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妙,彭昕
(1.湖南省毛澤東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學基地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2013年毛澤東文化教育思想研究述評
劉正妙1,彭昕2
(1.湖南省毛澤東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學基地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2013年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為緬懷這位歷史巨人的豐功偉績,不少研究者發(fā)表了大量學習、宣傳和研究毛澤東文化教育思想的文章,就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文藝思想、教育思想以及科技體育思想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毛澤東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進行撮要評述,是為了今后將研究推向更加深入。
毛澤東;文化教育思想;研究述評
2013年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為緬懷這位歷史巨人的豐功偉績,不少研究者發(fā)表了大量學習、宣傳和研究毛澤東文化教育思想的文章,出版了一些著作,就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文藝思想、教育思想以及科技體育思想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深入研究毛澤東文化教育思想,對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作用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毛澤東文化思想是毛澤東在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考察社會文化現(xiàn)象、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時形成的一系列觀點所構成的體系。由于他既是偉大的文學家,又是偉大戰(zhàn)略家、哲學家、政治家,因此,他對文化問題的思考有著獨到見解,是經得起時間檢驗、富有啟迪和久遠價值的。也正因為如此,毛澤東文化思想是研究者比較關注的話題。
(一)毛澤東文化觀的研究
文化是一個歧義叢生的詞匯,以致有學者認為文化是最難理解的詞語之一。文化到底是什么?周建超認為毛澤東眼中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具有階級屬性,反映一定階級的利益;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反作用于經濟與政治的活動。[1]
如何看待“古今中外”文化,是毛澤東文化觀的一個重要方面。梁柱認為,長期以來,關于新舊文化的爭論,國內存在著全盤保存國粹和全盤西化兩種迥然各異的主張,都違背了時代發(fā)展和中國現(xiàn)代化的要求。毛澤東關于文化的觀點,是對這兩個問題的合理總結,正確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他結合無產階級的歷史任務,采用唯物主義和辯證的分析方法,批判地對待文化遺產,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提供了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毛澤東歷來反對排斥外來文化的錯誤態(tài)度,主張對外開放,應當學習外國。[2]韓愛葉也認為,毛澤東對“西化派”和“中體西用”論的批判,合理回答了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這一問題。[3]
毛澤東不是書齋里的文學家,他的文化思想具有解決實踐問題的價值取向?;仡櫭珴蓶|對文化理論的探索與一生的文化實踐,其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辯證地解決了中國文化發(fā)展乃至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矛盾。顯而易見,毛澤東的文化觀具有辯證特點。對此,李群山做了具體而深入的分析,認為毛澤東的文化觀辯證特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國際主義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文化的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文化的批判、繼承、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世界性的統(tǒng)一。[4]張文彪認為,毛澤東文化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集中于領導權的文化視野、深沉于民族情緒的文化性格、獨具匠心的思維特色。[5]此外,周福振分析了毛澤東文化觀的民主特征。[6]
(二)毛澤東文化話語權思想的研究
所謂話語權問題即文化領導權與文化權利問題。在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體系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剝削者大多能夠利用社會資源并享受文化,而勞動大眾則闕如,即使能夠享有一定文化權利,但也只是低層面的。為改變這種文化資源占有和分配的不平等現(xiàn)象,毛澤東一生都在致力于將文化話語權還于大眾。黃力之認為,毛澤東對勞動者在舊文化中的缺位表示了道義上的憤慨,為了實現(xiàn)勞動者的文化話語權,中共和毛澤東做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盡一切手段去提高勞動大眾的文化教育水平,二是改造客觀存在的“文化資源”——讓它行使人民的文化話語權。今天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是在堅持人民本位思想的立場上,對毛澤東還文化話語權于大眾的當代發(fā)展。[7]宋婕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模式中,一直存在以精英文化壓迫大眾文化的現(xiàn)象。毛澤東畢生都致力于破除精英文化,并構建一種全新的大眾文化。毛澤東希望構建的大眾文化模式的理論根基是人民大眾創(chuàng)作文化;大眾文化模式的現(xiàn)實指向是文化應服務于大眾;大眾文化模式的實現(xiàn)途徑是教育的革命。[8]周興杰就毛澤東與葛蘭西的文化“人民性”認識作了對比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創(chuàng)見的觀點。[9]
(三)毛澤東文化建設、發(fā)展思想的研究
毛澤東畢生致力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提出了許多關于如何進行文化建設、推進文化發(fā)展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觀點。不少研究者認為,毛澤東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是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產生的影響最大。鄧純東認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是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的一個杰出之處,它不僅內在地要求文化建設過程中既要繼承傳統(tǒng)文化,也要學習借鑒國外文化,而且要求將兩者結合起來;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繁榮的重要指導方針。[10]楊鳳城認為,考察毛澤東的文化建設思想,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原則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毛澤東強調“古為今用”,是比較側重提醒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不要過分否定,要多注意繼承。理解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需要聯(lián)系“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的反傳統(tǒng)文化背景;需要聯(lián)系抗日戰(zhàn)爭需要振奮民族精神的現(xiàn)實要求;也要聯(lián)系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11]羅嗣亮也認為,“雙百”方針是毛澤東探索新中國文化建設道路取得的重要成果。[12]楊俊認為,新中國成立后,建設文化的歷史任務尤為迫切。關于如何建設新文化,毛澤東對文化建設隊伍內部各階級的政治屬性、思想狀況、歷史地位和作用、社會影響等進行了深入分析,正確估量了文化建設隊伍的基本狀況,形成了如何培養(yǎng)宏大的革命文化工作隊伍和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問題的科學認識,合理地解決了新中國文化建設工作的首要問題。[13]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有更加持久的滲透力。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是加強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雷國珍認為,毛澤東雖然沒有使用過文化軟實力這個詞語,但在他的一生中,科學地論述了文化軟實力建設一系列重大問題。毛澤東既注意狹義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精心指導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建設;又重視廣義上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從堅持和維護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評價和正確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親身垂范為建設先進文化貢獻智慧和力量,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14]
關于毛澤東的文化發(fā)展思想,胡劍認為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廣泛參與型的文化發(fā)展主體思想、百花齊放型的文化發(fā)展格局思想、尊重市場和價值規(guī)律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思想、公益導向型的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思想和自立主導型的文化開放發(fā)展思想。[15]劉晶分析了毛澤東革命文化發(fā)展思想。[16]
(四)毛澤東文化自覺思想的研究
十八大強調:“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辟M孝通曾這樣定義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清楚它的來歷、特色以及形成過程和發(fā)展趨向。毛澤東對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高度自知之明,他的文化自覺思想具備文化自覺的基本主張,獨具特色。熊輝對毛澤東文化自覺思想作了較為全面的考察,認為毛澤東文化自覺思想形成有其歷史條件。毛澤東文化自覺思想經歷了萌芽、形成、完善和發(fā)展四個階段,其文化自覺思想主要內容有:高度重視并充分有效利用文化效用;科學傳承并積極主動弘揚傳統(tǒng)文化;開拓創(chuàng)新并結合時代建設新文化;批判接納并兼容并蓄吸收西方文化;實事求是并準確把握文化發(fā)展目標。[17]蔣朝莉分析了毛澤東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文化自覺,認為,毛澤東在文化發(fā)展進程中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自我創(chuàng)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8]
文化自覺何以可能?毛澤東為提升中共文化自覺做了艱辛的探索。張澤強和田克勤認為,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產黨提高理論自覺的三個路徑:一是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提高黨的理論自覺。二是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提高黨的理論自覺。三是通過開展調查研究提高黨的理論自覺。[19]毛澤東提出的提升中共理論自覺的路徑,不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導、經驗上的支撐,還提供了現(xiàn)實的基礎,是一個相互滲透、緊密聯(lián)系、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整體。
(五)毛澤東文風的研究
近幾年,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大搞歷史虛無主義,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惡意丑化、詆毀和謾罵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的思潮。他們攻擊、丑化毛澤東的“證據(jù)”之一就是毛澤東不會寫文章,其著作多是貪他人之功、掠他人之美。不過,通過分析和梳理研究毛澤東文風的文章,可以發(fā)現(xiàn),那些希望借助著作問題攻擊毛澤東的論調是站不住腳的。呂臻認為,毛澤東是文章大家,他的著作是中共優(yōu)良文風的代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強調過文風問題,提倡領導干部要親自動手寫文章。因為,領導干部自己寫文章,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對于提高工作能力大有益處。[20]徐元鴻認為,毛澤東是一代文風的典范,曾經明確講過,領導干部讓別人代寫文章是很危險的,各級領導干部要親自寫文件。毛澤東提出“自己的文章自己寫”,是他對自己寫作風格的一個概括,他一生都嚴格遵守。[21]胡為雄認為,毛澤東是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大文豪。他一貫倡導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良文風,要求黨員干部提高馬克思主義素養(yǎng),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寫出貼近大眾生活、群眾愛看的文章;同時,他終生踐行馬克思主義優(yōu)良文風,無論是自己撰寫文章,還是幫別人修改稿件,他都非常注意文字的準確、鮮明、通俗、生動。[22]
毛澤東是一位語言大家,是一位精通文章之學的高手,其文風獨具特色,是其他人無法模仿的。因此,只要認真研究過毛澤東文風特色的學者,只要其還有一個研究者應有的品質,都不會得出這一結論——毛澤東的著作多是貪他人之功、掠他人之美。關于毛澤東的文風特色,研究者各抒己見,主要觀點有“三性”說和求實說等?!叭浴闭f是指學界認為毛澤東的文風具有戰(zhàn)斗性、民族性和通俗性三個特征。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有曾長秋、韓振峰、呂臻、胡劍等。曾長秋認為,劉少奇曾經用“戰(zhàn)斗性、民族性和通俗性”來概括毛澤東的文風,這是非常精當?shù)?。進而,他深入地論述了毛澤東文風的這三個特征。[23]韓振峰認為毛澤東的文風特色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旗幟鮮明的戰(zhàn)斗精神、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古為今用的中國氣派。[24]呂臻對毛澤東文風的民族性和通俗性進行了深入研究。[20]胡劍認為毛澤東的文風具有人民性、民族性、批判性。[26]“求實”說是指研究者認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他的著作無處不體現(xiàn)實事求是的精神。毛澤東的文風具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重實踐”、“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等特點。庾榮認為,毛澤東的文風在價值層面上,堅持求真務實;在實踐層面上,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表現(xiàn)形式層面上,堅持準確、鮮明、生動。[27]徐元鴻重點分析了毛澤東提出的“主要精力是搞調查而不是寫作”的思想。[21]
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fā)展長河中,毛澤東文藝思想是尤為波瀾壯闊的一段。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一直高度關注和重視文藝問題,探討文藝問題的時間極為長久,涉及范圍極為廣泛。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是對革命和建設時期文藝運動經驗的合理概括和總結。毛澤東的文藝思想不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提供思想源泉,也可以為今天黨的文藝事業(yè)不斷繁榮發(fā)展提供啟示。
(一)毛澤東文藝思想形成發(fā)展的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就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分期問題做了深入探討。按照不同的標準,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發(fā)展時期。2013年,研究者重點就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淵源和毛澤東“文藝為人民大眾”思想的形成進行了研究。歐陽雪梅認為,毛澤東“文藝為人民大眾”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革命文藝發(fā)展經驗的系統(tǒng)總結,延安文藝大眾化的探索及凸顯的問題為這一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歷史機遇。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明確地提出“文藝為人民大眾”的思想,確立了人民本位的文藝觀,為延安和新中國文藝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初步構建了社會主義文藝價值觀,迎來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與繁榮。但有一段時期它曾被片面理解和誤讀,甚至是歪曲。改革開放以來,從鄧小平的“雙為”思想,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標志著這一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繼承和發(fā)展。[27]馬曉彬認為,毛澤東的文藝反映論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反映論的基礎上,合理吸收和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的“物感說”。物感說對于“心”與“物”關系的探討及重情特色,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物”與“心”,即對象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一是“物感說”之中潛在的“正風俗”的倫理教化功能。[28]肖佩華認為,長時間以來,學界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重價值判斷而輕認知理解。因此,很有必要從心理積淀、個人行為心態(tài)與文化模式之間的關系這一角度切入,剖析、考察、探索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形成發(fā)展過程。[29]
(二)毛澤東文藝思想內容和特點的研究
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內容和特點是專家學者研究的重點。關于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主要內容,龍新民概括為以下幾點:為人民服務,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方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方針;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原則;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道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規(guī)律。[30]劉濤和陳答才認為毛澤東文藝思想主要內容有:“文學為百學之源”“文學藝術是教育人民的”;要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文藝立場;文藝創(chuàng)作要追求“內容和文藝形式的統(tǒng)一”;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工作方針;文藝隊伍建設須遵循“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藝術的指導方向”等。[31]盛巽昌在《毛澤東的藝術情懷》一書中較為全面地記述了毛澤東在藝術文化領域中的活動和事跡,從戲劇、電影藝術、古典詩詞藝術、書畫以及其他藝術等幾方面反映了毛澤東對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愛好、理解和心得,體現(xiàn)了毛澤東作為一代領袖所擁有的高雅的藝術素質和文化情趣,展示了毛澤東非凡的人格魅力。[32]除從整體上對毛澤東文藝思想進行概括外,有研究者也對具體理論觀點進行了分析。羅嗣亮對毛澤東“文藝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的觀點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延安時期毛澤東關于文藝與生活的論述,主要目的是服務于革命的需要,深層價值訴求則在于實現(xiàn)文學藝術的“社會生活轉向”。毛澤東提出轉向的理論依據(jù)在于“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并希望通過“文藝下鄉(xiāng)”以作為轉向的實踐途徑。毛澤東所提倡和推動的文學藝術的“社會生活轉向”,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現(xiàn)代文藝的“內容革命”。[33]
關于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特點,主要有“繼承與開創(chuàng)性”論、“意識形態(tài)性”論和“現(xiàn)代性”論。趙耀宏和趙春認為,毛澤東關于文藝思想的一些觀點,如:文藝“超然”于政治只能是幻想,文藝必須以人民為本位,革命文藝具有啟蒙、改造與教育功能,體現(xiàn)了理論繼承與開創(chuàng)性。[34]沈潔和劉愛蓮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性進行了考量,認為,毛澤東文藝思想形成于首提政治立場和斗爭哲學的戰(zhàn)爭年代,歷史背景無疑會制約其意識形態(tài)導向和藝術欣賞取向的理論選擇,因此,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具有意識形態(tài)傾向性、意識形態(tài)現(xiàn)實性、意識形態(tài)實踐性和意識形態(tài)黨派性。[35]楊利娟認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創(chuàng)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成為中國人民的當務之急,而毛澤東的文藝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時代訴求:創(chuàng)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核心,文學革命與政治革命并軌是毛澤東創(chuàng)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獨特途徑,而革命、農民和知識分子則是毛澤東創(chuàng)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文藝思想的關鍵詞。[36]
(三)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研究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我們黨領導文藝事業(yè)的經典文獻,第一次科學、系統(tǒng)地闡述了黨的文藝主張和文藝思想,標志著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形成和成熟。因此,《講話》是研究者研究毛澤東文藝思想不能不提到的話題。童雯和周顯信認為,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qū)存在的延安文化人,是革命年代的文化建設主要力量。《講話》前延安文化人存在一些混亂的思想,《講話》確立了延安文化人的立場和態(tài)度,奠定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目標,倡導了文化人自我完善的學習路徑。延安文化人踐行《講話》精神,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37]趙勇認為,本雅明的“講演”與毛澤東的《講話》,均是“藝術政治化”的重要文本,但“講演”強調“技術”,力論技術對于藝術工作者的重要性,其用意是要把知識分子爭取到工人一邊,進而造就反思的大眾?!吨v話》則美化“群眾”,其目的是塑造大眾化的知識分子。兩者在對知識分子的定位,對人物的打磨,對技術的看重等方面極為相似,但相異之處也特別明顯:本雅明重物,所以在“功能轉變”上下功夫;毛澤東重人,自然就在“思想改造”上下功夫。由此形成兩種不同的文學式樣:“介入文學”和“遵命文學”。[38]
毛澤東在《講話》中強調:“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薄吨v話》的核心思想就是革命文藝要為人民服務。宋揚對此進行了重點研究,認為毛澤東所指的人民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不僅體現(xiàn)了合目的性的“善”,也體現(xiàn)了合規(guī)律性的“真”。[39]張炯認為,《講話》相當集中地體現(xiàn)了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精華,雖然這篇講話重點是談論文藝為什么人和怎樣為的問題,但也涉及文藝的多方面規(guī)律的認識。[40]
長期以來,大多數(shù)研究者傾向于從外部視角切入探討《講話》,即傾向于從文學與政治、革命的關系來思考《講話》中的文藝思想,而忽視了對文藝內部規(guī)律性的細節(jié)的探討。2013年,劉郁琪從敘事學角度對《講話》進行了闡發(fā),認為毛澤東文藝思想,尤其是《講話》中提出的有關文藝的許多原則,大部分是針對敘事文學的。毛澤東講述的革命斗爭故事,構成了其革命文藝故事思想的總藍本。《講話》用民族化、民間化的敘述話語,講述階級化、斗爭化的革命故事,構成了毛澤東文藝敘事思想的基本內容。[41]陳進武認為,當前的文學敘事無法有效展示社會全貌與生活整體性,也無法挖掘生活真相與現(xiàn)實復雜性,以及揭示文化與人性深度。而要走出這種困境,我們應該特別注重《講話》提出的判斷文學價值優(yōu)劣的重要考察維度。[42]
(四)毛澤東新聞思想的研究
毛澤東新聞思想是在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新聞實踐體現(xiàn)著新聞思想。毛澤東新聞實踐是研究者研究毛澤東新聞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新聞實踐中,毛澤東編輯工作方面的研究是重點。李文邦認為,青年毛澤東的編輯活動具有以下特色:所編報刊宗旨明確,思想進步;編輯報刊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政治,為革命事業(yè)服務;身兼多職,編、著、校、印、發(fā)合一;兢兢業(yè)業(yè)、吃苦耐勞的編輯品格。[43]劉怡考察了毛澤東主編《政治周報》的具體情況,認為他主編《政治周報》時開展的具體斗爭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國民革命運動的發(fā)展,達到了“向反革命派宣傳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傳”的目的。[44]畢耕認為,毛澤東主編《農民問題叢刊》的目的主要是宣傳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導,推廣農運經驗,提供知識信息。[45]李友唐對毛澤東早期編輯《湘江評論》、《新湖南》、《俄羅斯叢刊》、《新時代》、《政治周刊》、《農民問題叢刊》等報刊的實踐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46]王文軒就毛澤東主編《湘江評論》周報的情況進行詳細分析。[47]
編輯思想和宣傳思想是毛澤東新聞思想的基本內容,周家華在考察毛澤東編輯思想形成的歷史軌跡基礎上,認為毛澤東的編輯思想包含以下內容:辯證的編輯方法,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編輯思想,內容與形式嚴格一致的編輯觀。[48]劉海龍以《紅軍宣傳工作問題》為研究對象,對毛澤東的宣傳觀進行了概括:明確了紅軍宣傳目的是“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宣傳工作不僅面向廣大群眾,而且面向白軍;不僅需要充分的對外宣傳,也需要重視紅軍內部的思想宣傳等。[49]謝加書認為毛澤東宣傳思想工作群眾觀包括以下內容:宣傳思想工作的任務是喚起群眾,宣傳思想工作策略是貼近群眾,宣傳思想工作踐履要依靠群眾,宣傳思想工作斗爭要依靠群眾。[50]李斌認為毛澤東提出了宣傳工作應當遵循的多項原則和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條:堅持黨性原則,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黨內宣傳工作,著眼于提高黨員干部和思想宣傳工作者自身的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業(yè)務能力;注意方式方法,對群眾的宣傳以說服教育為主,對敵對勢力的宣傳既要強調斗爭性又要講究策略性;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重調查研究;堅持走群眾路線,以群眾為中心,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教育群眾,爭取民心,凝聚力量;善于采取豐富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保證實際效果。[51]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實現(xiàn)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yè)改革,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關于如何深入推進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毛澤東的教育思想特別是其教育實踐的成功經驗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一)毛澤東教育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研究
學術界普遍認為,毛澤東教育思想的來源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二是批判地繼承了中外教育理論的遺產。2013年,石海泉按照這個分析框架對毛澤東教育思想的淵源進行了研究,認為毛澤東教育思想的淵源有四: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選擇與吸收,主要是儒家文化;對西方文化的揚棄,如盧梭的個性解放和自然教育思想,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和教育思想;對中國近代文化的吸收與超越,如康有為關于德智體美協(xié)調發(fā)展的主張;馬克思主義的“洗禮”,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52]賈鋼濤認為,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是歷史合力的產物,是在學習和借鑒馬克思主義農民觀、中國傳統(tǒng)民本觀以及批判、揚棄中國近現(xiàn)代鄉(xiāng)村教育思想,并在結合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53]
毛澤東教育思想有一個形成與發(fā)展的歷程,即經歷了萌芽、形成、成熟、發(fā)展四個時期,這基本上已達成共識。彭小奇認為,毛澤東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總體上與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相一致。1920-1927年,毛澤東教育思想的萌芽;1927-1934年,毛澤東教育思想的形成;1935-1948年,毛澤東教育思想的成熟;1949-1976年,毛澤東教育思想的繼續(xù)發(fā)展。[54]李庚靖以毛澤東一生的教育生涯為研究對象,勾勒了其教師觀的發(fā)展軌跡。[55]
(二)毛澤東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傳家寶,毛澤東一生都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就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毛澤東提出了許多具有創(chuàng)見的觀點,是中國共產黨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王習明認為毛澤東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第一,高度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提出了“生命線”理論;第二,系統(tǒng)地闡述了說服、引導等思想政治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使之更具操作性;第三,明確指出深入實際進行調查和向人民群眾學習是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的思想。[56]此外,他還論析了毛澤東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所作出的貢獻,一是提升了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二是強化了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強制原則。三是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農民利益緊密結合的原則具體化。四是首創(chuàng)了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首先調查農村和向農民學習的原則。五是提出了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應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思想。[57]劉金如認為,抗戰(zhàn)時期是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成熟時期,提出了許多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軍隊的“生命線”,而且是全黨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加強黨的抗戰(zhàn)政策和策略的宣傳教育;要加強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教育;要在全黨普遍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應是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等。[58]何萌認為毛澤東的理論教育思想突出地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理論教育的中心問題和邏輯范式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理論教育的重點;理論教育的主要對象是領導干部、農民群眾和知識分子;理論教育應遵循“理論和實際相統(tǒng)一”、“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等原則;理論教育形式應多樣化;理論教育必須重視語言藝術,多用接近民眾的語言。[59]彭月英將延安時期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思想,學校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獨具特色。[60]
(三)毛澤東不同人群教育思想的研究
干部是國家和政府與群眾聯(lián)系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其在帶領、發(fā)動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作用重大。毛澤東一直十分注重干部的培養(yǎng)和教育,闡述了豐富的干部教育思想。丁曄認為,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重視理論學習,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重調查研究;注重黨性教育;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61]王玉瑾認為延安時期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三條:干部教育工作至關重要,明確提出將干部教育放在第一的位置;干部教育要同中國革命相結合,為中國革命事業(yè)服務,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干部教育工作不能離開馬列主義的指導,應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核心。[62]雍容波將延安時期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歸納為三個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指引著廣大黨員干部前進的方向;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教育是廣大黨員干部的行為準則;業(yè)務知識教育是實現(xiàn)目的的必由之路。[60]
除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外,研究者還對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和子女教育思想進行了研究。關于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的內涵和特征,曾雅麗總結為以下幾點:始終重視農民教育,體現(xiàn)全局性;尊重農民的合理訴求,強調人本性;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特征,突出政治性;運用豐富的內容和靈活的方式教育農民,確保實效性。[63]關于毛澤東子女教育思想的內涵,徐建飛將其歸納為:學習上,勉勵子女勤奮苦學,注重學習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信仰上,要求子女以共產主義為信仰,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品格上,錘煉子女頑強的毅力,發(fā)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實踐上,鼓勵子女深入基層,到人民群眾中去;作風上,反對子女搞特殊化,預防特權思想的滋生。[64]劉國新就毛澤東與曾國藩子女讀書教育思想進行了對比研究,認為毛澤東與曾國藩在子女教育思想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在讀書內容方面,都要求博覽群書;在讀書方法方面,都主張持之以恒、先易后難、由淺入深。不過,毛澤東子女教育思想超越了曾國藩,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人”更加重視。[65]此外,王洪才運用解放教育學的視角深入地分析了毛澤東個性解放教育、婦女解放教育、大眾解放教育、干部解放教育、知識分子思想解放教育思想。[66]
(四)毛澤東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研究
在著作方面,彭月英全面探討了毛澤東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及教育手段思想,毛澤東教育目的思想包括“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同生產勞動結合”、“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等;教育手段思想有:“德育思想”、“智育思想”、“體育思想”、“教學思想”、“尊師重教”、“學校管理”、“堅持群眾路線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堅持黨對教育事業(yè)的領導”等。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揭示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目的及實現(xiàn)目的的基本途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67]
毛澤東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主題是什么?這是研究者較為關注的問題。對此,鄭大華旗幟鮮明地提出發(fā)展人民教育,使社會主義教育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主題。他認為,毛澤東就新中國教育的性質、教育方針、教育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重大問題提出的許多重要思想,如:教育為人民首先為工農服務,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等等,始終貫穿著這一主題。[68]沙健孫不僅指出了毛澤東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主題是發(fā)展人民教育,使社會主義教育為人民服務,而且還深入地論述了毛澤東發(fā)展人民教育路徑的思想,即:發(fā)展人民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走群眾路線,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69]
(五)毛澤東知識分子思想的研究
知識分子是人類文化薪火傳遞、知識承繼的先鋒,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變遷、經濟發(fā)展、文化啟蒙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毛澤東作為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也曾是一名大眾的“啟蒙者”與“布道者”。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后,他尤為重視知識分子問題,其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論述是豐富而深刻的。他對知識分子問題的探索,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程,因此,對毛澤東知識分子思想的研究是一項彌久常新的課題。
朱與墨對延安時期毛澤東知識分子思想進行了研究,認為毛澤東科學分析了知識分子在革命進程中的作用,明確提出了知識分子必須走與工農、與實際相結合的道路,知識分子必須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60]張瑞蘭則重點分析了毛澤東“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思想,認為,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近代知識分子面臨著“身份”的困境和危機。作為一種政治應對措施,毛澤東提出“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思想,即通過以下途徑:第一,是實現(xiàn)階級立場的改變;第二,實現(xiàn)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轉變;第三,言說方式——知識生產的轉變,實現(xiàn)對中國知識分子“身份”進行重塑。不過,盡管該思想一度成為占絕對支配地位的社會觀念,但知識分子的“身份”困境并沒有得到最終解決——知識分子始終面臨著自我角色與身份的困境。[70]陳元峰認為,毛澤東本寄希望于舊有知識分子能改掉他們的“小資產階級”原罪直接變成“紅色”知識分子,但實踐證明是失敗的;之后,他又把希望寄托于無產階級自己培養(yǎng)“紅色知識分子”,可是,這些黨精心培養(yǎng)出來的“紅色知識分子”很快就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同流合污,成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絆腳石”。于是毛澤東陷入了對知識分子改造——培養(yǎng)——再改造的迷茫焦慮之中。他甚至認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必要來一次思想文化上的“大革命”。[71]
毛澤東科技體育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不少研究者持續(xù)深入地對其進行了研究,2013年又出現(xiàn)了一些研究毛澤東科技體育思想新成果。
(一)毛澤東科技思想的研究
毛澤東科技思想就是指毛澤東關于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科學技術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關系的觀點、見解、認識、認知、理解、看法的總稱。毛澤東的科技思想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對社會主義科技事業(yè)的奠基和突破有著重要指導著用。
沙健孫認為,對于科學技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毛澤東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他是站在時代的高度看待這項工作的。為了調動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學習科學知識、發(fā)展科技事業(yè)的積極性,毛澤東曾發(fā)出過“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提出了“重點發(fā)展、迎頭趕上”的方針,強調要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發(fā)展科學技術事業(yè)。毛澤東對于科學技術事業(yè)發(fā)展的意見,不僅具有開闊的世界視野,又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對于發(fā)展當今中國的科技事業(yè)具有重要啟示作用。[69]李桂花將毛澤東的科技思想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不搞科學技術”就無法提高生產力的科技發(fā)展地位思想,“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科技發(fā)展方針思想,“必須打破常規(guī),盡量采用先進技術”的科技發(fā)展道路思想。[72]秦書生在分析毛澤東科學技術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的基礎上,較為全面地概括了其具體內容: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是提高生產力的基本途徑;向科學進軍,努力接近與趕上世界科學發(fā)展的先進水平,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自力更生與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發(fā)展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建立宏大的工人階級科學技術隊伍;“百家爭鳴”是我國發(fā)展科學技術必由之路,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73]
作為哲學家的毛澤東,他總是能夠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思考科學技術問題,形成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風格。曾敏梳理了毛澤東推進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中國化的哲學思考,認為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中國化進行了長期的哲學思考和艱辛探索,在科學的功能、科學與哲學、科學與政治等方面形成了許多獨到見解和富有獨特風格的表述。如:科學是人類爭取自由的武器;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馬克思主義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自然科學;沒有哲學的自然科學是盲目的;放松政治,科學技術就會走到邪路上去;政治與科學的統(tǒng)一是毫無疑義的,永遠如此。[74]
(二)毛澤東體育思想的研究
縱觀毛澤東的一生,不但有深邃而豐富的體育思想,還有持之以恒的體育鍛煉實踐。從20多歲自創(chuàng)“六段運動”到81歲最后一次游泳;毛澤東20多歲撰寫傳世佳作《體育之研究》;新中國成立后結合自身實踐多次號召重視體育運動,強調“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多次在有關體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他的體育實踐與體育思想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對今天我國的整個文化體育工作有重要啟示。
關于毛澤東體育思想的來源,研究者大都持三來源說:一是西方體育思想。二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思想。三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影響。姚緒忠基本上贊同三來源說,認為毛澤東體育思想形成的理論來源有三:馬克思主義體育思想是毛澤東體育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中國傳統(tǒng)體育思想是毛澤東體育思想的文化基礎;中國近代體育思想是毛澤東體育思想形成的現(xiàn)實參考。[75]
關于毛澤東體育思想的內容,渠寶蓮將毛澤東群眾體育思想內容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群眾體育工作最鮮明的政治立場;群眾路線是我們體育工作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體育競技“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百姓身體健康是社會主義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76]王秋李分析和梳理了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的科學內涵:價值觀——體育運動可以強兵衛(wèi)國;實踐觀——堅持體育為革命戰(zhàn)爭服務;人本觀——人民體育為人民。[77]孫大光認為,毛澤東體育思想主要特點之一是在大文化視角下的大體育觀。他對體育的本質、功能及發(fā)展規(guī)律有著深刻認識,這為體育功能和作用的發(fā)揮奠定了基礎。毛澤東體育思想始終貫穿著一根主線,就是體育不僅是個人身體健康的大事,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大事。[78]
毛澤東《體育之研究》一文,是研究者研究毛澤東體育思想的重要關注內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所有研究毛澤東體育思想的論文中,直接或間接研究《體育之研究》一文的文章居半數(shù)以上,備受研究者的青睞。2013年,付春和譚廣鑫對《體育之研究》一文進行了研究。付春對毛澤東寫作《體育之研究》一文的社會歷史背景、理論來源及實踐來源進行了溯源,認為,毛澤東寫作該文的社會歷史背景是中國外有帝國主義加速入侵,內有軍閥混戰(zhàn),內憂外患,國難當頭。理論來源有二:對中西文化的批判繼承,受中國近代史上兩個歷史人物(楊昌濟、陳獨秀)的影響。他參加各種體育鍛煉項目,包括遠足、露宿、爬山、冷水浴、雨浴、日光浴、六段操運動等,是《體育之研究》一文得以寫成的實踐來源。[79]
[1]周建超.重讀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關于經濟政治文化的辯證論述——基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視域[J].教學與研究,2013(13).
[2]梁柱.毛澤東文化思想的兩個基本問題[J].中華魂, 2013(11).
[3]韓愛葉.中西文化論爭與現(xiàn)代政治文化哲學的凸顯——兼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現(xiàn)代政治文化價值[J].山東社會科學,2013(8).
[4]李群山.論毛澤東文化思想的辯證特征[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0).
[5]張文彪.試論毛澤東文化觀[J].學術評論,2013(5).
[6]周福振.試論毛澤東的民主文化觀[J].前沿,2013(9).
[7]黃力之.毛澤東與人民文化話語權的歷史實現(xiàn)及其歷史影響[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6).
[8]宋婕.將文化的話語權還于大眾——毛澤東“文化革命”的價值理路[J].現(xiàn)代哲學,2013(1).
[9]周興杰.毛澤東與葛蘭西的文化“人民性”認識之比較[J].湖南社會科學,2013(2).
[10]鄧純東.深刻認識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重要意義[N].光明日報,2013-12-22.
[11]楊鳳城.毛澤東的文化建設思想及其歷史地位[J].歷史研究,2013(6).
[12]羅嗣亮.“雙百”方針:毛澤東對新中國文化建設道路的探索成果[J].理論學刊,2013(7).
[13]楊俊.論毛澤東對新中國文化建設隊伍基本狀況的分析[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6).
[14]雷國珍.毛澤東與文化軟實力建設[J].湖湘論壇,2013(5).
[15]胡劍.毛澤東文化發(fā)展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探索, 2013(5).
[16]劉晶.延安文藝座談會與毛澤東革命文化思想的發(fā)展[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3(4).
[17]熊輝.試論毛澤東文化自覺思想[M]//李佑新.毛澤東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3.
[18]蔣朝莉.論毛澤東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文化自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1).
[19]張澤強,田克勤.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理論自覺提升路徑的認識[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2).
[20]呂臻.毛澤東談怎樣寫文章——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關于文風的論述讀后[J].黨的文獻,2013(4).
[21]徐元鴻.毛澤東文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2]胡為雄.一貫倡導和踐行馬克思主義優(yōu)良文風的毛澤東[J].黨的文獻,2013(4).
[23]曾長秋.論毛澤東文風及現(xiàn)實意義[M]//李佑新.毛澤東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3.
[24]韓振峰.論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文風[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3).
[25]胡劍.毛澤東文風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26]庾榮.對中國共產黨文風建設的思考——兼談毛澤東的文風觀[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
[27]歐陽雪梅.毛澤東“文藝為人民大眾”思想的提出、演變及發(fā)展[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9).
[28]馬曉彬.“物感說”與毛澤東文藝反映論思想[J].甘肅社會科學,2013(2).
[29]肖佩華.毛澤東文藝思想成因溯探[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30]龍新民.毛澤東文藝思想對當代文藝工作的指導意義[N].光明日報,2013-12-18.
[31]劉濤,陳答才.毛澤東文藝思想及其當代價值[M]//李佑新.毛澤東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3.
[32]盛巽昌.毛澤東的藝術情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3]羅嗣亮.文學藝術的“社會生活轉向”——延安時期毛澤東文藝與生活關系論的價值意蘊[J].現(xiàn)代哲學, 2013(3).
[34]趙耀宏,趙春.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理論繼承與開創(chuàng)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2-26.
[35]沈潔,劉愛蓮.哲學語境中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文藝方式——基于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性考量[J].學術論壇,2013(12).
[36]楊利娟.論毛澤東創(chuàng)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文藝思想[J].人民論壇,2013(14).
[37]童雯,周顯信.毛澤東《延安文藝講話》對延安文化人建設的價值引領[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1).
[38]趙勇.本雅明的“講演”與毛澤東的《講話》——“藝術政治化”的異中之同與同中之異[J].文學評論,2013(5).
[39]宋揚.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核心理念[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40]張炯.毛澤東文藝思想及其當代意義[N].文藝報, 2013-12-27.
[41]劉郁琪.毛澤東文藝敘事思想述略——以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中心[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42]陳進武.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當代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6-07.
[43]李文邦:.青年毛澤東編輯活動的特色[J].現(xiàn)代出版, 2013(6).
[44]劉怡.毛澤東主編的國民黨報刊——《政治周報》[J].中國檔案,2013(6).
[45]畢耕.毛澤東為何主編《農民問題叢刊》[N].光明日報, 2013-07-03.
[46]李友唐.毛澤東早期的編輯實踐[N].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3-12-18.
[47]王文軒.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周刊[J].新聞界, 2013(13).
[48]周家華.毛澤東編輯理論中的哲學觀[J].中國出版, 2013(19).
[49]劉海龍.毛澤東論紅軍宣傳工作[J].新聞界,2013(5).
[50]謝加書.毛澤東的宣傳思想工作群眾觀研究[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1).
[51]李斌.毛澤東倡導的黨的思想宣傳工作的原則和方法[J].黨的文獻,2013(4).
[52]孟湘砥.早期毛澤東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研究[M]//李佑新.毛澤東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3.
[53]賈鋼濤.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6).
[54]詹小平.中央蘇區(qū)毛澤東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研究[M]//李佑新.毛澤東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3.
[55]李庚靖.毛澤東的教育生涯及其教師觀[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56]王習明.毛澤東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
[57]王習明.毛澤東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貢獻[J].社會科學家,2013(12).
[58]劉金如.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觀點和方法[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59]何萌,劉艷.論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60]彭月英.延安時期毛澤東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研究[M]//李佑新.毛澤東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3.
[61]丁曄:.試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的干部教育思想[J].人民論壇,2013(32).
[62]王玉瑾.論延安時期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與實踐[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3(6).
[63]曾雅麗:.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對新型農民培育的啟示[J].人民論壇,2013(5).
[64]徐建飛.毛澤東家庭教育思想內涵與價值意蘊[J].思想理論教育,2013(21).
[65]劉國新.毛澤東與曾國藩子女讀書教育對比[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3).
[66]王洪才.紀念毛澤東:一位解放教育學的先驅[J].復旦教育論壇,2013(6).
[67]彭月英.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研究[M]//李佑新.毛澤東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3.
[68]鄭大華.探索發(fā)展人民教育之路——毛澤東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主題[J].教育研究,2013(12).
[69]沙健孫.毛澤東關于發(fā)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yè)的思想[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2).
[70]張瑞蘭.“革命”話語與中國知識分子“身份”的塑造——毛澤東“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思想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71]陳元峰.“又紅又?!迸c“腐化變質”——從文壇看毛澤東對“紅色知識分子”培養(yǎng)的焦慮[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
[72]李桂花.毛澤東科技思想的豐富內涵與鮮明特色[J].學術論壇,2013(7).
[73]秦書生.毛澤東科學技術思想探析[J].理論界,2013(2).
[74]曾敏.毛澤東推進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中國化的哲學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
[75]姚緒忠.毛澤東體育思想形成的理論來源[J].體育文化導刊,2013(5)
[76]渠寶蓮.論毛澤東的群眾體育觀[J].體育研究與教育, 2013(6)
[77]王秋李.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的哲學透視[J].軍事體育學報,2013(4).
[78]孫大光.毛澤東體育思想與體育文化建設[J].軍事體育學報,2013(4).
[79]付春.對毛澤東《體育之研究》的溯源[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6).
【責任編輯:梁念瓊】
An Overview of 2013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His 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LIUZheng-miao1,PENGXin2
(1.School ofMarxism,Base ofMaoZedong’s Research Center,Hunan Universityof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2.School ofBusiness,Hunan Universityof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
It is in the year of 2013 that was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Comrade Mao Zedong.To recall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historical giant Mao,many researchers published a lot of study articles, brochure and research papers about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his cultural education,which mainly discusses in-depth on the fields of cultural ideology,arts and literature thoughts,educational ideology,scientific sports thoughts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Mao Zedong;cultural education thought;review of studies
A84
A
1008-018X(2015)01-0065-11
2014-10-25
2014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毛澤東研究與湘學研究專項資助課題(14WTC20);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3C296);2013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3JD21);湖南科技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E51320)
劉正妙(1984-),男,湖南臨湘人,湖南科技大學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毛澤東思想研究。彭昕(1986-),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學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政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