君子修身、治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清晰地表現(xiàn)出了對神奇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堅信祥瑞在現(xiàn)實生活以及文學作品中的存在價值。
這種尚奇的思想在徐鉉的作品中有明顯的表現(xiàn)。首先,志怪小說集《稽神錄》就署名為徐鉉所做,雖然《宋史》以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大部分篇章應是其好友蒯亮所為,然而徐鉉參與了這本志怪小說的收集、整理與寫作應無異議,參與志怪小說的寫作,足以證明徐鉉對新奇事物的愛好超出一般文人。其次,在散文的寫作中,徐鉉常用奇幻瑰麗的筆觸去描述奇異之事,又如《茅山紫陽觀碑銘》中“震殷雷于滴瀝,拖宛虹于楯軒,忽陰闔而陽開,乍霞駁而云蔚。儼若虛皇之御,穆然太上之容。疑馭氣以回隮,眇凌云而遐觀”一段,用賦的鋪排手法和奇幻瑰麗的語言描述了諸神降臨時的奇景,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儒家為信仰的徐鉉,不顧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訓誡,在詩文中大量描寫怪異之事,足見他對新奇事物的興趣。除此之外,徐鉉在安排詩文布局謀篇的時候常常不拘一格,展現(xiàn)出了不愿墨守常規(guī)、求新奇的傾向。如《游衛(wèi)氏林亭序》一篇的結構安排,先描寫美景,再敘述樂事,又自然地聯(lián)系到修身、治國的思考,起落無端,無痕跡可循,卻又文脈順暢,表現(xiàn)出了主動求新求奇的創(chuàng)造力。
徐鉉文學思想中尚奇的一面,與中唐古文運動的韓愈、皇甫湜等人有相似之處,這說明了徐鉉在繼承韓、柳等中唐古文家尚儒道、主教化的主張之外,還對他們尚奇的追求有一定繼承,而在徐鉉之后,如柳開、石介等宋代古文家的創(chuàng)作也表現(xiàn)出了奇怪的風格,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清晰的傳承關系,這表明尚奇的追求從中唐到宋朝并沒有間斷,而徐鉉正是這條傳承中間的一環(huán),并對后世的散文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另外,徐鉉尚奇的傾向,與其在篤信儒家的同時愛好佛、道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儒、釋、道三教在一個文人身上相互融合并且影響其文學觀的范例雖然在慶歷之后才在宋代文人身上日漸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然而早在宋朝開國之初,在徐鉉的身上,我們就已經(jīng)明顯地看到了這種傾向,這表明試圖融合儒釋道三教、運用佛道思想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的嘗試在宋初就已見雛形,徐鉉的這種嘗試,無疑為后來宋代文風的成熟做了有益的探索。
綜上所述,徐鉉的文學思想有尚儒道、肯定文學藝術性以及尚新奇等特點。這些思想以其難能可貴的包容與辯證,走在了五代至宋初文人的前列,對割除五代文學的弊病有極大的貢獻。同時,他所做的嘗試與諸多認識上的局限也啟迪了后代文人,對宋代文學理論及創(chuàng)作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曾棗莊,劉琳.全宋文[Z].成都:巴蜀書社,1988 (1).
[3] 張元濟.四部叢刊初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2).
[4]金傳道.論徐鉉的文學觀[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2).
[5]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6]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5.
(責任編輯:寧沈生)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Thought of Xu Xuan
WANG T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Xu Xuan is a famous writer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he early years of North Song Dynasty.His literary thought laid emphasis on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which was very typical in his age.The innovation and limitation of Xu Xun’s literary thought exerted profound impact up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later writers.
Xu Xuan;literal thought;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artistry;novelty
王 通(1988-),男,遼寧丹東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2015-10-08
I2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