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亮
摘 要:分析現(xiàn)今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提出了“5E教學模式”,并把這種模式嘗試于小學科學的教學實踐與研究中,構建小學科學“5E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科學;“5E教學模式”;構建
“5E教學模式”是一種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非常適用于理科教學。當今國內外已經(jīng)把建構主義作為改革理科教學的重要理論方式,教育者們構建了很多建構主義教學方法。但是對“5E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國內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結合小學科學教學實際,遵循“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學改革指導方針,對這一教學模式做了初步探討,提出了一種構建小學科學“5E教學模式”的可行方案。
一、傳統(tǒng)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現(xiàn)狀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偏重對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較少注重學生對科學情感的培養(yǎng)。說到底,在教學中,沒有以學生為主體,沒有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學的首要目的。小學是學習科學基礎的關鍵時期,小學科學更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啟蒙課程。而對于小學生來講,學習科學的興趣遠比學得的科學知識更為重要。在學習方法上,往往更多地習慣于死記硬背,缺少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獨立思考。在動手能力方面則更差,更有甚者,連最簡單的工具都不會使用。由此看來,小學科學改革勢在必行,“5E教學模式”就是其中一個較好的教學改革的選擇。
二、“5E教學模式”概述
“5E教學模式”是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BSCS)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的貝比(R.Bybee)開發(fā)出的一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運用調查和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強調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和知識的建構。這一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參與(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遷移(Elaboration)—評價(Evaluation)。因為上述5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以“E”開頭,所以又被稱為“5E教學模式”。
1.參與。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起始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關于周圍事物的一些問題,將學生引入學習狀態(tài),同時,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幫助學生將已學過的知識與現(xiàn)在的活動目標聯(lián)系起來,制訂研究規(guī)則和步驟。一般來說,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確立問題的目的都是促使學生參與和集中精力于教學任務,這里的問題要與學生學習的科學概念相聯(lián)系,并能夠引發(fā)他們進行實驗研究,通過收集數(shù)據(jù)和利用數(shù)據(jù)對科學現(xiàn)象做出解釋。
2.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本模式的主體,學生制訂計劃進行研究,搜集證據(jù)回答問題。學生一參與到學習任務中,就可以開展探究活動了。在探究活動中,使他們獲得感性經(jīng)驗。在自行探究過程中,學生自主地操作材料、進行觀察,生生或師生之間隨時進行交流。當他們在小組中進行合作學習時,就能促使他們實現(xiàn)經(jīng)驗的共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發(fā)揮促進者作用,引導學生將探究活動不斷深化。
3.解釋。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指學生將自己的經(jīng)驗開始抽象化、理論化,使其成為一種可交流的形式。首先,讓學生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解釋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在學生活動和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正式向學生解釋每一個現(xiàn)象,包括其中涉及的科學概念。學生要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特別是那些體現(xiàn)科學性的解釋,并通過進一步觀察和實驗,對自己的解釋進行修正、求證與評價。
4.遷移。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要擴展自己的概念,使其與其他概念相聯(lián)系,并運用所建構的新概念解釋周圍世界或新情境問題。遷移活動為學生在新的情境中應用新學習的概念和技能提供了機會。概念應用是探究教學中常常受到忽略的部分,只有在概念應用的過程中才能達到科學的理解。
5.評價。在“5E教學模式”中,評價由學生、教師、管理者共同完成。教師和學生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法評價新的知識、理解和能力。此環(huán)節(jié)是現(xiàn)代評價理論的具體運用。它不但要求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而且要求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評價要做到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結合,教師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評價,再決定是否需要重復前幾步中做過的一個或多個活動。
三、基于“5E教學模式”小學科學教學實例
在小學科學課中,如何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應用“5E教學模式”是個十分值得探索的問題?,F(xiàn)以小學科學課中的“點亮小燈泡”為例,利用“5E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設計,對此問題作初步探析。
1.參與。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野外露營的故事情節(jié)引入,怎樣連接電池、燈泡和導線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學生根據(jù)已有知識提出各種連接方式,并將自己的想法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樣,既明確了學習任務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2.探究。教師為每組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學生分組討論,自主地操作材料、進行觀察生生或師生之間隨時進行交流。教師要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3.解釋。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寫出點亮小燈泡的過程,畫出電池、小燈泡、導線的連接方式。教師引導學生提出電路的概念,幫助學生在有探究事實證據(jù)的基礎上學習新概念,運用新概念進行描述和解釋,回答最初提出的問題。
4.遷移。設問:通過以上學習和探究,如果你遇到此類問題該怎么做?拓展:組裝和研究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思考教室里的燈泡是怎樣連接的。學生回顧整個學習的過程,個人總結,小組交流,提出新的研究問題。遷移活動為學生在新的情境中應用新學習的概念和技能提供了機會。
5.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自評和互評。學生對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自評,在自評的基礎上開展互評,明確學習中還存在哪些疑問,并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提出合理的建議。
這堂課采用“5E教學模式”:先做后教,在做中學,在做的過程中綜合運用知識,也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從而做出合理的解釋和推論,分析解決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說,并嘗試設計解決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的互動。在“5E教學模式”中,教師參與協(xié)商,鼓勵和觀察學生的討論和探究的過程:設計問題情境提供反饋信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參考文獻:
[1][美]阿瑟·A.卡琳.教作為探究的科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施良方.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