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謝家智
(1.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400715;2.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400715)
投資潮涌、經濟金融化與結構性價格波動
張 明1,謝家智2
(1.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400715;2.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400715)
運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構建動態(tài)面板模型對投資結構、金融化水平與價格波動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tǒng)GMM回歸分析,估計結果顯示:投資結構失衡一方面造成所形成的工業(yè)部門現(xiàn)代化生產體系難以形成價格上漲壓力,甚至在需求不足時會產生價格下跌;另一方面卻又造成農業(yè)部門產能難以提高,使其容易受需求沖擊,從而產生價格上漲壓力,最后促成結構性價格波動。經濟金融化所形成的工農產品定價中成本加成率的差異,放大了結構性價格波動;而投資結構失衡導致工農供需結構差異擴大,從而加速經濟金融化,進而加劇結構性價格波動。
投資結構失衡;經濟金融化;結構性價格波動;成本加成率
作為一個快速轉軌、加速開放的發(fā)展中國家,在內部環(huán)境和外部市場沖擊日益頻繁的情況下,中國物價水平出現(xiàn)數次較大波動。而且,在這幾次價格波動中,部門差異都較明顯,農產品往往價格上漲明顯,而工業(yè)品價格則相對穩(wěn)定甚至向下波動。經濟趕超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經濟結構演變的獨特背景,決定了中國的價格走勢必然受到“潮涌現(xiàn)象”和過度投資引發(fā)的需求沖擊影響。[1][2]在經濟金融化進程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價格波動不再僅來源于新古典理論強調的實體經濟領域,而且已延伸到金融領域。2010~2012年間大豆、生姜、大蒜以及棉花等農產品遭遇的金融資本操作,客觀反映了價格波動中的商品投機和“資本輪動”現(xiàn)象,以及金融投資(投機)對于價格形成機制的復雜影響。[3]當前,在實體經濟低迷、虛擬經濟漸趨活躍背景下,伴隨高杠桿和泡沫化等經濟金融化風險不斷累積,價格走勢有轉向結構性下跌甚至結構性通縮的跡象。
結構性價格波動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宏觀經濟現(xiàn)象,一直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有關此類價格波動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理論。從舒磁(Schultze)在《最近美國的通貨膨脹》提出“需求移動論”,[4]到鮑莫爾(Baumol)在《不平衡增長的宏觀經濟模型》提出的鮑莫爾模型,[5]再到奧克魯斯特(Aukrust)及后繼者發(fā)展出的斯堪納維亞模型,[6]結構性通脹模型緊隨經濟實踐不斷發(fā)展。[7]現(xiàn)有結構性通脹理論主要以實體經濟結構矛盾作為邏輯起點,基于成本推動型假說,即立足于供給層面來刻畫通貨膨脹形成機理。[8]但越來越多的學者發(fā)現(xiàn)部門需求量的動態(tài)變化也會最終影響到部門價格變動,形成結構性通脹。[9]特別是對于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它們通常都面臨促進國民經濟發(fā)展重任,這些國家推動經濟增長的投資驅動方式導致出現(xiàn)一波波投資主導的“潮涌現(xiàn)象”。[10]當然,伴隨著虛擬經濟的發(fā)展以及金融化的不斷演進,越來越多的學者發(fā)現(xiàn)商品價格的波動不只來自于實體供需的沖擊,還來自金融市場的投機性沖擊。特別是在現(xiàn)階段農產品日漸成為投資品的背景下,農產品價格波動已脫離了一般商品的價格波動屬性。[11]此外,糧食能源化也進一步觸發(fā)了金融投機行為。[12][13]曼斯特斯(Masters)、吉爾伯特(Gilbert)系統(tǒng)分析了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多維因素,認為雖然就價格波動中金融化因素影響程度難以確定,但貨幣和期貨市場的影響不可忽視。[14][15][16]
我國的結構性價格上漲自20世紀90年代后便多次出現(xiàn),學術界有關中國結構性通脹相關問題的討論也日漸增多。傳統(tǒng)結構性通脹理論的觀點在中國現(xiàn)實中得到了部分驗證,[8][17]根據鮑莫爾模型和斯堪納維亞模型可以分析得出,勞動生產率落后部門要求一致的工資增長率是形成中國結構性通脹的重要原因。[18][19]不同于傳統(tǒng)的以成本推動型假說作為邏輯起點的結構性分析法,謝家智和張明從消費需求異質性假說出發(fā),考察了二元結構矛盾下需求沖擊影響價格波動的決定過程,認為需求沖擊是導致中國結構性通脹的重要因素。[20]韓立巖和尹力博認為,在經濟金融化提速導致經濟高杠桿和泡沫化加劇的情況下,大宗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還受短期投資(投機)需求沖擊。[21]程國強、李國祥等認為,這些需求沖擊與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生物質能源的快速發(fā)展需求、期貨市場價格傳導渠道的變動及貨幣政策的調整等出現(xiàn)聯(lián)動反應。[22][23]張曉慧等構建了一個“兩部門悖論”的簡單模型框架,從金融投機引發(fā)工農兩部門供需形勢出發(fā),從理論上分析了農產品金融投機行為影響結構性通脹(通縮)的作用機制。[24]
本研究將從投資“潮涌現(xiàn)象”帶來的投資結構失衡以及與此相伴隨的經濟金融化帶來的價格驅動機制變化視角,分析新形勢下中國結構性價格波動的形成機制。下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基于中國宏觀經濟的典型事實構建理論框架;第三部分是實證研究設計,包括模型、數據與方法的介紹;第四部分是估計結果與分析;最后是結論與政策建議。
1.投資潮涌與結構性價格波動的典型事實
發(fā)展中國家通常都面臨提振經濟的重任,經濟增長是發(fā)展中國家追求的一大目標。中國作為快速發(fā)展的新興成長經濟體,中央政府通常采用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以實現(xiàn)“保增長”的經濟目標,特別在中國式分權以及政治晉升的治理模式下,“晉升競標賽”也容易激勵地方政府動員一系列手段來刺激投資從而促進增長,因而形成一波波投資主導的“潮涌現(xiàn)象”,[10]投資“潮涌現(xiàn)象”帶來的需求沖擊成為價格變動的重要驅動力。
發(fā)展中國家的投資“潮涌”并不是根據市場自發(fā)流向各個產業(yè),而是存在部門偏向的。發(fā)達國家的經濟成長歷程所表現(xiàn)出的產業(yè)更迭的一般順次,很容易將發(fā)展中國家政府政策導向鎖定在特定發(fā)展階段的主導產業(yè)。[2][10]發(fā)展中國家在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和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條件實現(xiàn)經濟趕超時,往往會選擇工業(yè)化戰(zhàn)略作為實現(xiàn)經濟崛起的發(fā)展導向。[25]政府會動用政策干預等一系列手段扶持主導產業(yè)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使用優(yōu)惠的信貸、土地等政策鼓勵投資而出現(xiàn)的“潮涌”現(xiàn)象。中國的情況亦是如此,工業(yè)化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導致投資大多流向工業(yè)部門,由此也形成了工農業(yè)兩部門投資水平的懸殊差異,造成了投資結構性失衡。同時,投資的結構性失衡也直接促成了中國工農業(yè)兩部門生產率的明顯差異。因為對于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技術進步往往隱含在大量資本投資之中,①工農業(yè)兩部門投資的差異內生出了兩部門的生產率差距。[20]
圖1直觀地刻畫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農業(yè)兩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差異。伴隨著農村改革紅利的喪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工農業(yè)兩部門的生產率差異持續(xù)放大,工業(yè)部門生產率要明顯高于農業(yè)部門。因而,投資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體演化出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即生產效率高所面臨“需求約束”的工業(yè)部門和供給彈性相對不足所面臨“供給約束”的農業(yè)部門。當地區(qū)面臨需求壓力增大時,供給能力較強、產能充裕的工業(yè)部門能快速對接,供需矛盾則迅速向產能不足的農業(yè)部門累積,造成農產品價格出現(xiàn)上漲壓力,形成結構性價格上揚。而在需求出現(xiàn)下行時,工業(yè)品產能過剩又會凸顯,從而催生價格下跌壓力,而對應農產品價格則相對穩(wěn)定,從而引發(fā)結構性價格下跌以及結構性通縮。
圖1 中國的工農固定資產投資比率和勞動生產率差異
而且,對于農產品而言,由于較低的產品供給彈性,加之其生產周期長、生產者定價能力弱且大多為生活必需品,在經濟金融化加速推進導致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農產品容易成為資本投資(投機)的對象。[27]特別是在實體經濟低迷以及資產泡沫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資本涌入農業(yè)部門,助推農產品價格飆升。而對于工業(yè)尤其是制造業(yè)而言,隨著過度投資和實體經濟發(fā)展趨緩,生產過剩和資本邊際投資收益下降等問題出現(xiàn),制造業(yè)企業(yè)為尋求利潤而試水金融投資,[28]甚至流向農業(yè)部門進行投機炒作,從而加劇農產品價格波動。但是,在高杠桿風險累積和泡沫化破裂時,農產品的投資(投機)需求散去,價格會保持相對穩(wěn)定,而原本涌入農產品市場的工業(yè)資金的回流,又會重新引發(fā)工業(yè)產能過剩,從而產生價格下跌壓力。
2.理論框架
本文借鑒加西亞和洛佩薩利多(García and Lopez-Salido)分析不可貿易部門與可貿易部門的兩部門框架,[7]假定經濟體存在工業(yè)和農業(yè)兩個部門,兩部門的生產函數都滿足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即:
上式中,i=1,2依次表示工業(yè)部門和農業(yè)部門,Y代表產出,A、K和N分別代表生產率、資本投入以及勞動投入,αi、(1-αi)則表示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假定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則按照邊際成本等于邊際產出的利潤最大化條件,有:
上式中,P表示產品的價格,W和T分別表示勞動力以及資本要素的價格。假定兩部門之間要素可自由流動,則兩部門的同種要素價格則相等。根據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假定,則有:
直接用式(4)除以式(5)可以得出兩部門的資本勞動系數是成比例的,即滿足:
將式(6)代入式(4)可得:
對于上式作對數一階差分處理,則有:
上式中,π2和π1分別表示農業(yè)和工業(yè)部門的價格波動率,g1和g2分別代表工業(yè)部門與農業(yè)部門的生產率增長率,k1和n1分別表示工業(yè)部門資本增長率和勞動增長率。根據上式,農業(yè)部門與工業(yè)部門價格波動率差異(π2-π1)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第一,工業(yè)部門與農業(yè)部門的生產率增長率差異(g1-g2),第二,工業(yè)人均資本變化率(k1-n1)。如果兩個部門的勞動產出彈性相等,即有:α2-α1=0,則農業(yè)部門與工業(yè)部門的價格波動差異將唯一取決于兩部門的生產率增長率差距,這和鮑莫爾模型以及納維亞模型所刻畫的結論是一致的。
但上述模型中,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假定比較嚴苛,可能并不能實現(xiàn)。[7]假定經濟體由于經濟金融化造成了實體商品定價機制的變化,農產品金融化導致農產品定價成本加成提高至λ2,而工業(yè)品定價成本加成調整為λ1。引入成本加成因子λi,可以將式(2)和(3)改寫成:
采用與沒有引入成本加成因子時相似的推導方法,可以得到:
同樣地,對上式作對數一階差分處理,則有:
式(12)與式(8)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農業(yè)部門與工業(yè)部門的結構性價格變動除了受到兩部門勞動生產率差異(g1-g2)、工業(yè)人均資本變化率(k1-n1)影響外,還會受到兩部門廠商的成本加成率差異(λ2-λ1)的影響。相對于工業(yè)部門,經濟金融化背景下農業(yè)部門的成本加成變動越大,則農業(yè)部門與工業(yè)部門的價格波動差異越明顯,這為解釋結構性價格上漲提供了一種新的見解。
為考察投資潮涌以及經濟金融化背景下結構性價格波動的形成機制,本文以中國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紤]到轉軌經濟體結構變動較大,時間跨度長不利于得到穩(wěn)健的估計結果,本文實證研究樣本跨期選擇為2003~2012年。由于中國各省之間“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各省之間價格波動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代表性,因此,實證研究采用中國的省際面板數據。這樣做也可以用省份橫截面信息彌補時間序列樣本容量小的不足,提供更高的自由度和估計效率。②基于理論模型推導得到的式(12),設計計量模型如下:
式(13)中下標i表示省份,為除西藏外的中國大陸其余30個省區(qū);t代表年份,t=2003,2004,…,2012。Δπ為被解釋變量即結構性價格波動指標,Δπ=π2-π1。其中π2和π1分別指農產品和工業(yè)品價格變動率,分別采用各地區(qū)的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和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的對數值衡量,③數據來自中國統(tǒng)計局網站。(k-n)代表工業(yè)人均資本變化率,Δλ表明農產品與工業(yè)品成本加成變動率之差,Δg為工農生產率差異變量,各解釋變量度量方法如下。
(1)工業(yè)人均資本變化率(k-n)。中國投資的“潮涌現(xiàn)象”以及部門偏向導致大量資本流向工業(yè),造成工業(yè)部門的過度投資以及勞均資本的迅速增長,由此,一方面帶來工業(yè)部門現(xiàn)代化生產體系的過快發(fā)展,工業(yè)品產能充裕難以形成價格上漲的壓力反而容易在需求不足時表現(xiàn)為價格下跌;另一方面投資部門失衡造成農業(yè)部門產能落后,容易受到需求拉動而產生價格上漲壓力,即投資潮涌引發(fā)的工業(yè)人均資本快速膨脹,加劇了工農產品不同的價格變動走勢。具體測算中,對于工業(yè)人均資本變化率的測度需要工業(yè)的勞動力和投資數據,④相關數據來自中國統(tǒng)計局網站。
(2)工農成本加成率差異(Δλ)。經濟金融化導致工農產品定價時成本加成的幅度出現(xiàn)變化,特別是農產品金融化導致農產品定價的成本加成明顯提高。本研究假定經濟金融化并沒有顯著影響工業(yè)品定價的成本加成,因而可直接根據存在邊際成本加成的產出增長等式求得農產品成本加成變化率,[29]作為成本加成差異的度量指標。農產品成本加成率計算所需的產出及勞動力數據來自中國統(tǒng)計局網站。由于缺乏農業(yè)資本的相關數據,我們根據張軍等的方法,[30]先測算出各地區(qū)物質資本存量,然后再用農業(yè)占GDP比作為權重,求得所需的農業(yè)資本數據。
(3)工農生產率差異(Δg)。按照傳統(tǒng)結構性通貨膨脹理論的見解,工農業(yè)產品價格波動的結構性差異源于兩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兩部門勞動生產率差異越大,價格結構性差異越突出。因此,本研究控制了工農兩部門生產率差異,以反映傳統(tǒng)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具體測算中,對于農業(yè)和工業(yè)生產率的測度需要兩部門的勞動力和增加值數據⑤,相關數據來自中國統(tǒng)計局網站。
式(13)中,Δπt-l代表被解釋變量的l階滯后⑥,即為動態(tài)項。動態(tài)項的加入反映了價格波動的慣性,即當期價格波動率與前期價格波動率具有相關性。對于式(13),采用動態(tài)面板矩估計方法(GMM)進行估計,原因在于:(1)解釋變量存在內生性問題。經濟金融化可能加劇結構性價格波動,但一旦結構性價格波動形成,“追漲殺跌”的規(guī)律就會發(fā)揮作用,越來越多的投機資本涌入農產品市場,金融泡沫也隨之增大,經濟金融化進程也會加速。因此,經濟金融化與結構性價格波動可能存在雙向因果關系。除此之外,被解釋變量結構性價格波動與工業(yè)勞均資本變化率、工農生產率差異等解釋變量也可能是同時決定的,尤其在經濟系統(tǒng)存在閑置資源的情況下,這就會導致所謂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而動態(tài)面板GMM估計采用工具變量法,能對內生性問題進行有效控制。(2)GMM估計使用差分轉換數據,可以克服不可觀察變量與解釋變量相關,或遺漏變量的問題。這樣通過動態(tài)面板數據的GMM方法所獲得的估計結果,相對傳統(tǒng)方法更為可靠。
動態(tài)面板GMM估計可以分為差分和系統(tǒng)GMM估計。由于差分GMM僅僅利用一階差分滯后項來構造工具變量,容易出現(xiàn)弱工具變量并由此導致嚴重的有限樣本偏差問題。而由阿雷拉諾和邦維(Arellano and Bover)和布倫德爾和弗德(Blundell and Bond)提出的系統(tǒng)GMM估計法,[31][32]可以同時利用差分和水平變量信息來構造工具變量,較為有效地解決弱工具變量問題,從而提高了估計效率。為保證實證結果的穩(wěn)健性,本研究將同時采用差分和系統(tǒng)GMM估計,并以系統(tǒng)GMM估計結果為準。實際估計時所有解釋變量均作為內生變量,并把內生變量的滯后值作為它們自己的工具變量,每一變量和滯后項確定一個工具變量,采用Hansen和Difference-in-Hansen檢驗確定工具變量的聯(lián)合有效性。
基于GMM方法,表1報告了式(13)的估計結果。表1中模型(1)~(2)采用差分GMM估計,模型(3)~(4)采用系統(tǒng)GMM進行估計。從各模型的診斷檢驗來看,AR(2)檢驗表明差分方程得到的殘差不存在二階自相關,說明模型所得到的GMM估計值是無偏和一致的。Hansen檢驗表明我們選取的工具變量是合適的,Difference-in-Hansen檢驗結果反映系統(tǒng)GMM估計新增的工具變量也是有效的,過度識別條件成立。下面我們介紹各模型的估計結果。
模型(1)中除包含動態(tài)項外,同時納入工業(yè)人均資本變化率(k-n)、工農成本加成率差異(Δλ)以及工農生產率差異(Δg)等變量,(k-n)和Δλ的估計系數都為顯著的正值,說明投資結構失衡帶來的工業(yè)勞均資本膨脹以及經濟金融化引發(fā)的工農成本加成差異是促成結構性價格波動的重要原因。為進一步探究新形勢下結構性價格波動形成機制,我們還在模型(2)中進一步引入了(k-n)與Δλ的交叉項,模型(2)中(kn)*Δλ的估計系數也為顯著的正值。這說明投資結構失衡與經濟金融化兩者存在互動效應,可能主要是由于投資結構失衡引發(fā)工農業(yè)供需結構性差異從而會加速經濟金融化,因而兩者會聯(lián)動加劇結構性價格波動。模型(3)~(4)系統(tǒng)GMM方法的估計結果與之相似,(k-n)和Δλ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兩者交叉項的估計系數亦為顯著的正值,表明工業(yè)人均資本膨脹以及工農成本加成差異是影響結構性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
表1 實證檢驗結果
另外,無論是采用差分GMM的模型(1)~(2),還是使用系統(tǒng)GMM估計的模型(3)~(4),工農業(yè)生產率差異(Δg)的估計系數都為正,并且在模型(2)~(4)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顯著性(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傳統(tǒng)結構性通脹理論強調的工農勞動生產率差異因素依然具有一定的解釋力,農業(yè)部門相對于工業(yè)部門生產率的滯后是造成工農兩部門出現(xiàn)結構性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
進一步,考慮到價格波動可能具有很強的空間相關性,對于結構性價格波動亦是如此。為使得我們的實證模型更貼合實際,我們嘗試引入空間項構建空間面板模型,力求得到更為穩(wěn)健的估計結果。與非空間面板計量模型類似,空間面板計量模型也分為靜態(tài)模型和動態(tài)模型。本文實證模型中,由于納入價格波動的動態(tài)滯后項,因此借鑒舍哈特和邁克爾(Shehata和Mickaiel)的方法,[33]采用動態(tài)空間面板的系統(tǒng)GMM方法進行估計。空間面板計量模型進行估計時,需要首先確定空間權重矩陣,本研究采用常用的空間鄰接關系來設定權重,即省際單元相鄰的地區(qū)被賦值為“1”,其他的區(qū)域被賦值為“0”。在對空間權重矩陣進行賦值后,采用動態(tài)空間面板模型的GMM估計方法對式(13)進行估計,表1中模型(5)和(6)報告了模型估計結果。模型(5)和(6)的估計結果顯示,(k-n)和Δλ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兩者交叉項的系數也顯著為正,說明投資結構失衡與經濟金融化是形成結構性價格波動的原因,并且兩者會通過聯(lián)動機制加劇工農業(yè)產品價格波動形勢差異。
結構性價格波動是現(xiàn)階段宏觀經濟金融領域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伴隨全球及中國經濟由快速發(fā)展期轉變到深度結構調整期,當前價格走勢有轉向結構性下跌以及結構性通縮的風險。本研究基于投資結構失衡以及經濟金融化等中國宏觀經濟的典型事實,揭示了新形勢下結構性價格波動的形成機制。利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構建動態(tài)面板模型采用系統(tǒng)GMM方法進行回歸分析,估計結果顯示,投資結構失衡導致工業(yè)部門現(xiàn)代化生產體系的難以建成,從而難以形成價格上漲壓力,甚至在需求不足時會產生價格下跌,但卻造成農業(yè)部門產能落后容易受需求沖擊產生價格上漲壓力,從而促成結構性價格波動。同時,經濟金融化會形成工農產品定價中成本加成率的差異,進一步放大結構性價格波動。另外,由于投資結構失衡引發(fā)工農業(yè)供需結構性差異從而會加速經濟金融化,因而兩者會聯(lián)動加劇結構性價格波動。進一步采用動態(tài)空間面板模型進行實證,發(fā)現(xiàn)本文的結論是穩(wěn)健的。
傳統(tǒng)結構性通脹理論主要強調部門勞動生產率差異所誘導的價格結構性上漲,但在經濟金融化背景下,結構性價格波動也可能是金融資本跨境流動所引起。特別是農產品金融化改變了傳統(tǒng)農產品的定價規(guī)則,并成為獨立于實體經濟外的一股沖擊力量,這種沖擊在結構性價格波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農產品金融化沖擊下,由于非商業(yè)投機者的囤炒提高了成本加成率,從而抬高了農產品價格。由于此時價格上漲的利益往往為投機者所獲取,農民反而可能會因價格上漲喪失了原本可以獲取的價格保護政策利益。因此,借鑒國外農產品市場的金融化管制手段,通過農業(yè)產業(yè)基金建設、農產品金融投機稅法體系構建、農產品期貨市場規(guī)范等諸多方面來管理農產品金融化,真正讓農產品價格與生產成本和農民利益聯(lián)系起來,是新時期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必然要求。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結構性價格波動以及農產品金融化的形成,都與長期城鄉(xiāng)“二元分割”以及“以農補工”的宏觀經濟戰(zhàn)略密切相關。特別是投資的部門偏向,造成工業(yè)資本積累迅速,而農業(yè)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弱質”產業(yè),卻由于自身資金積累能力和資金吸納能力有限,農業(yè)金融資本配置不足導致了其發(fā)展基礎脆弱,而極易受到外部沖擊,出現(xiàn)價格大幅度波動。因此,進一步合理引導工農業(yè)資本配置,特別是在目前工業(yè)資本邊際效率下降趨勢日趨明顯的情形下,引導工業(yè)部門無效率的資本進入農業(yè)生產領域,推進“以工補農”是防止結構性價格波動以及金融化沖擊的重要立足點。
注 釋
①處于結構轉變階段的中國,快速發(fā)展的需要導致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而國家對外開放的政策導向為集中引進專利、高技術產品和設備提供了支持,兩者相得益彰使得中國的資本和技術出現(xiàn)動態(tài)融合。
②由于數據不全,西藏未能包括在內,這樣我們的面板數據橫截面包括中國大陸的其余30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
③國家統(tǒng)計局從2011年1月開始實施新的工業(yè)品價格統(tǒng)計調查方法,“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后來又改稱為“工業(yè)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
④在測算口徑上,工業(yè)用第二產業(yè)的數據來代替。
⑤工業(yè)和農業(yè)分別采用第二產業(yè)和第一產業(yè)的數據來代替。
⑥本文選擇的滯后階數為第1期和2期,這是因為模型估計中發(fā)現(xiàn)當滯后階數為1或2期時,滯后項估計系數均顯著,而滯后3期估計系數不顯著。
[1]龔剛,林毅夫.過度反應:中國經濟“縮長”之解釋[J].經濟研究,2007,(4).
[2]袁江.強制性技術變遷、二元分化與中國的通貨膨脹模型[J].管理世界,2009,(3).
[3]張成思,劉澤豪,羅煜.中國商品金融化分層與通貨膨脹驅動機制[J].經濟研究,2014,(1).
[4]Schultze C L.Recent Inf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Study Paper,1959,(1).
[5]Baumol W.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3).
[6]Aukrust O.Inflation on the Open Economy:A Norwegian Model,in Worldwide Inflation[M].Edited by Krause L Band Salant W S.Washt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7:152-154.
[7]García A E,López-Salido J D.Understanding?Spanish?Dual?Inflation[J].Investigaciones económicas,2004,28,(1).
[8]李斌.從流動性過剩(不足)到結構性通脹(通縮)[J].金融研究,2010,(4).
[9]Fischer C.Real Currency Appreciation in Accession Countries:Balassa-Samuelson and Investment Demand[R].BOFIT Discussion Papers,2002,(8).
[10]林毅夫.潮涌現(xiàn)象與發(fā)展中國家宏觀經濟理論的重新構建[J].經濟研究,2007,(1).
[11]Mitchell D O.A Note on Rising World Food Prices[R].Policy Working Paper 4682,Development Prospects Group,World Bank,2008.
[12]Runge C F,Senauer B.How Biofuels Could Starve the Poor[J].Foreign Affairs,2007,86(3).
[13]Abbott P C,Hurt C B,Tyler W E.What’s Driving Food Prices?[R].Farm Foundation Issue Report,2008.
[14]Masters M W.Testimony before the U.S.Senate Committee of Homeland Security and Government Affairs[R].Washington DC,2008.
[15]Gilbert C L.How to Understand High Food Pric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61).
[16]Gilbert C L,Pfuderer S.The Financialization of Food Vommodity Markets[R].//R.Jha,T.Gaiha,A.Deolalikar.Handbook on Food:Demand,Supply,Sustainability and Security,2013.
[17]萬光彩,陳璋,劉莉.結構失衡、“潮涌現(xiàn)象”與通脹—通縮逆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2).
[18]劉惠好,蘇振天.我國通貨膨脹的結構性原因[J].投資研究,2011,(2).
[19]孫國峰.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劉易斯拐點和結構性通貨膨脹[J].金融發(fā)展,2011,(4).
[20]謝家智,張明.需求沖擊、二元結構與中國轉型期的結構性通貨膨脹[J].當代經濟研究,2013,(4).
[21]韓立巖,尹力博.投機行為還是實際需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影響因素的廣義視角分析[J].經濟研究,2012,(12).
[22]程國強,胡冰川,徐雪高.新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分析[J].管理世界,2008,(1).
[23]李國祥.2003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價格上漲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2).
[24]張曉慧,紀志宏,李斌.通貨膨脹機理變化及政策應對[J].世界經濟,2010,(3).
[25]Lin J Y.Development Strategy,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3,(53).
[26]Acemoglu D,Aghion P,Zilibotti F.Distance to Frontier,Selection,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6,(4).
[27]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機制研究[J].經濟學動態(tài),2011,(3).
[28]謝家智,王文濤,江源.制造業(yè)金融化、政府控制與技術創(chuàng)新[J].經濟學動態(tài),2014,(11).
[29]孫輝煌,蘭宜生.貿易開放、不完全競爭與成本加成——基于中國制造業(yè)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8,(8).
[30]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
[31]Arellano M,Bover O.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1).
[32]Blundell R,Bond 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1998,87(1).
[33]Shehata E,Mickaiel A.Stata Module to Estimate Spatial Panel Arellano-Bond Linear Dynamic Regression:Lag&Durbin Models[J].Statistical Software Components S457506,Boston Colleg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12.
責任編輯:黎貴才
F061.3
A
1005-2674(2015)08-076-08
2015-04-18
定稿日期:2015-07-1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14YJC79016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4BJY105)
張明(1985-),男,安徽六安人,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公共政策與公共經濟研究;謝家智(1967-),男,四川西充人,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金融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