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
近年來,隨著流動人口這一群體的出現,流動兒童也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特別是他們的受教育情況備受人們的關注。流動人口通常指在某一時間范圍內居住地發(fā)生了跨越一定地域界限變動的人。本文中的“流動兒童”是指那些以家庭模式為主,從鄉(xiāng)鎮(zhèn)流入城市,在流入地居住時間為一年以上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特指在暫住地上學的小學生。動機是驅使人們進行某種活動的動因,包括個人的意圖、愿望或企圖達到目標的心理沖動等。數學學習動機是激發(fā)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導致行為傾向于一定的學習目標的動因。特別是認知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是一種掌握知識、技能和闡明、解決學業(yè)問題的需要,即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一種求知的欲望。認知內驅力是最為持久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有利于提高流動兒童數學學習效果。以下分三點論述激發(fā)和培養(yǎng)小學流動兒童數學認知內驅力的措施。
一、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
有句話說得好“知識改變命運”。當今社會是知識型社會,沒有知識寸步難行。學習知識也許不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卻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流動兒童的父母親之所以背井離鄉(xiāng)出來打工,就是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然而卻往往力不從心,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干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例如在鄉(xiāng)鎮(zhèn)工廠做工﹑做點小生意﹑做廢品收購等等,收入不高,而且往往工作很累。大多數流動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父母憑借微薄的收入供孩子學習生活是很困難的,所以往往流動兒童讀完初中就不讀書了,而是像他們的父母那樣在暫住地打工,這就出現了惡性循環(huán)。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是最基礎的知識,對他們以后的生活有很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小學階段就要讓流動兒童明白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學習,這樣長大后才不會像他們的父母那樣因為沒有知識而辛勞一生。作為教師要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找流動兒童談談心,為他們講講一些名人或身邊的人因知識而改變命運的事跡,經常開導他們,不要因為暫時的困難而自暴自棄。同時教師也應該經常和流動兒童的家長溝通,說服他們改變不正確的觀念,認識到孩子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校應盡量為流動兒童考慮,盡可能為貧困流動兒童減免費用。
二、合理安排學習內容的難易度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習內容的難度應稍高于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因此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適當地提高難度。然而一個班既有知識水平高的學生,又有低的學生,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確定不同的要求。對于知識水平較高,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難度大些的數學題目。有些學生認為學習沒有意思,其原因就是他們不得不重復已經掌握得很好的知識,覺得學習缺乏挑戰(zhàn)性。相反有些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又因為教師的要求過高而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慢慢地厭惡學習。對于這類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難度較小,較基礎的數學作業(yè)。學習內容只有符合學生的能力,才會對他們產生吸引力,才能激勵他們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流動兒童中有很多人是中途從老家過來的,在老家學習的內容和現在的存在差別,有時差別還很大。數學教師要具體分析這些流動兒童已有的知識水平,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開開小灶,補補課,布置一些和他們水平相適應的作業(yè)。
三、培養(yǎng)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興趣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一個學生只有具有強烈的學習興趣才會產生持久的求知欲,只有對所學知識本身有興趣,才能持久地堅持學習,才會把獲取知識作為自己的學習動機。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雍也》)試問一個對知識沒有興趣的人怎么可能把獲取知識作為學習的動力。流動兒童多來自農村,隨其父母來到異鄉(xiāng),他們沒有當地兒童那么好的生活條件,學習興趣也不是那么濃厚,因此對于他們來說,獲得學習興趣尤為重要。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一節(jié)課可以將講授法﹑討論法﹑觀察法和陶冶法相結合。同時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適當穿插些小故事或小游戲,采取生動活潑的語言語態(tài)。數學教師若能將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能力結合起來,那么就會對學生產生吸引力,符合學生的需求,學生自然就會產生興趣,從而主動學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