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初國卿 Text and photo by Chu Guoqing
如今,站在曹操當(dāng)年臨風(fēng)矚目的秦皇宮遺址上,南望碣石和洪波涌浪,胸襟在海風(fēng)的鼓蕩下,自然心神騰越,頗有超然物外之感。這一刻,時空似乎都可以忽略,大海就是一切。
在遼西走廊東端的綏中止錨灣“東臨碣石”
到止錨灣,循著當(dāng)年曹操從柳城得勝回鞭的路線,于此觀滄海,望碣石,想象曹公包蘊星漢、吞吐日月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已成為我多年來追溯遼海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腳下就是綏中東戴河海濱勝地秦皇宮遺址,自然景色依然如曹操《觀滄?!匪觯核焐n茫中,碣石如擎天一柱,躍出海平面,激起波光四濺。海潮鼓蕩,一浪接一浪地拍打著沙岸;海灣東西兩側(cè)的紅石砬子和黑石砬子臨海高竦,像山島一樣護(hù)峙著碣石皇宮。岸邊,草樹蔥蘢,蒼郁繁茂;秋風(fēng)掠過,木葉蕭蕭,蒼涼之聲與洪波涌浪遙相呼應(yīng)。
早年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其中最感興趣的就是曹操北征烏桓,攻占柳城(今遼寧朝陽),曾認(rèn)為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挑戰(zhàn)。然而不知為什么,后世提起曹操,津津樂道的卻不是這次改變中國北方歷史的決定性戰(zhàn)役,而是什么官渡、赤壁之戰(zhàn),銅雀臺、華容道等等,就連以描寫戰(zhàn)事為主的《三國演義》也僅僅用了一頁多的篇幅來描寫這場歷時四個多月的宏偉大戰(zhàn),其中關(guān)于烏桓的敗亡,只用了“奮力急攻,蹋頓大亂。(張)遼拍馬斬蹋頓于馬下,余眾皆降”等21個字。不管從哪個角度講,曹操北征烏桓都該大書特書,臨危弄險,出奇制勝,那是他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場征戰(zhàn)。
歷史記述和現(xiàn)實考古證明,綏中止錨灣毫無疑義為曹操當(dāng)年“東臨碣石”之地。
大約曹操自己也認(rèn)為此役不同以往,所以在回程的路上特地傍海經(jīng)遼西走廊西端,到秦皇宮前“東臨碣石”,以抒發(fā)心中激情。他來時,這里還應(yīng)該有秦皇宮殿的影子,還能見到那殿檐上比咸陽阿房宮還大的夔紋瓦。望碣石,聽洪波,想到中原已經(jīng)平定,北伐烏桓也獲決定性勝利,北方統(tǒng)一的大業(yè)即將實現(xiàn),他心情該是何等激奮,于是寫下了《步出夏門行》這組詩。其中在序曲“艷”和《觀滄?!分袃纱翁岬健绊偈保骸敖?jīng)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彼?dāng)時一定會感到自己的雄圖偉業(yè)猶如這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樣,充滿生命活力,日月運行其中,星漢燦爛其里。同時他又在同組的《龜雖壽》中發(fā)出壯懷激烈的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睆闹胁浑y看出他面對大海,奮發(fā)進(jìn)取,立志統(tǒng)一國家的偉大抱負(fù)和壯闊胸襟。
曹操之后,碣石名聲愈振,并成為各地爭奪對象。盡管在《觀滄?!分?,從《尚書?禹貢》開始,碣石已有沉淪于海和未沉于海之說,但曹操之后,卻說法更多。如《晉太康地志》說在樂浪郡遂城縣,《北齊書》說在曹操曾占領(lǐng)過的柳城,元初金履祥《書經(jīng)注》說在沙門島對岸鐵山,元王充耘《讀書管見》說在谷口御河入海處,明劉世偉《錐指》說在海豐馬谷山,明鄭曉《禹貢圖說》甚至認(rèn)為在廣東南海口,等等,不一而足。
難道曹操所“東臨”的“碣石”真會有這多地方嗎?當(dāng)然不可能。一是從曹詩看,碣石肯定在海濱。二是當(dāng)年曹操從柳城回鄴城,不會繞道山東海濱,更不可能走到廣東南???,他所“東臨”的“碣石”一定是在渤海北岸。而從柳城到渤海北岸“觀滄海”,在當(dāng)時遼西走廊東段還未通行的時候,最近點就是經(jīng)建昌到綏中海濱,因為當(dāng)時他不會不知道在這里有秦皇宮,有碣石。曹操當(dāng)年所“東臨”的“碣石”最合理的所在就是綏中止錨灣秦皇宮對面。
比如,綏中碣石完全符合《漢書·武帝紀(jì)》說碣石在遼西郡絫縣“著海旁”的記載。提出此說的是曹操同代人甘陵府丞文穎,他注《漢書》時說:“碣石在遼西絫縣。絫縣今罷,屬臨榆(渝)。此石著海旁?!睗h代的臨渝縣縣治在今天的建昌縣東南,綏中東北;絫縣的縣治在綏中境內(nèi),且靠海。這說明綏中止錨灣碣石在漢代就得到了認(rèn)同。
又如,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道:“碣,特立之石也。東海有碣石山?!薄稜栄拧め屆芬舱f:“碣石者,碣然而立在海旁也?!边@說明碣石的形狀是如碑如柱,高高聳立的,恰如綏中碣石一樣??脊虐l(fā)現(xiàn),綏中碣石現(xiàn)為五塊,其中一塊高聳如柱,另四塊散落其旁,本來散落者亦為一柱,不知何時斷開。中央電視臺曾用三維動畫恢復(fù)散落的四塊,與高聳者成兩柱如門闕形。想來秦皇之時,綏中碣石當(dāng)兩柱并立如門,因為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有明確記載:“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正是因為碣石當(dāng)時為門柱兩立之狀,所以才有“碣石門”之說。
再如,“碣石門”當(dāng)為秦皇宮之門。20世紀(jì)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當(dāng)時稱為“姜女墳”的碣石對面海濱高臺處發(fā)現(xiàn)了氣勢恢宏的秦皇宮遺址。遺址上的宮殿正門與碣石恰好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個柱形碣石恰如皇宮外的龍門天闕。更神奇的是,在秦皇宮與碣石之間的海中,還有一條與中軸線重疊,在特定天文條件下才能現(xiàn)身的古代石砌甬道,將皇宮與碣石連接起來。正因為有了“碣石門”,有了秦皇宮,有了海中甬道,《人民日報》才于1986年9月6日特地刊文,向世界宣布曹操“東臨碣石”的“千古之謎終于揭開”。
還有,曹操之后,綏中碣石多有記述。如《晉書》載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曹操的老部下司馬懿,沿著他當(dāng)年北征烏桓的回軍路線,“經(jīng)孤竹,越碣石,次于遼水”,東征公孫淵?!肮轮瘛惫艦榧綎|、遼西之地,司馬懿“經(jīng)孤竹,越碣石”,可見碣石在孤竹東部,與綏中碣石之地望相合。隋唐以后,綏中碣石不斷出現(xiàn)在詩人筆下,如楊素《出塞》:“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碧铺凇哆|城望月》:“玄兔月初明,澄輝照遼碣?!备哌m《別馮判官》:“碣石遼西地,漁陽薊北天。”這些詩都明確指出碣石在遼地或遼西之地。高適還在《燕歌行》中說:“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旆逶迤碣石間?!薄坝荜P(guān)”即今天的山海關(guān),東距綏中碣石15公里,過了榆關(guān)即碣石,兩者已成為不可或分的詩中意象。如明朝徐學(xué)古《秋日邊報有警》:“碣石雕戈擁,榆關(guān)鐵騎雄?!鼻迩 渡胶jP(guān)》:“長塞滄瀛倚,雄關(guān)碣石邊。”這說明魏晉以后,出榆關(guān)見碣石,已是一個眾人所知的自然景觀。
碣石對面的秦皇宮遺址
歷史記述和現(xiàn)實考古證明,綏中止錨灣毫無疑義為曹操當(dāng)年“東臨碣石”之地。
如今,站在曹操當(dāng)年臨風(fēng)矚目的秦皇宮遺址上,南望碣石和洪波涌浪,胸襟在海風(fēng)的鼓蕩下,自然心神騰越,頗有超然物外之感。這一刻,時空似乎都可以忽略,大海就是一切。它在有限中寓無限和永恒,它有至剛至柔的意志,它是至大至厚的品格。它客體生命的磅礴氣勢,給了主體人格以雄壯之力和遠(yuǎn)大抱負(fù),從而達(dá)成一種審美追求所期望的自由境界。于是乎,我終于明白,為什么這里會有多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英主光顧。曹操之前,有秦皇漢武;曹操之后,有唐太宗和毛澤東。而且后兩位還效法曹操,分別留有碣石之作。唐太宗有《碣石望?!罚骸昂闈?jīng)變野,翠島屢出桑。”毛澤東有《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笨芍^英雄相惜,心氣相通。
“東臨碣石有遺篇”,這些作品將政治家的胸懷與文學(xué)家的氣質(zhì),在碣石處獲得了高度契合,從而使“碣石”徹底地擺脫了蒼涼原始的地域局限,成為一個縱貫歷史長河的審美觀照,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們那種“橫槊賦詩”的奔騰情志和巨人價值觀。而且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那就是由山河分離走向山河統(tǒng)一。他們在患難和困厄的逆境中,通過“東臨碣石”激活了深層審美心理中勇于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的意志和品格。這是我站在碣石面前最突出的感受,也是我們后世承續(xù)碣石遺篇最應(yīng)汲取的審美價值。
今天,距曹操“東臨碣石”已過去了1800多年,碣石遺篇仍在續(xù)寫,這就是碣石之地和整個遼西走廊的巨大變化。出榆關(guān)到柳城,再也不用躍馬揮鞭,兩條鐵路、三條公路從東西四百里的遼西走廊穿過。碣石所在地已成為海上遼寧的西起點,從這里出發(fā),濱海大道一直沿伸到鴨綠江口。以碣石為中心,已開發(fā)建設(shè)成160平方公里的環(huán)渤海最美、最活躍、最有前景的東戴河海濱勝地。如果曹公舊地重游,再觀滄海,看到東戴河海濱勝景,他一定會驚嘆:碣石此處,真乃遺篇續(xù)寫之大手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