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曼 蔡淑華
《文化苦旅》中示現(xiàn)詞格的運用及心理機制分析
□鄭子曼 蔡淑華
《文化苦旅》在散文中很有代表性,文中作者采用了許多修辭方法,本文基于想象的心理機制從示現(xiàn)的角度對《文化苦旅》進行研究,主要從示現(xiàn)的分類想象來源的分類進行分析描寫,從而對示現(xiàn)的特點以及作者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進行淺顯的分析。
示現(xiàn);想象;想象來源;刺激
“形散而意不散”是散文的獨特魅力,這種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讀者慢慢靠近,細細品味。在散文中運用多種修辭格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活力,使讀者更好的了解作品的內(nèi)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示現(xiàn)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文本的模式,在作品中顯而易見?!爸袊⑽模谥熳郧搴湾X鐘書之后,出了余秋雨”,這是余光中先生對余秋雨的評價。的確,面對這位大師,我們可學(xué)習(xí)的東西太多了,他的《文化苦旅》已經(jīng)再版很多次,書中在描寫作者的思想、感受時多采用示現(xiàn)的修辭方法,本文通過想象的心理機制從示現(xiàn)的角度對2004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苦旅》以及2014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苦旅》進行研究。
示現(xiàn)是把實際上不聞不見的事物說得如聞如見的辭格。所謂不見不聞,或者原本早已過去,或者還在未來,或者不過是說者想象里的景象,而說者因為當(dāng)時的意向極強,并不計較這等實際間隔,也許雖然計及仍然不愿受它拘束,于是實際上并非親身經(jīng)歷的,但說得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般的辭格。示現(xiàn)可分為三類:預(yù)言的示現(xiàn),懸想的示現(xiàn),追述的示現(xiàn)。下面結(jié)合書中的例子進行分析。
(一)預(yù)言的示現(xiàn)
預(yù)言的示現(xiàn),是把未來的事情說得好像已經(jīng)擺在眼前一樣。即并未發(fā)生而預(yù)測的事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描繪,讓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這種想象是語言運用者綜合現(xiàn)實想象得出的,所想象的情景應(yīng)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場景相契合。例:
1.我對杭州,現(xiàn)在只剩下一個最小的建議了:找一個合適的角落,建一座馬可·波羅的雕像。雕像邊上立一塊碑,把他最早向世界報告的那些有關(guān)杭州的句子,用中文、意大利文和英文鐫刻出來。而且一定要注明年代。(2014版本《杭州宣言》)
2.好吧,你們就這么固執(zhí)地肅立著吧。明天。或許后天,會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點點,來破讀這些碑文。(2004版本《柳侯祠》)
以上的例子皆屬于預(yù)言的示現(xiàn)的例子,例1是作者提出的建議,并未發(fā)生,但卻描寫的那樣細致,“建一座雕像”,“邊上立一塊碑”,“用中、英、意三種語言鐫刻最早向世界報告的杭州的句子”,雖未發(fā)生,但作者用了幾個很簡單的句子,生動形象地向讀者展開了一幅未來的畫卷。例2是作者對柳侯祠的石碑未來的想象,一些游人或者年輕人對石碑“指指點點”,很簡單的一個動作,但卻蘊含著作者的希望,作者希望未來的日子里會有人理解那些文人,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那些文人身上所傳承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這兩個例子都是作者對頭腦中的若干社會生活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它與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相似的地方,使讀者在閱讀時會產(chǎn)生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復(fù)雜感情,從而使讀者獲得更加美好的審美趣味。
(二)懸想的示現(xiàn)
懸想的示現(xiàn),是指把想象的事情說得真在眼前一般,同時間的過去未來全然沒有關(guān)系,只是需要想象,過去也好,未來也好,只是將想象的事情,描述得像真實經(jīng)歷過一樣。例:
3.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guī)缀醪粫詣?,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白∈?!”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zhuǎn)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2014版本《道士塔》)
4.他怔怔地站著,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水晶般透明。(2004版本《莫高窟》)
例3與例4皆是懸想的示現(xiàn),都是根據(jù)作者的想象從而進行的描寫。例3是作者想象他阻攔王道士對那些珍貴的歷史的毀壞,雖然只是很簡單的描述,卻使人如臨其境,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疼以及無能為力的無奈;例4是作者對樂樽和尚遇到三危金光進行的描寫,生動形象,使讀者產(chǎn)生更多的畫面感,從而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的審美情趣。作者的描寫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情景有相同也有不同,所以更容易使讀者通過文字的刺激進行想象,從而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新形象新意境。
(三)追述的示現(xiàn)
追述的示現(xiàn),是把過去的事跡說得仿佛還在眼前一樣,著重過去的事跡,通過描述,可以生動地再現(xiàn)若干年前的人或物。追述示現(xiàn)的特點是,語言運用者對所想象的事物非常的熟悉,這種想象是他頭腦中固有形象的回憶。例:
5.我曾讀到潘綦茲先生和其他敦煌學(xué)專家寫的一些書,其中記敘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經(jīng)常出去化緣,得到一些錢后,就找來一些很不高明的當(dāng)?shù)毓そ常扔谩瓬?zhǔn)備繼續(xù)堆,繼續(xù)畫。(2014版本《道士塔》)
6.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外的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酒壺(2014版本《陽關(guān)雪》)
例5例6屬于追述的示現(xiàn),例5作者通過閱讀書籍從而進行想象,然后描寫,使讀者雖未讀那些書或者資料,但卻身臨其境,了解了王道士的所作所為,為他的無知感到可悲可惜,那么多的文物就這樣被他毀壞,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氣憤,作者的心痛。例6是作者根據(jù)故事的含義進行想象,做出的描述,讓人深刻的感覺到王維與友人的深厚的感情,雖是輕描淡寫,但是那種感情卻讓人感同身受。作者通過想象對王道士以及王維及友人進行了細致描寫,更好地幫助讀者通過文字的刺激,結(jié)合自己的了解情況而想象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以上是對示現(xiàn)進行的三種分類,都是基于想象心理機制的基礎(chǔ)上,讓人身臨其境,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那些畫面,使讀者產(chǎn)生更多的美感,更好地感同身受。
示現(xiàn)是基于想象心理機制的,想象是人類在某一外界刺激物的影響下,在大腦中對過去存儲的若干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我們可以從其屬性將想象的來源初步分為抽象的和具體的兩類。
(一)抽象
抽象的想象來源主要包括作者自身的想象、回憶以及經(jīng)歷等等,這種想象的來源無法具體考證,多指模糊的想象。例:
7.從走出山岙的步態(tài)來看,潘木工今天很累。夕陽下的身影踉踉蹌蹌,與他早上出門時完全不同。
年輕石匠迎上去,攙著他在牌坊的基石上坐下。潘木工感謝地看了看年輕石匠,覺得有點眼熟。年輕石匠說:“我也是石匠,沒出息,做墓碑的”。
……抽完煙,兩人起身,向南山鎮(zhèn)走去。一步一步,踏的散散的。他們又去建造一座新的牌坊。(2014版本《牌坊》)
8.孔子會說,我歷來主張有節(jié)制的愉悅,與天和諧;墨子會說,我的主張比你更簡單,反對任何無謂的耗費和無用的積累;荀子則說,人的自私會破壞世界的簡單,因此一定用嚴(yán)厲的懲罰把它扭轉(zhuǎn)過來……微笑不語的是老子和莊子,他們似乎早就預(yù)見了一切,最后終于開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們只選自然。(2014版本《魚尾山屋》)
例7屬于作者以前的回憶,進而進行想象,讀者是不可能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的,但通過從走路的姿勢以及談話便刺激了讀者的想象力,使讀者眼前呈現(xiàn)出一幅畫面,“潘木工”和“年輕的木匠”在閑聊,以及“年輕的木匠”問出了自己的疑問,通過“潘木工”的神態(tài)描寫,我們可以知道,他心里其實早就有了答案。這福生動形象的畫面進入讀者頭腦中,使人印象深刻。例8是作者根據(jù)幾位學(xué)者的思想所進行的描寫,使讀者對這幾位學(xué)者的思想一目了然,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具體
想象的具體來源主要指有可靠的史料記載、書籍記載亦或者有據(jù)可考的民間故事等。在《文化苦旅》中,作者很多次提及具體的來源,例如:
9.有一天李定與滿朝官員一起在崇政殿門外等候早朝時,向大家敘述審問蘇東坡的情況。他說:“蘇東坡真是個奇才,一二十年的詩文,審問起來也都記得清清楚楚?!保?014版本《黃州突圍》)
例9是作者讀到王鞏《甲胄雜記》的時候所產(chǎn)生的想象,從而進行了細致的描寫,使人對蘇東坡的遭遇感到同情,也為那些小人的嫉妒行為覺得可恥,更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無奈。同樣前文中例五的來源也屬于具體的,也是通過閱讀書籍從而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
想象是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基于想象的心理機制,其來源也可大致分為抽象和具體的兩類,從而使讀者通過作者所描述的文字的刺激使得讀者心中形成新的形象和意境。
基于以上的分析,示現(xiàn)具有把想象之物、只有想象才能夠把握到的過去、未來及并不真實存在的事物,表現(xiàn)出獨特的形體和具象性,體現(xiàn)為畫面感和文學(xué)作品的意境。我們通過以《文化苦旅》為代表的余秋雨散文是一種典型的和文化相關(guān)的散文,在一些論文中被稱為“文化大散文”,余秋雨散文的書卷氣很濃,并且伴隨著感傷的氣息,穿插了完整生動的故事,讓人蕩氣回腸。雖然散文的“形散”,但是作者慷慨豪邁的情懷,毫不矯揉造作的大氣讓讀者們把關(guān)注的重心放在作者對自然景觀描述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上,透過作者生動形象的描寫,讓我們對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1.余秋雨.文化苦旅(新版)[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
3.吳禮權(quán).修辭心理學(xu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談勝軼.《道士塔》妙用“示現(xiàn)”例話[J].語文月刊,2012(11)
5.馬培文,馬培福.“示現(xiàn)”修辭方法簡說[J].教師進修,1994(02)
6.劉俊江.關(guān)于《文化苦旅》的散思浮想[J].上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97(04)
7.李日新,黃秋菊.淺談余秋雨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J].廣東省河源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2009(15)
8.黃偉群.淺析《文化苦旅》的語言藝術(shù)[J].群文天地,2012(06)
(鄭子曼系長春理工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蔡淑華系長春理工大學(xu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