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以人為本”始見于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的言論:“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币馑际恰鞍酝醯氖聵I(yè)之所以有良好的開端,也是以人為根本的”?!耙匀藶楸尽背浞謴娬{了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強調尊重人,為了人。具體到傳媒業(yè)就是要把媒體從業(yè)者放到與受眾平等的位置上,想他們所想,給他們所需,為他們所求。
對背離以人為本報道的剖析
通覽現(xiàn)在各種媒體的報道內容,不得不承認很多內容遠遠背離了“以人為本”。比如:大家對于農(nóng)民工“跳樓秀”的熟知多是來自于傳媒對于這個詞匯的頻繁使用。討薪不成,農(nóng)民工爬上高樓或塔吊,原本是一種絕望的悲劇卻被各種傳媒修飾成一種表演。哀哉!
王菲和李亞鵬離婚了。各種傳媒開始捕風捉影,挖地三尺,深入探究這樁婚姻中雙方的是是非非。王菲和謝霆鋒復合了,傳媒們又開始上天入地圍追堵截。其實,結婚也好離婚也罷都是正常人的生活,我們的傳媒又何苦不遺余力去挖掘探究人家的個人隱私呢?
2013年11月9日,汪峰在上海演唱會上傾情告白章子怡:我想象有一天,我們可以像正常人那樣拉著手,在街上購物、散步,沐浴著陽光……盡管這些告白有炒作之嫌,但卻不得不承認,讓明星失去了普通人生活的始作俑者是傳媒。
2014年3月31日,馬伊琍微博回復文章出軌事件“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后在網(wǎng)絡上不斷發(fā)酵,演變?yōu)楦鞣N各樣的“且行且珍惜”體。
以上所說的種種現(xiàn)象究其根源正是傳媒背離了“以人為本”的報道思想,把自己和自己的報道跟受眾割裂開來,沒有換位思考問題。
以人為本的報道意義重大
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工作要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獨立人格、能力需求的差異,尊重人的平等、個性和權利,尊重人性的發(fā)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為政府和人民的橋梁,傳媒承擔著“上情下達”的重要職責,“以人為本”是傳媒之本。
2.“以人為本“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一種有效載體?!白?、轉、改”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旗幟鮮明地回應了時代關切。從理論層面看,“走、轉、改”實際上回答了在當今時代如何尊重和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如何堅持和實踐新聞傳播規(guī)律這一重大的根本性問題。
3.傳媒只有“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人文關懷,才能提高報道水平和競爭力。不管是跳樓秀還是明星的隱私,這些報道內容終有一天會失去市場?!袄莵砹恕钡墓适虏粌H僅只是一個寓言。因為感覺的敏感度是隨著刺激強度的增加而逐漸衰弱的,到最后可能不管傳媒怎么樣去刺激受眾,受眾都沒有興趣了。當受眾不再買賬,傳媒將會產(chǎn)生信任危機,失去公信力的傳媒,該如何生存呢?因而,即便時至今日,傳媒的人性化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以人為本的報道思想應遵循的原則
盡管有背離“以人為本”思想的現(xiàn)象,但經(jīng)過“走、轉、改”活動之后,越來越多的傳媒開始自覺實踐“以人為本”的方針,用人性化的報道內容和方式傳遞更多的真、善、美。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則。
時政新聞是傳媒的核心、主流。時政新聞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對于中國新聞傳播具有劃時代意義。時政新聞遵循以人為本思想的關鍵是強調平民視覺,塑造有血有肉、可親可敬、具有親和力和人格魅力的領導形象。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期間,身體力行“八項規(guī)定”,沒有封路、鳴笛,沒有迎送隊列,也沒有滿街橫幅,公交、出租、私家車與車隊并行。網(wǎng)絡媒體隨手拍隨手發(fā),進行了全民直播。網(wǎng)絡時代的發(fā)展,顛覆了傳統(tǒng)時政報道的條條框框,深刻改變了傳媒業(yè)的話語格局。而領導人的親民作風,使得平民視覺成為無限可能,使得信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無障礙傳播。
2013年11月3日關于習近平總書記走訪貧困戶的一則活動報道中,“苗族大媽不識總書記”和習近平坐在矮凳子上的照片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國家領導人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超人、圣人,“你是大姐”這句話更是在國家領導人和普通老百姓之間實現(xiàn)了零距離。
增強服務意識,從細微處體現(xiàn)對受眾真誠的關懷,應該是傳媒“以人為本”報道的又一原則。現(xiàn)在的廣播和電視中都有節(jié)目預告和導視?!敖酉聛碚埬湛础磳⒉コ龅氖恰边@些看似不重要的內容正是從細微處體現(xiàn)充分為受眾考慮的服務意識。同樣的道理,很多新聞節(jié)目在編排上也有很多人性化的設計,新聞的重播就是考慮到很多人是剛剛打開電視機或收音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中國之聲欄目,重大事件或重要主題都會在整點重播一次或幾次,正是基于讓聽眾實現(xiàn)重大新聞不漏聽。很多電視臺和網(wǎng)站的廣告播出都實行倒計時,這是為了不愛看廣告的觀眾設計的。小處見真情,也折射出對觀眾深切的人文關懷。
傳媒在報道中還應該遵守國際的法律法規(guī),這是“以人為本”報道的又一原則。從憲法到不斷修改出臺的各種法律法規(guī),都在實踐著以人為本這一宗旨。人性化報道不能違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比如不能侵犯肖像權、隱私權。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報道,有關方面明文規(guī)定“不能發(fā)表其真實姓名、住址,所在學校等資料”。
當然,這些原則的基礎是傳媒業(yè)者要先做人,后做新聞。置身新聞現(xiàn)場,傳媒從業(yè)者首先是一個社會人,而不是一個新聞機器。任何人都不能做社會生活的旁觀者、記錄者,任何人都是社會生活的參與者。
傳媒業(yè)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是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的那幅著名的照片《饑餓的小女孩》,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獎普利策獎??墒牵绽擢勵C獎結束3個月后,凱文·卡特自殺身亡,他的死值得全世界傳媒從業(yè)者警醒。
“感時憂國,文以載道”的精神傳統(tǒng)深刻影響著中國傳媒的思維,媒體作為輿論的引導,也深刻影響著全社會人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特別是在一些引起全社會關注和大量爭議的問題上,傳媒更是具有權威的話語權。如何行使這種權威,傳播正能量?讓這種話語權更加“以人為本”,更加體現(xiàn)人文關懷,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是這一問題的終極答案。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