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芳 吳 霜 劉 玲 張倬秋 李水英 鄧 紅
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與家庭負擔的相關性及社區(qū)康復干預效果研究
劉麗芳吳霜劉玲張倬秋李水英鄧紅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分裂癥社區(qū)康復患者精神癥狀與家庭負擔的相關性以及康復干預的效果。方法將101例精神分裂癥社區(qū)康復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56例和對照組45例,兩組均開放興趣小組,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個案管理及社區(qū)團體訓練。干預前和干預6個月后采用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家庭負擔量表(FBS)對兩組患者精神癥狀與家庭負擔進行評定。結果FBS總分與PANSS總分及一般病理分呈正相關(P<0.05) ;干預后兩組PANSS總分及各因子分均較干預前下降(P<0.05),F(xiàn)BS總分及除軀體健康外其他各因子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 ;干預后研究組PANSS總分及各因子分低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FBS總分及家庭娛樂活動、家庭關系因子分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與家庭負擔密切相關。開展社區(qū)精神康復有利于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減輕家庭負擔。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社區(qū)精神康復精神癥狀家庭負擔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反復發(fā)作、致殘率高的精神疾病[1],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精神分裂癥患者經(jīng)住院治療后生活在社區(qū)家庭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功能失調(diào),且對家庭的不良影響超過了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癌癥等慢性疾病[2],給患者家庭造成了極大的家庭負擔。另外,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受損程度與其精神癥狀密切相關,其精神癥狀越豐富,社會功能受損越嚴重[3]。由于患者社會功能受損,不能正常參與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給患者本人、家庭、社會帶來嚴重而深遠的影響。社區(qū)康復是提高患者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重新回歸社會的重要康復措施[4]。然而,國內(nèi)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與家庭負擔之間的相關關系研究報道甚少,尚無社區(qū)康復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與家庭負擔影響研究報道,本研究借鑒香港社區(qū)康復模式,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社區(qū)精神康復服務,旨在對患者精神癥狀與家庭負擔的相關關系進行調(diào)查及社區(qū)康復干預效果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對象選取某三甲綜合醫(yī)院心理衛(wèi)生中心門診隨訪及社區(qū)隨訪患者為研究對象,自愿參加本項研究并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患者101例。納入標準: (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 (2)病情穩(wěn)定達3個月以上; (3)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 (4)年齡在15~60歲,性別不限; (5)自愿參加社區(qū)精神康復。排除標準: (1)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肝、腎、腦等軀體疾病; (2)明顯智力低下者; (3)有酒及藥物依賴或濫用史。將101例患者按照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其中研究組56例,對照組45例。研究組56例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齡為(29.68±10.81)歲,首次發(fā)病年齡平均(21.23 ±6.55)歲,受教育年限平均(12.13±2.78)年,病程平均(8.45±8.99)年;對照組45例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齡(27.71±10.24)歲,首次發(fā)病年齡平均(20.24±5.63)歲,受教育年限平均(12.22± 2.64),病程平均(7.47±7.87)年。兩組性別、年齡、首次發(fā)病年齡、受教育年限、病程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參加本研究的患者及家屬均需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研究開始時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評估人員采用評估工具對101例患者進行基線調(diào)查,并在研究開始后第6個月末進行再次評估。評估人員精神科工作年限均在8年以上,每人負責完成每位患者的兩次隨訪評估,經(jīng)過培訓其對評定工具和診斷標準一致性檢驗的Kappa值為0.81~0.93(P<0.05)。
1.2.2社區(qū)康復干預兩組患者均開放興趣小組(手工、音樂欣賞等),每周1次。每次活動均有導師及助手各1名組織活動。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個案管理及社區(qū)團體訓練的方式進行為期6個月的康復干預。具體方法:研究開始由1名個案管理員負責3~4例患者,采用“個人服務計劃表”的形式記錄,并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制定個人康復問題、目標、計劃和策略、相關負責人以及完成計劃的日期。個案管理員在研究開始1~2個月每周隨訪1次,3~4個月每2周隨訪1次,5~6個月每4周隨訪1次。個案管理員通過電話隨訪、家庭訪問方式定期了解患者目標計劃完成情況;參與團體訓練的效果;當前的心理及健康、用藥和精神科相關問題;家庭和日常生活;財政和社會支持等情況。社區(qū)團體訓練則將研究組患者分為若干小組,每組8~10例。訓練內(nèi)容包括藥物管理、壓力管理、社交技能、生活技能訓練,每周1次?;顒訉?每個導師配1名助手,均接受美國康復專家林就勝教授統(tǒng)一培訓,督導、實施;每次組員固定,導師和助手固定?;顒訄鏊O在社區(qū)。
1.2.3評估工具采用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5]評估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采用家庭負擔量表(FBS)[6]評估患者因疾病給家庭及成員帶來的負擔。PANSS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癥癥狀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的觀察,共33個項目,分為4個量表:陽性癥狀分量表(7項)、陰性癥狀分量表(7項)、一般精神病理學分量表(16項)以及攻擊危險性補充項目(3項),采用1~7級評分法,本研究采用前3個分量表進行評估,共30項,分數(shù)越高,癥狀越嚴重。FBS主要評定患者因疾病給家庭及成員帶來的負擔。包括6個領域,24個條目,3級評分。條目包括:家庭經(jīng)濟負擔、家庭日?;顒?、家庭休閑娛樂活動、家庭關系、家庭成員軀體健康和家庭成員心理健康。得分越高,患者家庭的負擔越重。
1.2.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統(tǒng)計方法包括t檢驗、方差分析、χ2檢驗及相關分析,P <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ANSS、FBS量表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PANSS總分及各因子分和FBS總分及各因子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PANSS總分及各因子分均較干預前下降(P<0.05),F(xiàn)BS總分及除軀體健康外其他各因子均較干預前下降(P<0.05) ;干預后研究組PANSS總分及各因子分低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FBS總分及家庭娛樂活動、家庭關系因子分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ANSS、FBS量表評分比較(x±)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1
量表 研究組(n=56)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5)干預前 干預后PANSS陽性癥狀分 11.38±4.03 9.11±2.67*△ 10.93±3.94 10.47±4.30*陰性癥狀分 17.02±7.42 12.38±4.75*△ 14.49±6.35 13.24±5.90*一般病理分 29.46±6.94 23.32±4.90*△ 27.69±7.33 25.71±7.50*總分 57.86±13.9 44.80±10.7*△ 53.11±14.10 49.51±16.12*FBS經(jīng)濟負擔 5.51±3.69 3.70±3.35* 5.41±3.32 5.27±3.82*家庭日?;顒印?.42±2.69 2.64±2.19* 4.00±2.06 3.82±4.54*家庭娛樂活動 2.71±2.31 1.82±1.70*△ 2.89±1.94 2.40±2.28*家庭關系 3.02±2.98 2.09±1.96*△ 3.86±2.36 2.51±2.54*軀體健康 0.78±0.97 0.45±0.81 0.61±0.77 0.44±0.81心理健康 1.09±1.04 0.54±0.79* 1.04±1.00 0.69±0.83*總分 18.16±7.54 11.48±7.76*△ 16.80±10.39 15.40±11.11*
2.2癥狀嚴重程度與家庭負擔的相關性干預前對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與家庭負擔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FBS總分與PANSS總分和一般病理分呈正相關(P<0.05),F(xiàn)BS與PANSS其他各因子相關性見表2。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的PANSS精神癥狀是影響家庭負擔的重要因素。患者的陽性癥狀與家庭日?;顒映收嚓P,陰性癥狀和一般病理癥狀與家庭日?;顒印蕵坊顒映收嚓P,而一般病理癥狀還可影響家庭關系及軀體健康。盡管國內(nèi)極少研究著眼于精神病性癥狀對家庭負擔的研究,但在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本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結果高度相似。陳春棉等[7]運用典型相關分析也發(fā)現(xiàn)患者的陽性癥狀對家庭日?;顒拥挠绊懀幮园Y狀與一般病理癥狀對娛樂活動的影響。莫亞莉等[8]的研究也支持陰性癥狀與一般病理癥狀可以影響娛樂活動,但其認為陽性癥狀與家庭成員軀體健康有關。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是由于樣本選擇的不同所致,陳春棉等[7]選擇了門診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而莫亞莉等[8]則選擇農(nóng)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照料者。本研究同樣是選擇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因此結果與陳春棉等的一致性更高。
當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正在世界各地推廣“以社區(qū)為基礎的康復”,目的就是促進精神疾病的社區(qū)康復工作。社區(qū)康復治療有利于幫助精神病患者達到心理和社會康復,而且對控制癥狀也有獨到的優(yōu)點,可讓患者不脫離家庭,不脫離社會,同時也能減輕政府和社會的負擔[9]。另有研究表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綜合康復訓練措施的應用,能夠激發(fā)患者的始動性,減輕慢性精神病患者的陰性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功能[10]。精神病患者在社區(qū)中定期培訓干預,可以緩解患者的精神癥狀,改善自知力,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和生活質(zhì)量,進而降低家庭和社會的經(jīng)濟負擔,促進患者回歸社會[11]。張麗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因疾病引起的家庭負擔顯著高于正常家庭。有研究顯示,社交技能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家庭關系[13]。本研究結果也顯示:社區(qū)患者在參與社區(qū)康復訓練后精神癥狀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家庭負擔也有不同程度的減輕,這與岳英等[14]研究結果一致。但本研究顯示:研究組在參與個案管理和系統(tǒng)的團體訓練后改善程度比對照組更顯著,且精神癥狀與家庭負擔呈正相關性。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研究組進行個案管理,團體形式參與藥物管理,壓力管理,社交技能訓練等康復措施使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得到更有效的改善,也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減輕了負擔。國外有相關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吻合[15]。家庭負擔的改善主要表現(xiàn)在家庭娛樂活動及家庭關系方面的改善,在家庭娛樂、軀體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無顯著改善,這可能與該研究隨訪時間短,樣本量小有一定關系,有待長期隨訪和加大樣本量進行研究。另外,精神分裂癥病程長、易復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要長期參與社區(qū)康復治療,使病情穩(wěn)定防止復發(fā),才能真正達到減輕家庭、社會負擔的目的。因此社區(qū)康復工作任重而道遠,需大力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呂欽諭.精神分裂癥醫(yī)院康復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23(5) : 393-396
[2]Ostman M,Wallsten T,Kjellin L.Famliy bulden and relafives,participation in psychiatric care: are the patient’s diagnosis and the relation to the patient of imponance[J].Int J Soc Psychiatry,2005,51(4) : 291-301
[3]項玉濤,李文詠,高亮,等.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與精神癥狀相關性研究[J].中國康復理療與實踐,2003,9(5) : 311
[4]何敏慧,陶梅芳,章暉,等.精神疾病社區(qū)康復研究進展[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7,13(4) : 384
[5]何燕玲,張明園.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的中國常模和因子分析[J].中國臨床精神心理學雜志,2000,8(2) : 65-69
[6]程賡,董毅,汪凱,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共情能力與社會功能[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20) : 145-148
[7]陳春棉,沙建敏,葉敏捷等.溫州市某醫(yī)院門診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負擔與臨床特征關系的典則相關分析[J].醫(yī)學與社會,2013,26(2) : 49-51
[8]莫亞莉,夏泳,周彩萍,等.杭州市農(nóng)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照料者家庭負擔調(diào)查分析[J].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0,30(5) : 331-333
[9]劉黎彪.社區(qū)精神分裂癥病人康復治療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0,29(9) : 7-9
[10]李衛(wèi)東.綜合康復訓練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的影響[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27(5) : 362-365
[11]安曉東,李守春.不同干預方式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康復影響的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3,26(1) : 25-27
[12]張麗,陳景清,翟愛玲.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功能與家庭負擔狀況的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1) :76-78
[13]李水英,鄧紅,陳穎,等.團體社交技能訓練隊精神分裂癥康復患者家庭關系的改善作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5) : 57-60
[14]岳英,蘇祎瑾,張毅蓉,等.社區(qū)個體化全病程管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神經(jīng)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0,10(2) : 138-141
[15]Schmidt-Kraepelin C,Janssen B,Gaebel W.Prevention of rehospitalization in schizophrenia: results of an integrated careproject in Germany[J].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9,259(Sup 2) : S205-212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burden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icacy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LIU Lifang,WU Shuang,LIU Ling,et al.
Mental Healthy Center,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mily burden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n a community recovery,and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Methods 101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56 cases) treated with interest training,case administration and community training and control group (45 cases) treated with interest training.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and Family Burden Scale (FBS) at baseline and at the end of the 6(th)month of the intervention to evaluate the psychotic symptoms and family burden respectively.Results Total FB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NSS total and general psychopathology scores(P<0.05) ; After the intervention PANSS total score and all factors of the two groups are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e scores before intervention(P<0.05) ; After the intervention PANSS total score and all factors of the research group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F(xiàn)BS total score,family entertainment activity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factor scores of research group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The family burden of schizophrenia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psychotic symptoms.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reducing the psychotic symptoms and the family burden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Key words】Schizophrenia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Psychotic symptoms Family burden
(收稿日期:2014-07-02)
doi:10.3969/j.issn.2095-9346.2015.01.006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346(2015)-01-0020-03
作者單位:610041四川成都,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心理衛(wèi)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